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高校研究生学术伦理面临失范的风险,存在着功利性过强,管理和引导不善;学术性和泛自由化掺揉,学术性失位等问题,导致研究生学术能力培养体系发展遭遇瓶颈。本文利用质性研究理论,访谈150名硕士研究生,以参与学术活动情况为抓手,从学术动机和学术信仰等方面分析硕士研究生学术伦理范式,为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借鉴。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伦理;质性研究
伴随着大学扩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术共同体的规模逐渐扩大,但也面临着学术伦理失范的困境。作为涵盖学术动机、学术道德、学术精神和学术价值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规约的理念体系,学术伦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目前,研究生学术伦理观存在着功利性过强,学术性失位等弊端,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学术的科学形象和公信力遭遇挑战。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采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以整体视角分析研究目标,并基于原始资料和互动交流,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苑毅,360)本文利用质性研究理论,面谈150名硕士研究生,以参与学术活动情况为依据,从学术动机和学术信念角度分析受访者学术伦理建构,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生学术伦理现状和分析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片面强调科研产出和学生学业,将研究生获奖、专利申请量和高级别论文发表量作为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体参照,忽视了研究身学术伦理观念的教育。当下,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欠缺,如忽视了学术动机引导,研究生从事学术功利性过强;学术性弱化,学术信仰不坚定等,桎梏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我国一流人才的培养。
1、功利性过强,管理和引导不善
端正的学术态度是从事学术活动的重要条件,是研究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引导的重要依托。大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学术积淀和学术地位。而学术价值的积累需要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相互作用,并吸引研究生学术参与。(Bernard and Patricia,3)经访谈150名参与2019年度S高校系列“K讲坛”和Z高校系列“Y讲座”的研究生,发现受访者参与活动的学术企图参差不齐,且高校间的差异较小。62%的受访者表示听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15%的研究生是应院系的强制要求;只有16%的受访人出于自愿和热爱而参与讲座,另有7%的人出于升学和其他考虑。研究生学术讲座本是为促进大学學术氛围、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而创建,但高校管理者存在着将参与讲座过度学分化、评估化的错误倾向,强制或以学分设卡变相强制研究生参加。“讲座组织者会要求各专业同学强制参加讲座,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研究生听讲座的积极性。”(田小凤,52)不仅浪费师生时间,而且腐蚀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信心和学术态度,阻碍学术伦理健康发展。
2、学术性和泛自由化掺揉,学术信仰不正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自由主义之风日渐加强,而学术性弱化、学术个人主义现象增多,危害研究生学术伦理观的发展环境。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讲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求学生涯的一笔精神财富。”(黄延梅,50)然而,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所谓专家学者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借助研究生学术平台公开鼓噪违背学术规范、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毒化研究生学术伦理成长机制。在对S高校系列“K讲坛”和Z高校系列“Y讲座”150名研究生的问谈中发现,22%的受访者表示对演讲嘉宾的专业背景表示质疑;15%的人认为学术讲座缺乏“学术性”,难以学到科研方法或者学术道德;7%的研究生表示因为讲座报告人的反学术言行而失去继续参加讲座的兴趣。由此可见,一些研究生活动学术规范不严谨,对参与者造成负面影响。研究生正处在学术观念快速成长的阶段,学术失序的培养体制易对研究生学术信仰产生消极作用。
二、提升研究生学术伦理观的建议
针对研究生学术伦理成长环境不良和自身学术道德失位的现象,高校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研究生需要和获得感为导向,扩大学术精神、学术价值、学术底线的宣介和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机制,保障研究生健全的学术道德观养成。
1、端正学术心态,鼓励批判精神
研究生学术伦理构建需要注重引导纯正的学术态度,通过学术活动激发研究生敢于批判,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高校创造活力。在举办学术活动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破除学术行政化倾向,尊重学术独立性。在学生的管理和培育上,应减少功利导向的推广,避免等级考核和学分评定的羁绊,增强研究生自主探究、积累知识、追求智慧的学术志趣发展。在对S高校系列“K讲坛”受访者群体访谈中,大家普遍比较满意的是在讲座定位和对外宣传上,始终坚持学术优先,道德把关,科学至上,淡化参与讲座的利益性补偿,还原学术实践的研究属性。此外,打破学术权威崇拜,鼓舞研究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学术伦理规范的普及具有积极作用。“鼓励学生批判和质疑,对形塑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养成独立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黄延梅,50)借助学术活动举办的契机,净化研究生学术动机,培育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帮助研究生领悟正确的学术规范,践行科学的学术道德。
2、发扬科研精神,增强学术信心
潜心钻研、坚韧不拔的学术信念是从事科研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研究生学术伦理认知范畴和认知深度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在组织学术活动,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应注重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传播科研精神,提振学术生力军和后备军的学术信心。讲座嘉宾“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格、认知、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田仙贵,15)Z高校系列“Y讲座”主要针对在校研究生群体,尤其注重演讲嘉宾的学术背景和社会影响,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遴选委员会,严格筛选讲座报告人的资质,邀请对象主要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知名学者等。Y讲座品牌突出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精神培育,收到不凡的举办效果,获得该校“校长奖”等荣誉。Z高校通过举办以Y讲座为代表的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弘扬科研精神和学术道德,增强了研究生学术信心,指明了学术方向。
结论
研究生学术伦理教育是培育未来学术英才的重要支点,是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进程中,高校应扭转研究生学术伦理观念淡薄的趋势,引导研究生树立端正的学术信仰,促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苑毅. 质性评价: 另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9): 360-361.
[2] Bernard E. Whitley, Patricia Keith-Spiegel. Academic Integrity as an Institutional Issue[J] . Ethics & Behavior. 2001 (3).
[3] 田小凤. 高校学术讲座对研究生学术发展影响研究—来自H高校研究生的调查[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4] 黄延梅. 学术讲座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14.
[5] 田仙贵. 大学学术讲座与人才培养的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8.
关键词:研究生;学术伦理;质性研究
伴随着大学扩招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术共同体的规模逐渐扩大,但也面临着学术伦理失范的困境。作为涵盖学术动机、学术道德、学术精神和学术价值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规约的理念体系,学术伦理对于研究生的学术活动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影响。目前,研究生学术伦理观存在着功利性过强,学术性失位等弊端,研究生培养质量受到影响,学术的科学形象和公信力遭遇挑战。
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作为研究工具,采用访谈、观察、实物分析等方法,以整体视角分析研究目标,并基于原始资料和互动交流,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苑毅,360)本文利用质性研究理论,面谈150名硕士研究生,以参与学术活动情况为依据,从学术动机和学术信念角度分析受访者学术伦理建构,为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提供可行性建议。
一、研究生学术伦理现状和分析
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快速推进的背景下,不少高校片面强调科研产出和学生学业,将研究生获奖、专利申请量和高级别论文发表量作为评估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主体参照,忽视了研究身学术伦理观念的教育。当下,研究生培养存在着诸多欠缺,如忽视了学术动机引导,研究生从事学术功利性过强;学术性弱化,学术信仰不坚定等,桎梏了研究生创新能力提升,不利于我国一流人才的培养。
1、功利性过强,管理和引导不善
端正的学术态度是从事学术活动的重要条件,是研究生自我约束和自我引导的重要依托。大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学术积淀和学术地位。而学术价值的积累需要学术平台和学术资源相互作用,并吸引研究生学术参与。(Bernard and Patricia,3)经访谈150名参与2019年度S高校系列“K讲坛”和Z高校系列“Y讲座”的研究生,发现受访者参与活动的学术企图参差不齐,且高校间的差异较小。62%的受访者表示听讲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学分;15%的研究生是应院系的强制要求;只有16%的受访人出于自愿和热爱而参与讲座,另有7%的人出于升学和其他考虑。研究生学术讲座本是为促进大学學术氛围、开阔研究生学术视野而创建,但高校管理者存在着将参与讲座过度学分化、评估化的错误倾向,强制或以学分设卡变相强制研究生参加。“讲座组织者会要求各专业同学强制参加讲座,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研究生听讲座的积极性。”(田小凤,52)不仅浪费师生时间,而且腐蚀研究生群体的学术信心和学术态度,阻碍学术伦理健康发展。
2、学术性和泛自由化掺揉,学术信仰不正
随着高校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自由主义之风日渐加强,而学术性弱化、学术个人主义现象增多,危害研究生学术伦理观的发展环境。学术活动对于研究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讲座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学生求学生涯的一笔精神财富。”(黄延梅,50)然而,一些违背学术道德的所谓专家学者打着“学术自由”的旗号,借助研究生学术平台公开鼓噪违背学术规范、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言行,毒化研究生学术伦理成长机制。在对S高校系列“K讲坛”和Z高校系列“Y讲座”150名研究生的问谈中发现,22%的受访者表示对演讲嘉宾的专业背景表示质疑;15%的人认为学术讲座缺乏“学术性”,难以学到科研方法或者学术道德;7%的研究生表示因为讲座报告人的反学术言行而失去继续参加讲座的兴趣。由此可见,一些研究生活动学术规范不严谨,对参与者造成负面影响。研究生正处在学术观念快速成长的阶段,学术失序的培养体制易对研究生学术信仰产生消极作用。
二、提升研究生学术伦理观的建议
针对研究生学术伦理成长环境不良和自身学术道德失位的现象,高校应当采取针对性措施,以研究生需要和获得感为导向,扩大学术精神、学术价值、学术底线的宣介和教育,提供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机制,保障研究生健全的学术道德观养成。
1、端正学术心态,鼓励批判精神
研究生学术伦理构建需要注重引导纯正的学术态度,通过学术活动激发研究生敢于批判,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提升高校创造活力。在举办学术活动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过程中,高校应坚持破除学术行政化倾向,尊重学术独立性。在学生的管理和培育上,应减少功利导向的推广,避免等级考核和学分评定的羁绊,增强研究生自主探究、积累知识、追求智慧的学术志趣发展。在对S高校系列“K讲坛”受访者群体访谈中,大家普遍比较满意的是在讲座定位和对外宣传上,始终坚持学术优先,道德把关,科学至上,淡化参与讲座的利益性补偿,还原学术实践的研究属性。此外,打破学术权威崇拜,鼓舞研究生的质疑精神对于学术伦理规范的普及具有积极作用。“鼓励学生批判和质疑,对形塑大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养成独立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黄延梅,50)借助学术活动举办的契机,净化研究生学术动机,培育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帮助研究生领悟正确的学术规范,践行科学的学术道德。
2、发扬科研精神,增强学术信心
潜心钻研、坚韧不拔的学术信念是从事科研活动的精神力量,也是促进研究生学术伦理认知范畴和认知深度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在组织学术活动,促进研究生学术道德意识建立的过程中,应注重先进人物的榜样示范作用,传播科研精神,提振学术生力军和后备军的学术信心。讲座嘉宾“因其身份的特殊性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对学生的人格、认知、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田仙贵,15)Z高校系列“Y讲座”主要针对在校研究生群体,尤其注重演讲嘉宾的学术背景和社会影响,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的遴选委员会,严格筛选讲座报告人的资质,邀请对象主要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以及自然科学领域和人文社科领域有重大影响的国内外知名学者等。Y讲座品牌突出对研究生的思想引领、价值引导和精神培育,收到不凡的举办效果,获得该校“校长奖”等荣誉。Z高校通过举办以Y讲座为代表的的研究生学术活动,弘扬科研精神和学术道德,增强了研究生学术信心,指明了学术方向。
结论
研究生学术伦理教育是培育未来学术英才的重要支点,是促进研究生学术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的重要基础。在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时代进程中,高校应扭转研究生学术伦理观念淡薄的趋势,引导研究生树立端正的学术信仰,促进一流创新人才培养。
参考文献
[1] 苑毅. 质性评价: 另一种学生学业评价方法[J]. 教育教学论坛, 2020(19): 360-361.
[2] Bernard E. Whitley, Patricia Keith-Spiegel. Academic Integrity as an Institutional Issue[J] . Ethics & Behavior. 2001 (3).
[3] 田小凤. 高校学术讲座对研究生学术发展影响研究—来自H高校研究生的调查[D]. 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 2019.
[4] 黄延梅. 学术讲座对大学生人文精神影响研究[D]. 厦门: 厦门大学, 2014.
[5] 田仙贵. 大学学术讲座与人才培养的研究[D]. 南昌: 江西师范大学,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