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序进入深冬,日夜温差变大,天气变得干爽寒冷。这个季节除了易感冒外,人们也会变得火气大、咽干鼻干、口干舌燥、皮肤干燥瘙痒,甚至出现失眠、腰酸背痛等不舒服症状。造成这些不适的原因,除了饮食不节与作息紊乱以外,主要就是“秋燥”。秋冬季气清肃,其性干燥,中医认为,当秋燥旺盛之际,肺气则强,肺金克制了肝木,使得肝气不舒,引起肝火、虚火。火气就像一把火在人体内燃烧,蒸发了水分津液,因此导致口渴、口疮、大便干硬或便秘等一派热象。
此外,火气大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因此经常失眠、眠浅易醒,或是多梦睡不安稳。中医又称“肝主筋”,当肝气被克制而不能顺畅,筋肉就变得紧张挛缩,加上火气使血液干涸,无法滋养筋骨,于是造成腰酸背痛、颈项僵硬。这些症状会从秋季一直延续入冬,纠缠不绝。中医提出了“润燥退火”的方法,即在生津解渴、滋阴润燥的基础上,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物,有补有清,便能化解秋燥的毒害。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桑菊饮、甘露饮、清心莲子饮和沙参麦冬汤等,并可依照个人症状加减用药,如口干可酌加天花粉、黄芩、石膏;嘴破舌疮可加入白芨、银花;睡眠障碍用适量酸枣仁、夜交藤、茯神;皮肤干痒则重用生地、地肤子;腰酸背痛则用延胡、防风。
在冬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期,可先补食一些既富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莲子等。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多吃。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们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固肾益精等功效。
尽管已经入冬,进补仍应以滋补润肺为主。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百合、梨、木耳、蜂蜜、萝卜、甘蔗及大部分蔬菜。此外,莲藕、莲子、菱角等也有清除燥热的作用。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或炖食,则更能收到益肺润燥、生津止咳之良效。此外,秋冬天人的胃口大开,故此时进食一定要注意,不可太随意,当采取清补、单补之法,如鸭肉、海参、蛇肉、黄芪、麦冬、沙参等,均为此季席上佳品,鸡肉、牛肉、鸽肉、当归、熟地等温热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对于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温大热之品,除阳虚体质者外,一般人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除以润燥为食养的主要原则之外,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是其大法。不要误认为水果可以润燥且人人皆宜,脾虚湿重、咳者不宜。
冬天气候干燥少雨,常有人鼻腔、咽喉干燥不适,重者伴灼热疼痛、口干唇燥、干咳等。也有的人经常鼻咽燥热,秋天加重。临床检查见鼻腔、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者称为干燥性鼻炎、干燥性咽炎。西医解释为维生素缺乏而致,中医则认为是素体阴亏血虚,加上西风肃杀,伤津耗液,鼻咽肌膜失于滋润濡养而发生。
预防干燥性鼻炎、咽炎,首先应注意体质调养,多食生津润燥之品,如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梨、杏、百合、芝麻、芦根、蜂蜜等。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和一定湿度,必要时洒些水。中医中药以养阴生津润燥为主,如清燥救肺汤、增液汤,或用鲜芦根30克~60克煎汤代茶饮等。《内经》有 “秋收冬藏”之说,早睡乃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可舒达阳气,活络筋骨气血循环;运动重收养,所以宜选择可强健肺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健走、松身操、太极拳,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液精气耗损。
此外,火气大的人往往心浮气躁,因此经常失眠、眠浅易醒,或是多梦睡不安稳。中医又称“肝主筋”,当肝气被克制而不能顺畅,筋肉就变得紧张挛缩,加上火气使血液干涸,无法滋养筋骨,于是造成腰酸背痛、颈项僵硬。这些症状会从秋季一直延续入冬,纠缠不绝。中医提出了“润燥退火”的方法,即在生津解渴、滋阴润燥的基础上,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物,有补有清,便能化解秋燥的毒害。
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剂有桑菊饮、甘露饮、清心莲子饮和沙参麦冬汤等,并可依照个人症状加减用药,如口干可酌加天花粉、黄芩、石膏;嘴破舌疮可加入白芨、银花;睡眠障碍用适量酸枣仁、夜交藤、茯神;皮肤干痒则重用生地、地肤子;腰酸背痛则用延胡、防风。
在冬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期,可先补食一些既富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瘦肉、禽蛋以及山药、红枣、莲藕、莲子等。此外,奶制品、豆类及新鲜蔬菜、水果均宜适量多吃。菱角、板栗也是调理脾胃的上等佳品,它们具有滋补强壮、补中益气、健脾开胃、生津止渴、固肾益精等功效。
尽管已经入冬,进补仍应以滋补润肺为主。具有滋阴润燥的食物很多,如芝麻、百合、梨、木耳、蜂蜜、萝卜、甘蔗及大部分蔬菜。此外,莲藕、莲子、菱角等也有清除燥热的作用。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若用上述食物煮粥或炖食,则更能收到益肺润燥、生津止咳之良效。此外,秋冬天人的胃口大开,故此时进食一定要注意,不可太随意,当采取清补、单补之法,如鸭肉、海参、蛇肉、黄芪、麦冬、沙参等,均为此季席上佳品,鸡肉、牛肉、鸽肉、当归、熟地等温热之品也可适当食用,但对于羊肉、狗肉、鹿茸、附片等大温大热之品,除阳虚体质者外,一般人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除以润燥为食养的主要原则之外,减辛增酸以养肝气是其大法。不要误认为水果可以润燥且人人皆宜,脾虚湿重、咳者不宜。
冬天气候干燥少雨,常有人鼻腔、咽喉干燥不适,重者伴灼热疼痛、口干唇燥、干咳等。也有的人经常鼻咽燥热,秋天加重。临床检查见鼻腔、咽部黏膜干燥少津者称为干燥性鼻炎、干燥性咽炎。西医解释为维生素缺乏而致,中医则认为是素体阴亏血虚,加上西风肃杀,伤津耗液,鼻咽肌膜失于滋润濡养而发生。
预防干燥性鼻炎、咽炎,首先应注意体质调养,多食生津润燥之品,如新鲜水果蔬菜,尤其是梨、杏、百合、芝麻、芦根、蜂蜜等。还要注意保持室内空气清洁和一定湿度,必要时洒些水。中医中药以养阴生津润燥为主,如清燥救肺汤、增液汤,或用鲜芦根30克~60克煎汤代茶饮等。《内经》有 “秋收冬藏”之说,早睡乃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则可舒达阳气,活络筋骨气血循环;运动重收养,所以宜选择可强健肺脏的体育锻炼,如散步、健走、松身操、太极拳,避免过劳和剧烈运动使津液精气耗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