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的措施研究

来源 :今古文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song7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随着社会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千年来历史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严重冲击,当今高校是保护传承中华民族非遗优秀民族文化的阵地。要让大学生更加主动地去热爱、珍惜并尊重民族传统文化,深刻理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本文阐述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梳理“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表演形式、价值和影响力。其次归纳国内外非遗传承保护现状、总结非遗“燕山大板”走进高校的意义所在。最后对非遗曲艺“燕山大板”进入地方高校提出实质性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 燕山大板;非物质文化遗产;高校;传承保护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5-0108-0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2021年度河北省文化艺术科学规划和旅游研究项目结项成果,项目批准号:HB20-YB054。
  一、非遗“燕山大板”的历史沿革、传承脉络
  燕山大板作为一种独特的曲艺说唱表演艺术,起源于在东北和华北一代流传的十不闲莲花落。十不闲莲花落,自清初开始流行于京、津、河北等地。莲花落也称作莲花乐,起源于唐朝、五代时期的“散花乐”,最早是佛庙僧侣化缘、募捐时所演唱的具有宣传佛教教义的警世歌曲。
  1975年,曲艺家刘文亮被河北省选中创编节目,参加1976年的全国曲艺调演。早年的时候,刘文亮先生就曾看到一所学校的学生演出一种脱胎于西路评剧的节目,但是很不成熟,刘文亮先生决定把这种艺术形式进行再加工,使之变成真正的曲艺节目。刘先生揣摩创新,大胆地融入唐山皮影、西河大鼓、乐亭大鼓、夯歌和二人转等民间音乐元素和竹板技巧,使其形成了一种边打边说唱曲艺艺术形式。
  燕山大板现已成为曲艺百花园中的一枝新花,同样也是一枝奇花,它脱胎戏曲、源自曲艺、又说又唱,不得不说它是新中国成立后曲艺特别是曲种创新上一次大胆而成功的尝试。刘文亮先生也成了一门曲艺曲种的创始人。
  在河北省曲艺调演上,平泉快板书演员马双福结识了刘文亮先生,出于对这一曲种的热爱,跟从刘先生学习燕山大板,后正式拜师刘文亮先生,燕山大板由此在平泉得到了传播和发展。燕山大板于平泉的发展中,马双福老师对该曲种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将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对其文学格式、音乐伴奏和表演技巧上做了很大的尝试,使之日益完善,走向成熟。
  2008年平泉“燕山大板”被河北省政府命名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1999年9月,在河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上,燕山大板《故乡情》获得民间艺术精华展示戏剧曲艺大赛创作表演一等奖。2004年7月,燕山大板音乐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音乐奖。2005年,燕山大板《掐尖》荣获河北省国土文艺汇演表演三等奖。
  二、“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
  在燕山大板的衍变和形成期,其表演形式主要以群体竹板舞结合坐唱为主。多名表演者手执大、小板,根据乐曲的节拍与唱段的内容,借鉴舞蹈中各种舞姿及“落子”中的部分击板动作,击打出不同的节奏板式,配合着坐唱演员边打边唱。这种表演形式随意性强,缺乏一定的艺术规范,没有形成固定的表演模式,其表现形式靠近曲艺范围内的表演唱,并没有形成具有独特艺术表现手法、音乐曲调和表演方式的曲艺曲种。
  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由群板群舞、坐唱演变为演员手执大、小板在前面边打边唱,乐队在舞台后侧互动伴奏的形式。这种方式能够让演员在舞台上更好的发挥、更好地突出燕山大板的艺术风格,节奏板式和唱腔能够更加的灵活。
  燕山大板的表演形式在平泉近40年的发展过程中,传承人马双福及平泉的曲艺工作者在对文本的创作、音乐伴奏和表演技巧上都做出了很大创新。根据不同作品内容的展现需要,丰富了唱腔曲牌,增加了道白说口,乐队互动伴唱等表演形式。
  创新后的燕山大板,曲调丰富,形式新颖,高亢、悠扬、火爆、热烈、感染力强,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说唱类曲艺形式,激情地唱出北方人的直爽豪放,板套子打出男子汉的阳刚之气,有效地提高了该曲种的感染力,使之发展升华,形成了别具特色的燕山大板表演藝术。
  三、“燕山大板”的价值和影响力
  燕山大板是在继承原始的十不闲莲花落部分表演形式,融合皮影、大鼓、二人转、民歌等艺术形式发展而来的。燕山大板在平泉发展的几十年中,以马双福、王道一、高延慧等为代表的文艺工作者,积极吸收燕山一带流传的民间音乐、戏曲曲艺艺术素材的特点与精华,不断融合平泉本土民间音乐元素,将历史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融入燕山大板的作品创作之中。
  在保留原有风格的基础上,平泉燕山大板对文学格式、音乐伴奏和表演技巧上做了很大的尝试,表演由单一歌颂型作品发展到有人有事、有故事、有趣的题材。根据内容的展现,丰富唱腔曲牌,增加了道白说口,乐队伴奏并伴唱等表演形式。将燕山一带所流传的方言土语、生活习俗、戏剧曲艺、民间小调融入其中,形成了别具特色平泉燕山大板艺术。深入的挖掘和研究燕山大板,对研究燕山区域戏曲、曲艺文化的源流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对研究民间文化的不断演变和新曲种的形成,继而科学的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马双福对燕山大板艺术刻意求新,扬己之长,使之发扬光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京、津、冀、辽、蒙各地的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动中始终活跃着马双福的身影,其燕山大板作品被北京大学音乐系和部分专家收藏研究。
  四、燕山大板国内外研究现状
  2008年6月“燕山大板”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燕山大板,平泉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局遵从保护为主和抢救第一以及合理利用和传承发展的宗旨,探索保护方式,制定了燕山大板的长期保护规划,开展了传统曲目的抢救性挖掘整理、新作品创作、传承人培训等保护工作。   2005年3月,国务院推出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其中的第三部分提出:对于非物质遗产的保护要做到更加健全,必须通过社会教育和地方高校有效的去实施。这代表着我们国家已经清楚地知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以及保护需要高等院校作为基地。就需要依赖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传承保护“非遗”已经是目前最受社会关注和重视的问题。
  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使命。查阅文献资料显示,目前国外还没有专家以及学者对于本课题进行举证研究,但是有很多的国家已经推出了法律,借助于法律对本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做出保护。
  五、非遗“燕山大板”走进地方高校的意义
  我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燕山大板”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文化,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每个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与义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国家政府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大众共同努力。当地高校教育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发展的作用,培养了各式各样的人才。如果把曲艺非遗“燕山大板”引入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够增强我国民族文化发展的力量,而且还会让当代大学生成为民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主力军,推动了我国民族文化的长盛不衰,增强国家文化的竞争力。
  曲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燕山大板”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本身就是优越的教育教学资源。在高校音乐日常教学活动中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够充分将其进行传播,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文化保护的作用。将当代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进行融合,有利于形成全新的非遗文化保护与传承体系。提升校园文化氛围的同时,加强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重视与保护,延续传统文化的永恒生命力,提高了当代大学生的爱国热情。
  燕山大板作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是宝贵的精神食粮和文化瑰宝,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蕴含着生活在燕山山脉这块热土上人们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文化延绵和历史变迁的最好见证,也是维系心灵、构成文化认同的力量源泉,所以把“燕山大板”这一曲艺非遗引入高校有着重要的意义。
  六、非遗“燕山大板”进入高效的措施
  (一)将非遗曲艺“燕山大板”民间传承艺人请入校园。燕山大板的传承與保护需要传承艺人的大力支持与帮助, “燕山大板”传承人马双福老师已被河北民族师范学院聘为学校非遗传承保护客座教授,这一举动也为非遗“燕山大板”进入高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将艺人请入大学校园,利用讲座形式来扩大非遗在高校校园的宣传影响力,并激发学生对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探索兴趣。高校在民间艺人讲座方面主要提出两套教育方案:第一,采用教师、艺人双教师教学模式来展开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主要传授“燕山大板”的相关传承历史及曲艺文化脉络、保护现状、表演形式、唱腔、乐队伴奏等。让学生全面了解非遗曲艺“燕山大板”的精髓所在。第二,利用音乐舞蹈学院民乐团(伴奏)资源及音乐学声乐专业学生,采用现场学唱形式来进行,需要教师及民间艺人协助学生共同完成。当然由于“燕山大板”这一曲艺新种从演唱到表演及乐队伴奏是非常复杂繁琐的一个过程,这需要老师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耐性,学生具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培养他们与民间艺人细心的交流能力,树立一种“自己想学、自己需要、自主研究探索”的学习作风。
  (二)延伸自主学习空间。自主学习依然要以学生为主体,课余时间让学生通过查阅网上资料、观看《燕山大板》成果影音资料来完成唱腔、表演形式,乐队配合等环节,在课余自主学习期间如果出现难点及重点问题,课上及时向负责教师及传承人汇报并及时解疑。这种学习形式也是为了再一次确立学生在非遗学习中的主导地位。
  七、结语
  “燕山大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曲艺曲种,它的伴奏音乐形式、动作特征要求、唱腔特点,表演形式等具有较高的艺术品位价值,通过探求传承形式和保护措施的梳理,依托当地高校丰富的教学资源,把“燕山大板”非遗项目真正引入大学课堂,使这一曲艺新种开花结果,并构建、创新“非遗”传承保护发展体系。
  作者简介:
  李振奇,男,满族,河北宽城人,现就职于河北民族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副教授,硕士学位。主要研究方向:民族音乐、音乐教育、管乐教学、非遗研究等。
  毕宏伟,女,满族,河北平泉人,现就职于河北承德广播电视大学,本科学历,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音乐教育。
其他文献
【摘要】 旦本戏是由正旦主唱的杂剧,在现存五十多种旦本戏中,关汉卿的旦本戏作品有12种,无论在数量上还是成就上都是最突出的。本文通过对关汉卿旦本戏的考察发现,其间对人权的肯定、朦胧的人性自由意识和强烈表现出对感性生命和婚姻自主的肯定是其人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受此影响,在他的旦本戏作品中,完成了人物个性化的创造和戏剧冲突的性格化。商品经济和市民阶层的发展繁荣、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互碰撞、科举制
期刊
【摘要】 爱情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在宗教的禁欲主义压制下,爱情往往带有悲剧色彩。本文以《荆棘鸟》与《西游记》这两部经典作品为例,分析在不同宗教背景下,相同的爱情悲剧。通过对西方的天主教、东方的佛教中主人公们“人性”与“神性”的冲突的探讨,爱情与宗教的矛盾以使读者更深地体会宗教桎梏下的爱情。  【关键词】 宗教;爱情;禁欲主义;《荆棘鸟》;《西游记》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
期刊
【摘要】 魏晋以来,并州饱经战乱、百废待兴,同时境内北方少数民族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处理并州的局势,并州刺史的各项政策显得尤为重要。曹魏时期的梁习采取了分化瓦解等措施,使得境内的匈奴贵族与其部民分离,便于更好地控制与管理。至西晋时,并州的政治局势变得更为严峻,时任并州刺史的司马腾采取了联合代北拓跋鲜卑的政策,以达到对抗匈奴刘渊的目的,但随着事态的发展,西晋朝廷对于并州的控制力逐渐变小,至石勒击
期刊
【摘要】 图书馆,是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通道,是人们攀登真理高峰的重要阶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方便,互联网由于其开放的特性,也容纳了更加多元的信息知识,使得人们足不出户就可以充分享受信息大爆炸时代的红利,这也使传统图书馆工作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在更加便捷的信息获取方式面前,除非在专业性十分强的知識需求方面,图书馆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在当下,图书馆要想谋求进一
期刊
【摘要】 莫斯科公国的崛起于罗斯统一的历史进程有着重大的意义,优越的地理为莫斯科提供了发展的基础,蒙古的制度遗产构成了莫斯科强盛的重要动力,务实的对外政策则为莫斯科走向扩张创造了条件,东正教会给予的支持则是莫斯科崛起的保障,多方面的因素共同促成了莫斯科的最终崛起。  【关键词】 莫斯科公国;金帐汗国;罗斯统一  【中图分类号】B9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
期刊
【摘要】 王朔,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被文学界和评论界称之为痞子文学的代表,在德国享誉盛名。自从上世纪90年代初,德国传统媒体开始关注并报道王朔。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互联网平台上也争相开始报道王朔,在网友中反响空前。本文把研究焦点投向以书评网站为代表的新媒体平台,收集并研究传播力大的书评网站对王朔小说的评价。对这些报道进一步分析可得知,王朔在德国,依然很受欢迎,德国读者欣赏王朔小说的真实性,喜欢
期刊
【摘要】 甘青地区的新石器时代可追溯到8000年前,其丰富的史前文化遗迹可据年代早晚分为大地湾文化、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等几大文化分期。早在7800年前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时期,这一地区就种植稷和油菜并家养猪,人们已经有陶器作为炊具,烹煮熟食;仰韶文化时期,人们通过家养和狩猎,获得了鹿、鱼、羊、牛、鸡等肉食,并出现了灶;马家窑文化时期,发现了小麦、水稻、大麻籽等更丰富的碳化植物,以及完整的刀、叉、勺作
期刊
【摘要】 有关于张生和崔莺莺的婚姻爱情故事最早见于《莺莺传》,到了金代,《董西厢》彻底改变了《莺莺传》的主题意蕴和作品风格。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则是对《莺莺传》和《诸宫调西厢记》的深化,无论在思想主题、人物塑造还是戏剧结构上都达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被称为“元杂剧的压卷之作”。而京剧名家荀慧生于1936年创作的京剧《红娘》在继承了王西厢舞台艺术的基础上又对其进行了多维重构。《西厢记》历经不同时代,
期刊
【摘要】 “夏花”一词通过诗句“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被人们所熟知和广泛运用。“夏花”从字面意思上来说是夏天的花,夏季本来就是百花繁盛的季节,而这一季节也给“夏”和“花”两字,赋予了更加深刻的特征,让人们能够有更多的联想,同时也使得“夏花”更有其独特的意象和审美价值。在古典文学中,“夏花”值得人们去学习和探究,并从中找到中华文化更加深刻的韵味。  【关键词】 古典文学;“夏花”;意象
期刊
【摘要】 要研究日本,研究日本的民族性是不可避免的,丰臣秀吉作为日本国民心中的“丰国大明神”,自然对研究日本是极具意义的,而研究丰臣秀吉崛起的原因,对于研究丰臣秀吉是十分关键的。在此,本文简述丰臣秀吉崛起的原因。  【关键词】 羽柴秀吉;关白;刀狩检地;基督教;兵农分离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04-0055-02  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