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章分析了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向,指出要培养学生对作品的鉴赏能力、对色彩的感受能力以及情感表达能力,然后结合实际教学情况,探讨了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策略。
关键词: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美术教学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升以后,其精神需求也在进一步地增长。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并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使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把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向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还处在审美意识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判断基础的美和丑,还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的知识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并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最终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对美术作品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当着重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综合来看,美术作品是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描绘,属于静态造型艺术。教师指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单单是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的绘画手法,使学生对整体作品形成一定的观感,从而使学生真正热爱美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感受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学生受到成长环境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的鉴赏能力也有着高低之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和展示一些名家名作,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进行延伸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色彩感受能力实际就是对色彩的综合感知能力,其中不仅包含对色彩的感受力与理解力,同时还包含对色彩的判断能力。只有让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才能确保他们更好地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色彩,为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其感知色彩的艺术功能,并了解作品中色彩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及美术素养。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其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可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每位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及感知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可向他们介绍色彩的基本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自主、灵活地运用色彩,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并优化教学方案,确保美术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学生通常拥有丰富的情感,而美术学习是学生情感表达及宣泄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抚慰学生的情绪。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可以增強美术课程的愉悦性,美术课程的愉悦性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素养提升。由此可见,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美术作品能够以生动的形象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学生通过对美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及创造,能够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学生在学习美的语言、形式、法则及要素的过程中,可更为深入地感知绘画作品之美,并进行绘画创作,通过作品自由地抒发情感、传递思想和创意,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由于美术并不属于考试科目之一,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存在敷衍的情况,未对美术课程教学足够重视,这也使一些学生逐渐丧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此外,美术课程内容通常是局限在本学科内,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设备也不完善,教学缺少趣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采用趣味化教学手段,丰富美术课程资源,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保持细心与好奇心,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可以保证课程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喜好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参观艺术展厅和博物馆,感受艺术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或者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让学生的艺术气质得到有效培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美术课堂能够改变往常死气沉沉的气氛,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自我。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而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心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并将其作为美术创作的灵感。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关于美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发现自己身边常见事物的美好,从而进行美术创作。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艺术潜力也得到很好的挖掘,有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二,采用分工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交流,完善自身的技能。教师教学可以采用看、想、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彼此探讨、合作,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帮助和激励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效率也能得到大大提升。同时教师也要转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第三,采用成果展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内心有着丰富的情感,并且他们的自尊心通常也是很强的,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赞赏。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美术学习和创作中。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定期更换,让学生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美术课程的动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比赛,当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时,其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他人的赞赏时,学习兴致会大幅度提升,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并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具体而言,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指的是物质环境,比如校园公共设施、教室、教学设备等。后者则包含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響。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美术课程是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的一门课程,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由与快乐,进而积极自主地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多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打造出一个专属于学生的美术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一空间中自由发挥,勇敢创新,并相互探讨和交流。此外,教师也可组织一些美术比赛,让学生在切磋的过程中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对于学校内的宣传栏等,也可进行美化,创造出具有视觉审美特征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结合课程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当前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而言,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除了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其道德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进而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首先,教师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并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只有确保评价体系满足上述要求,才可真正实现评价的针对性与合理性。例如,教师向学生展示《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由于该作品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许多学生可能难以真正地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二战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可将该幅画分成多个部分,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懂得珍惜当下,同时自身审美水平也得以提高。
三、结语
美术课程能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丰富美术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并结合课程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邹丽娜.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66-167.
[2]王迎花.小学美术教育领域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82-183.
[3]刘德生.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理论探讨[J].学周刊,2021(1):149-150.
[4]阮锡安.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优化研究[J].考试周刊,2020(99):153-154.
[5]陆红弟.关于职高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33):91-92.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
关键词:美术课程;审美能力;美术教学
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逐步提升以后,其精神需求也在进一步地增长。美术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并帮助他们形成更加健全的人格,使其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其审美意识,让学生能够真正把学习兴趣转化为学习动力,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美术课程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主要方向
(一)培养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学生还处在审美意识未成熟的阶段,他们不仅需要判断基础的美和丑,还需要对事物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还能够开拓学生的眼界,让他们的知识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并陶冶其情操,提升其艺术素养,最终使其精神境界得到升华,对美术作品形成正确的认知,因此,教师应当着重提高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鉴赏能力。综合来看,美术作品是作者对实际生活的描绘,属于静态造型艺术。教师指导学生鉴赏美术作品,不单单是要引导学生感知作品,还需要向学生介绍作品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作者采用的绘画手法,使学生对整体作品形成一定的观感,从而使学生真正热爱美术。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因为每一位学生的实际感受是有所区别的。由于学生受到成长环境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他们的鉴赏能力也有着高低之分。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和展示一些名家名作,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直观的感受,以此进行延伸和引导,逐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
色彩感受能力实际就是对色彩的综合感知能力,其中不仅包含对色彩的感受力与理解力,同时还包含对色彩的判断能力。只有让学生的色彩感受能力得到切实提高,才能确保他们更好地运用色彩知识进行创作实践。教师要引导学生全面认知色彩,为学生创设相应教学情境,让其感知色彩的艺术功能,并了解作品中色彩所表达的深层含义,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色彩审美能力及美术素养。美术作品中的色彩可以说是作者情感的载体,其作用于人们的感官,可唤起人们的情感体验。每位学生对于色彩的敏感程度及感知能力是不相同的,教师可向他们介绍色彩的基本功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鼓励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与学习中自主、灵活地运用色彩,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三)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在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并优化教学方案,确保美术教学质量得到整体提高。学生通常拥有丰富的情感,而美术学习是学生情感表达及宣泄的方式之一,教师通过美术教学能够帮助学生调节心理状态,抚慰学生的情绪。美术学习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逐步形成健康的人格。此外,可以增強美术课程的愉悦性,美术课程的愉悦性能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综合素养提升。由此可见,美术课程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好的美术作品能够以生动的形象给人带来愉悦的享受。学生通过对美术形象的感知、理解及创造,能够更好地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学生在学习美的语言、形式、法则及要素的过程中,可更为深入地感知绘画作品之美,并进行绘画创作,通过作品自由地抒发情感、传递思想和创意,不断提升审美能力,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
二、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具体策略
(一)丰富美术课程教学资源
由于美术并不属于考试科目之一,所以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存在敷衍的情况,未对美术课程教学足够重视,这也使一些学生逐渐丧失对美术的学习兴趣。此外,美术课程内容通常是局限在本学科内,部分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教学设备也不完善,教学缺少趣味性。对于这样的情况,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法,采用趣味化教学手段,丰富美术课程资源,让学生多观察生活,保持细心与好奇心,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这样可以保证课程资源得到更好的开发。教师要在全面了解学生年龄特点、兴趣喜好的基础上,采取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可以让学生参观艺术展厅和博物馆,感受艺术的魅力,也可以让学生到大自然中,感受大自然的生机和美好,或者带领学生参加多种多样的艺术活动,让学生的艺术气质得到有效培养。通过这些多样化的美术教学方式,美术课堂能够改变往常死气沉沉的气氛,焕发出全新的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自由抒发情感、表达自我。
(二)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在以往的美术课堂上,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是比较单一的。而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教师就必须要开发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把握好学生的审美心理,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第一,采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学生只要留心观察,就能在生活中发现艺术之美,并将其作为美术创作的灵感。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一些关于美的例子,对学生进行启发,让他们发现自己身边常见事物的美好,从而进行美术创作。在这一过程当中,学生的想象力得到激发,艺术潜力也得到很好的挖掘,有助于学生专业素养的提升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第二,采用分工合作教学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交流,完善自身的技能。教师教学可以采用看、想、练等方法培养学生兴趣和能力。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让学生彼此探讨、合作,学生之间相互讨论、帮助和激励的过程中,教师教学效率也能得到大大提升。同时教师也要转变以往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确保学生积极参与课程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第三,采用成果展示的教学方法。学生内心有着丰富的情感,并且他们的自尊心通常也是很强的,希望获得他人的认同与赞赏。教师应当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对学生进行肯定和鼓励,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其更加积极地投入美术学习和创作中。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内展示部分学生的优秀作品,并定期更换,让学生体会到满满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美术课程的动力。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参加艺术比赛,当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名次时,其自信心也会大大增强,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获得他人的赞赏时,学习兴致会大幅度提升,审美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三)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
美术课程教学中,教师需要做到寓教于乐,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让学生能够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展学习,并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具体而言,学习环境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前者指的是物质环境,比如校园公共设施、教室、教学设备等。后者则包含学校的文化氛围、管理制度等,这些都可以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響。校园环境是校园文化的载体,能够对学生的人文素养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美术课程是可以让学生的身心得到放松的一门课程,教师应当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自由与快乐,进而积极自主地学习美术知识,提高审美情趣。教师可以在班级多展示一些学生的优秀作品,打造出一个专属于学生的美术空间,让他们能够在这一空间中自由发挥,勇敢创新,并相互探讨和交流。此外,教师也可组织一些美术比赛,让学生在切磋的过程中提升自我,陶冶情操。对于学校内的宣传栏等,也可进行美化,创造出具有视觉审美特征的学习环境,这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四)结合课程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
就当前的美术教育评价体系而言,教师在进行美术教学时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除了要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之外,还要提升其道德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确保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进而发挥出自己的优势,弥补自身的不足,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需要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结合课程教学目标,对学生进行科学评价。首先,教师要以客观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差异性,并了解学生的个性与共性。有的学生对于美术课程可能存在着一定的排斥心理,教师就要帮助学生克服这样的心理障碍,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其次,教师要教导学生注重观察生活,提高自身动手能力,把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及审美能力,使学生实现全面化、个性化发展。只有确保评价体系满足上述要求,才可真正实现评价的针对性与合理性。例如,教师向学生展示《格尔尼卡》这幅作品,由于该作品具有很强的抽象性,所以许多学生可能难以真正地理解,此时教师就可以先给学生播放二战相关的视频,让学生在看完视频之后表达自己的感受,然后对《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进行分析。教师可将该幅画分成多个部分,一步一步地带领学生了解其创作背景和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更深入的理解,懂得珍惜当下,同时自身审美水平也得以提高。
三、结语
美术课程能够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需要丰富美术课程教学资源,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创设理想的教学环境,并结合课程目标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以此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邹丽娜.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与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66-167.
[2]王迎花.小学美术教育领域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育方法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20(23):182-183.
[3]刘德生.初中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理论探讨[J].学周刊,2021(1):149-150.
[4]阮锡安.核心素养下高中美术鉴赏教学优化研究[J].考试周刊,2020(99):153-154.
[5]陆红弟.关于职高美术教育中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分析[J].试题与研究,2020(33):91-92.
作者单位:
兰州城市建设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