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休息的工作是浪费时间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chl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般人以为多延长工作的时间就可以多收些效果,比如说,一天能走一百里路,多走一天,就可以多走一百里路,如此天天走着不歇,无论走得多久,都可以维持一百里的速度。凡是走过长路的人都知道这算盘打得不很精确,走久了不歇,必定愈走怠慢,以至完全走不动。
  我们走路的秘诀,“不怕慢,只怕站”,实在只有片面的真理。永远站着固然不行,永远不站也不一定能走得远,不站就须得慢,有时延误事机;而偶尔站站却不至于慢,站后再走是加速度的唯一办法。
  我们中国人做事的通病就在怕站而不怕慢,慢条斯理地不死不活地望着挨,说不做而做着并没有歇,说做并没有做出什么名色来。许多事就这样因循耽误了。我们只讲工作而不讲效率,在现代社会中,不讲效率,就要落后。
  西方各国都把效率看成一个迫切的问题,心理学家对这问题作了无数的实验,所得的结论是,以同样时间去做同样工作,有休息的比没有休息的效率大得多。
  比如说,一长页的算术加法习题,继续不断地去做要费2个小时,如果先做50分钟,继以20分钟的休息,再做50分钟。这样做完,时间上无损失而错误却较少。
  西方新式工厂大半都已应用这个原则去调节工作和休息的时间,其实不休息的工作才真是浪费时间。此外还有精力的损耗更不经济。拿中国人与西方人相比,可工作的年龄至少有20年的差别。我们到五六十岁就衰老无能为力,他们那时还正年富力强,事业刚开始,这分别有多大!
  休息不仅为工作蓄力,而且有时工作必须在休息中酝酿成熟。法国大数学家潘嘉赉研究数学上的难题,苦思不得其解,后来跑到街上闲逛,原来费尽气力不能解决的难题却于无意中就轻轻易易地解决了。
  据心理学家的解释,有意识作用的工作须得退到潜意识中酝酿一阵,才得着土生根。通常我们在放下一件工作之后,表面上似在休息,而实际上潜意识中那件工作还在进行。哲姆士有“夏天学溜冰,冬天学泅水”的比喻。溜冰本来是前冬练习的,今夏无冰可溜,自然就想不到溜冰,算是在休息,但是溜冰的肌肉技巧却恰在此时凝固起来。泅水也是如此,一切学习都如此。比如我们学写字,用功甚勤,进步总是显得很慢,有时甚至越写越坏。但是如果停下一些时候再写,就猛然觉得字有进步。进步之后又停顿,停顿之后又进步,如此辗转多次,字才易写得好。习字需要停顿,也是因为要有时间让筋肉技巧在潜意识中酝酿凝固。习字如此,学习其他技术也是如此。休息的工夫并不是白费的,它的成就往往比工作的成就更重要。
  “佛说四十二章经”里有一段故事,戒人为学不宜操之过急,说得很好:“沙门夜诵迦叶佛教遗经,其声悲紧,思悔欲退。佛问之曰:‘汝昔在家,曾为何业?’对曰:‘爱弹琴。’佛言:‘弦缓如何?’对曰:‘不鸣矣。’‘弦急如何?’对曰;‘声绝矣。’‘急缓得中如何?’对曰:‘诸言普矣。’佛曰:‘沙门学道亦然。心若调适,道可得矣。于道若暴,暴即身疲;其身若疲,意即生恼,行即退矣。’”
  我国先儒如程朱诸子教人为学,亦常力戒急迫,主张“优游涵泳”。这四个字含有妙理,它所指的工夫是猛火煎后的慢火煨,紧张工作后的潜意识的酝酿。要“优游涵泳”,非有充分休息不可。大抵治学和治事,第一件事是清明在躬,从容而灵活,常做得自家的主宰,提得起放得下。急迫躁进最易误事。我有时写字或作文,在意兴不佳或微感倦怠时,手不应心,心里愈想好,而写出来的愈坏,在此时仍不肯丢下,带着几分气忿的念头勉强写下去,写成要不得就扯去,扯去重写仍是要不得,于是愈写愈烦躁,愈烦躁也就写得愈不像样。假如在发现神思不旺时立即丢开,在乡下散步,吸一口新鲜空气,看着蓝天绿水,陡然间心旷神怡,回头来再伏案做事,便觉精神百倍,本来做得很艰苦而不能成功的事,现在做起来却有手挥目送之乐,轻轻易易就做成了。
  不但做文写字如此,要想任何事做得好,做时必须精神饱满,工作成为乐事。一有倦怠或烦躁的意思,最好就把它搁下休息一会儿,让精神恢复后再来。
  人须有生趣才能有生机。生趣是在生活中所领略得的快乐,生机是生活发扬所需要的力量。诸葛武侯所谓“宁静以致远”就包含生趣和生机两个要素在内,宁静才能有丰富的生趣和生机,而没有充分休息做优游涵泳的工夫的人们决难宁静。世间有许多过于苦的人,满身是尘劳,满腔是杂念,时时刻刻都为环境的需要所驱遣,如机械一般流转不息,自己做不得自己的主宰,呆板枯燥,没有一点生人之趣。这种人是环境压迫的牺牲者,没有力量抬起头来驾驭环境或征服环境,在事业和学问上都难有真正的大成就。我认识许多穷苦的农人,孜孜不辍的老学究和一天在办公室坐8小时的公务员,都令我起这种感想。假如一个国家里都充满着这种人,我们很难想象出一个光明世界来。
  基督教的圣经叙述上帝创造世界的经过,于每段工作完成之后都赘上一段说:“上帝看看他所做的事,看,每一件都很好!”到了第七天,上帝把他的工作都完成了,就停下来休息,并且加福于这第七天,因为在这一天他能够休息。这段简单的文字很可耐人寻味。
  我们不但需要时间工作,尤其需要时间对于我们所做的事回头看一看,看出它很好;并且工作完成了,我们需要一天休息来恢复疲劳的精神,领略成功的快慰。这一天休息的日子是值得“加福的”“神圣化的”(圣经里所用的字是Blessed and sanctified)。
  在现代紧张的生活中,我们“车如流水马如龙”地向前直滚,不曾留下一点时光做一番静观和回味,以至华严世相都在特别快车的窗子里滑了过去,而我们也只是回戏盘中的木人木马,有上帝的榜样在那里而我们不去学,岂不是浪费生命!
  我生平最爱陶渊明在自祭文里所说的两句话:“勤靡余劳,心有常闲”,上句是尼采所说的达奥尼苏司的精神,下句则是亚波罗的精神。动中有静,常保存自我主宰。这是修养的极境。
  现代人的毛病是“勤有余劳,心无偶闲”。这毛病不仅使生活索然寡味,身心俱惫,于事劳而无功,而且使人心地驳杂,缺乏冲和弘毅的气象,日日困于名缰利锁,叫整个世界日趋于干枯黑暗。但丁描写魔鬼在地狱中受酷刑,常特别着重“不停留”或“无间断”的字样。“不停留”“无间断”自身就是一种惩罚,甘受这种惩罚的人们是甘愿人间成为地狱。上帝的子孙们,让我们跟着他的榜样,加福于我们工作之后休息的时光啊!
  (摘自《谈修养》,漓江出版社)
其他文献
自唐宋以来,书院文化崛起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阵地。尤其到了宋代以后,渐渐由开始时期的民间性质过度到官办性质,星罗棋布地分布在各地山林湖边幽静之地的一个个书院,纷纷走出山林的幽静,走到文化发展与普及的前台。一直到明清时代,书院始终都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脊梁,是中华文明书香漫溢的地方。  确切地说,书院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官学衰败,许多读书人避居山林,模仿佛
期刊
鲲城市郊区,有一个坐落在丘陵荒草上的村子,二十几户人家。  他,家在村子最西边,爷爷那辈游牧,到父亲那辈才定居下来,种菜种地,是典型的农二代。  这年,22岁的农二代翻身了,因为鲲城经济开发区要占地拆迁。拆迁前,农一代和农二代做足了功课,拿出所有积蓄,把院子扩建为原来的三倍,老屋翻新并加盖了两间;院子周围栽满了树,密不透风;后面的山坡上,雇人凿挖成烧砖的土窑,密密麻麻上下两层,跟鸟笼子似的。  丈
期刊
有一天,一位在事业上非常成功的人力资源部女经理走在街上,不幸被一辆公共汽车迎面撞倒,最后不治身亡。于是,她的灵魂来到了天堂。在那扇梨形大门前,圣彼得亲自接待了她。  “欢迎你来到天堂!”圣彼得说道。“不过,在你进入天堂之前,我们似乎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你看,奇怪的很,迄今为止,我们还从未接纳过一位人力资源部的经理,所以,我们真不知道该如何给你安排。”  “没问题,你只管让我进去就行了。”女经理说道
期刊
★生命  1.生命,就是积“痨”的过程。身痨成疾可言可语可治,心痨成疾就成了牢,别人看不见,自己出不去。  2.生命的进出口从来得不到赞美,反而常被当做辱骂人的工具。男人这样,女人也会这样。  3.在其他动物眼里,“人”是世界上最坏的动物!“人”不是把它们当作肉食,就是把它们当作玩物,还要挖掘出它们的私生活,最后把它们分出等级,再定出善恶。  4.人眼只看到最强大的动物,却看不到最微小的生物。但是
期刊
1.地理课教过,中国产煤最多的地方是辽宁省抚顺,产铁最多是辽宁省鞍山,所以抚顺被称为中国的“煤都”,鞍山称为“铁都”。  某次月考试题:中国的煤都是(),中国的铁都是()。  结果某张试卷上的答案是:中国的煤都是(黑的),中国的铁都是(硬的)。  考完还说:这次老师怎么出那么简单的题目?  2.某次地理考试:海南省盛产()。  我填了(蚊子)。  3.有个学长在参加政治考试时,只有1道题写不出,题
期刊
詹妮弗的婚期很快就要到来了,千言万语也无法表达她的兴奋之情。即使她的父母去年才离婚,她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仍是那么强烈。  为了出席女儿的婚礼,詹妮弗的母亲已经订购了一套完美的礼服,这套礼服将会使她成为他们那个地方有史以来着装最漂亮的新娘母亲。一周后,詹妮弗惊恐地发现,她父亲年轻的新妻子也买了一套跟她母亲一模一样的礼服。詹妮弗请求她的继母更换另一套礼服,但继母拒绝了詹妮弗的请求。“绝对不可能!我穿上这
期刊
平时喜欢闲些闲书,时常为书中所载的古代堂批轶事而赞叹折服,而捧腹展颜,而击案叫绝!在浩如烟海的典籍中,一些妙批或睿智或嘲讽,或谐谑或调侃,像一粒粒珍珠在历史的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让人在敬畏汉语言神奇魔力的同时,也陶醉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公堂判词向来以古板庄重著称,然而在《涑水记闻》《东京梦华录》《笑笑录》《阅微草堂笔记》《金陵杂记》等典籍中,却记载了很多既让人啼笑皆非、又让人拍案叫绝的公
期刊
德:  从疾风中走回来,觉得自己像是被浮起来了。山上的草香得那样浓,让我想到,要不是有这样猛烈的风,恐怕空气都会给香得凝冻起来!  我昂首而行,黑暗中没有人能看见我的笑容。白色的芦荻在夜色中点染着凉意。  这是深秋了,我们的日子在不知不觉中临近了。我遂觉得,我的心像一张新帆,其中每一个角落都被大风吹得那样饱满。  星斗清而亮,每一颗都低档地俯下头来。溪水流着,把灯影和星光都流乱了。我忽然感到一种幸
期刊
1973年10月16日,对于德克萨斯州17岁男孩约翰·拉姆洛克来说,是无比阴霾的一天——在一场足球比赛中,他与队友发生了激烈地碰撞,摔倒后致使脊髓神经受到严重的重创,颈部以下全部瘫痪,并且全身的供血系统都遭到破坏,一抬头就会休克。  “他余生坐在轮椅上生活的希望都没有,”医生对约翰的父母说道,“你们还是放弃吧,照顾像他这样病人的家庭,最后95%都会破碎。”  但母亲安娜决定把约翰带回家里——达拉斯
期刊
儿子就要跨过鸭绿江,回到自己身边。政府早早地打来了电话,“您儿子的身上有一封信,是写给您的。”所以,自己是幸运的,儿子是幸运的,数百具尸体中,没有几个还能辨认出家庭出身。  当国歌奏响,解放军抬着一排用国旗裹着的尸体进入国土,他突然泪如雨下,多少年过去,他觉得非常惭愧,当一名记者询问时,他摆摆手,认不出来了,真的认不出来了。  认不出来是可以理解的,尸体早就成了一堆白骨,再说,半个世纪过去了,即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