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好平民的茶

来源 :海峡茶道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45166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茶经》是世界公认的第一部茶科学著作。但世界许多地方的人并不了解陆羽。日本“3·11”的9级地震海啸带来的核辐射危机,又一次提到了既善于吸收又能降低核辐射影响的绿茶。
  茶承载的文化内涵探究不尽,茶科学与茶产业与人们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两年来我先后去了印度、尼泊尔、柬埔寨、越南和宝岛台湾探茶访茶喝茶。对比之下,觉得还是中国把茶与文化、生活发挥到了极致。茶文化活动的复苏,就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苏。日本通过茶展示着一种上层的生活规则与宗教化的仪式,觉得他们似乎生活在地球两极或人的双重性格的表现,远离了平民百姓,喝茶和不喝茶时的表现不一样。但他们对茶的综合利用和茶产业有很大的成就值得学习;韩国把茶作为村镇群体交流的纽带,经常举行茶礼活动作为提高国民素质的手段。但据我多次去韩国的观察了解,虽然基于他们的民族意识努力想摆脱日本茶道的影响,却依然觉得日韩两国茶的文化生活就像一个人和他的影子彼此难以分开。去年,美国的摄影家马修为大型画册《茶魂》和在世界巡展世界的茶,他到过中国许多的茶区和接触到许多的茶人,对中、日、韩的茶产量、茶生活有比较深刻的了解,对陆羽《茶经》也看了不少解读的书籍。在和我有多次长时间的交谈中他说:“日本、韩国的茶生活都源自中国,但日本走偏了,中国目前走乱了。我在中国许多城市找不到一家能真正反映中国文化的茶馆。比较而言,韩国的茶馆算是保留中国文化最好的。台湾我还没有去,不知那里怎么样。”看了他的一些作品使我震动,为了拍好一张哈尼族老妈妈采茶的照片,他就花了3个小时。一个美国人能以相机反映东方茶的思想灵魂,这是多么不容易啊!有一次,他用3架相机同时“给我拍了同一姿态共178张照片,最终只选了1张。那种刻苦认真的精神都是为了一个茶字。这又使我想到陆羽《茶经》的另一种文化影响,就是虽然不同国度、民族对世界的看法不一样,但通过对茶表达的和平愿望与生命的绿色是完全一致的。
  印度的茶制作远没有中国茶的分类精细与讲究,除了加工不同外,还要适应当地人民要加糖和奶的口味。在恒河边祈求超度亡灵的人和讲经人的面前,往往就是鲜花水果和一罐茶水;山洞中的修行者会邀请你进去喝一杯用紫铜碗盛着的茶,那只是煮了茶叶的水,没有洁净多样的茶具,也谈不上有什么茶的品种。尼泊尔不产茶,如果没有西藏运进的中国茶和印度生产的茶,他们就不会有茶的生活。他们茶馆的招牌也写的是咖啡馆。大概他们仅仅是把茶和咖啡作为一种饮料,并不牵扯到文化方面的事。
  本来我以为到束埔寨和越南一定会有好的茶喝,其实他们受殖民的长期影响,早晨喝咖啡,吃法式面包就像中国人早晨吃大饼油条一样普遍。商店中卖的茶品种极少,咖啡的品牌倒很多。束越两国喝茶的多半是老年人,我在胡志明市(原名西贡,有“东方巴黎”之称)与喝茶的华侨老人聊天,问他为什么喝茶?他说:“那当然啦,喝茶的人才是中国人嘛。今天的年轻人等他们老了也一定会喝茶的。”这话令人感动。老人说的是全世界的华侨,因为喝茶是中国人的一种标志。我又问他,中国有位茶圣写过一本《茶经》,你知道吗?他回答我的是一脸茫然。这让我的感动又降为失落。我们不能怪这位老人,看来似乎是家喻户晓的知识,却还有很大的群体不知道中国唐代出现的陆羽。反思一下我们介绍陆羽和弘扬茶的文化工作上是复杂化了还是简单化了呢?
  2009年,韩国KBS电视派记者来访问我(当时正值普洱茶的宣传、价位高潮回落时期),他们的一个问题是:“你认为在炒了普洱茶之后中国还将炒什么茶?”炒作普洱茶并不是国家的行为,这让我无言以答。他又问:“当前你觉得中国的茶市场情况怎么样?”我不假思索地只回答一个字:“乱。”品种、价格,宣传上各打旗号,各编历史传说,甚至为强调一地的经济利益去编制陆羽的影视片。更可悲的是,一些知名茶学者、记者也被利用或被歪曲来为某一种茶摇旗呐喊,全然不顾历史起码的常识在误导消费者;其二,某些茶的文化团体存在的机关冗员化、思想停滞化、活动形式化,满足一时的效应,相反对基层的排忧解困实事却做得很少;其三,把对陆羽思想的研究商业化、复杂化,变化出许多名目,例如请和尚参与就说是禅茶;放置孔子、老子的塑像就是孔子茶道和道家茶道、阴阳五行茶道,还推出了与茶结合的香道、石道等等。试问,今日有多少人玩得起能把上万元的沉香木、檀香木、崖柏木的木条木屑化成一阵轻烟得到片刻享受?
  茶的文化生活在目前需要发展提高,极少数人向奢侈的方向演化我也不持反对态度。但不能忽略和忘记的是对照陆羽的精行、俭朴、崇尚人际问的道德关系,要想到社会上还有许多喝不上一口好茶的人和《人民日报》载文指出的8类不幸福的群体、1.5亿在贫困线上挣扎生活着的人们。从事茶事的人们,千万不要或少做背离陆羽事茶的思想德操,不要把中华的茶文化发展之路也走偏了。茶就是天地间的精灵,每片茶叶都与人一样有自身的价值,我们应该尊重茶、爱惜茶,还要让大家体现陆羽思想喝平民的茶。让大家通过茶的文化生活,达到物质、精神、情感三者都充裕自由的、真正的饮茶世界。
其他文献
茶可通情意,茶可悦人悦己,茶有君子之风,故朋友把自己喜爱之红茶称为“君子红”。  这三款君子红也有些来历,它们产自武夷山中央山脉一三明君子峰,却带着不同于当地红茶的香气和滋味。为了做出特别的有性格的红茶,我的朋友在武夷山觅了处茶园,用自己的想法去种茶做茶,据他介绍,他把自己在生物研究方面的技术运用到制作红茶中去,在栽培茶树时使用的肥料和制茶过程的温度控制都与当地红茶有些不同,所以这君子红便有了人类
期刊
茶是可人儿、万灵丹。  寒冷若你,茶将为之温暖;激愤若你,茶将为之安定,  沮丧若你,茶将为之开怀;疲惫若你,茶将为之抚慰。  这是英国19世纪最伟大的政治家威廉·尤特尔·克莱斯顿专为茶写的一首赞歌,而他又不偏不倚地处在久负盛名的维多利亚时代,那是由一个个充溢着香酽红茶香的柔软午后串联而成的时代。  下午4点钟,渐渐西斜的阳光似乎还不忍退隐,慢悠悠地在白金汉宫雕绘满眼的窗棂上逗留。皇宫后花园的草地
期刊
美有两种:繁复华丽之美和简约素净之美。《易经·贲卦》中就包含了这两种美的对立统一:“上九,白贲,无咎。”贲本来是斑纹华采,绚烂的美。白贲,则是绚烂又复归于平淡。其实中国传统审美更崇尚简约玄淡的,像六朝人的四六骈文、建筑及家具中的华丽雕饰固是一种美,但向来不被认为是艺术的最高境界,譬如,明式家具的简洁刚劲历来就比繁复富丽的清式家具更受到国人的垂青。或许是性情使然,我也一向不大喜欢过于繁复华丽的艺术。
期刊
未到贵州之前,就曾听闻此处“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并据此在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幅“阴雨绵绵、坑坑洼洼、贫穷落后”的场景。然而,当飞机在贵阳龙洞堡机场降落,踏上贵州这块土地的时候,才猛然发觉这句押韵的俗语原来带有很深的世俗偏见。  烟花三月,当年孟浩然选择了下扬州,而我们选择了去贵州,不为别的,只为到茶园中找寻春天。选择这个时节去贵州,是明智且幸运的。坐在缓慢行进在盘山公路上的车子,一
期刊
秋天的色彩是绚烂的、明净的。经历春种夏长,就到了收获的季节——秋天。而这季节里,庆祝收获的节日就是中秋佳节。中秋历来被视为一个怀乡思亲的节日,即便是皎洁的月光下,内心的情感有融融泄泄,也有万千的思念。布一席茶、摆数枚月饼、几碟瓜果,轻声细语的私谈,想必是最让人心动的时刻。  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些带有中秋心意的茶席,它们虽然不尽完美,但是能够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感动和信心。在明月的清辉下,也愿《海峡茶道
期刊
时令不好,天气阴沉不定。中午饮茶罢,想着不敢午睡,于是割香。  割香就是将香料分割开来的意思。先用锯子将沉香山子从底部截去一小段,然后准备割香台、香刀、錾子、锤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因为买不到合适的割香器具,这几样东西都是我亲手制作的。  香材分割好后要将朽木部分削去,然后用小块宣纸包起来,并逐一做好标记,存放于香盒中,方便焚香时取用。  去年割的香料已经差不多用完了,前些天将剩余的几块送了
期刊
蔡荣章:  国际无我茶会创始人。台北陆羽茶艺中心创办总经理(1980~2008),陆羽茶学研究所所长(1985~2008)。  现任福建漳浦天福茶学院教授与茶文化系系主任。从1980年起主编《茶艺》月刊并执笔社论至2008年。    为什么要谈这个似乎没有什么意义的问题,好像只是在字面上咬文嚼字?但是我们要藉此深入探讨对茶汤的欣赏境界,因为茶汤是茶道的核心,必须把它的茶文化地位显现出来。  赏茶、
期刊
陈洪绶,生于1599年,卒于1652年,字章候,号老莲,中国明代画家,亦能工诗善字。在他的诸多以茶事为题的画作里,我独喜他的《品茶图》。这位曾经召为舍人奉命专画历代帝王像,而且还削发为僧后又还俗的画家,在《品茶图》里,提供的是一份有着佛界般的宁静、隐逸与从容。  两位高士,相向而坐。一坐于珊瑚石上,一坐于硕大的芭蕉叶上,停琴而品茗——琴已经收入了锦缎的琴套里,且品且谈,交谈中渐渐出现了一部用手心多
期刊
中村传统    干茶:外形:呈小方饼(传统型制);色泽:浅绿带黄,明亮;叶张明显,带梗,有少许的碎屑。  第一道:汤色温润淡黄,香气幽而细长,似花香,滋味香甜,口感有鲜爽感,但水体较淡薄,两颊稍涩、  第二道:汤色淡黄,较前一道稍深,香气渐浓,茶味加重,汤过舌面前中部后觉鲜活,口感细滑,喉部舌根回甘留香,但仍觉略有发涩。  第三道:汤色橙黄,水香上升,鲜灵悠长,滋味香甜,口感绵软顺滑,过喉甘甜,涩
期刊
初夏来到北京,走访马连道茶城,又到老舍茶馆。  天色晚,约老罗——位传说中的人物。据说他的茶叶市面上可以卖到十几万元一斤,并且喝茶的地方非一般人可以去的。晚上九点多,几经辗折,才到他的家里。  老罗的家是典型的艺术家式的“毫无章法”。更奇怪的是,他居然是一个白胡子老先生——之前我听电话的声音以为是一位年轻人。当然,他的样子也属童颜鹤发。老罗后来对我说,他对我的印象是:到老舍茶馆去喝茶的是不懂茶的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