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迅甫:载孝前行的“百姓艺术家”

来源 :时代报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lara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他将艺术根植于乡土,用诗歌记录农民工的生活百态;他情深义重,秉持一颗孝贤之心行走中原。“九曲银泓天上落,回肠化作母亲河”表达了他对中原大地的北风之恋,“赏心唯有诗书画,闲把金樽对月明”反映了他几十年来走过的艺术历程。《农民工之歌》是他对劳苦大众的关怀备至,《与娘荡秋千》是他对父母双亲的乌鸟私情。他,就是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被誉为“中原孝贤士,百姓艺术家”的刘迅甫。
  刘迅甫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书画委员会委员、中华诗词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诗书画网总编辑、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诗歌学会书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绘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师范大学国学院客座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国学院诗词研究与创作中心常务副主任、北京东方中国诗书画院院长。其艺术作品多次在国际、国内重大赛事中参展获奖、多次在海内外交流巡展。著有诗集《屋檐雨》《三月雪》《八咏堂吟草》《刘迅甫绝句精选》《刘迅甫绝句三百首》《农民工之歌》等。《刘迅甫绝句精选》荣获“中国第五届大众文学百花奖”《习近平总书记亲民诗话》荣获“第五届华夏诗词奖”。《农民工之歌》被誉为“时代的图腾,民族的歌谣”,先后两次在人民大会堂专题研讨,中国作家协会曾为其召开专题座谈会,并入围“第六届鲁迅文学奖”。
  呕心沥血,为农民工奔走呼号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工人数已达2.5亿多人。他们在最艰苦的岗位,奉献着最诚实的劳动,在故乡与城市之间奔波,完成了中国最繁重最密集的体力劳动,是这个时代真正的奉献者。
  二十年来,为了写农民工,刘迅甫跑遍了东莞、上海、深圳等很多地方,他也是对这個群体了解最深的人。
  刘迅甫是第一个提出来农民工文化建设的人。 “我想记录他们,书写这个时代。” 刘迅甫也曾有过15年的农民工生涯,这些经历让他品尝了生活的百般滋味,也贴近了农民工的精神世界,他将自己当年做农民工的时候所创作的诗歌一一找出来,积数月之功,呕心沥血,创作了一部展现中国农民工生成和发展的全景画卷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作品通过“打工篇”“留守篇”“乡恋篇”“开拓篇”,对农民工现象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多角度的表现、深层次的思考,以诗人的激情,充分肯定了农民工的社会贡献,赞美了农民工的美好心灵,对农民工内心的那份坚守与梦想进行了充分的挖掘。
  中国诗歌学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作家》杂志社在人民大会堂为《农民工之歌》举行诗歌朗诵会和研讨会,专家赞誉《农民工之歌》堪称“时代的歌谣,民族的图腾”。中华诗词学会顾问、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李一信评价说:“刘迅甫的纪实诗报告《农民工之歌》是中华民族文学史长卷中的辉煌篇章,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农民工史诗,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里程碑。”
  随后,刘迅甫又投资将这部作品翻译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让其走向世界。《农民工之歌》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4年三次被载入中国文学大事记。他又与河北省大厂评剧歌舞团达成合作,共同打造大型音乐舞蹈诗剧《农民工之歌》,用文艺演出的形式,把《农民工之歌》搬上舞台。
  2015年10月15日,大型音乐舞蹈诗剧《农民工之歌》演出在人民大会堂如期举行。
  当晚,万人大礼堂座无虚席,数千名农民工朋友和首都各界群众观看演出。演出现场,多次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在某种意义上,我也是一个打工诗人。”他说,不管以后农民工这个名词还在不在,但是农民工文化会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长河里,静静流淌,源远流长。
  践行孝德,向人间播撒大爱
  作为艺术家,刘迅甫以一颗赤诚之心诠释对祖国、对人民、对艺术、对家乡、对真善美无限的忠诚与热爱。刘迅甫说:“作为艺术家必须有推己及人的情怀,情系苍生,心怀百姓,视百姓为父母,和百姓同欢乐,共忧愁。”
  从1981年他退伍回乡后,每年春节前,为农民义务书写春联就成了他的“例行公事”。后来,刘迅甫在诗词、书法界已大有名气,但是他依然保持着在每年春节给家乡父老、农民朋友、留守儿童等写春联这个习惯。令人感动的是,2007年,刚进入腊月,他便早早地订好了到荥阳泗水写春联的日程。不料,出发前一天,他的痛风病犯了,硬是让人架着前往,在凛冽的寒风中为农民写了一百多副对联。就这样,他坚持为农民义写春联,一写就是30多年,从未间断过,被农民朋友誉为“最接地气的艺术家”。
  他满怀深情,把靠勤劳的双手挣来的钱回报家乡。村小学的房子年久失修,他出资修缮;集资建校,他第一个捐了款,成为 “普九功臣”;村里乡亲凡是有困难的,他慷慨解囊,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他通过辛勤的努力,向社会奉献大爱。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他立即组织全院艺术家、通过慈善总会第一时间捐物捐款共计160多万元,支援灾区重建家园。
  “霜飞两鬓已成翁,娘荡秋千儿攥绳。犹记嗔娇怀抱里,天真依旧是顽童。”这是刘迅甫50岁时攥绳与娘荡秋千的实景诗录,孝心爱意,流淌笔端,读之催人泪下。
  不仅是自己的母亲,家乡敬老院的46位老人同样是他心头的牵挂。每次回家乡,他都要抽空去看看。天凉的时候,为老人添点被褥,换上毛衣;节日的时候,送上祝福,唠唠家常。每次离开的时候,一群七八十岁的老人们都搀扶着送他到大门口,久久地望着他走远。
  去年腊月二十五,驱车返乡过年的他,想到了敬老院里那46位老人,马上从提包里拿出一万元,去商店给这些老人买来了46件棉衣和46床过冬的被子。回到家乡,他到敬老院里,把“温暖”送给老人。然后,他又为敬老院里46位老人每人写了一张大红的“福”字,以示对老年人新春的祝福。
  2015年初,河南影视集团计划以刘迅甫为原型,拍摄、制作中国当代首部省孝故事片《孝子楼》。6月21日,故事片《孝子楼》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首映,令人难以忘怀的是,电影放映结束后,现场观众自发鼓起掌来,掌声持续了一分多钟。
  多年来,刘迅甫始终践行着“欢乐着人民的欢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刘迅甫的艺术造诣、孝行和对社会的奉献得到了全社会高度的赞誉,他也因此获奖无数。2013年他被评为“中原十大孝子”;2014年12月,被评为北京社会组织系统先进个人;2016年7月荣膺“中国文化艺术十大领军人物”;2017年当选中国诗书画艺术领域十佳卓越影响力人物;2018年5月荣获“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诗书画印艺术领域卓越成就奖”;2019年7月荣膺“中国正能量十大榜样人物”。
其他文献
母亲对我说过的一句话,我一辈子都记得,“吃得亏、受得气就有好日子过”,她用一辈子诠释着这句话的真谛。  我的母亲是一个“嫂娘”,所谓“嫂娘”就是既当嫂子也当娘。当年,爷爷病重,按照农村里流行的“冲喜”习俗,母亲18岁时与父亲结婚,婚后第三天,爷爷就去世了。随后,奶奶改嫁他乡,留下家中三个还未成年的叔叔,后来家中又陆续添了我的五个哥哥姐姐,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这么多口人几乎都是母亲带大的。赤裸裸的生
期刊
一  一个冬阳向暖的上午,在鲁山一家酒店,我见到了歌唱艺术家曹怡然。  她是应鲁山县电视台的邀请,匆忙从京城赶来,参加县电视台春晚演出的。她在鲁山扶贫九年,这是她的第二故乡,她是鲁山县的荣誉市民。  她刚洗漱完毕,着一身浅青色的闲适长裙,素颜淡雅,清澈的双眸里,流动着中年女性成熟的气韵。寒暄中,她温婉亲切,脸上充溢着真诚,举止言谈,大方得体,没有丝毫光环笼罩下的虚假。她善良慈爱,质朴静美,极似一位
期刊
“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黄泛区人对这首无题诗可谓是耳熟能详。在需要描述黄泛区当年灾难情景的时候,无论是基层领导的讲话稿,还是中学生的演讲词;无论是新闻媒体的记者,还是文学爱好者,都喜欢引用这几句诗。笔者作为黄泛区的一个文史工作者,也曾多次在公开发表的文章中引用此诗。但这首诗的原作者是谁,却一直不甚清楚。  201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
期刊
无题诗  百里不见炊烟起,  唯有黄沙扑空城,  无径荒草狐兔跑,  泽国芦苇蛤蟆鸣。  ——写于1978年秋  黄泛区的历史背景  1938年6月9日,蒋介石国民党部队为保卫大武汉阻挡日军南下,炸开黄河花园口大堤。混浊的河水向东南方向迅猛推进,在黄淮平原随性肆虐,最终形成了跨越豫、皖、苏三省44个县的黄泛区。  当时直接淹死和饿死的群众多达八十九万人,造成了历史上人为的一次大灾难。黄河水下泄后,
期刊
讲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这一工作思路为共产党人锻造了锐利的武器,关键时刻成为解决问题的善策良方。共产党人办事是求真务实的,真正让人民群众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  思动破茧  黄堂,在20世纪80年代是国家级优质“泡桐种植基地”,河南省典型的“苹果种植基地”“银杏茶产业基地”,是睢县第一处实现自来水户户通、家家用沼气,县域内第一个拥有拖拉机实现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村庄……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
期刊
“郭书记真是我们的贴心人,没有郭书记我们哪能过上这么幸福的生活啊。”2020年6月30日,记者走进罗山县孙岗村贫困户包胜安的家中,在这遇见了正在入户走访的驻村第一书记郭东兴。  2017年11月,45岁的河南省地质环境勘查院总工程师、副院长郭东兴来到省级贫困村——罗山县孙岗村任第一书记。  用真心精准扶贫  孙岗村位于罗山县青山镇东南部,总面积约7.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170亩。全村共有21个村
期刊
从1938年黄河决堤到1946年黄河封堤,这条大河在54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泛滥了8年。8年间,黄河不再拍岸、平岸、涨岸或裂岸,而是成了一条无岸的河。  “黄泛区”,这个苦难的名词让人们不忍提起。提起,豫东大地那黄沙弥漫、连年饥荒与饿殍遍野的情景,仿佛又重现眼前。但是,明明满目惨象,却无处可话凄凉。对此,作家南豫见有诗为证:“百里不见炊烟起,唯有黄沙扑空城。无径荒草狐兔跑,泽国芦苇蛤蟆鸣。”这首
期刊
每一个人都有一口气,一口气后面是家族关系的盘根错节,是生活中的密密麻麻。  读邵丽的小说总能感受到她丰沛的情感,在她小说的叙述中你能够体味出复杂的“人味”,这种“人味”是一种特殊的气味,它代表着微小的尘埃世界。  她的新作《黄河故事》叙写的是一个家族的秘史,而这个秘史在追溯父亲死亡真相的过程中渐次清晰。这是一个关于逃离和回归的故事,是一个残忍和温暖的故事,也是一个弥合伤疤和精神溯游的故事。  在这
期刊
“我一生的追求,就是培育良种、生产良种、推广良种,让更多农民致富增收。”2020年12月6日,曾先后连续三年被国务院授予 “全国种粮售粮大户”荣誉称号,多次受到农业部、省政府表彰,领航河南杞县20多年粮食育种生产行业发展的杞县裴村店乡农民许国志饱含深情地说。  国无农不稳,农以种为先,育良种、提质量、创品牌,不断培育高产、优质、广适的新品种是种业的发展基础。好的品种、好的技术推广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
期刊
近年来,作家秦勇创作了大量以自然为书写对象的生态散文,这些散文分别被收入了北方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留在心中的时光》《岁月细语》两部散文集中,还有他近期发表在《绿叶》《散文选刊》《中国报告文学》《西部散文选刊》《黑龙江日报》等报纸期刊上的作品。  我读了他生态散文最鲜明的印象是,这个作家之所以在生态散文的写作上表现优异,主要应该归因于他与自然生态有着牵系很深的根脉,可以说这就是一个从生态中走出来的作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