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没有郎平,就没有这支“长脸”的中国女排。是的,在中国体育史上,几乎从来没有一个人能连续30多年受大众喜爱,其中的辛酸与喜悦、收获与失去只有她自己知道。她用35年时间,让大家知道了什么是“值得”。
35年后又成“励志鸡汤”
8月17日晚,在里约热内卢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55岁的郎平在绝望中奋进,终于搏来了中国女排时来运转的那一刻,也为人们精心煲制了一碗无与伦比的“励志鸡汤”。
如果你在过去4年持续关注郎平和她率领的新一届中国女排,那你一定不会相信在里约奥运会小组赛中的表现是她们真实的水平。然而,尽管郎平尝试了各种阵容和变化,2胜3负、小组第四的现实还是不由分说地残酷来临,让人难以下咽。攻不利、守不住,世界杯冠军被挤到了悬崖边缘。
此时,网络上,民间中又传起对郎平的质疑声。
中、巴生死战,郎平没有放弃。第二局比赛开始之前,郎平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和队员们交流,而是在一边和助理教练赖亚文低声商议。中国队再回到场上的时候,二传和接应分别变成了魏秋月和张常宁。3:5,局势还是朝着对中国队不利的方向发展。郎平和赖亚文的目光再次投向替补席,来自辽宁的“大姐大”副攻颜妮换下了“小苹果”袁心玥。
中国队渐渐稳住了阵脚。巴西队及时雨般的连续失误和张常宁、惠若琪的3个反击得分让中国队连得5分,扳成11平。
关键时刻,郎平做出了最后一搏,换下上场对阵美国队得到全队第二高的14分、但是本场打了将近两局只有1分进账的惠若琪,派上了来自北京的替补主攻刘晓彤。
这看似绝望中的最后一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中国队奇迹般地以7:2的小高潮反败为胜,吹响了绝地反击的号角。
除了郎平的坚持和用兵如神,这局别别扭扭、不可思议的胜利离不开运气的眷顾,命运之神终于对郎平和中国女排露出了笑容。
后三局比赛,中国队进入了正常的节奏,带伤上阵的老二传魏秋月穿针引线炉火纯青,替补上场的张常宁、颜妮、刘晓彤火力全开,王牌攻手朱婷一如既往地稳定,在第三局和第五局两次用后攻拿下局点和赛点,郎平和她的中国女排又一次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比赛结束之后,女排姑娘们极为罕见地发出长长的厉声尖叫冲过混合采访区,尽情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激情。
此时的国内已经沸腾一片,郎平在35年之后,又被推崇为“国民鸡汤”。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农民”
1985年,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后,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
她总是神奇的,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教练员。当她带着女排在这次奥运会上力挽狂澜夺得冠军的时候,人们再一次被她的魔力點燃了,于是想起那个曾经“燃”了一代人的词——女排精神。
郎平不容易,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行走的精神丰碑,一碗岁月的心灵鸡汤,一股感动界的清流。人们想问,她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自带什么精神功能,仿佛一个键按下去,就会立刻启动神奇模式。
郎平仅仅是一次次靠精神燃了自己,燃了你我他吗?情怀又该登场了吧。
很抱歉,此处没有鸡汤和“情怀咖”。事实上,她更多是作为一个理性而有担当的人,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而且学会了如何跟体制共处,偶尔还当起一碗旧机制的砒霜。
郎平无疑曾是体制的获益者和时代的宠儿。当年,那个大个子、性格有点像男孩的郎平打排球,仅是因为物质贫乏年代娱乐资源的稀缺;再后来,进了国家队,郎平以“能吃能睡能练”脱颖而出。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郎平的神话达到巅峰。
1984年,中国女排史诗般地拿到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后,胜利早已超越竞技范畴的成功意义,中国女排也被推到民族英雄的高度。国庆35周年游行时,郎平站在特意给女排姑娘们安排的一辆花车里,接受山呼海啸般的群众欢呼——之后再无运动员享受这种荣耀。
那是一个需要精神救助和营养的年代,人们需要寻求一股精神力量,来赶走特定历史年代遗留下来的浮夸。
退役后的郎平以出国留学的方式跟体制挥手告别,这是个令人意外的选择。民族英雄出走美利坚,更像是某种背叛。郎平不愿意当官,“当了官就要顺着别人说话,上面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我没这个‘修养’,心太软,老同情人,不是当官的料”。
那时,民族英雄郎平也想逃离家喻户晓的巨大名气。退役后的她,在国内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进电影院看场电影都会引来群众围观。
从民族英雄混到“国际农民”的郎平,一度过得很穷酸,吃三明治吃到想吐。为了免学费,她只能给一群水平很差的大学排球运动员当助教。
第一次回国,郎平和女排老队员打一场表演赛,发现老队员大都是处长、主任级干部,而她是个穷学生。
日后,郎平感叹,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让她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了地上。
煲制了“励志鸡汤”,又扣翻了“时代鸡汤”
郎平两次被体制召唤回来。她接手中国女排这只“股”的时候,都恰逢它跌在谷底。轮到她手上的,都是一副烂牌。她不是体制的投机者,也没有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她跟排球管理中心的领导开玩笑说,中国女排好的时候,你们都不需要我。
第一次回归执教,郎平将自己累得成半残,几次晕倒在训练场,真把自己挥舞成行走的精神旗帜。但别忘了,郎平在意大利体会过排球职业联赛是啥滋味儿,从老美那里了解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意义是什么,这都成为她执教的资本。
2013年,再次被体制需要的郎平,显得没那么干脆,她很纠结,非常纠结。她学会跟体制谈判了。再次出山,可以考虑,但她要竭力争取主教练的话语权。
郎平不再是那个耿直憨傻的铁榔头姑娘了。在此之前,她已经懂得如何与市场共存,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搞体育。她加盟恒大女排,去探索中国女排职业化。
某种意义上,郎平已成为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职业教练。她跟排管中心把关系掰扯顺了。排管中心相当于董事会,而她是尽量能掌握管理权的CEO。在用人、训练和战术安排上,她拥有比之前任何女排主教练都要多的权力。
她整合资源,搞起一支复合型团队,请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情,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她大胆起用新人,培养潜力股,不管别人如何叨叨。更重要的是,她不再用“魔鬼法则”来训练人了,坚决不要队员带着重伤上阵,用意志和精神创造奇迹。
她自己是一个被魔鬼训练弄成半残的人。她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以后坚决不会帮女儿带孩子,因为她连蹲着擦地都做不到了,“家里的卫生只搞上面的,不搞地上的”。
她有战略目标,目光不限于短期利益。她可以在亚锦赛上训练新人,哪怕拿不到奖牌。因为她很清楚,中国女排的目标是“上市”——奥运会上争取最好成绩。
郎平是够神奇的,但她早已不是沉迷在精神幻想的民族英雄。她掌握了科学,按规律办事,以专业素养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有时,过于沉迷精神,反而是对机制缺陷的掩盖。郎平,跟体制打了一辈子交道。到如今,她从体制里博得自由。
郎平,扣下狠狠一记球,打翻了那碗时代的鸡汤,捞出了实打实的鸡肉。
35年后又成“励志鸡汤”
8月17日晚,在里约热内卢的小马拉卡纳体育馆,55岁的郎平在绝望中奋进,终于搏来了中国女排时来运转的那一刻,也为人们精心煲制了一碗无与伦比的“励志鸡汤”。
如果你在过去4年持续关注郎平和她率领的新一届中国女排,那你一定不会相信在里约奥运会小组赛中的表现是她们真实的水平。然而,尽管郎平尝试了各种阵容和变化,2胜3负、小组第四的现实还是不由分说地残酷来临,让人难以下咽。攻不利、守不住,世界杯冠军被挤到了悬崖边缘。
此时,网络上,民间中又传起对郎平的质疑声。
中、巴生死战,郎平没有放弃。第二局比赛开始之前,郎平没有像往常一样去和队员们交流,而是在一边和助理教练赖亚文低声商议。中国队再回到场上的时候,二传和接应分别变成了魏秋月和张常宁。3:5,局势还是朝着对中国队不利的方向发展。郎平和赖亚文的目光再次投向替补席,来自辽宁的“大姐大”副攻颜妮换下了“小苹果”袁心玥。
中国队渐渐稳住了阵脚。巴西队及时雨般的连续失误和张常宁、惠若琪的3个反击得分让中国队连得5分,扳成11平。
关键时刻,郎平做出了最后一搏,换下上场对阵美国队得到全队第二高的14分、但是本场打了将近两局只有1分进账的惠若琪,派上了来自北京的替补主攻刘晓彤。
这看似绝望中的最后一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奇特效果,中国队奇迹般地以7:2的小高潮反败为胜,吹响了绝地反击的号角。
除了郎平的坚持和用兵如神,这局别别扭扭、不可思议的胜利离不开运气的眷顾,命运之神终于对郎平和中国女排露出了笑容。
后三局比赛,中国队进入了正常的节奏,带伤上阵的老二传魏秋月穿针引线炉火纯青,替补上场的张常宁、颜妮、刘晓彤火力全开,王牌攻手朱婷一如既往地稳定,在第三局和第五局两次用后攻拿下局点和赛点,郎平和她的中国女排又一次扼住了命运的喉咙。
比赛结束之后,女排姑娘们极为罕见地发出长长的厉声尖叫冲过混合采访区,尽情释放出压抑已久的激情。
此时的国内已经沸腾一片,郎平在35年之后,又被推崇为“国民鸡汤”。
从民族英雄到“国际农民”
1985年,中国队以3比1战胜古巴队后,郎平激动地高高跳起。
她总是神奇的,无论是作为运动员还是教练员。当她带着女排在这次奥运会上力挽狂澜夺得冠军的时候,人们再一次被她的魔力點燃了,于是想起那个曾经“燃”了一代人的词——女排精神。
郎平不容易,她把自己活成了一座行走的精神丰碑,一碗岁月的心灵鸡汤,一股感动界的清流。人们想问,她是什么特殊材料制成的,自带什么精神功能,仿佛一个键按下去,就会立刻启动神奇模式。
郎平仅仅是一次次靠精神燃了自己,燃了你我他吗?情怀又该登场了吧。
很抱歉,此处没有鸡汤和“情怀咖”。事实上,她更多是作为一个理性而有担当的人,在对的时间做了对的事情,而且学会了如何跟体制共处,偶尔还当起一碗旧机制的砒霜。
郎平无疑曾是体制的获益者和时代的宠儿。当年,那个大个子、性格有点像男孩的郎平打排球,仅是因为物质贫乏年代娱乐资源的稀缺;再后来,进了国家队,郎平以“能吃能睡能练”脱颖而出。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郎平的神话达到巅峰。
1984年,中国女排史诗般地拿到洛杉矶奥运会金牌后,胜利早已超越竞技范畴的成功意义,中国女排也被推到民族英雄的高度。国庆35周年游行时,郎平站在特意给女排姑娘们安排的一辆花车里,接受山呼海啸般的群众欢呼——之后再无运动员享受这种荣耀。
那是一个需要精神救助和营养的年代,人们需要寻求一股精神力量,来赶走特定历史年代遗留下来的浮夸。
退役后的郎平以出国留学的方式跟体制挥手告别,这是个令人意外的选择。民族英雄出走美利坚,更像是某种背叛。郎平不愿意当官,“当了官就要顺着别人说话,上面说什么,你就得说什么。我没这个‘修养’,心太软,老同情人,不是当官的料”。
那时,民族英雄郎平也想逃离家喻户晓的巨大名气。退役后的她,在国内无法自由自在地生活,进电影院看场电影都会引来群众围观。
从民族英雄混到“国际农民”的郎平,一度过得很穷酸,吃三明治吃到想吐。为了免学费,她只能给一群水平很差的大学排球运动员当助教。
第一次回国,郎平和女排老队员打一场表演赛,发现老队员大都是处长、主任级干部,而她是个穷学生。
日后,郎平感叹,8年的海外生活经历,让她把自己这个“世界冠军”一脚一脚地踩到了地上。
煲制了“励志鸡汤”,又扣翻了“时代鸡汤”
郎平两次被体制召唤回来。她接手中国女排这只“股”的时候,都恰逢它跌在谷底。轮到她手上的,都是一副烂牌。她不是体制的投机者,也没有表现出厌恶的情绪。她跟排球管理中心的领导开玩笑说,中国女排好的时候,你们都不需要我。
第一次回归执教,郎平将自己累得成半残,几次晕倒在训练场,真把自己挥舞成行走的精神旗帜。但别忘了,郎平在意大利体会过排球职业联赛是啥滋味儿,从老美那里了解到体育运动的乐趣和意义是什么,这都成为她执教的资本。
2013年,再次被体制需要的郎平,显得没那么干脆,她很纠结,非常纠结。她学会跟体制谈判了。再次出山,可以考虑,但她要竭力争取主教练的话语权。
郎平不再是那个耿直憨傻的铁榔头姑娘了。在此之前,她已经懂得如何与市场共存,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搞体育。她加盟恒大女排,去探索中国女排职业化。
某种意义上,郎平已成为具有现代管理意识的职业教练。她跟排管中心把关系掰扯顺了。排管中心相当于董事会,而她是尽量能掌握管理权的CEO。在用人、训练和战术安排上,她拥有比之前任何女排主教练都要多的权力。
她整合资源,搞起一支复合型团队,请最专业的人做最专业的事情,本土化和国际化相结合。她大胆起用新人,培养潜力股,不管别人如何叨叨。更重要的是,她不再用“魔鬼法则”来训练人了,坚决不要队员带着重伤上阵,用意志和精神创造奇迹。
她自己是一个被魔鬼训练弄成半残的人。她在接受采访时笑着说,以后坚决不会帮女儿带孩子,因为她连蹲着擦地都做不到了,“家里的卫生只搞上面的,不搞地上的”。
她有战略目标,目光不限于短期利益。她可以在亚锦赛上训练新人,哪怕拿不到奖牌。因为她很清楚,中国女排的目标是“上市”——奥运会上争取最好成绩。
郎平是够神奇的,但她早已不是沉迷在精神幻想的民族英雄。她掌握了科学,按规律办事,以专业素养将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有时,过于沉迷精神,反而是对机制缺陷的掩盖。郎平,跟体制打了一辈子交道。到如今,她从体制里博得自由。
郎平,扣下狠狠一记球,打翻了那碗时代的鸡汤,捞出了实打实的鸡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