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语境下新闻直播热及观众心理分析

来源 :新闻研究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uyi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大力促进了新媒体环境的生成,传统媒体需要借助新媒体创新性的传播方式和多元化的技术手段提升自身的传播力,新媒体也需要依靠传统媒体的内容生产力以及品牌可靠性、权威性弥补自身的不足,融媒体的发展已经成了媒体领域变革的重要方向。许多信息发布者开始运用直播的方式传播新闻,一股新闻直播的热潮正在兴起,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在直播平台上观看新闻。本文主要立足于融媒体语境,探讨新闻直播热及观众心理,希望能够为助力传统媒体的转型发展、带动新媒体的变革贡献一分力量。
  关键词:融媒体;新闻直播热;观众心理分析;媒体发展
  中图分类号:K825.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30-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2020年校级教师教学创新团队立项项目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HLZ092014
  一、引言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促进了新媒体的进步,也为传统媒体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新旧媒体的融合发展能够做到取长补短,新媒体的传播在质量、影响力方面的传播劣势能够被传统媒体有效弥补,而传统媒体在传播效率、信息交互性方面存在的不足也能夠被传统媒体合理应对。直播热潮的兴起为人们获取信息、休闲娱乐创造了良好的渠道,借助直播传递新闻信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多元化的心理需求。本文主要对融媒体语境的下新闻直播热及观众心理开展分析,旨在更好地促进新闻传播的平稳发展。
  二、融媒体语境下新闻直播热及观众心理
  (一)融媒体语境下的新闻直播热
  在新媒体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开始认识到了自身发展路径存在的不足,并积极主动地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寻求更加适宜的革新方向。以央视为代表的一系列传统媒体逐步突破了完全依赖于传统平台传递信息的模式,设立了新闻网站,并在微信公众平台、微博以及相关APP上注册了账号,央视还专门创建了央视影音APP,受众只需下载该APP,即可观看央视新闻节目。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仅被赋予互动性和高效性的新闻传播形式,越来越无法满足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传统媒体再次踏上创新征程,顺应网络直播潮流,将新闻传播与直播有机结合在一起,使媒体的综合发展跨上了又一新的台阶。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央视新闻全程现场直播。当雄壮的国歌响起,当鲜红的国旗升起,当解放军仪仗大队踏着整齐的步伐向我们走来,当代表着中国新生力量的共青团员和少先队员在国旗下许下誓言,当跨越时空的100响礼炮照亮天空……我们对党和国家深沉的热爱喷薄而出,无论是否身处大会现场,我们都能够感受到祖国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斗发展波澜壮阔。仅在微博平台上,直播就获得了200万的点赞,10.8万转发和2.9万评论[1]。
  如今,网络直播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同类型的平台有其特定的受众群体,许多传统媒体都在不同的平台上注册了视频直播账号,这使得广大受众能够通过直播的方式观看到不同领域的新闻。新闻直播不仅能够给人身临其境之感,也能够增强信息传播的时效性和真实性,因此,必然能够获得广大受众的好评。
  (二)新闻直播热背后潜藏的观众心理
  无论是对于新媒体还是对于传统媒体而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都是一次进步与提升的机会。直播与新闻的有机融合,不仅能够为媒体平台赢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同时也能够为媒体平台带来良好的受众口碑。从某种程度上来看,相对于常规的新闻传播方式,新闻直播与受众的心理需求更加契合,受众的代入感、知情权和管理权得到了更好的满足,我们应当主动探索新闻直播热背后潜藏的观众心理,以便更好地把握受众的实际需求,引导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不断地交叉缠绕,紧密融合。具体来说,文章认为,新闻直播热背后潜藏的观众心理主要包括以下几大方面[2]。
  其一,心理层面上的代入感。人们的情感是复杂多元的,当看到他人陷入悲伤时,我们往往也会感到悲伤;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我们往往也会感到放松。这一切都源于我们的共情能力。身处特定的场景中或面对特定的事件时,我们可能因为产生某种联想或感知到了他人的情感,并且会因代入感而出现感同身受。传统媒体在进行新闻事件报道时,需要坚守客观性和真实性的原则,即注重还原新闻事件本来的面貌,尽可能地不将个人的情感和观点掺杂在新闻事件当中,避免对受众产生不良的情感引导。但新闻稿件由新闻记者编写,新闻视频由摄像记者拍摄,最终呈现在受众面前的新闻信息也是经过新闻编辑加工处理后的,因此,难免带有媒体的主观态度。而通过运用新闻直播的方式,受众能够以自己的视角观察和了解新闻事件,不仅增强了受众的情感体验,同时也能够给予受众身临其境之感,让受众自主观看新闻场景,避免因信息空白产生错误遐想。举例来说,以庭审直播为例,在重大案件审理过程中,控辩双方的来回交手,有的犯罪嫌疑人对自己的罪行供认不讳,悔不当初,有的犯罪嫌疑人选择了死不认账,始终不知悔改。而直播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普法教育效果,也产生了更强的宣传效应,受众能够体会到代入感,从而获得更多的警示[3]。
  其二,人格权赋予的知情权和受众自身的好奇心。心理学上认为,人们的恐惧源于未知,但未知往往又能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在面对不了解的事物,人们往往会产生一种好奇心,也正是由于好奇心的存在,人们才能够不断地坚持学习、寻求进步。在新闻事件发生时,如果该新闻事件与受众的日常生活紧密相关或与其兴趣点契合,受众便会不自觉地将该新闻事件纳入自身的信息体系,从心理上迫切地想要了解该新闻事件的最新动态。与常规的网页新闻相比,新闻直播记录了整个新闻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受众需要持续观看才能了解事件情况,能获得好奇心方面的满足。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向广大受众传递新闻信息的责任,而法律又赋予了人民群众知情权,在权力掌控与心理需求的交叉作用下,新闻直播的出现,无疑进一步提升了受众对媒体的关注度[4]。以2021年清华大学毕业直播典礼为例,该直播的观看人次达到百万,其中大部分的观看者都并非清华学子,但对于这所国内顶尖的高校以及该高校培养出来的社会人才,人们充满了好奇,也寄予了希望。激发不同类型观看者的好奇心的因素各不相同,例如,高中生在观看直播时可能抱有对未来的幻想和期望,毕业生在观看直播时可能寄托着对学生时代的怀念与留恋……但无论出发点如何,受众的好奇心都会在无形当中提升新闻直播对广大受众的吸引力。   其三,民主权利赋予的监督管理权和受众的掌控感与幸福感。国家和政府保护公民权益,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到社会公众事务的监督与管理中,因此广大受众对于媒体领域的发展享有监督和管理的权利。从受众心理角度看,面对无法控制的事情,人们往往会产生无助感和焦虑感,也正是因为这两种感受的存在,人们自我保护的能力和预防事故的能力不断提升。与无助感和焦虑感对应的两种感受是掌控感和幸福感,这种感觉往往会在权利实现和需求满足时获得。在大部分受众的心中,传统媒体虽然在新媒体面前展现出了一系列的传播劣势,但传统媒体仍然是媒体领域中权威性和公信力最强的媒体。很多时候,面对纷繁错杂的信息,我们无法自主前往现场了解新闻事件,只能借助镜头和文字等信息载体获知相关信息。但镜头信息具备片面性,往往只能让受众看到媒体想让他们看到的内容,文字信息具备歧义性,不同的受众在阅读同一篇文章时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看法。而新闻直播的出现,如同受众的一双眼睛,能够带领受众实时观看到新闻现场事件的变化情况,受众的焦虑感被逐渐消除,受众的掌控感和幸福感则显著提升。如今,大部分的会议新闻都会采取直播报道的方式,尤其以“两会”期间的新闻报道为例,受众只需借助移动终端即可随时随地了解政府工作报告信息。这种创新性的信息传播方式从本质上来看,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受众的关注度、赋予受众更高的话语权,同时也是一种独特的外部监督形式,借助媒体曝光度提高社会监督质量[5]。
  其四,人际沟通与交流的需求。网络时代的到来,增强了人与人之间沟通和交流的便捷性,但与此同时也在人群中架设起了人际关系的屏障。借助新闻在线直播平台,受众能够产生一种与他人之間距离较近、甚至是面对面交流的情感体验。受众可以在观看直播的过程中,就直播内容进行实时评论,相当于以文字的方式作出评论并与其他观看直播的人们实时对话。受众们通过互动能够形成稳定的交互群体,从而实现人际沟通与交流层面上的满足。以一些国际赛事的直播为例,受众们在观看直播的同时,也会为中国队员喝彩、加油,集体荣誉感油然而生,媒体的受关注度也会大幅度提高。
  三、融媒体语境下新闻媒体借助观众心理优化新闻直播的合理路径
  新旧媒体之间的融合是媒体领域发展的必然趋势,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应当时刻将新闻内容的质量放在首要的参考位置,充分考虑广大受众的实际需求和媒体领域与时俱进的改革需求,优化信息传播方式。将直播与新闻相结合对于传统媒体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转机,直播形式作为新媒体发展的产物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媒体的发展优势。在新的发展环境下,人人都是信息的发布者,媒体的数量急剧增加,谁能赢得受众的关注,就能在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中求得生存之地。观众作为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转换为信息的传播者,受众对新闻事件的关注度较高,也有着参与信息传播的需求。传统媒体应当及时把握机遇,既要主动借助新闻直播的方式传递新闻信息,又要主动与用户之间架设起沟通交流的桥梁,让新闻直播成为自身提高市场竞争力以及增强传播有效性的重要手段。揭开新闻直播热背后的面纱,观众的心理需求产生了强大的发展支撑,新闻人需要在了解观众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创新新闻直播的形式,丰富新闻直播的内容,赢得更多受众的喜爱[6]。
  首先,在新闻直播形式方面的创新需要获得现代化技术的支持。如今,4G网络是直播过程中常用的网络形式,在不久的将来5G网络也会普及,头显设备日益完备,新闻传播的质量自然也能够获得显著提高。媒体方面可以在进行信息传播时,选择借助VR新闻的传播方式,基于受众身临其境之感,让受众在观看新闻的过程当中能够行使知情权和监督管理权,获得好奇心和掌控感的满足。媒体方面可以灵活的运用第三方直播平台,如抖音短视频、微博直播、一直播等,实现线上的实时信息传递,同时借助电话耦合器等辅助工具实现专业主持人与直播平台主播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能够在借助移动终端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将新闻直播导入传统媒体节目中,实现双向呈现。除此之外,媒体方面还应当不断更新技术,优化直播平台,转换新闻报道思维,学会用融媒体的发展视角看待传统媒体的进步与革新,有针对性地调节新闻编辑流程,既要报道有深度的新闻内容,又要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其次,在新闻直播内容的创新方面,应当扩大的信息传播范围、拓展的信息传播领域。如今,新闻直播的信息传播方式仍未普及,大部分传统媒体仍然青睐于采取新闻录播的方式传递信息,究其原因,主要与技术水平不足和直播经验不足有着直接的关系。如今常见的新闻直播内容包括赛事新闻、突发性新闻事件、会议新闻等,除突发性新闻事件之外,以赛事新闻和会议新闻为代表的新闻事件受众面较为狭窄,仅能满足部分受众的信息获取需求。根据媒体领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越密切、真实性越强、内容越新鲜,就越容易被受众所关注,新闻价值也越高。因此,新闻直播的方式应当获得大力推广,民生新闻、社会新闻,甚至是娱乐新闻都可以通过直播展现在受众面前,拉近媒体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突破新闻传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让受众更加信赖媒体,给予媒体更高的关注。但应当注意的是,新闻直播不同于其他类型的娱乐直播,直播的内容应当围绕着新闻事件进行,并持着探求真相、坚守正确舆论导向的原则,不可一味地迎合受众,要学会利用受众碎片化的时间传递新闻信息。
  最后,对新闻直播互动形式方面进行创新是最容易提高受众信息获取体验的一种方法。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单向的信息传播模式能够产生的信息体验是十分有限的,许多受众不仅需要通过新闻事件的报道本身了解新闻发生与发展情况,也需要在与他人进行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情感体验,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受众的人际需求需要借助互动的方式予以满足,因此,媒体方面在新闻直播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增加互动环节,让受众感受到自己也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参与者,也是完成新闻直播的必不可少的支持者。举例来说,在进行新闻事件的报道时,记者可以主动与广大受众进行互动交流,对用户在直播过程中提出的问题进行针对性地解答,更多地关注受众的心理需求,有效提升直播效果。另外,在新的媒体环境下,不能完全依赖受众对于新闻事件的好奇心传递新闻信息,在必要时还可以通过打造“网红”主持人的方式,借助主持人在受众群体中的影响力和受关注度,增强媒体与观众之间的黏性,以便在受众群体中形成粉丝效应,帮助部分受众养成观看新闻直播的习惯[7]。
  四、结语
  融媒体语境下的媒体发展集合了新旧媒体的发展优势,达到了1+1>2的传播效果,但总体来说,无论是传统媒体的转型,还是新媒体的发展,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新闻直播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新旧媒体融合发展的优势,但由于许多媒体从业人员对新闻直播热现象的出现并没有深入了解,至今仍然无法灵活运用这一信息传播模式。揭开新闻直播热背后的面纱,受众心理的变化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受众在观看新闻过程中的好奇心、知情权、监督管理权、掌控感和幸福感等都在这种特殊信息传播模式的影响下得到了更好的满足。在未来长远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应当予以新闻直播更高的认可,积极主动地进行新闻直播方式的创新,大力促进新闻直播内容的优化,不断对新闻直播过程中互动方式进行改进,利用新闻直播所具备的便捷性、高效性、真实性等特征,更好地顺应媒体领域转型的潮流,助力媒体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 汪佳桂,锁敬慧.融媒体语境下新闻直播热及观众心理分析[J].新闻世界,2020(01):71-73.
  [2] 苏桂霖,向丽.融媒体语境下对新闻图片直播的观察与思考[J].新闻传播,2019(11):35-36.
  [3] 曾玥.融媒时代下主流媒体重塑新闻话语形态的用户心理分析——以《主播说联播》为例[J].传播力研究,2020,4(11):44-45.
  [4] 任可淼.新闻评论类节目在融媒体背景下的创新与转型——以《中国舆论场》为例[J].记者观察(中),2009(3):2.
  [5] 刘宏,滕程.融媒体环境下记者心理图式的细节表现——以新闻报道中的医者形象呈现为例[J].青年记者,2020(04):48-49.
  [6] 李润文,刘奕枫.媒体融合语境下的纸媒视频直播探析——以《中国青年报》新闻直播为例[J].新闻前哨,2019(3):3.
  [7] 王琦.融媒体语境下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职业素养分析——以东广新闻台为例[J].上海广播电视研究,2017(3):44.
  作者简介:孟允煌(1973—),男,广东广州人,本科,讲师,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与新闻心理学。
其他文献
摘 要:高中物理解题中运用相关的思维的方法,能够很快的找到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因此教学中应注重为学生讲解相关的解题思维,并展示相关思维的具体应用,为学生更好的应用于学习中做好铺垫.  关键词:高中物理;解题思维;方法;探讨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2-0084-02  收稿日期:2021-05-05  作者简介:吴秀钦(1979
摘要:安徽红色文化作为红色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不仅事关安徽地区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更对突破当前我国红色文化传承困局、更好传承红色基因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立足于全媒体时代安徽红色文化传承中存在的内容枯燥、渠道单一、技术受限等问题,从跨媒介叙事视角出发,提出当前安徽红色文化传承首先要打造红色文化IP,建构安徽红色文化“故事世界”;其次要充分发挥媒介协作能力,增强安徽红色文化受众
摘 要:很多学生认为物理知识难度很大,使得他们不愿意自主参与到物理问题的探索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引入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简化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将其问题情境引入到初中物理课堂,保障课堂教学成效.本文探讨了初中物理问题情境教学方法,并通过创造趣味性问题情境、创造现实性问题情境、创造开放性问题情境、创造启发性问题情境等方案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提高物理课堂教学
摘 要:高中化学关于物质的量、摩尔浓度的计算复杂、抽象,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利用列表法结合相关知识,将多种复杂抽象的化学计算问题模型化,轻松解决多类计算题,实现“多题一解”,既渗透了化学思维中建模思想,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表格模型;物质的量计算;多题一解;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333(2021)22-0103-02 
摘要:在新的媒体格局下,中央媒体转变观念,打造自己的网红矩阵。本文试图通过分析三家央媒的网红打造策略及意义,为主流媒体的融媒体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央媒体;网红;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4-0013-03  一、引言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深刻改变了信息的传播速度,传播方式和传播格局。近
摘 要:初中阶段的化学科目学习是学生接触系统科学知识、打开化学世界大门的第一步,而培养化学核心素养是学生取得良好学习成果的必要手段.随着环境污染的严重和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绿色”概念也逐步引进教育理念中来,基于初中化学素养的绿色化学教学开始进入教师的研究范围,为改进中学化学教学方法、培养中学生化学素养和绿色发展的意识提供了新的途径.  关键词:化学核心素养;绿色化学;  初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
摘 要:生物是高中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生物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于生物概念等知识掌握较为容易,但是,很多学生认为生物遗传问题较为困难,难以准确有效解决相关题目.遗传学是高中生物考试的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内容,此部分知识内容较为抽象,涉及到的问题较多,解题难度较大.因此,想要学生掌握这部分知识,应当寻找解题规律和方法,采取有效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遗传题解题效率.针对高中生物遗传题解题技巧进行
摘 要:遗传学是高中生物重难点知识内容,涵盖伴性遗传、自由组合定律、细胞核遗传、细胞质遗传等多方面内容.尤其在学习遗传定律相关知识时,学生普遍表示知识难度较大,自身未能夯实基础知识,以致于在解题中出现困难.再加上生物教师采取的教学方式过于单一沉闷,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情,长期以往消磨学生学习兴趣,陷入解题困境.对此,生物教师需积极创新教学方式,引领学生正确掌握解题方式,深化对所学生物知识理解,大幅度
[摘要]科技馆作为全民科学素质提升工作的重要阵地,部分科技馆的儿童展区仍然存在受众定位不清晰、对受众认知方法的研究与应用不深入、科学传播渠道和方法较为单一等问题。该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将儿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教育学等理论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建议从心理学角度研究儿童认知规律并寻求创新途径、从探索强化儿童认知的方法层面寻求创新途径、从以展带教与以教促展相结合寻求途径,进而为科技馆儿童展区的设计、规划创新
摘要:在智媒将临的时代,随着技术发展,互联网不断演变推进,人类所创造的工具与以往大不相同。人工智能等类主体在深入社会生活各方各面描绘新图景的同时,其反客为主的倾向也对人类的主体性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可以预测,人机博弈将长久伴随媒介形态演变推进。本文以技术哲学的视角聚焦美团外卖算法,分析美团外卖算法中人机关系的和谐与冲突,并对美团外卖算法进行批判性反思,探讨人机边界的破与立。唯有社会全体成员齐心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