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生灵光。”有效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情感的交融。新课程背景下,我们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如何进行有效的课堂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交流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之类的话语,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并未深入交流,没有体现出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有效呢?
一、还原文本,交流更“深入”
从在文本之外徘徊转向文本本身的挖掘,我們知道,走进文本的关键是关注文本的语言,既有对语言的理解,也有对如何运用语言的学习。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语言,真正走进文本,透过语言进入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在对语境的把握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1)启发创造想象。语文是以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像的。学生读着这种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表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便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创造性思维也会趁机萌发。在《劳动的开端》一课教学时,为了感受“我”家境的窘困,我进行了一次情感补白“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在读书、思考,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充分发挥了想象,“我仿佛听到弟弟、妹妹一个劲地喊着‘我饿,我饿’!”“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无奈的眼神。”……文章的语言,学生通过思维创造已经内化、吸收了,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了新的生活形象。
(2)还原语言意象。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 “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借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车夫的脸,并引导学生透过车夫这一脸的特征去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像,假如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最后引出鲁迅先生对车夫的细节描写。透过文本描绘的感性形式,着力提示它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二、丰富评价,使交流“宽广”
有人说,语言可以通往心灵的海洋,如果你只是注入屈指可数的文字或者单一机械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心灵波涛澎湃的。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的语言如果贫瘠得就像戈壁滩上的草木,寥寥无几,有了那么几句,也就是“蜻蜓点水式”的“真棒,很好,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用掌声表扬他!”之类泛泛而评的模糊语言,学生的心中怎能荡漾起感情的涟漪,他们的心理怎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于永正老师执教《月光曲》就激发起了学生心灵的无尽涟漪。
生读“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传出来。”
师:真棒,棒在她把“幽静”这个词读懂了。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个词。(师板书:幽静)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有副对联写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一个小镇上的一条小路,夜晚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更显得小路的幽静,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读出这句话的意境。(学生再轻轻地读一遍)
师: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要想,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思考。你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
生1: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能看出这个女孩子对这首曲子不是非常熟练。
生2:她非常喜欢这首曲子。
师:对,弹得不熟练还要继续弹,说明她喜欢。来,握握手,你的这个发现是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师与该生握手)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了不起,有些词从读的声音中就能得知它的意思。谁继续读?
……
富有生命气息的评价语犹如书中甘泉,流于无形,品之香醇。于老师由衷的赞扬,真情的流露,巧妙的话语,均化用智慧的音符,让学生思维一次次闪烁着跳跃的火花。让学生在老师情感的鼓励下茁壮成长。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语言之河,并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提供鲜活灵动的语言之水,不断涌入学生心海,汇聚成浩瀚之洋,使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延伸!
参考文献:
(1)谈永康《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第11期
(2)李春《把握语文课堂评价语,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
关键词:语文课堂 有效交流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经常能听到“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之类的话语,但大多只是流于形式,并未深入交流,没有体现出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那么如何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有效呢?
一、还原文本,交流更“深入”
从在文本之外徘徊转向文本本身的挖掘,我們知道,走进文本的关键是关注文本的语言,既有对语言的理解,也有对如何运用语言的学习。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接触语言,真正走进文本,透过语言进入语境,依托语境学习语言。在对语境的把握中走进文本、走近作者,从而产生认知和情感的共鸣。
(1)启发创造想象。语文是以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反映气象万千的生活图像的。学生读着这种文字符号,在头脑中就会层出不穷地涌现相似或相关的画面,唤起丰富的表象和联想。在这个过程中,想象便得到了有效的锻炼,而创造性思维也会趁机萌发。在《劳动的开端》一课教学时,为了感受“我”家境的窘困,我进行了一次情感补白“读着,读着,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学生在读书、思考,对文本有了一定的感受之后,充分发挥了想象,“我仿佛听到弟弟、妹妹一个劲地喊着‘我饿,我饿’!”“我仿佛看到了妈妈无奈的眼神。”……文章的语言,学生通过思维创造已经内化、吸收了,并进而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形成了新的生活形象。
(2)还原语言意象。在特定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将语言文字还原成一定的形象、印象和意象。 “饱经风霜”一词的教学,先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饱经风霜”的脸,借此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番车夫的脸,并引导学生透过车夫这一脸的特征去把握他的生活境遇和社会地位,让学生设身处地地想像,假如自己在现场会怎么做,最后引出鲁迅先生对车夫的细节描写。透过文本描绘的感性形式,着力提示它所蕴含的情感内涵和审美本质。
二、丰富评价,使交流“宽广”
有人说,语言可以通往心灵的海洋,如果你只是注入屈指可数的文字或者单一机械的几句话,是远远不能使学生心灵波涛澎湃的。教师评价学生表现的语言如果贫瘠得就像戈壁滩上的草木,寥寥无几,有了那么几句,也就是“蜻蜓点水式”的“真棒,很好,你是个聪明的孩子,用掌声表扬他!”之类泛泛而评的模糊语言,学生的心中怎能荡漾起感情的涟漪,他们的心理怎能得到极大的满足。于永正老师执教《月光曲》就激发起了学生心灵的无尽涟漪。
生读“一天夜晚,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传出来。”
师:真棒,棒在她把“幽静”这个词读懂了。来,我们一起写写这个词。(师板书:幽静)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个词。
师:有副对联写道:“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这是一个小镇上的一条小路,夜晚那断断续续的琴声更显得小路的幽静,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读出这句话的意境。(学生再轻轻地读一遍)
师:读书要眼到、心到、口到,要想,要抓住关键的词句思考。你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语看出了什么?
生1:从“断断续续”这个词能看出这个女孩子对这首曲子不是非常熟练。
生2:她非常喜欢这首曲子。
师:对,弹得不熟练还要继续弹,说明她喜欢。来,握握手,你的这个发现是一般人发现不了的。(师与该生握手)
师:我们祖国的语言很了不起,有些词从读的声音中就能得知它的意思。谁继续读?
……
富有生命气息的评价语犹如书中甘泉,流于无形,品之香醇。于老师由衷的赞扬,真情的流露,巧妙的话语,均化用智慧的音符,让学生思维一次次闪烁着跳跃的火花。让学生在老师情感的鼓励下茁壮成长。所以,教师本身就应该拥有语言之河,并有取之不尽的源头活水,才能提供鲜活灵动的语言之水,不断涌入学生心海,汇聚成浩瀚之洋,使交流在不知不觉中延伸!
参考文献:
(1)谈永康《提高学生与文本对话的有效性》《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7第11期
(2)李春《把握语文课堂评价语,提高课堂交流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