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瓦当就是精彩的音符。中国古代建筑以木结构为主,瓦当的作用是蔽护屋檐,防止屋檐的木构件被雨水浸浊,又有加固建筑和美化建筑的作用。中国古代瓦当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以其生动美妙的图案或文字,达到装饰和美化建筑的艺术效果。瓦当上精美的纹饰,反映了先民们的审美和情趣。
秦汉瓦当代表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最辉煌的时期,汉以后,由于建筑的结构发生变化,瓦当失去了保护木椽头的作用,直径变小,这时其主要起到加固和美化建筑的功能。东汉以后云纹瓦当、文字瓦当逐步消亡,对应的莲花纹、兽面纹逐步兴起成为瓦当的主流纹饰。随着历史的沧桑,当时的建筑已不复存在,而这些小小的瓦当便成了记录珍贵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
瓦当收藏源自金石学,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清代达到一个高峰,现在更是有无数的收藏爱好者加入了进来。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从几千年的读字时代进入的读图时代,图案纹饰的瓦当欣赏起来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
今天我们来谈谈兽面纹瓦当收藏。这是一个新兴的收藏门类,原来一直被冷落,很少有人问津,对兽面纹瓦当的研究也略显不足。其原因有二:一、传统的收藏误区,由于秦汉瓦工艺水平艺术水平都很高,很多人的观点是非秦汉瓦不能藏;二、兽面纹瓦当的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不具备收藏的水准。
兽面纹瓦当千百年来一直被皇家宫殿、皇家寺院等广泛使用,寻常百姓不能企及,使用的建筑级别越高,对应的工艺水平艺术水平也越高,收藏价值也高。反之还有一些民间的寺庙,兽面的造型简单,质量较差,收藏价值也就很低。兽面纹瓦当收藏和其他收藏一样必须求精,不在数量,重在质量。
兽面纹瓦当始于北魏,随鲜卑民族和佛教一起进入中原,兽面纹的原型有可能是佛教艺术中万兽之王的狮子,狮子具有辟邪护法之作用,它神格化后,以神兽、灵兽、仁兽色彩在佛教造像中出现,随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东传与普及,狮子的神威与护卫广为融入中华民族生活中。单从北魏平城、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看,毫无狮子特点,而更像是想象出来的神,也有可能是鲜卑人本民族的图腾演变而来,现在已无据可考,它的本意是驱魔、辟邪还是护佑四方,现在也无人可知,但它威武雄壮的造型肯定是祥瑞之兽,这毋庸置疑。
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柔弱,笔者天生对那些面目狰狞,气场强大的传统神兽非常的向往。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枚质地细腻、纹饰清晰的宋代兽面纹瓦当,从此对这些迷人的兽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兽面纹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塑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一枚枚收下来,经过5年坚持与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兽面小军团。起初我是看到好的就买,收的多了,转而就去追求系列,不同年代、地域、风格、材质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一点点地去完善我的兽面军团。每收一枚兽面,我都去追问卖家它的出处、地层、年代等信息,再加上自己对兽面的见解,过滤出有用的信息,加以记录,长期积累后,对研究它的年代和风格会有很大帮助。兽面纹瓦当的发展和演变,和起源直是我研究的目标。下面谈谈我对兽面纹瓦当发展历程的一点点浅见。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依托佛教艺术,中国的雕塑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属于雕塑一类的兽面纹瓦当,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峰。北魏平城皇家寺院、北魏洛阳永宁寺都有兽面纹瓦当出土,两者有明显的传承关系,都是黑漆光工艺,造型极具张扬,富想象力。(图1)北魏永宁寺兽面纹瓦当,直径17.5cm。此瓦色青灰,瓦质细腻致密,表面抛光,相传此类瓦当烧造时涂抹胡桃油。1500年仍焕然若新,应是《考工记》所述之“青辊瓦”。永宁寺塔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规模之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修建成的永宁寺塔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
北朝时期,河北临漳邺城,古代著名都城,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及周边就有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邺城用砖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相台志,邺都宫室》:“石虎作太武殿,屋皆漆瓦金王当。”《邺中记》南城有瓦条“北齐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油即祖珽所做也,盖欲其光明映日,历风雨久而不生藓耳”。邺城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兽面纹砖,品种略少但质量很高。也有一部分是黑漆光工艺,造型上受汉代铺首纹饰的影响明显,构图饱满,雕塑感强,当地人称作辟邪兽面。邺城还出土一种莲花生兽面瓦当非常特殊,(图2)邺城莲花生兽面瓦当,直径15cm,造型非常特殊,外圈饰一圈典型的北朝连珠纹,中圈饰圆润饱满的八瓣莲花,中间一个愤愤的小兽面尤为突出。莲花是佛教的圣物,莲花生佛瓦当已是凤毛麟角,莲花生兽面更是少之又少。
山东青州自北魏开始到唐宋时期也是中原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青州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以龙兴寺为首的众多佛教寺院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北朝到唐代的兽面纹瓦当,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有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之多。大都以高浮雕效果的龙面为主题型纹饰,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变化。青州瓦大都当面厚重,个头硕大,最大直径达到21cm,房屋翼角上用的套瓦个头更大,有的高度能达到30cm。青州瓦普遍胎质紧密,烧造温度高于普通灰陶,兽面以高浮雕为主,有的甚至高出瓦当表面4~5cm,让人叹为观止。瓦当表面施银粉状薄釉也是北朝青州瓦当的一大特点。(图3)北朝青州异性兽面纹瓦当,残高16cm,高浮雕效果,表面施银粉状薄釉,角部惜残。青州还有很少的绿釉琉璃兽面出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琉璃兽面纹瓦当。当人们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所吸引时,青州出土的瓦当很少有人关注,一位来自韩国的柳昌宗先生,对这些瓦当产生了浓厚的情趣,收集了部分,并出了一本《中国瓦当:扬州青州出土》的画册。青州瓦当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系统地整理和研究。
南北朝到唐代,各地方也出土一些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兽面纹瓦当,如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兽面纹瓦当、南京、扬州的六朝兽面纹瓦当、四川蜀地兽面纹瓦当等,都非常有代表性。盛世大唐的长安城出土兽面纹瓦当反倒相对较少,让人不得其解。中原地区各地也都有出土,河南、河北、山西,风格上相对比较接近。 五代到宋辽金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兽面纹瓦当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辉煌期。最有代表性的山东聊城瓦当。古代聊城又名东昌府,位于山东西部,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接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上百所寺院连绵成片,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聊城旧城改造出土了大量瓦当及建筑构件,瓦当以兽面纹为主、花卉纹为辅。光兽面纹就有上百个品种。还有一部分翼角瓦出土,翼角在建筑中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翼角瓦简单理解为大殿两翼房角最长的那根椽头上套的瓦当,由于使用位置的特殊,翼角瓦大都比一般正常的瓦当略大一些,用量也比较小,一座大殿也就只使用几个,有一部分当面是工匠手塑而成,还有半模印半塑的,当面后部接圆形瓦筒方便紧套木椽,(图4)聊城兽面纹翼角瓦当,高20cm,五代聊城地区出土,这枚翼角瓦为半模半塑,先模印出兽面的当面,再手工塑造兽面的上部,用怒发冲冠这个词来形容这枚兽面瓦当再合适不过了。由于翼角瓦个头大、瓦当上部的高冠部分又非常的轻薄,很容易损坏,能保存如此完好,十分罕见。
五代到宋这个时期出土的兽面纹品种多、数量多,各地也都有出土。但有一部分店宋兽面纹瓦当是非常难区分断代的,其原因有二:一、很多兽面是传承关系,前朝用得好,后朝模仿或改进,制瓦的工匠是师傅传徒弟,父亲传儿子,一传可能就要几十年或上百年,形制上没有大的变化;二、建筑物可以在地上矗立几百年,如果从出土地层来断代的话,宋代地层有可能出宋代的瓦当,也有可能出唐代的或北朝的瓦当,这样就给准确断代带来极大的难度。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兽面纹的风格也都不尽相同。内蒙古地区的辽代兽面纹瓦当,宁夏地区的西夏兽面纹瓦当,东北地区的金代兽面纹瓦当,也各具地域特色。宋辽金时期琉璃兽面也多了起来,让房项变得更加绚丽了。五代到宋这个时期的兽面,少了点南北朝的神韵、唐代的粗犷与霸气,但对细节要求更高了,细部的刻画更繁复,构图更饱满规矩,纹饰精美,胎质细腻,做工精良,当面直径在13cm左右。兽面也更祥和,各构件问纹饰更统一,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建筑中去。
宋代以后,皇家用瓦的主题纹饰变为龙纹,龙纹瓦当占据了大江南北的整个皇家建筑群和大部分的寺院。兽面纹瓦当进入了衰退期,元明时有一小部分琉璃兽面纹瓦当,相对艺术水平高些,但精品也较少。(图5)元代珐华琉璃兽面纹瓦当,直径15cm左右,这枚兽面构图饱满、造型规矩,张力十足,表面施蓝色珐华琉璃釉,眉心处还有一抹琉璃件中极其少见的红紫色块,非常抢眼,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大报恩寺是明永乐帝所建的皇家寺院,以黄绿釉的龙纹为主体性纹饰,整个寺庙未见有兽面纹瓦当使用。这枚兽面从造型、胎土、釉面等方面分析,种种指标指向元代,应该是大报恩寺的前身长干寺的元代用瓦。一枚瓦当就算是有明确的出土信息,也要认真分析、考证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明清时琉璃瓦的兴起,普通的灰陶兽纹瓦当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富裕一点的家庭都有使用,现存明清建筑最多的山西地区,偏远一点的村落,到处可见兽面纹的小瓦,山西人称为“毛头”。这时的兽面纹瓦当正向着世俗化、简单化的方向发展,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也都大打折扣,慢慢地走向了消亡。现在的仿古建筑上又出现了崭新的琉璃兽面,让人感觉非常的欣慰,虽然水平不如从前,但这是文化的延续。在漫长的岁月里,兽面纹瓦当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独自成长又默默老去,它像是最忠实的守护者,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位置,向世人诉说着时光深处最动人的故事。
有人说现在不是收藏最好的年代,各种资源都已经枯竭,到了无货可买的地步。现在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城市的改扩建,各地非常多的深挖建筑工地,把很多古代遗址、遗迹、沉积千年的地层都给挖掘出来了,出土了很多古代瓦当,我说现在才是收藏瓦当最好的年代。
秦汉瓦当代表中国古代瓦当艺术最辉煌的时期,汉以后,由于建筑的结构发生变化,瓦当失去了保护木椽头的作用,直径变小,这时其主要起到加固和美化建筑的功能。东汉以后云纹瓦当、文字瓦当逐步消亡,对应的莲花纹、兽面纹逐步兴起成为瓦当的主流纹饰。随着历史的沧桑,当时的建筑已不复存在,而这些小小的瓦当便成了记录珍贵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
瓦当收藏源自金石学,早在宋代就已经开始,清代达到一个高峰,现在更是有无数的收藏爱好者加入了进来。当今社会的飞速发展,从几千年的读字时代进入的读图时代,图案纹饰的瓦当欣赏起来更直观更容易被接受。
今天我们来谈谈兽面纹瓦当收藏。这是一个新兴的收藏门类,原来一直被冷落,很少有人问津,对兽面纹瓦当的研究也略显不足。其原因有二:一、传统的收藏误区,由于秦汉瓦工艺水平艺术水平都很高,很多人的观点是非秦汉瓦不能藏;二、兽面纹瓦当的整体质量参差不齐,有一部分不具备收藏的水准。
兽面纹瓦当千百年来一直被皇家宫殿、皇家寺院等广泛使用,寻常百姓不能企及,使用的建筑级别越高,对应的工艺水平艺术水平也越高,收藏价值也高。反之还有一些民间的寺庙,兽面的造型简单,质量较差,收藏价值也就很低。兽面纹瓦当收藏和其他收藏一样必须求精,不在数量,重在质量。
兽面纹瓦当始于北魏,随鲜卑民族和佛教一起进入中原,兽面纹的原型有可能是佛教艺术中万兽之王的狮子,狮子具有辟邪护法之作用,它神格化后,以神兽、灵兽、仁兽色彩在佛教造像中出现,随着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东传与普及,狮子的神威与护卫广为融入中华民族生活中。单从北魏平城、北魏洛阳永宁寺出土的兽面纹瓦当看,毫无狮子特点,而更像是想象出来的神,也有可能是鲜卑人本民族的图腾演变而来,现在已无据可考,它的本意是驱魔、辟邪还是护佑四方,现在也无人可知,但它威武雄壮的造型肯定是祥瑞之兽,这毋庸置疑。
或许是因为内心的柔弱,笔者天生对那些面目狰狞,气场强大的传统神兽非常的向往。五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得到一枚质地细腻、纹饰清晰的宋代兽面纹瓦当,从此对这些迷人的兽面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兽面纹瓦当的造型千姿百态,它不但是绘画、工艺和雕塑相结合的艺术,也是实用性和美学相结合的产物。一枚枚收下来,经过5年坚持与努力,现在已经拥有了自己的兽面小军团。起初我是看到好的就买,收的多了,转而就去追求系列,不同年代、地域、风格、材质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一点点地去完善我的兽面军团。每收一枚兽面,我都去追问卖家它的出处、地层、年代等信息,再加上自己对兽面的见解,过滤出有用的信息,加以记录,长期积累后,对研究它的年代和风格会有很大帮助。兽面纹瓦当的发展和演变,和起源直是我研究的目标。下面谈谈我对兽面纹瓦当发展历程的一点点浅见。
南北朝到隋唐时期,伴随着佛教在中国大地上的传播,依托佛教艺术,中国的雕塑水平也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属于雕塑一类的兽面纹瓦当,迎来了它的第一个高峰。北魏平城皇家寺院、北魏洛阳永宁寺都有兽面纹瓦当出土,两者有明显的传承关系,都是黑漆光工艺,造型极具张扬,富想象力。(图1)北魏永宁寺兽面纹瓦当,直径17.5cm。此瓦色青灰,瓦质细腻致密,表面抛光,相传此类瓦当烧造时涂抹胡桃油。1500年仍焕然若新,应是《考工记》所述之“青辊瓦”。永宁寺塔始建于孝明帝熙平元年(公元516年),由笃信佛法的灵太后胡氏主持修建,规模之宏大为洛阳千寺之冠。修建成的永宁寺塔是一座以佛塔为中心的佛寺,是专供皇帝、太后礼佛的场所,现已不存,遗址在今洛阳市。
北朝时期,河北临漳邺城,古代著名都城,东魏北齐时,邺城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心,仅邺城及周边就有寺庙4000余座,僧尼8万多人。邺城用砖瓦,文献中多有记载,如《相台志,邺都宫室》:“石虎作太武殿,屋皆漆瓦金王当。”《邺中记》南城有瓦条“北齐起邺南城,其瓦皆以胡桃油油之,油即祖珽所做也,盖欲其光明映日,历风雨久而不生藓耳”。邺城出土的兽面纹瓦当、兽面纹砖,品种略少但质量很高。也有一部分是黑漆光工艺,造型上受汉代铺首纹饰的影响明显,构图饱满,雕塑感强,当地人称作辟邪兽面。邺城还出土一种莲花生兽面瓦当非常特殊,(图2)邺城莲花生兽面瓦当,直径15cm,造型非常特殊,外圈饰一圈典型的北朝连珠纹,中圈饰圆润饱满的八瓣莲花,中间一个愤愤的小兽面尤为突出。莲花是佛教的圣物,莲花生佛瓦当已是凤毛麟角,莲花生兽面更是少之又少。
山东青州自北魏开始到唐宋时期也是中原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青州龙兴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处延续千余年的著名佛教寺院。以龙兴寺为首的众多佛教寺院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北朝到唐代的兽面纹瓦当,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有几个大类,上百个品种之多。大都以高浮雕效果的龙面为主题型纹饰,在这个基础上加以变化。青州瓦大都当面厚重,个头硕大,最大直径达到21cm,房屋翼角上用的套瓦个头更大,有的高度能达到30cm。青州瓦普遍胎质紧密,烧造温度高于普通灰陶,兽面以高浮雕为主,有的甚至高出瓦当表面4~5cm,让人叹为观止。瓦当表面施银粉状薄釉也是北朝青州瓦当的一大特点。(图3)北朝青州异性兽面纹瓦当,残高16cm,高浮雕效果,表面施银粉状薄釉,角部惜残。青州还有很少的绿釉琉璃兽面出现,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的琉璃兽面纹瓦当。当人们的所有注意力都被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所吸引时,青州出土的瓦当很少有人关注,一位来自韩国的柳昌宗先生,对这些瓦当产生了浓厚的情趣,收集了部分,并出了一本《中国瓦当:扬州青州出土》的画册。青州瓦当直到现在也很少有人系统地整理和研究。
南北朝到唐代,各地方也出土一些富有时代和地域特征的兽面纹瓦当,如东北地区的高句丽兽面纹瓦当、南京、扬州的六朝兽面纹瓦当、四川蜀地兽面纹瓦当等,都非常有代表性。盛世大唐的长安城出土兽面纹瓦当反倒相对较少,让人不得其解。中原地区各地也都有出土,河南、河北、山西,风格上相对比较接近。 五代到宋辽金时期随着生产力水平的逐步提高,兽面纹瓦当也迎来了它的第二个辉煌期。最有代表性的山东聊城瓦当。古代聊城又名东昌府,位于山东西部,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域交接处,黄河与京杭大运河在此交汇。东昌府得益于京杭大运河漕运的兴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达400年之久。上百所寺院连绵成片,是当时中原地区的佛教圣地之一。聊城旧城改造出土了大量瓦当及建筑构件,瓦当以兽面纹为主、花卉纹为辅。光兽面纹就有上百个品种。还有一部分翼角瓦出土,翼角在建筑中最早见于南北朝石刻中。最早的实物是五台县南禅寺大殿的翼角,翼角瓦简单理解为大殿两翼房角最长的那根椽头上套的瓦当,由于使用位置的特殊,翼角瓦大都比一般正常的瓦当略大一些,用量也比较小,一座大殿也就只使用几个,有一部分当面是工匠手塑而成,还有半模印半塑的,当面后部接圆形瓦筒方便紧套木椽,(图4)聊城兽面纹翼角瓦当,高20cm,五代聊城地区出土,这枚翼角瓦为半模半塑,先模印出兽面的当面,再手工塑造兽面的上部,用怒发冲冠这个词来形容这枚兽面瓦当再合适不过了。由于翼角瓦个头大、瓦当上部的高冠部分又非常的轻薄,很容易损坏,能保存如此完好,十分罕见。
五代到宋这个时期出土的兽面纹品种多、数量多,各地也都有出土。但有一部分店宋兽面纹瓦当是非常难区分断代的,其原因有二:一、很多兽面是传承关系,前朝用得好,后朝模仿或改进,制瓦的工匠是师傅传徒弟,父亲传儿子,一传可能就要几十年或上百年,形制上没有大的变化;二、建筑物可以在地上矗立几百年,如果从出土地层来断代的话,宋代地层有可能出宋代的瓦当,也有可能出唐代的或北朝的瓦当,这样就给准确断代带来极大的难度。
由于地域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兽面纹的风格也都不尽相同。内蒙古地区的辽代兽面纹瓦当,宁夏地区的西夏兽面纹瓦当,东北地区的金代兽面纹瓦当,也各具地域特色。宋辽金时期琉璃兽面也多了起来,让房项变得更加绚丽了。五代到宋这个时期的兽面,少了点南北朝的神韵、唐代的粗犷与霸气,但对细节要求更高了,细部的刻画更繁复,构图更饱满规矩,纹饰精美,胎质细腻,做工精良,当面直径在13cm左右。兽面也更祥和,各构件问纹饰更统一,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建筑中去。
宋代以后,皇家用瓦的主题纹饰变为龙纹,龙纹瓦当占据了大江南北的整个皇家建筑群和大部分的寺院。兽面纹瓦当进入了衰退期,元明时有一小部分琉璃兽面纹瓦当,相对艺术水平高些,但精品也较少。(图5)元代珐华琉璃兽面纹瓦当,直径15cm左右,这枚兽面构图饱满、造型规矩,张力十足,表面施蓝色珐华琉璃釉,眉心处还有一抹琉璃件中极其少见的红紫色块,非常抢眼,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出土。大报恩寺是明永乐帝所建的皇家寺院,以黄绿釉的龙纹为主体性纹饰,整个寺庙未见有兽面纹瓦当使用。这枚兽面从造型、胎土、釉面等方面分析,种种指标指向元代,应该是大报恩寺的前身长干寺的元代用瓦。一枚瓦当就算是有明确的出土信息,也要认真分析、考证后才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明清时琉璃瓦的兴起,普通的灰陶兽纹瓦当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富裕一点的家庭都有使用,现存明清建筑最多的山西地区,偏远一点的村落,到处可见兽面纹的小瓦,山西人称为“毛头”。这时的兽面纹瓦当正向着世俗化、简单化的方向发展,艺术水平和工艺水平也都大打折扣,慢慢地走向了消亡。现在的仿古建筑上又出现了崭新的琉璃兽面,让人感觉非常的欣慰,虽然水平不如从前,但这是文化的延续。在漫长的岁月里,兽面纹瓦当在不为人注意的角落独自成长又默默老去,它像是最忠实的守护者,虽然历经千年风雨的侵蚀,却依然坚守在自己的位置,向世人诉说着时光深处最动人的故事。
有人说现在不是收藏最好的年代,各种资源都已经枯竭,到了无货可买的地步。现在国家大规模的基本建设、城市的改扩建,各地非常多的深挖建筑工地,把很多古代遗址、遗迹、沉积千年的地层都给挖掘出来了,出土了很多古代瓦当,我说现在才是收藏瓦当最好的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