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习惯养得好,终身受其益;习惯养不好,终身受其累。”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让人受益一生。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比起传授知识,教师和家长更应该关注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大部分家长都认同,在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养成好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但是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行为习惯的培养停留在说教方面。一些教师和家长教育幼儿的方式较为简单,他们会居高临下地命令幼儿,告诉幼儿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果幼儿不听指令,就会受到责备。这种做法缺乏包容性,不能给幼儿平等对话的权利,导致部分幼儿不愿意接受父母或教师的建议。
其次,家长和幼儿园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分离的状况。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自己穿衣吃饭,但是回到家后,家长抢着给幼儿穿衣服、喂饭。幼儿园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延续,从而弱化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率。
最后,部分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现今的教育需求。部分教师教学素养不足,教育观念滞后,意识不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体教学,忽略了生活化教学。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摒弃简单的说教式教育,尽可能采用讲故事、玩游戏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养成好习惯的必要性,让幼儿能够主动改变不好的行为,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将习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要关注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抓住生活细节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实施随机教育,提醒幼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机教育的内容更贴近生活,与幼儿当下的需求联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教育的氛围也会更加生动活泼,因此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一)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
文明礼貌是个人的行为表现,可以反映人的内心修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幼儿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早上好”“下午好”等。其次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举止文明行为,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不打人骂人、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懂得尊重他人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聪明的人不一定学习成绩好,但是学习习惯好的人大多数学习成绩都好。在幼儿教育中,还要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时间;带领幼儿有计划地做事;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时独立思考;引导幼儿完成游戏后主动整理好活动区,这些都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形成专注力高、勤学好问、勇于质疑、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寓教育于游戏,寓教育于故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生活卫生习惯包括饮食、盥洗等习惯,要让幼儿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不挑食、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叠好衣服不乱放等。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和家长要约束好自身行为,为幼儿做榜样;其次在生活中要重视随机教育,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最后,有些习惯的养成不那么容易,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采取游戏化的手段,帮助幼儿养成习惯。
(一)注重在园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1.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教育要求幼儿轻轻说话、轻轻走路,教师轻言细语,为幼儿做榜样,比口头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2.紧抓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点滴,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幼儿园都会制定幼儿一日常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等。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时,内容要具体、明确,语言要通俗易懂,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例如,教育幼儿讲卫生,要将每一项要求都具体化,告诉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桌椅墙上乱画、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等。
3.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表扬幼儿。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要以正面引导为主,观察幼儿每天点滴的进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有的小朋友用餐时把饭都吃完了,桌面还很干净,而有的小朋友却没有做到,这时候教师可以说:“表扬某某小朋友,饭都吃完了,还不掉饭粒,桌面干净,小朋友们都要这样哟!”教师看到有些幼儿吃饭慢、撒饭,但是不去说他们,而是表扬做得好的幼儿。这样表现好的幼儿得到了鼓励,表现不好的幼儿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为了争取下次表现好,也会学着表现好的幼儿做。
4.培养行为习惯要持之以恒。好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幼儿的自控能力差,行为也时常出现反复的现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例如,幼儿玩完玩具后有时能分类收拾好,有时又收拾不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幼儿练习分类收拾玩具,直到幼儿能主动将玩具分类收拾好为止。 (二)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师。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养方式,给孩子穿衣、洗脸、喂饭,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做。这种包办行为不仅剥夺了幼儿提高自理能力的机会,还助长了幼儿的依赖心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放手让幼儿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育孩子。家长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身体力行,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让幼儿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睡眠等,并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有些父母缺乏耐心,看到幼儿掉饭粒、乱扔玩具等行为问题就火冒三丈,喋喋不休地训斥孩子,这种行为起不到教育效果,还可能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家长应平心静气、耐心地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给幼儿足够的改正时间,才能让幼儿一点点做得更好。
2.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孩子。鼓励和表扬是幼儿成长的营养剂,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家长在教育幼儿时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调动幼儿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在批评幼儿时,要注意批评的语气、态度,不要刻薄、尖锐,因为消极批评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岁以上的幼儿有强烈的被肯定的欲望,很重视成人的评价,常会以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这就要求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要适当,要实事求是,做得好就表扬,做得不好就指正。
3.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事事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正面的引导,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和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言传身教,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耐心地教育幼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引导幼儿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東城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锦苑幼儿园)
一、幼儿行为习惯培养中的常见问题
大部分家长都认同,在幼儿园阶段让幼儿养成好习惯比学习知识更重要。但是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首先,行为习惯的培养停留在说教方面。一些教师和家长教育幼儿的方式较为简单,他们会居高临下地命令幼儿,告诉幼儿应该干什么、不能干什么,如果幼儿不听指令,就会受到责备。这种做法缺乏包容性,不能给幼儿平等对话的权利,导致部分幼儿不愿意接受父母或教师的建议。
其次,家长和幼儿园缺乏沟通和交流,致使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存在着严重分离的状况。比如,教师要求幼儿自己穿衣吃饭,但是回到家后,家长抢着给幼儿穿衣服、喂饭。幼儿园培养的良好行为习惯在家庭中无法得到延续,从而弱化了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效率。
最后,部分幼儿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达不到现今的教育需求。部分教师教学素养不足,教育观念滞后,意识不到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在实际的教育过程中过于注重集体教学,忽略了生活化教学。
二、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基本原则
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教师和家长在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时,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第一,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在培养幼儿行为习惯的过程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摒弃简单的说教式教育,尽可能采用讲故事、玩游戏等幼儿喜闻乐见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养成好习惯的必要性,让幼儿能够主动改变不好的行为,自觉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第二,将习惯教育融入日常生活。要关注幼儿生活的点点滴滴,抓住生活细节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实施随机教育,提醒幼兒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随机教育的内容更贴近生活,与幼儿当下的需求联系更为紧密,更容易引发幼儿的共鸣,教育的氛围也会更加生动活泼,因此能够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三、从三个方面培养幼儿的行为习惯
(一)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貌习惯
文明礼貌是个人的行为表现,可以反映人的内心修养。讲文明、懂礼貌的行为习惯,有利于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相互关心、相互尊重的友好关系。文明礼貌教育首先要让幼儿学习使用文明礼貌用语,如“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早上好”“下午好”等。其次要注意培养幼儿的举止文明行为,站有站相、坐有坐姿、不打人骂人、不说脏话怪话、不争抢玩具、放学自觉排队、懂得尊重他人等。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
聪明的人不一定学习成绩好,但是学习习惯好的人大多数学习成绩都好。在幼儿教育中,还要重视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幼儿合理安排时间;带领幼儿有计划地做事;鼓励幼儿遇到问题时独立思考;引导幼儿完成游戏后主动整理好活动区,这些都可以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幼儿形成专注力高、勤学好问、勇于质疑、坚持不懈、不畏困难、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教师可以灵活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方式,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寓教育于游戏,寓教育于故事,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三)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是保障幼儿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生活卫生习惯包括饮食、盥洗等习惯,要让幼儿做到按时睡觉、按时起床、定时吃饭、不挑食、饭前便后要洗手、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叠好衣服不乱放等。生活卫生习惯的培养,需要教师和家长的共同努力。首先教师和家长要约束好自身行为,为幼儿做榜样;其次在生活中要重视随机教育,发现问题随时纠正;最后,有些习惯的养成不那么容易,教师和家长可以适当采取游戏化的手段,帮助幼儿养成习惯。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
(一)注重在园教育,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出:“幼儿园日常生活组织,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必要的合理的常规,坚持一贯性、一致性和灵活性的原则,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和初步的生活自理能力。”
1.发挥教师的榜样示范作用。幼儿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能力,在幼儿园里,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是幼儿的模仿对象。教师良好的行为习惯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让幼儿自觉养成好的行为习惯。如礼貌教育要求幼儿轻轻说话、轻轻走路,教师轻言细语,为幼儿做榜样,比口头教育效果要好得多。
2.紧抓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教师应善于观察幼儿生活中的点滴,抓住一日生活中的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适当的教育。幼儿园都会制定幼儿一日常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玩完玩具要放回原处等。教师向幼儿提出要求时,内容要具体、明确,语言要通俗易懂,符合幼儿年龄特征。例如,教育幼儿讲卫生,要将每一项要求都具体化,告诉幼儿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在桌椅墙上乱画、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里等。
3.以正面引导为主,多鼓励表扬幼儿。在纠正幼儿不良行为习惯时,教师要以正面引导为主,观察幼儿每天点滴的进步,多给予表扬和鼓励。例如,有的小朋友用餐时把饭都吃完了,桌面还很干净,而有的小朋友却没有做到,这时候教师可以说:“表扬某某小朋友,饭都吃完了,还不掉饭粒,桌面干净,小朋友们都要这样哟!”教师看到有些幼儿吃饭慢、撒饭,但是不去说他们,而是表扬做得好的幼儿。这样表现好的幼儿得到了鼓励,表现不好的幼儿自尊心受到了保护,为了争取下次表现好,也会学着表现好的幼儿做。
4.培养行为习惯要持之以恒。好习惯不是一天就能养成的。幼儿的自控能力差,行为也时常出现反复的现象,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例如,幼儿玩完玩具后有时能分类收拾好,有时又收拾不好,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组织幼儿练习分类收拾玩具,直到幼儿能主动将玩具分类收拾好为止。 (二)重视家庭教育,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幼儿行为习惯的教师。好习惯的形成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有些父母对四五岁的孩子仍采用婴儿期的教养方式,给孩子穿衣、洗脸、喂饭,什么事都不让孩子自己做。这种包办行为不仅剥夺了幼儿提高自理能力的机会,还助长了幼儿的依赖心理。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要放手让幼儿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培养、教育孩子。家长不仅要在思想上重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还应该试着让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身体力行,告诉幼儿该怎么做,让幼儿获得“该如何做”的认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地练习强化,让幼儿学会自己吃饭、盥洗、睡眠等,并使之成为一种自然的行为习惯。有些父母缺乏耐心,看到幼儿掉饭粒、乱扔玩具等行为问题就火冒三丈,喋喋不休地训斥孩子,这种行为起不到教育效果,还可能引发幼儿的逆反心理。家长应平心静气、耐心地告诉幼儿应该怎样做,给幼儿足够的改正时间,才能让幼儿一点点做得更好。
2.家长应多从正面引导,多表扬鼓励孩子。鼓励和表扬是幼儿成长的营养剂,更是一种强化良好行为习惯的好方法。家长在教育幼儿时要多鼓励表扬,少批评,调动幼儿追求进步的积极性。在批评幼儿时,要注意批评的语气、态度,不要刻薄、尖锐,因为消极批评会打击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3岁以上的幼儿有强烈的被肯定的欲望,很重视成人的评价,常会以他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这就要求家长的鼓励和表扬要适当,要实事求是,做得好就表扬,做得不好就指正。
3.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的启蒙教育有着无可取代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动乃至习惯、爱好等,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思想和行为。家长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规范自己的行为,事事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正面的引导,为孩子树立良好榜样。
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过程。教师和家长要发挥表率作用,言传身教,采用幼儿容易接受的方法,耐心地教育幼儿,为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引导幼儿逐步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基础。
(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東城社会化服务协调中心锦苑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