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信息时代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逐渐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等大众媒体的出现也在不断地改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行为;而民族院校应该着力从引导机制建设入手,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主要包括:舆论信息的“审判”机制、“意见领袖”的发言人机制、网络舆论的“守护”机制、网络舆论危机的“预警”机制、“以疏代堵”的联动机制、“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关键词: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不断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网联网以其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方便快捷等优点迅速博得大家的喜爱,就在人们纷纷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时,却忽略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危害。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去发展自己,无论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兴起,还是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的时尚,都在不断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时,更多的人也会迷失自己,同时在面对关于民族问题的网络舆论上,带有民族情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也会丧失理性,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民族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网络舆论的引导,而文章着重从引导机制入手来探讨民族院校该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
舆论信息的“审判”机制
民族院校在网络舆论的管理过程中,网路舆论的负责人应坚持公开、透明、快速、畅达的信息发布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发布前认真检查,及时准确地将学校的事情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关注学校的事情,有利于学校与学生融入一体。在高校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不免出现有意者虚假的宣传和恶意的评论,扰乱学生的视听。通过信息的发布机制,学校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学生通知紧急事项,告诉他们实情,让他们有所了解避免情绪上的不稳定,安定人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他们有权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通过很多案例证明,学校发布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及时对于引导学生理解与处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发布及时准确信息,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解决学生对事件的误导,引导学生向事情正确的发展一方,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相对于消极的信息发布,把学生引向事件错误的发展一方,不利于学生对学校的支持和相信,使学校失去公信力,损坏了学校的影响,影响以后学校的号召力。所以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公开透明、快速、畅达的信息发布渠道,为大学生良好网络舆论的形成做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
“意见领袖”的发言人机制
“意见领袖”即“舆论领袖”,这个词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来的,出自他的“两级传播”理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泛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的主角,人们随意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网络空间渐渐成为一个言论自由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些善于运用言论权利的人,他们不仅有开阔的眼界、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网络知识经验以及高超的网络技术,他们用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长期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态度,因此吸引了一批追随者,这样的人就是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舆论领袖”。“意见领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舆论的发展方向,这种领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民族院校网络舆论领袖先从网络平台接收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再通过发帖的形式传递给大众;其次网络舆论的领袖作用体现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上,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领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魅力,把信息传递给受到影响的人,使得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宽广;最后网络舆论的领袖作用体现在对舆论的干扰上,如果当前的网络舆论与舆论领袖的期望一致,则他就会促使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如果当前的网络舆论与舆论领袖的期望方向不一致,那么舆论领袖就会设置障碍,阻碍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
网络舆论的“守护”机制
网络舆论管理引导的队伍是民族院校网络舆论管理的“护卫军”和“指路人”。民族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网络舆论集中并且呈现出复杂的状况。积极的网络舆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消极的网络舆论则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三观的形成,甚至会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则显得十分必要,一支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应该包括:网络技术者、网络管理者、学生联络员以及学生管理者。分别负责网络信息技术的处理、网络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网络舆论监测、学生网络舆论的收集以及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四者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之中,缺一不可。
网络舆论危机的“预警”机制
民族院校网络舆论的预警防范机制的建立是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预警能够使引导者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论危机的发证、发展以及变动情况,及时做好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应对准备,及时地将网络舆论危机和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及时避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是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危机“预警”的关键环节,为此民族院校应该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网络舆论检测体系,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将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日常监测是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而重点监测是指在關键时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监测,例如在每个民族节时,重点监测某一民族的状况,或者是在开学、放假、考试周以及运动会等特殊时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追踪监测。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网络舆论监测制度的建立,好需要网络舆论“预警”体系的完善。
“以疏代堵”的联动机制
学生和老师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加强师生“两支队伍”之间的互动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手段。师生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是对话,对话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是师生双方建立一种和谐关系的方式。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院校当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良好关系之上进行,应该摒弃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育模式。其实,网络舆论汇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表达渠道不通畅,在面对舆论危机时,采取了逃避以及隐瞒等方式,造成网络舆论信息堵塞,鉴于此,民族院校应该积极建立“以疏代堵”的联动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比如开通学校官方微博以及贴吧论坛,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宣传”与“教育”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宣传”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则是“宣传”的保障,网络舆论引导主要依靠“宣传”来进行,而网络舆论引导的落实以及网络内容的构建则需要“教育”来实现。民族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学工部、党委宣传部的作用,积极组织策划,做好网络舆论的宣传鼓动工作,同时还要发挥思想理论工作者的教化作用,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同时要加强两大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既要发挥官方舆论的威信,又要重视民间舆论的力量;既要重视校内的教育工作,又要加强校外的宣传鼓动工作;既要加强国内舆论监测体系的建设,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入侵。
结束语
网络舆论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而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问题则显得更为复杂,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骨干的摇篮,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当然文章仅从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入手,这远远还是不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也是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入手共同致力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11.
[2]尚俊杰,孙也程.“看不见”的舆论领袖——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特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05):47-53.
[3]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刘建华.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民族因素论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2):10-14.
[5]韩继超.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3(08):105-106.
[6]黄立新.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行政与法,2012(05):43-46.
[7]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 思想·理论·教育,2006(05):32-35.
[8]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4+12.
关键词: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
互联网的迅速兴起,不断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网联网以其信息量大、传播迅速、方便快捷等优点迅速博得大家的喜爱,就在人们纷纷享受互联网所带来的好处时,却忽略了互联网所带来的危害。网络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重要影响,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在网络这个自由的空间去发展自己,无论是微博、微信等社交工具的兴起,还是网络购物、网络游戏的时尚,都在不断地改变他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网络舆论时,更多的人也会迷失自己,同时在面对关于民族问题的网络舆论上,带有民族情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可能也会丧失理性,引发各种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网络舆论进行有效的引导就显得十分重要,作为民族院校更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网络舆论的引导,而文章着重从引导机制入手来探讨民族院校该如何进行有效地引导。
舆论信息的“审判”机制
民族院校在网络舆论的管理过程中,网路舆论的负责人应坚持公开、透明、快速、畅达的信息发布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平台,发布前认真检查,及时准确地将学校的事情发布在网络平台上,有利于学生及时了解关注学校的事情,有利于学校与学生融入一体。在高校网络舆论发展过程中,不免出现有意者虚假的宣传和恶意的评论,扰乱学生的视听。通过信息的发布机制,学校可以及时准确地向学生通知紧急事项,告诉他们实情,让他们有所了解避免情绪上的不稳定,安定人心。学校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权利,他们有权获得及时准确的信息。通过很多案例证明,学校发布信息是否准确、是否及时对于引导学生理解与处理问题是十分重要的因素。发布及时准确信息,有利于学生情绪的稳定,解决学生对事件的误导,引导学生向事情正确的发展一方,有利于激发学生积极对待问题,解决问题。但是相对于消极的信息发布,把学生引向事件错误的发展一方,不利于学生对学校的支持和相信,使学校失去公信力,损坏了学校的影响,影响以后学校的号召力。所以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建立公开透明、快速、畅达的信息发布渠道,为大学生良好网络舆论的形成做一道强有力的防火墙。
“意见领袖”的发言人机制
“意见领袖”即“舆论领袖”,这个词最早是由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提出来的,出自他的“两级传播”理论。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舆论泛滥,每个人都可能成为网络的主角,人们随意地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观点意见,表明自己的态度,因此网络空间渐渐成为一个言论自由市场。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自然而然就产生了一些善于运用言论权利的人,他们不仅有开阔的眼界、渊博的知识。而且还拥有丰富的网络知识经验以及高超的网络技术,他们用过网络平台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长期对事情发表自己的态度,因此吸引了一批追随者,这样的人就是拉扎斯菲尔德所说的“舆论领袖”。“意见领袖”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舆论的发展方向,这种领袖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首先是对网络信息的处理和加工,民族院校网络舆论领袖先从网络平台接收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分类加工,再通过发帖的形式传递给大众;其次网络舆论的领袖作用体现在网络信息的传播上,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领袖,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和魅力,把信息传递给受到影响的人,使得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宽广;最后网络舆论的领袖作用体现在对舆论的干扰上,如果当前的网络舆论与舆论领袖的期望一致,则他就会促使网络舆论的迅速发展,如果当前的网络舆论与舆论领袖的期望方向不一致,那么舆论领袖就会设置障碍,阻碍当前网络舆论的发展。
网络舆论的“守护”机制
网络舆论管理引导的队伍是民族院校网络舆论管理的“护卫军”和“指路人”。民族院校作为一种特殊的高校,网络舆论集中并且呈现出复杂的状况。积极的网络舆论会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消极的网络舆论则会影响少数民族大学生三观的形成,甚至会诱发社会矛盾和冲突。因此建立一支专业化高水平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则显得十分必要,一支专业的网络舆论引导队伍应该包括:网络技术者、网络管理者、学生联络员以及学生管理者。分别负责网络信息技术的处理、网络平台的日常管理和网络舆论监测、学生网络舆论的收集以及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工作,四者作为一个整体统一于网络舆论引导队伍之中,缺一不可。
网络舆论危机的“预警”机制
民族院校网络舆论的预警防范机制的建立是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引导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有效的网络舆论预警能够使引导者及时准确地把握网络舆论危机的发证、发展以及变动情况,及时做好网络舆论危机的应急应对准备,及时地将网络舆论危机和风险扼杀在摇篮里,及时避免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和危害。对网络舆论进行实时监测是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危机“预警”的关键环节,为此民族院校应该建立规范化和制度化的网络舆论检测体系,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将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监测分为日常监测和重点监测,日常监测是指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例如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而重点监测是指在關键时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生活进行监测,例如在每个民族节时,重点监测某一民族的状况,或者是在开学、放假、考试周以及运动会等特殊时期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追踪监测。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预警”机制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仅需要网络舆论监测制度的建立,好需要网络舆论“预警”体系的完善。
“以疏代堵”的联动机制
学生和老师是学校中最重要的两个角色,加强师生“两支队伍”之间的互动是引导网络舆论的有效手段。师生之间最基本的沟通方式是对话,对话是一种情感的交流,可以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也是师生双方建立一种和谐关系的方式。新媒体时代下,民族院校当中,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在“平等交流、双向互动”的良好关系之上进行,应该摒弃传统的你说我听的教育模式。其实,网络舆论汇集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民族的大学生的表达渠道不通畅,在面对舆论危机时,采取了逃避以及隐瞒等方式,造成网络舆论信息堵塞,鉴于此,民族院校应该积极建立“以疏代堵”的联动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比如开通学校官方微博以及贴吧论坛,利用少数民族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学校和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
“宣传”与“教育”的合力引导机制
“宣传”与“教育”是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两个环节,“宣传”是“教育”的前提,“教育”则是“宣传”的保障,网络舆论引导主要依靠“宣传”来进行,而网络舆论引导的落实以及网络内容的构建则需要“教育”来实现。民族院校应该充分发挥学校学工部、党委宣传部的作用,积极组织策划,做好网络舆论的宣传鼓动工作,同时还要发挥思想理论工作者的教化作用,树立教书育人的理念。同时要加强两大舆论场之间的互动,既要发挥传统媒体的功能,又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作用;既要发挥官方舆论的威信,又要重视民间舆论的力量;既要重视校内的教育工作,又要加强校外的宣传鼓动工作;既要加强国内舆论监测体系的建设,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的入侵。
结束语
网络舆论一直是个复杂的问题,而民族院校的网络舆论问题则显得更为复杂,民族院校作为培养少数民族骨干的摇篮,应该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引导,当然文章仅从民族院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建设入手,这远远还是不够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的研究任重而道远,也是要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入手共同致力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网络舆论引导。
参考文献:
[1]刘建明.社会舆论原理[M].华夏出版社,2011.
[2]尚俊杰,孙也程.“看不见”的舆论领袖——高校网络舆论领袖特征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14,8(05):47-53.
[3]何健.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特征与管理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刘建华.边疆民族地区网络舆情传播中的民族因素论析[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2(02):10-14.
[5]韩继超.高校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研究[J].教育探索,2013(08):105-106.
[6]黄立新.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引导机制的构建研究[J].行政与法,2012(05):43-46.
[7]王玲玲.大学生网络舆论特征及其引导[J]. 思想·理论·教育,2006(05):32-35.
[8]刘建华,陆俊.大学生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分析[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3):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