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一次聊天,宁卉对她的朋友说:“我是一个不规范的国际新闻记者。”
比如手机里的突发新闻提醒功能,宁卉是常年关闭的。明明只要设置一下按键,她就能关注到天下大事,然后侃侃而谈一番,可她偏不,而是去关注一些不起眼的人和事。记者的形态有很多,可宁卉绝不是刨根究底,去寻找能够打开“真相魔盒”钥匙的那一种。
宁卉曾在刚果(金)港口城市马塔迪参加过一个家宴。家宴主人是中国人老韩,他开着一家杂货店,在刚果(金)住了十多年。那天,老韩邀请了宁卉和几个朋友,其中有一位医生、一位建筑承包商、一位道路工程師和一位做科技产品维护的大学毕业生。饭桌上,大家一边吃着饭一边侃天侃地。医生说他来非洲是因为有个凶狠的老母亲,在家里实在憋气;承包商说他一开始觉得这个国家又穷又乱,结果待了几年就习惯了;道路工程师来的时间最短,所以他一直问大家刚果(金)是不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国家;大学生来了半年多,说不想继续待了,下个月准备打道回府;老韩见过的人最多,他说国内竞争太厉害,根本做不成生意……
老韩家与外界隔着两道铁门。宁卉一边听他们既朴素又急切的谈话,一边在心里感慨:铁门里的这几个人,每个肚里都装着不易被察觉的辛酸,所以他们需要一顿能在陌生世界里构筑安全港湾的家宴。
还有一回,宁卉在法国加莱采访时恰好遇上一件残酷的事情:法国政府要把一处居住着一万多难民的丛林彻底拆掉。拆到最后,政府不想动手拆难民们自己搭建的一座教堂和一座清真寺,而是希望难民自己动手。
某一天,挖土机隆隆作响,宁卉在离挖土机不远的地方遇到了一位来自苏丹的难民费萨尔。此时,大多数难民要么已经离开丛林在找住处,要么已经被法国政府重新安置。费萨尔却蹲在帐篷里,丝毫没有要走的意思。他一身整洁,帐篷里干干净净,连捡来的柴火都码放得整整齐齐,与快要成为垃圾堆的丛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宁卉问他:“这个丛林马上要被拆光了,你担心明天吗?”
费萨尔蹲在地上,拿着一根树枝搅着锅里的米糊,面无表情地说:“我不需要担心。明不明天的,其实无所谓……”
宁卉说,那一刻,费萨尔的波澜不惊让她读懂了什么叫作绝望。
令宁卉难以忘怀的,还有马达加斯加岛上卡采皮小渔村的一个场景。那是南半球的冬天,天气很好,海面平静,宁卉看到海滩边坐着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老人说她这一辈子没有离开过这个地方,目前家里只有三口人——她和她那已年过半百的双胞胎儿子。两个儿子早上四点出海,下午三点起风前才回来,但收成并不好,只捕到三条小鱼和一条鳗鱼,勉强够吃,却不够卖。
老人一边盯着准备烧鱼的儿子,一边对宁卉说:“50年前,我丈夫一次出海就能打到300斤鱼!”旁边一个正在修船的中年邻居苦笑着接话:“在10年前,我每次都能打回50斤左右的鱼。如今,一天只打几斤鱼也是常事了。”
宁卉问老人:“50年前300斤,10年前50斤,现在小几斤,那以后会不会没有鱼了?”老人瞪着眼,激动地说:“大海里怎么可能没有鱼呢?”修船邻居的妻子很坚定地对宁卉说:“捕鱼靠不住,只要一有机会,我们就会离开!”
老人不像邻居那样对未来抱有很多期待,因为她无法想象,如此广袤的大海可能都不会给他们安身立命的机会。想到这里,宁卉心里五味杂陈。
“那些看起来不起眼的时刻,在我的采访中占据着很重要的位置。我很开心能够在世界的角角落落听到截然不同的说法和故事,它们可能都是真相,也可能都不是。”宁卉对朋友说,“我少时看过一部意大利电影,里头一个老人对一个懵懂少年说:‘你不要一直留在这里,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以为这儿就是全世界。’我很认同这句话。我会继续遇到世间不同角落里的老人和懵懂少年,因为我想当一名用脚步慢慢打破对这个世界的猜想的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