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夫子面前卖文章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fg09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春秋时期的俞伯牙是一个非常幸运的人,他才抱琴弹奏,在旁边的樵夫钟子期就能听出琴声所表达的内容。而同时期的公明仪则是一个很不幸的人,尽管他的琴弹得非常好,才开始弹时,还能引来无数的鸟儿和蝴蝶倾听,后来他对老水牛弹奏时,老水牛就不听,而且还愤怒地走开了。
  难怪古人说:相逢侠客需出剑,不遇知音莫弹曲。
  社会的百工之人,虽然每一个人都具备一个大脑,但由于从小受的教育、生活环境不同,对社会的认识也是三六九等的。比如说世事洞明的人,人情练达的人,常常显得聪慧而高效;比如榆木脑袋的人,因循守旧的人,则常常显得呆板而低效。
  有人说成事在天,谋事在人。持“成事在天”观点的人有点消极被动。那个守株待兔的农夫,守了几个月都没有看到兔子再次撞树,自己也因为守株待兔而误了农时,最终兔子没有捡到,还少了一年的种田收入;持“谋事在人”观点的人有点主观能动性。孟母三迁其居,就是有计划地引导孟子,让孟子脱离白丁群,走进鸿儒堆。孟母主动出击,让孟子没有受那些引车卖浆之徒的干扰,让孟子成为中国杰出的思想家。
  孟母是个有见识的人,她能为孟子的发展选择好的环境;孟子是个幸运的人,少年时就遇到了能为他发展披荆斩棘的人。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就没有孟子这样的幸运了,从小在农村和山区生活的人,同他们谈笑的多数非鸿儒,往来是白丁。
  其实,一个人出生平庸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甘于平庸。如果一个人甘于平庸,就是一种虱多不痒,债多不愁的麻木。如果不甘平庸,就会有一种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冲动。比如出生在韶山冲的毛泽东,如果他甘于平庸,完全可以守在韶山冲当一个山区农民,找一个山区女人做媳妇,天天老婆娃娃热炕头。根本不用天天头悬梁、锥刺股地看书;也不用在16岁时不知愁滋味地写:“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也不用提出读奇书,交奇友的构想。不用冒风险突破师塾老师的防范去读《水浒传》《三国演义》等富有反抗精神的书,不用通过征友方式征到罗章龙等奇友及后来的蔡和森等人。
  在中国,孔子的地位很高,不祭拜“天地君亲师”的人很少。特别是文化人,如果不把孔夫子奉为至尊,就没有文化人的低气。在儒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社会里,写得一手好文章是光宗耀祖的事,更是仕途升迁的台阶石。要想写好文章,就必须拜孔子为师,但无缘拜见孔子的人,则只能买一个孔子的塑像来家中一早一晚地拜。而无钱买孔子塑像的人,则只能去文庙里拜了。文化人都知道近朱者赤,近孔者昌的道理。只有同孔子攀上关系,才能意味着染上孔子的文气,象孔子一样懂礼仪、有道德、会治国、文章好。孔子的学生中,颜回的德行,冉求的政事,宰予的言语,卜商的文学,都是脍炙人口的,都是很有说服力的事实。
  孔子被后人尊称为“万事师表”,是名符其实的。他提倡有教无类,贫民化教育。无论什么人,无论出生高低贵贱,只要有心学习的人,只要带上“束修”(也就是举行过结发修身仪式的人)就可以收为学生;提倡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无论学习什么,都要努力奋进而不能讨厌,教诲别人要耐心细致,不能因为学生的悟性低而感到疲倦。
  孔子这样的老师,是打着灯笼都找不着的好老师。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是幸运的,不能成为孔子的学生是非常遗憾的。但中国那么大,孔子只一人;历史那么长,孔子才活七十三,怎么能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他的学生呢?
  有人提出“孔夫子面前卖文章”,其实是一个很有创意的举动。文章不到孔夫子面前卖,莫非到目不识丁的人面前卖?只有到“孔夫子面前卖文章”,才能得到一个学习的好机会。凭孔夫子的为人,凭孔夫子的求贤若渴的心态,到他面前卖文章,他一定会细细地拜读你的文章,会苦口婆心地帮助你分析文章的得失,让你今后能写出好文章。如果是去一个目不识丁的人面前卖,他不但不能阅读,而且也无法辨别你文章的好坏,更谈不上按质论价了;如果是俞伯牙遇到钟子期,那是幸运的。如果是公明仪遇到了老水牛,那将是一个悲剧。
  虽说行行出状元,但种田是不能离田头,做生意是不能离行头的。有如一个吃不饱饭饥肠咕咕的人学习种田,不如多花点时间和路费去见见袁隆平;有如去同一个屡商屡败的人去学习做生意,不如买本李嘉诚的书来读读。
  所谓高手,就是善于总结前人经验,又善于自己创新的人。拜会这样的人,他会指导你从一个只能看到五尺天宽的山谷,走向极目万里的高山。
  纵观居于百工之人的宝塔顶尖者,没有哪一个不讲究投师的!
其他文献
1.地理课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  某次月考试题:中国的煤都是(),中国的铁都是()。  结果某张试卷上的答案是: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  考完还说:这次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  2.某次地理考试:海南省盛产()。  我填了(蚊子)。  3.有个学长在参加政治考试时,只有1道题写不出,题
期刊
詹妮弗的婚期很快就要到来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她的兴奋之情。即使她的父母去年才离婚,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仍是那么强烈。  为了出席女儿的婚礼,詹妮弗的母亲已经订购了一套完美的礼服,这套礼服将会使她成为他们那个地方有史以来着装最漂亮的新娘母亲。一周后,詹妮弗惊恐地发现,她父亲年轻的新妻子也买了一套跟她母亲一模一样的礼服。詹妮弗请求她的继母更换另一套礼服,但继母拒绝了詹妮弗的请求。“绝对不可能!我穿上这
期刊
平时喜欢闲些闲书,时常为书中所载的古代堂批轶事而赞叹折服,而捧腹展颜,而击案叫绝!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些妙批或睿智或嘲讽,或谐谑或调侃,像一粒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在敬畏汉语言神奇魔力的同时,也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公堂判词向来以古板庄重著称,然而在《涑水记闻》《东京梦华录》《笑笑录》《阅微草堂笔记》《金陵杂记》等典籍中,却记载了很多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拍案叫绝的公
期刊
德:  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像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  我昂首而行,黑暗中没有人能看见我的笑容。白色的芦荻在夜色中点染着凉意。  这是深秋了,我们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临近了。我遂觉得,我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大风吹得那样饱满。  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档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
期刊
1973年10月16日,对于德克萨斯州17岁男孩约翰·拉姆洛克来说,是无比阴霾的一天——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他与队友发生了激烈地碰撞,摔倒后致使脊髓神经受到严重的重创,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并且全身的供血系统都遭到破坏,一抬头就会休克。  “他余生坐在轮椅上生活的希望都没有,”医生对约翰的父母说道,“你们还是放弃吧,照顾像他这样病人的家庭,最后95%都会破碎。”  但母亲安娜决定把约翰带回家里——达拉斯
期刊
儿子就要跨过鸭绿江,回到自己身边。政府早早地打来了电话,“您儿子的身上有一封信,是写给您的。”所以,自己是幸运的,儿子是幸运的,数百具尸体中,没有几个还能辨认出家庭出身。  当国歌奏响,解放军抬着一排用国旗裹着的尸体进入国土,他突然泪如雨下,多少年过去,他觉得非常惭愧,当一名记者询问时,他摆摆手,认不出来了,真的认不出来了。  认不出来是可以理解的,尸体早就成了一堆白骨,再说,半个世纪过去了,即便
期刊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怠慢,以至完全走不动。  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
期刊
在2014年10月15日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回忆起自己的寻书故事:走30里地,去向另一位知青借《浮士德》,看完之后,再走30里地送回去。  在资源匮乏的年代,开国元勋也都有找书借书的经历,让我们一起分享那一个个寻书的故事。  “几十里山路,换来棠佳阁的藏书,真是太值了”  毛泽东年幼时酷爱读书,14岁的时候,他已经把家乡韶山能借到的书都读过了。一天,毛泽东正在地里干活,有个过路
期刊
我生在英国,出生时有着完美的听力。1990年我5岁,跟着父母移民到了美国。之后不久,每三个月左右我的耳部就感染一次。那时候我们没有医疗保险,在我第三次耳部感染时,父母再也付不起医药费,我的右耳全聋了,左耳听力也只剩下了50%。再后来,我的左耳仅剩的一半听力又下降到了20%,直到现在。医生曾经说我长大后左耳也会全聋,所以就此来说,我已经够幸运了。  在我小时候,家里经常放一些音乐。我喜欢听重金属乐队
期刊
一  她今年25岁。家在农村,高中住宿,3年里的每个冬天穿的都是同一件淡黄色棉衣。学习很刻苦,高考成绩不错,去了一所一本院校学习意大利语。毕业后成为同学圈子里最早结婚的人,在美国工作,定居,丈夫是剑桥博士,现已定居美国。偶尔会在朋友圈里看到她发个“今天在英国某个小镇上吃到了Miss某某做的蓝莓小饼干真开心呀!”之类的状态。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大学毕业那年去她学校玩,她请我吃饭时对我说过的那一番话—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