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log内容生产的使用与满足研究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dul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Vlog”概念在2018年进入中国并迅速走红,形式上虽与短视频相近,但本质上却大相径庭,有着更广阔的创作空间。通过使用与满足理论可以获知推动Vlog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及用户参与内容生产与表达的需求的满足情况,并且分析Vlog目前的局限性,预测其未来发展态势。
  关键词:使用与满足;Vlog;内容生产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16-03
  传统的使用与满足理論只注重在“满足”的角度上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只是因为心理上的特定需求而去进行媒介接触,并且把需求看成是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但是在移动互联时代,很多受众使用某种媒介时并没有特定的心理需要,而是在媒介接触中逐渐浮现的,并且这些需求并非固定不变的。
  Vlog的内容生产早期以满足受众的基本需求为主,并处于被动地位。但是随着Vlog的发展,受众接触Vlog的动机也逐渐发生了变化。为了满足受众不断变动的需求,Vlog的内容生产也在不断进行革新,其地位逐渐转向主动。当前,Vlog内容生产模式大多基于网络传播的媒介现状,其特点之一便是能够激活用户的不同需求并且满足用户的新需求。因而基于关注用户需求的使用与满足理论,针对Vlog的内容生产进行研究,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一、Vlog的国内发展现状
  在YouTube上以“Vlog”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可以搜索出9000万条Vlog。Vlog巧妙地结合了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和电子传播的特点,其传播速度和广泛性超越了传统的视频模式,每一个进程都随着信息发展而更活跃,传播范围更广泛,信息内容更丰富,信息更加直观可靠。随着新媒体与自媒体的兴起,受众不再是单一媒体的接受者,而是转变为用户,更有参与感,从被动转向了主动。传统、严谨、说教式的媒介形式不能满足受众需求,逐渐被方便快捷、碎片式的视频模式取代。
  国内的Vlog内容生产模式一般分为三种。
  一是素人模式。Vlog端的空白和开放更容易引起普通受众的关注,Vlog既能记录日常生活,又能作为内容的输出。相较需要众多技巧和滤镜的短视频拍摄,Vlog更易操作。素人模式更强调自我、追求真实、彰显个性,以突出Vlog个性化的特点。创作者通过生产与传播满足需求,观看者融入自身经历引起共鸣,在互动转发中得到满足。
  二是明星模式。明星拍摄的Vlog不仅是对自己生活的一种记录,也满足了粉丝们对其明星光环背后真实生活的窥探需求,不仅可以拉近和粉丝之间的距离,还可以进行日常互动。在新媒体时代,利用明星光环在Vlog上进行“带货”,是以一种别样的产品宣传方式,也是获取经济收益的有效途径。
  三是媒体模式。除了明星和普通网民在Vlog领域探索,许多媒体机构也纷纷试水。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了《两会VLOG》和《我为两会代个言》等不同系列的短视频作品,视频主题集中,内容也丰富有趣,一改《新闻联播》中端正严谨的风格,显得更加接地气。
  利用Vlog的形式传递信息,是许多媒体转型的重要渠道。以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报道全国性的大事件,将“硬新闻”进行“软”报道,可以吸引年轻人对时政、经济类等专业性较强的新闻的关注。
  二、Vlog内容生产特点分析
  Vlog的创作者以第一视角分享日常生活,创作的风格极具个人特色,创作模式多样化,极大地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一)高质量内容是基础
  内容生产永远处于整个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上游位置,掌握了内容优势的媒体,往往能够在媒体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1]。这一点对于Vlog同样适用,做好内容始终是其应对激烈市场竞争最有效的渠道。当今的“内容为王”,不是简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高质量,还应表现出深层次的内涵与相关延伸内容[2]。
  第一,满足用户获取信息需求。观看和创作Vlog的人群主要集中在19~33岁的年轻人,他们不愿意被时代所淘汰,对于新事物的接受度比较高,需要时刻接收新的信息保证新鲜感。目前,Vlog在国内主要的受众多为互联网的原住民,其中独生子女居多[3],他们需要即时社交弥补空虚,Vlog正投其所好。
  各个社交平台的Vlog更新和发布也十分迅速,受众可以根据所观看的视频发送弹幕,内容创作者可以对受众的反馈及时进行回复,形成互动。这种即时、高效、便捷的交流方式更为年轻人所偏爱。
  第二,满足用户的窥私欲与好奇欲。Vlog所展示的内容多是接地气的普通生活,打破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阶级、不同文化水平的壁垒,观看者能够了解创作者在日常生活中的状态,从而唤起自身的情感共鸣。类似于早期尚未完全剧本化的真人秀,观众对陌生人始终抱有好奇。在Vlog发展的最初阶段,受众多是看到和他们一样的普通人的生活,虽能引起共鸣,但难以满足他们的好奇欲和猎奇心。
  在发展后期,Vlog加入了许多不同元素,如明星下场带粉,一些独特的生活方式的出现,渐渐将人们的吸引力转向了更深层次的窥私。体验自己未曾体验过的生活,更能满足受众的需求。Vlog利用明星进行引流,就是利用了粉丝的情感需求。
  第三,社会交往作用。人具有社会性、群居性的特征,为了解世界的最新变动,人总是不断接收最新的信息,以便融入群体。Vlog所传递的主旨的不同,往往会吸引志同道合的群体,从而形成专属于他们的社群圈层。Vlog的内容特点是非虚构、无编剧、有剪辑和有主题,同时伴随着极其强烈的个人色彩,叙述平铺直叙,剪辑精致不花哨。每个Vlog都呈现着Vlogger的价值观,受众在观看Vlog的同时,也在无形中接受着这种价值观的熏陶,同时在其中寻找与Vlogger的共鸣。
  (二)多渠道流量是保证
  在Vlog内容中穿插广告和代言,无疑会给Vlog的发展带来一定影响。适度的“软广”在不影响内容质量的前提下,不仅可以让受众得到满足,而且受众在观看时,也会不自觉地受到“安利”,从而采取购买行为,使Vlogger也得到满足,从而找到流量与内容的平衡点,形成良性循环机制,使传受双方实现共赢。Vlog诞生初期,大部分Vlogger以分享个人日常生活为主,并未有“广告意识”,但现今Vlog被越来越多人看到,品牌商也对Vlog给予了厚望,再加上大量明星的入驻,导致原本纯分享式的Vlog走向了唯流量的道路。Vlog中的广告植入可以说无处不在,连评论区都商业味浓厚,受众弱化对Vlog内容的关注,而更偏爱广告。若不对该现象加以制止,Vlog将步短视频的后尘,被同化甚至消失。   为了使Vlog具备更稳健的发展前景,多渠道激活流量势在必行。
  第一,依托明星效应。明星拥有可观的粉丝基数,若涉足Vlog领域进行日常生活的分享,与粉丝进行交流,无疑会吸引众多受众。利用明星进行“引流”无疑是一个十分重要且有效的渠道。
  第二,平台资源的支持。目前国内还没有专门从事Vlog生产和播放的平台,甚至在一些社交媒体平台缺少相对应的Vlog频道。国外已经有了许多专门生产制作Vlog的平臺,相较而言,我国依旧属于市场空白阶段。为Vlog专业平台提供支持,是给Vlog带来新用户并激活流量的关键方式之一。
  (三)“内容+流量”是发展新路径
  从产销一体化的逻辑思考,“内容为王”与“流量为王”并不矛盾,精品加上高水平的推广有望实现投资价值的最大化,给全社会带来更大的满足感。Vlog在受众不断变动的需求中,以高质量的内容为基础,多渠道的流量为保证,占据主动地位并不断在内容生产上改进,努力迎合受众的需求,试图寻找适合Vlog的良性运作机制。
  在Vlog内容生产的不断变动中,两方面的变动值得引起注意。
  第一,素人明星化。随着Vlog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素人会在各种平台上发布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Vlog,持续的高质量内容输出,吸引了更多的粉丝,加上平台的推广,以及某些品牌赞助商看中了某些素人的潜力,给予其广告代言和资本赞助,无形地增加了这些素人的流量,进一步扩大了其影响力。当粉丝基础累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从“量”到“质”的飞跃,素人一跃成了明星,更为贴切地说是网红,网红就是素人明星化的典型代表。
  素人摇身一变成为网红,不仅享有了原本没有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声誉,也会拥有普通人难以想象的财富,这种流量带来的红利会吸引更多的人在内容上进行改进,只有不断进步才能持续吸引受众,才能继续享受这种流量变现的红利。
  第二,明星素人化。明星原本给人的感觉就是高高在上的,与粉丝的生活有着脱节感。但在Vlog中,明星无论是出于“营业”的需求还是分享欲的需求,会在其中分享他们身为普通人的一面,就像是生活在粉丝的周边,逐渐素人化。由于明星本身的粉丝基数是素人发展起来的“网红”所不能比拟的,这无疑给Vlog带来了巨大的流量。此外,明星自带的粉丝具有更高的忠诚度,只要明星用Vlog发布日常,他们就会是Vlog最忠实的用户,这在无形中增强了用户的黏性。
  明星虽自带流量,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Vlog内容是流水账式的呈现,日常生活的分享也需要精心编辑,才不至于让明星光环破碎。明星日常分享的Vlog内容,看似简单随意,但其背后是一个团队运营的成果,只有用心的好内容才能更好地吸引粉丝关注。
  无论是素人的明星化还是明星的素人化,都是依托了“内容+流量”的红利。脱离了其中的任何一环,Vlog都难以实现自身长远的发展。在井喷式的流量红利退却后,Vlog又该如何实现持续性的发展,如何向受众传递更多的情感价值、内容价值?毫无疑问,“内容为王”将会再次成为市场的主流,但也需兼顾流量,才能保证Vlog持续发展。
  这种“内容为王”、兼顾流量的模式需要制度保障。竞争的核心是流量,流量的争夺则直接决定着利益的分配,所以冲突近乎白热化[4]。从社会的宏观角度着眼,“内容为王”与“流量为王”虽然是两种不同的媒介形式,但完全可以和谐共存。在保证内容质量的前提下,相关部门需要约束那些追逐非理性利益的流量操纵行为。“流量为王”的模式本身无错,但过度地利用流量一定会适得其反。
  Vlog的内容生产可以采用“内容+流量”的模式,利用流量吸引受众,用高质量的内容稳住受众,增强受众的黏性。这不仅能提高受众高感知的精细化服务水平,又能充分把握受众各阶段的需求,实现流量权益的精准营销,创造更多的价值[5]。理性的“流量为王”的运营思路并不会惹得非议,但是“流量为王”一旦上升到“唯流量论”,就应该适度降温[6]。
  三、亟待解决的两个问题
  第一,内容与形式的创新问题。Vlog的门槛比较低,制作起来比较方便,大部分的Vlog都是由个人独立完成的,多数的Vlogger并不是科班出身,他们本身也在处于摸索和探究阶段,对于如何把Vlog做好、做大、做强还缺乏相应的经验,因此哔哩哔哩、微博、小红书等平台上的Vlog在内容上大同小异。例如,以仿妆为主题的视频,风格相似的博主就多达百人,一味地跟风,不仅难以形成自己的独立风格和特色,还容易使受众出现审美疲劳。只有不断创新、改变、突破的创作者才能走得更远、更好,吸引越来越多的受众,也会促使Vlog行业日益繁荣。
  Vlog能迅速打开市场,个性化内容的制作是很重要的因素,过于单一的内容会降低受众热度;相似的传播内容会导致受众审美疲劳;粗糙的制作会使受众难以明确创作者所表达的主题和主旨;画面缺乏精美度,晃动的镜头和忙乱的场景切换,加速了受众耐心的耗尽。久而久之,受众对Vlog相似的内容和粗制滥造的画面的印象愈发深刻,对于新信息的趣味性、娱乐性等需求都得不到满足,Vlog受众就会逐渐流失。Vlog的重要看点是感受自己未曾经历过的人生,因此,Vlogger需要探索一个鲜有人踏足的领域。经历越离奇,越难以预见,内容就越能激发他人的兴趣,越能满足受众的新奇感。专业媒体拥有强大的创作资源,包括专业设备、专业人才、内容采编等优势,需要在充分利用这些资源的前提下,多探索、多发现、多思考,善于发掘身边的新鲜素材[7]。
  第二,商业与内容的平衡问题。随着Vlog的热度在国内逐渐上升,不少品牌方嗅到了Vlog作为下一个短视频的预期爆发点,开始向一些博主发出广告邀约。而以明星模式为主的Vlog模式,拥有大量的粉丝基数,带货将更加有效。一些博主接到了所谓的广告代言,便在Vlog内强行插入一些与视频日志无关的内容,不仅磨灭了Vlog作为视频日志的本心,还降低了视频的格调。   品牌方的投资出于传播的需求,要求博主在自己的Vlog中对产品进行宣传,要求产品出镜次数,甚至于要求插播广告语,割裂了Vlog内容的完整性。受众观看Vlog是为了获取参与感、认同感、满足感,但如果盈利氛围过重、品牌植入过度,就会让受众产生心理上的倦怠。因此,在视频中应尽量进行软植入,发掘受众能接受的植入方式或风格,以求得双方的共赢,否则,就会导致受众产生心理抗拒,出现有广告就撤退的行为。
  四、结语
  使用与满足理论以受众为核心,满足受众日益变动的需求,这也是Vlog得以继续生产发展的基石。全媒体时代,我们可以发现用户的需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媒介接触的不同阶段,新的需求会代替旧的需求,用户不再保持初衷。一方面,在新媒体“内容为王”“流量为王”时代,一味追求流量,忽略内容与品质,无疑会给Vlog行业带来灭顶之灾。因此,Vlog的内容生产模式走向“内容+流量”无疑是大势所趋。另一方面,Vlog之所以能够流行,原因在于它能够满足用户多层次的媒介需求,并且能根据时代的发展迅速转换自己的立场,从最初的被动转向主动探索以迎合受众不断变动的需求。因此,Vlog内容应尽量丰富、多元、新鲜,以满足用户在时代变动下的认知和情感需求。
  总之,各大媒体平台应及时察觉用户的需求变化,对Vlog的内容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审查。基于用戶视角应仍以内容为王,提升内容深度与广度,依托流量和大众需求,对Vlog内容进行与时俱进的改进与变革,更加注重用户的体验感,注重用户的反馈,以增强用户黏性,拓展流量。此外,Vlog的高播放量和互动量,已经充分反映出用户对这种“内容+流量”模式的强大需求,因此,任何一家社交平台都处在Vlog的风口之下,Vlog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 邹海涛.对融媒体时代“内容为王”的思考[J].今传媒,2017,25(11):150-151.
  [2] 陈曦.视频播客在国内的传播模式[J].传媒论坛,2019,2(11):163-164.
  [3] 田雪.新媒体运营下的vlog的传播与发展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19(13):16-17.
  [4] 徐阳.“内容为王”的另类复归——短视频应用与社交平台的流量之争[J].中国广告,2020(10):88-90.
  [5] 杨建华.全媒体时代的“内容为王”有何新内涵[J].人民论坛,2020(18):140-141.
  [6] 喻文益.“流量为王”的“善”于“恶”——“质量为王”才是真正的“王道”[J].人民论坛,2019(06):124-126.
  [7] 魏星,吴自力.视频播客(vlog)的内容生产与发展趋势探析[J].新闻知识,2019(10):49-52.
  作者简介:包怡宁(1999—),女,浙江金华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洪佳景(1978—),男,福建泉州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学与传播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重难点知识内容,涵盖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等多方面内容.尤其在学习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时,学生普遍表示知识难度较大,自身未能夯实基础知识,以致于在解题中出现困难.再加上生物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沉闷,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长期以往消磨学生学习兴趣,陷入解题困境.对此,生物教师需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正确掌握解题方式,深化对所学生物知识理解,大幅度
[摘要]科技馆作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重要阵地,部分科技馆的儿童展区仍然存在受众定位不清晰、对受众认知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科学传播渠道和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该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将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建议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认知规律并寻求创新途径、从探索强化儿童认知的方法层面寻求创新途径、从以展带教与以教促展相结合寻求途径,进而为科技馆儿童展区的设计、规划创新
摘要:在智媒将临的时代,随着技术发展,互联网不断演变推进,人类所创造的工具与以往大不相同。人工智能等类主体在深入社会生活各方各面描绘新图景的同时,其反客为主的倾向也对人类的主体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预测,人机博弈将长久伴随媒介形态演变推进。本文以技术哲学的视角聚焦美团外卖算法,分析美团外卖算法中人机关系的和谐与冲突,并对美团外卖算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人机边界的破与立。唯有社会全体成员齐心协
摘要: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力促进了新媒体环境的生成,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创新性的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传播力,新媒体也需要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力以及品牌可靠性、权威性弥补自身的不足,融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了媒体领域变革的重要方向。许多信息发布者开始运用直播的方式传播新闻,一股新闻直播的热潮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新闻。本文主要立足于融媒体语境,探讨新闻直播热及观众
摘要:本文通过对2001—2021年国内外有关新闻传播与广告的眼动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这些文献分别从新闻页面布局、数据新闻可视化、舆论信息可信度、广告诉求策略、公共健康议题等角度阐释了眼动仪的应用现状和研究格局,判断今后新闻传播研究领域的发展趋势:生态学效度更好、交叉学科研究更广泛、智能媒体将成为研究热点聚集地,随着眼动仪的普及,其将进入课题,成为高等教育的日常教学仪器。  关键词:眼动研究;视觉
摘要: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数据新闻改变了传统新闻的生产、传播过程,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与革新。本文立足于SWOT分析,对数据新闻内部的优势与劣势条件、外部的机会与威胁因素进行探究,旨在全面审视数据新闻,推动其得到深层次应用,发挥其在新闻报道中的价值,以期为我国新闻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SWOT分析;数据新闻;新闻报道;价值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
摘要:近几年一些广受公众关注的新闻报道,都是通过短视频新闻的形式传播开来。短视频新闻大量涌现,随之而来的还有新闻伦理失范问题,其内容、尺度亟须规范。本文聚焦于抖音平台,以叙事学为研究视角,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探究短视频新闻叙事中出现的伦理失范问题,并据此提出相应的解决路径。  关键词:叙事学;短视频新闻;伦理失范;抖音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
摘要:在城市文化传播中,传播的内容、渠道和方式对最终传播效果的实现是不言而喻的。西安地铁的推广打破了传统的文化传播思路,它采用了以站点文化背景为核心的新型文化传播模式。本文通过对西安地铁传播方式的研究,分析西安地铁采用的设计理念及传播思路,认为地铁输出对本土文化的傳播发挥着积极作用以及对部分城市具有可复制性,提出对其他城市文化推广的借鉴方案,旨在为我国城市的文化推广提供帮助和建议。  关键词: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