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强调教给学生一些实用的东西,不如教给他方法,我国的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以及教学本质的揭示,但忽视了创新探索能力的培养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即仅给予“鱼”,这种不利于学生思维、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法已经被教育界所否定,大家开始倡导“受其‘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教学理念。于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以“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为目标。
【关键词】“鱼”与“渔”探索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86-02
一位老翁在河边垂钓,两个年轻人走来,都非常羡慕老翁渔篓中闪耀金光的大鲤鱼,其中一个聪明人说:“老丈,您的鱼太好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将金色的大鲤鱼送给了他。另一个愚钝的说:“老丈,您的渔艺太神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让他坐下来静心学习垂钓。
聪明人捧着大鲤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家人和邻居大大地称赞了他,相反都讥笑空手回来的愚钝者的无能。
多年过去了,两个年轻人也成了老汉,聪明人因为只会吃现成的而一事无成,并且再也没有人送给他什么东西。而愚钝者却凭着自己手中的渔艺和耐得住寂寞的劳动,成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需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美术教育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单一,只是一味的灌输、说教和强制,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学生和老师的不重视,轻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针对美术课的课时少、时间短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享受美术课带来的乐趣,本人提出一个口号:“我怀疑,我探索。”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做一个有“渔”的聪明人。
古人对教师职业的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如何来传道、授业、解惑并让学生乐意接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着老师转呢?这是本人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了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营造宽松的探索气氛。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着学习,使学生有高智力的投入。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能接纳、尊重、容忍学生的的怀疑,营造出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积极气氛。例如:在上欣赏课时,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就提出自己的怀疑,如:汴京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清明节树不长叶子?为什么男女的服装区别不大?这些建筑还在吗?画面上有人摇着扇子,清明节有那么热吗?等。然后由学生讨论,由于带着问题欣赏,使学生感到民主,宽松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再回答他们的问题:汴京是今天的开封,地理位置偏北。清明节应该比较冷,不可能用扇子,所以画中表现的不是清明节,作品取“清明”是对当时皇帝的歌颂等等。允许学生有不同说法并找出最合理的。这样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了书本上关于中国画的特点、建筑历史、服装历史等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一幅艺术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种民主、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怀疑、探索更加踊跃。
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喜欢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很大的意义。上工艺课画脸谱时,一个学生在包公的脸上把月牙改成了红心。他解释说:包公之所以刚正,是因为他有爱民之心。象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很常见,这种标新立异有时象恶作剧,但教师不应责备,要有正确的引导、适当的鼓励,因为这是探索的第一步。
二、重视过程,培养正确的探索方法。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现成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怀疑与探索,会了解到人类如何在探索中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怀疑、探索”的正确观念。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不要求学生的怀疑探索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收获,提高自己的素质,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有的学生,为了老师给高分或是为了表扬,严格按教师和课本的要求去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为了某种目的(注重结果)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肯定会束缚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功利的心理下,学生的思维就放不开。因此我们对作业的评定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过程应是思考的过程,即使是一张失败的作品,只要在制作过程中有探索、有思考的内容,就应该得到鼓励。有一次,一个学生交一张用鲜树叶制作的装饰画,交上来时已面目全非,效果并不好,但我仍给了肯定的评价。肯定他用一些新材料来制作装饰画的探索,并指导他如何利用干树叶的颜色、纹理来制作,认识新鲜树叶不易保存的缺点。
在美术教学中尽量重知识的迁移,培养灵活探索的能力。少给现成的结论、结果,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于启发他们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使原有认识有所提高,培养了灵活的怀疑和探索能力。
三、提供机会,尊重学生的探索选择。
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多年来我们习惯为学生安排一切的工作方法,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选择的教育,尽早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智能等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他们的探索能力进行培养。如文静内向的同学一般不敢大胆提出问题,作业过程也保守。针对这类同学,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而针对外向活泼的同学,由于他们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的特点,应指导他们对问题深度和广度的认识,指导他们要有耐心,达到提高自己探索能力的要求。
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在上课时我们往往会过多、过细的指定,要求严厉。如材料上,学生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不能有一点出入,否则批评,这样就会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有一次上国画课,一个同学没带毛笔,却能用吸管把滴到纸上的墨水,吹出一棵棵用毛笔画不出的老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的探索精神。经过引导,他的每次作业都有新意。所以教师要用开放的教学态度,宽容的接纳学生的一些选择,让学生在自己的选择中尽情的探索。
四、促进思维,培养探索的想象力。
探索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学习、多参加实践活动,促进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想象力。在美术课中,利用音乐、文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利用优美的乐曲、语言与画结合,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得到艺术熏陶。这样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有了它学生会在探索中游刃有余,充分的享受探索带来的乐趣。
在系统教学知识的引导下形成美术自主意识和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越富有灵性和独创精神。“授之以鱼”解决生存、解决当前;“授之以渔”解决发展、解决长远。施教者只有把“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结合起来,把解决生存和解决发展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和解决长远结合起来,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我愿意做一名“授人以渔”的教师。
【关键词】“鱼”与“渔”探索想象力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12-0086-02
一位老翁在河边垂钓,两个年轻人走来,都非常羡慕老翁渔篓中闪耀金光的大鲤鱼,其中一个聪明人说:“老丈,您的鱼太好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将金色的大鲤鱼送给了他。另一个愚钝的说:“老丈,您的渔艺太神了,我想得到它。”于是老翁让他坐下来静心学习垂钓。
聪明人捧着大鲤鱼高高兴兴地回家,家人和邻居大大地称赞了他,相反都讥笑空手回来的愚钝者的无能。
多年过去了,两个年轻人也成了老汉,聪明人因为只会吃现成的而一事无成,并且再也没有人送给他什么东西。而愚钝者却凭着自己手中的渔艺和耐得住寂寞的劳动,成为富有且受人敬重的人。
中国有句古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意思是传授给人既有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需要学会钓鱼的方法。
美术课是素质教育阶段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在传统美术教育中教师使用的方法单一,只是一味的灌输、说教和强制,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反感心理,学生和老师的不重视,轻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当代中学美术教育课程标准,已经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在中学美术教学中,针对美术课的课时少、时间短的特点,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享受美术课带来的乐趣,本人提出一个口号:“我怀疑,我探索。”目的是引导学生养成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学习方法,做一个有“渔”的聪明人。
古人对教师职业的概括为:传道、授业、解惑。如何来传道、授业、解惑并让学生乐意接受,而不是人云亦云的跟着老师转呢?这是本人思考的问题,在教学中有了一些体会:
一、激发兴趣,营造宽松的探索气氛。
“好奇心”是学生的天性,在好奇心驱使下探索着学习,使学生有高智力的投入。创建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能接纳、尊重、容忍学生的的怀疑,营造出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探索的积极气氛。例如:在上欣赏课时,欣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时,先让学生提出问题,有些学生就提出自己的怀疑,如:汴京是今天的哪里?为什么清明节树不长叶子?为什么男女的服装区别不大?这些建筑还在吗?画面上有人摇着扇子,清明节有那么热吗?等。然后由学生讨论,由于带着问题欣赏,使学生感到民主,宽松的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我再回答他们的问题:汴京是今天的开封,地理位置偏北。清明节应该比较冷,不可能用扇子,所以画中表现的不是清明节,作品取“清明”是对当时皇帝的歌颂等等。允许学生有不同说法并找出最合理的。这样学生在自主的状态下,学习了书本上关于中国画的特点、建筑历史、服装历史等知识,使学生真正了解一幅艺术珍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这种民主、宽松的教与学的环境,使学生怀疑、探索更加踊跃。
学生对新鲜事物非常敏感,喜欢标新立异,引导学生标新立异,对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有很大的意义。上工艺课画脸谱时,一个学生在包公的脸上把月牙改成了红心。他解释说:包公之所以刚正,是因为他有爱民之心。象这种情况在教学中很常见,这种标新立异有时象恶作剧,但教师不应责备,要有正确的引导、适当的鼓励,因为这是探索的第一步。
二、重视过程,培养正确的探索方法。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现成的结果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得出结论的方法。”学生怀疑与探索,会了解到人类如何在探索中发现真理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建立“怀疑、探索”的正确观念。让学生学会思考,我们不要求学生的怀疑探索都得到一个正确的结果,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得到乐趣和收获,提高自己的素质,注重“过程”淡化“结果”。有的学生,为了老师给高分或是为了表扬,严格按教师和课本的要求去做,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为了某种目的(注重结果)而开展的教与学活动肯定会束缚学生探索的积极性。在功利的心理下,学生的思维就放不开。因此我们对作业的评定要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这过程应是思考的过程,即使是一张失败的作品,只要在制作过程中有探索、有思考的内容,就应该得到鼓励。有一次,一个学生交一张用鲜树叶制作的装饰画,交上来时已面目全非,效果并不好,但我仍给了肯定的评价。肯定他用一些新材料来制作装饰画的探索,并指导他如何利用干树叶的颜色、纹理来制作,认识新鲜树叶不易保存的缺点。
在美术教学中尽量重知识的迁移,培养灵活探索的能力。少给现成的结论、结果,探索能力的培养在于启发他们发现问题,从解决问题过程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使原有认识有所提高,培养了灵活的怀疑和探索能力。
三、提供机会,尊重学生的探索选择。
在教学中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选择”机会。多年来我们习惯为学生安排一切的工作方法,这样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选择的教育,尽早了解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智能等情况,做到因材施教。然后有针对性的对他们的探索能力进行培养。如文静内向的同学一般不敢大胆提出问题,作业过程也保守。针对这类同学,用启发性的语言,引导他们提出问题。而针对外向活泼的同学,由于他们思维活跃,提出的问题五花八门的特点,应指导他们对问题深度和广度的认识,指导他们要有耐心,达到提高自己探索能力的要求。
用开放的态度对待学生对学习的选择。在上课时我们往往会过多、过细的指定,要求严厉。如材料上,学生该带什么不该带什么,不能有一点出入,否则批评,这样就会打击一些学生的积极性。有一次上国画课,一个同学没带毛笔,却能用吸管把滴到纸上的墨水,吹出一棵棵用毛笔画不出的老树,我没有批评他,反而表扬他的探索精神。经过引导,他的每次作业都有新意。所以教师要用开放的教学态度,宽容的接纳学生的一些选择,让学生在自己的选择中尽情的探索。
四、促进思维,培养探索的想象力。
探索的过程要有丰富的想象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学习、多参加实践活动,促进思维能力,从而丰富想象力。在美术课中,利用音乐、文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利用优美的乐曲、语言与画结合,调动学生的思维,仿佛身临其境,得到艺术熏陶。这样也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有了它学生会在探索中游刃有余,充分的享受探索带来的乐趣。
在系统教学知识的引导下形成美术自主意识和良好的习惯,使学生越学越爱学,越学越聪明,越富有灵性和独创精神。“授之以鱼”解决生存、解决当前;“授之以渔”解决发展、解决长远。施教者只有把“授之以鱼”和“授之以渔”结合起来,把解决生存和解决发展结合起来,把解决当前和解决长远结合起来,才可能是成功的教育。我愿意做一名“授人以渔”的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