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学作品中使用语言描绘色彩.马克思曾说过:“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诗人艾青认为:“对于所写的事物除了给以明确的轮廓之外,还能使人感到有种颜色或声音和那作品不可分离地融洽在一起”。的确如此,作家有感于大千世界的五光十色,以特有的艺术感觉捕捉色彩,巧妙地运用语言描景绘物,抒发情怀。如鲁迅作品中的百草园,秦牧笔下的五色土,杨朔散文中茶花怒放的昆明,刘白羽散文中的长江日出,朱自清作品中的梅雨潭的绿,都以生动的形象、绚丽的色彩、优美的语言,深深地打动了读者。由此可见,探讨文学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运用,应该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色彩;作品;特点;因素;内涵;意境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极丰富的色彩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色彩语言,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形象逼真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且能丰富作品的内涵,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意境。因此,良好的色彩感觉应该是文学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文学是语言艺术,生活在社会中的作家凭借语言材料表现生活。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但却可以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组成画面,与读者进行交流,引发读者联想,而产生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声的效果。所以文学作品也应讲究色彩的表现的运用,用不同的颜色对照,色调和光线的变化来渲染主题所规定的独特环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在目的印象。画面中色彩缤纷:“青”和“碧”二字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澄江如练的图景。“日”和“帆”字面并不着色,也同样会使人想到这样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面显得极其鲜明夺目,真是美丽非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中国古代文论讲求“笔色”,古代诗人和作家表现出的对色彩的迷恋和感受力为世界文学史所罕见。他们不满足于只对表现对象的固有色,还善于以细腻微妙的色彩捕捉物象在特定时间内明暗和光色的变化,并能准确地描绘出不同光线下物体色调的微妙变化。“春风又绿江南岸”,“日照香炉生紫烟”,“柳暗百花明”“绿显红鲜水容媚”,“桃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日照江湖白,湖来天地青”,这些诗句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联想,读来格外清新,早已为历代传诵。谙熟古诗文又洞悉现代色彩学的刘绍棠以当代人的心理感受,大胆乖戾地运用色彩,甚至以大红大绿的浓艳建立自己的语言风格,即使写一个小景物,也不忘自己的色彩追求:“斗大的西瓜还带一节青藤,两片绿叶,青藤上拴着二寸红头绳,有个名目,叫状元红,吃完西瓜还取个吉利。”青藤、绿叶,一片青绿,却偏要拴红头绳,造成大红大绿的浓艳,可见用心之良苦。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还广泛地被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这也是文学作品运用色彩所具有的优势。文学体裁小说可以充分地把握时间的流程,用详实的文字,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用动态的色彩变化,展现出人物的和命运的变异过程。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命运的前后变化,就是一个巧用色彩语言的一个范例。祥林嫂初到鲁迅老爷家时,其形象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祥林嫂年轻早寡,按照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村社习俗,她只能穿冷色调的素装,因此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和青黄的脸色暗示了她的命运和不幸,但仍有红晕的面颊,说明她依然年轻、健康,富有特例的活力。祥林嫂第二次站在鲁家堂前时,穿着仿佛与从前相同,一切循着老规矩:“只是脸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些细微的变化,深深地展示出她的悲惨命运。过了十余年被欺凌的生活,待到最后和“我”相遇时,她“苍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完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暗示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这里,仅就色彩的细微刻画:“两颊还是红的”—“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脸上黄中带黑”便描绘出人物不同命运的过程。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正是由于作家具有这种色彩美感的能力,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便能巧妙地敷彩设色,融情入景,以色暗示,以色象征,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色彩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两面性特点。物象所造成的色彩现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作用于人的视觉之后才造成人的色彩感觉。感觉是人活动的结果,必然包含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与人的心理、情绪、感情还必须有密切的联系,加之一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个性气质的影响,以及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便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致使色彩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歌德曾经把色彩分为积极的色彩和消极的色彩。积极地色彩能够产生出一种“积极的 、有生命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而消极的色彩则“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
多重性特点。社会实践是丰富复杂的,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色彩的单一性远不能满足人们表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求。所以,在运用色彩时,一种色彩常常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象征意义或正反两重含义,这就是色彩的多重性特点。由于色彩词具有如此广泛的象征意义和生活的表现力的特点,使作家在作品中能灵活多变地运用色彩词表达特定情感和独特的心境,使作品把不同范畴的事物和对应的意义凝结和统一起来,从而充满迷人的意蕴。
载体性特点。在文学语言中,作家有时并不恪守客观事物的固定色彩。只有欣赏者通过具体的语境中经过细细地品味、联想、开掘,能准确地理解色彩词背后深藏的情感。闻一多曾用诗歌形式描绘了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色赠我以悲哀。在特定语境中,色彩词是某种情感的载体,寓意象征的色彩词能含蓄地表达作家的情感和作品的意蕴,为欣赏者展开联想与想象留下艺术空间。 变异性特点。文学是情感的艺术,但语言对人的特殊感情只能作极其简略的综合。为此,超越或违背语言常规的修辞就会出现于作家、诗人的笔下,有时将没有色彩的事物赋予色彩,在不含情理中注入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色彩语言变异特点。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写道:“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色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护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灵魂”本身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也无任何颜色可言的抽象物,诗人都赋予其“紫色”,显然是违背常理的表述。对诗中这一充满神秘意味的色彩词,欣赏者经过反复揣摩、思索,才会领悟到诗人的用意,是用紫色来象征大堰河崇高善良的品质的。
“失真”特点。作家有仅能够让没有色彩的事物具有色彩,而且还能描绘变态心理作用下主观感受到的色彩。在激情的推动下,有时人处于一种物我两忘、如痴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想象状态中,此时便会产生真切的幻想,理性化的世界就被分解、变形、散乱,世界万物都因变态心理的感受而变形,客观景物的色彩大多失去了原有的真实,而蒙上了主观感受到的色彩。在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眼中那轮“黑色太阳”,便是特定情感的折射。葛利高里这个带有严重哥萨克偏见的中农,在无产阶级与地主生死搏斗 漩涡中,摇摆不定,苦闷彷徨,终于陷入了反革命泥潭而不能自拔,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被打败了,连唯一的亲人阿克西尼亚也饮弹而死。在这悲哀的处境中,“他好像是从一场恶梦中醒来,托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黑色的太阳’是纯主观的色彩,也是作家心灵的创造,是极度悲伤、空虚、颓废的葛利高里痛苦灵魂的形色化写照。由于改变了客观事物原有的色彩,使其失去真实的颜色,形成了与规范语言描绘的“反差”!所以具有一定的难以接受,这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刺激,能引起读者注意和阅读兴趣,并努力去探求深藏着的真正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富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的特色。现实中,作家对色彩的喜好是千差万别的,而面对同一事物,不同作家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中,对色彩的心理反应也总是有微妙的变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个性气质爱好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身份、经历、知识、素养、爱好等多方面情况各有不同,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面对色彩就会有所不同。李清照早期的词,总的说来,题材较狭窄,但情调却比较健康。她被囚禁在“庭院深深”的牢笼中过着单调的生活。除了有意无意抒发这种莫名的烦恼;还把精神活动寄托在对大自然的热情和爱情生活方面。《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一语,把人的形象移植于花和叶,使没有生命的植物具有了人的肥瘦体态,笔意清新,造语华丽,色彩富美,形象直观生动。山水诗人王维喜欢用“青”、“翠”、“绿”等冷色表现其退隐后宁静的心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等用沉静的冷色描绘着多变的、朦胧的境界,传达出怡然、愉悦的心情。
第二,受民族因素影响。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因而形成对色彩的不同审美情趣和对色彩的特殊偏爱。我国各族都有自己使用色彩的习惯:汉族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象征权威,白色表示悲哀;哈尼族偏爱青黑色;彝族则喜欢黑、红、黄三种色;朝鲜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崇尚白色。色彩感觉的民族差异性,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藏族民间英雄《格萨尔王传》中,许多英雄身披白色盔甲,手舞白刃,骑白色战马,充分表现出藏族人民对白色的崇尚。
第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与人民社会生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色彩及色彩语言,也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使用自古就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封建社会,色彩一直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如,汉魏以后,朱(赤、丹绛)、紫、黄、黑,多为帝王公卿所有,青、白、绿则多用于低级官吏和贫民百姓。隋代开始“品服衣”制,以后各代基本相袭。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艺术地运用色彩语言。有研究者指出:红色是《红楼梦》画廊的主色。书名《红楼梦》作者自称写于“悼红轩”,大观园一园之首是“怡红院”,主人公宝玉又称“怡红公子”,他生性有爱红的毛病。至于自然景色、居处陈设、家具器皿、人物服饰等,都是以红色为主。无疑,热烈、鲜艳的红色是象征着大观园的尊贵地位。在大观园里,红色是少爷小姐的专利,并非一般平民子女能享用的,贾宝玉在袭人家看见她的亲戚穿红色衣服叹了口气,袭人便对他说:“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她那里配穿红的”显然,色彩的使用具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对文学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运用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第四,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是特定产物,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自然会留下时代的烙印。2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虽然极力删削黑暗,装点欢容,努力使作品涂上一些亮色,然而整个画面是“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许多主人公的命运,都被那黑暗的世界所吞噬。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傅隆田
(北碚区柳荫中学校重庆北碚400718)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基地与启蒙教育场所,也是学习的第一个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正如报刊中所披露的那样,“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然而,事与愿违,“中国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父母面对如此多的困惑:自私、任性、好吃懒做、不讲礼貌、没有理想……”。那么,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形成烙印。目前,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分析根源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所以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理智,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也是启蒙老师,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的,比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还重要。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都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带给孩子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言行堪为孩子的表率。一个合格的家长懂得如何去爱自已的孩子,对孩子的管教是既不苛求,又不放任,即使孩子处在家庭的温暖、幸福之中,又有道德教养。
2. 培养健全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人格品德、为人秉性、处事风格、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无不是在小时候养成的,而这种养成便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不仅难以改变,而且会代代相传,代代复制。
3.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形成教育合力
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合力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对子女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某一事,家长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谋求一致性的办法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求同存异,不要将“异”暴露在子女面前。家长应就教育子女的话题,经常交谈,探讨。在教育内容、方法、进程等具体问题上,要互相通气,取得共识,在实施教育时,使孩子感到家长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4. 加强情感教育
许多父母执著地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让孩子无忧无虑,什么都不缺。诚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缺钱,不缺钙,但缺失了童年的快乐,缺失了学习动力,缺失了精神文化,缺失了亲情沟通。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年犯年龄之小、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而他们在犯罪后表现出的冷漠更让人痛心不已。比如日前京城审结的四名少年绑架杀人案,因不满18岁而躲过死刑的孩子竟在听到法庭的判决后相视而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更视别人的生命为草芥。“法官妈妈”尚秀云说:“一切良好的行为都来源于善良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 ,完美的个性和正确的人生观等为主要特征,是让孩子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尊重人,不仅要具有开拓的竞争精神,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正确而持续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5. 加强与学校间的沟通
家长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商讨、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加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6. 注重挫折磨练
要想让孩子独立,必须让孩子自主。有些父母,嘴上说让孩子多锻炼,可事事都替孩子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身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作为父母,必须正确关心和爱护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消除孩子的依赖思想,增强孩子的自立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要让孩子心理太脆弱,经不起风浪。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天,让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素质,将对孩子的一身具有重要意义。父母要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就要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会承受挫折、接受惩罚、经历磨难,这将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7.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对子女教育不要脱离实际,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心理现象及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当前社会上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加强班林立,一些家长轻信推销人员的话,不切实际的给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对孩子的课外教育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充分征求孩子的意思和建议,充分沟通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心理气氛和文化气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既然每个孩子来到世上,命运早就注定她必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成为她最早的生存环境。为人父母者应做有心人,并根据自家的条件营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既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希望。因此,为人父母,必须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成为高素质、高智能、复合型的栋梁之才,以自立自信的健康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立足社会,奉献社会。
【关键词】色彩;作品;特点;因素;内涵;意境
文学作品中蕴含着极丰富的色彩美,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灵活巧妙地运用色彩语言,不仅能够提高语言表达效果,形象逼真地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而且能丰富作品的内涵,创造出独特新颖的意境。因此,良好的色彩感觉应该是文学家要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
文学是语言艺术,生活在社会中的作家凭借语言材料表现生活。文学作品虽然不能像绘画那样直接地以色彩描绘客观事物,但却可以用表示或者暗示色彩的文字组成画面,与读者进行交流,引发读者联想,而产生让人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见其声的效果。所以文学作品也应讲究色彩的表现的运用,用不同的颜色对照,色调和光线的变化来渲染主题所规定的独特环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人李白的《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自此回,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中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在目的印象。画面中色彩缤纷:“青”和“碧”二字使人联想到佳木葱茏,澄江如练的图景。“日”和“帆”字面并不着色,也同样会使人想到这样的图景:江面铺满红光,雪白的风帆在红日和江水映照下面显得极其鲜明夺目,真是美丽非凡,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中国古代文论讲求“笔色”,古代诗人和作家表现出的对色彩的迷恋和感受力为世界文学史所罕见。他们不满足于只对表现对象的固有色,还善于以细腻微妙的色彩捕捉物象在特定时间内明暗和光色的变化,并能准确地描绘出不同光线下物体色调的微妙变化。“春风又绿江南岸”,“日照香炉生紫烟”,“柳暗百花明”“绿显红鲜水容媚”,“桃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日照江湖白,湖来天地青”,这些诗句都给人以丰富的视觉联想,读来格外清新,早已为历代传诵。谙熟古诗文又洞悉现代色彩学的刘绍棠以当代人的心理感受,大胆乖戾地运用色彩,甚至以大红大绿的浓艳建立自己的语言风格,即使写一个小景物,也不忘自己的色彩追求:“斗大的西瓜还带一节青藤,两片绿叶,青藤上拴着二寸红头绳,有个名目,叫状元红,吃完西瓜还取个吉利。”青藤、绿叶,一片青绿,却偏要拴红头绳,造成大红大绿的浓艳,可见用心之良苦。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还广泛地被用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人物命运的变化,这也是文学作品运用色彩所具有的优势。文学体裁小说可以充分地把握时间的流程,用详实的文字,表达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情感,用动态的色彩变化,展现出人物的和命运的变异过程。鲁迅在《祝福》中写祥林嫂命运的前后变化,就是一个巧用色彩语言的一个范例。祥林嫂初到鲁迅老爷家时,其形象是:“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脸颊却还是红的。”祥林嫂年轻早寡,按照当时社会的伦理规范和村社习俗,她只能穿冷色调的素装,因此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和青黄的脸色暗示了她的命运和不幸,但仍有红晕的面颊,说明她依然年轻、健康,富有特例的活力。祥林嫂第二次站在鲁家堂前时,穿着仿佛与从前相同,一切循着老规矩:“只是脸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这些细微的变化,深深地展示出她的悲惨命运。过了十余年被欺凌的生活,待到最后和“我”相遇时,她“苍白的头发如今已经全白,完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暗示她的生命已经走到了尽头。这里,仅就色彩的细微刻画:“两颊还是红的”—“两颊已经消失了血色”—“脸上黄中带黑”便描绘出人物不同命运的过程。黑格尔曾精辟地指出:“颜色感应该是艺术家所特有品质,是他们特有的掌握色调和就色调构思的一种能力,所以也是再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一个基本因素。”正是由于作家具有这种色彩美感的能力,因而,在他们的作品中便能巧妙地敷彩设色,融情入景,以色暗示,以色象征,揭示主题,深化主题。
色彩语言具有以下特点:
两面性特点。物象所造成的色彩现象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这种存在作用于人的视觉之后才造成人的色彩感觉。感觉是人活动的结果,必然包含一定的主观性。所以与人的心理、情绪、感情还必须有密切的联系,加之一定的文化、历史和民族心理、个性气质的影响,以及各种心理因素的综合作用,便可直接作用于人的情感,致使色彩语言在文学作品中具有两面性的特点。歌德曾经把色彩分为积极的色彩和消极的色彩。积极地色彩能够产生出一种“积极的 、有生命的和努力进取的态度”,而消极的色彩则“适合表现那种不安的、温柔的和向往的情绪”。
多重性特点。社会实践是丰富复杂的,加之社会生活的多姿多彩,色彩的单一性远不能满足人们表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的需求。所以,在运用色彩时,一种色彩常常呈现出几种不同的象征意义或正反两重含义,这就是色彩的多重性特点。由于色彩词具有如此广泛的象征意义和生活的表现力的特点,使作家在作品中能灵活多变地运用色彩词表达特定情感和独特的心境,使作品把不同范畴的事物和对应的意义凝结和统一起来,从而充满迷人的意蕴。
载体性特点。在文学语言中,作家有时并不恪守客观事物的固定色彩。只有欣赏者通过具体的语境中经过细细地品味、联想、开掘,能准确地理解色彩词背后深藏的情感。闻一多曾用诗歌形式描绘了不同颜色的象征意义:“绿给了我发展,红给了我热情,黄教我以忠义,蓝教我以高洁,粉红赐我以希望,灰色赠我以悲哀。在特定语境中,色彩词是某种情感的载体,寓意象征的色彩词能含蓄地表达作家的情感和作品的意蕴,为欣赏者展开联想与想象留下艺术空间。 变异性特点。文学是情感的艺术,但语言对人的特殊感情只能作极其简略的综合。为此,超越或违背语言常规的修辞就会出现于作家、诗人的笔下,有时将没有色彩的事物赋予色彩,在不含情理中注入丰富的内涵,这就是色彩语言变异特点。如艾青在《大堰河,我的保姆》这首诗中写道:“大堰河,今天,你的乳儿是在狱里,写着一首呈给你的赞美诗,呈给你黄色土下紫色的灵魂,呈给你拥护过我的直伸着的手。” “灵魂”本身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也无任何颜色可言的抽象物,诗人都赋予其“紫色”,显然是违背常理的表述。对诗中这一充满神秘意味的色彩词,欣赏者经过反复揣摩、思索,才会领悟到诗人的用意,是用紫色来象征大堰河崇高善良的品质的。
“失真”特点。作家有仅能够让没有色彩的事物具有色彩,而且还能描绘变态心理作用下主观感受到的色彩。在激情的推动下,有时人处于一种物我两忘、如痴如狂、混淆现实与幻景的想象状态中,此时便会产生真切的幻想,理性化的世界就被分解、变形、散乱,世界万物都因变态心理的感受而变形,客观景物的色彩大多失去了原有的真实,而蒙上了主观感受到的色彩。在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中,葛利高里眼中那轮“黑色太阳”,便是特定情感的折射。葛利高里这个带有严重哥萨克偏见的中农,在无产阶级与地主生死搏斗 漩涡中,摇摆不定,苦闷彷徨,终于陷入了反革命泥潭而不能自拔,对人民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行。他被打败了,连唯一的亲人阿克西尼亚也饮弹而死。在这悲哀的处境中,“他好像是从一场恶梦中醒来,托起脑袋,看见自己头顶上是一片黑色的天空和一轮耀眼的黑色的太阳”。“黑色的太阳’是纯主观的色彩,也是作家心灵的创造,是极度悲伤、空虚、颓废的葛利高里痛苦灵魂的形色化写照。由于改变了客观事物原有的色彩,使其失去真实的颜色,形成了与规范语言描绘的“反差”!所以具有一定的难以接受,这就给人们带来一种强烈刺激,能引起读者注意和阅读兴趣,并努力去探求深藏着的真正含义。
文学作品中的色彩语言富有主观感受的性质,带有明显的主体意识的特色。现实中,作家对色彩的喜好是千差万别的,而面对同一事物,不同作家可以产生不同的情感和感受。即使是同一个作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中,对色彩的心理反应也总是有微妙的变化。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受个性气质爱好的影响。由于每个人的身份、经历、知识、素养、爱好等多方面情况各有不同,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个性气质,面对色彩就会有所不同。李清照早期的词,总的说来,题材较狭窄,但情调却比较健康。她被囚禁在“庭院深深”的牢笼中过着单调的生活。除了有意无意抒发这种莫名的烦恼;还把精神活动寄托在对大自然的热情和爱情生活方面。《如梦令》中的“绿肥红瘦”一语,把人的形象移植于花和叶,使没有生命的植物具有了人的肥瘦体态,笔意清新,造语华丽,色彩富美,形象直观生动。山水诗人王维喜欢用“青”、“翠”、“绿”等冷色表现其退隐后宁静的心情。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等用沉静的冷色描绘着多变的、朦胧的境界,传达出怡然、愉悦的心情。
第二,受民族因素影响。不同民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和民族情感等方面都存在着客观的差异性,因而形成对色彩的不同审美情趣和对色彩的特殊偏爱。我国各族都有自己使用色彩的习惯:汉族以红色代表喜庆,黄色象征权威,白色表示悲哀;哈尼族偏爱青黑色;彝族则喜欢黑、红、黄三种色;朝鲜族、藏族、回族、纳西族崇尚白色。色彩感觉的民族差异性,在文学作品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藏族民间英雄《格萨尔王传》中,许多英雄身披白色盔甲,手舞白刃,骑白色战马,充分表现出藏族人民对白色的崇尚。
第三,受传统文化的影响。作为与人民社会生活、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色彩及色彩语言,也深深地烙上了民族文化的印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色彩的使用自古就带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我国封建社会,色彩一直是区分社会等级的标志。如,汉魏以后,朱(赤、丹绛)、紫、黄、黑,多为帝王公卿所有,青、白、绿则多用于低级官吏和贫民百姓。隋代开始“品服衣”制,以后各代基本相袭。清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艺术地运用色彩语言。有研究者指出:红色是《红楼梦》画廊的主色。书名《红楼梦》作者自称写于“悼红轩”,大观园一园之首是“怡红院”,主人公宝玉又称“怡红公子”,他生性有爱红的毛病。至于自然景色、居处陈设、家具器皿、人物服饰等,都是以红色为主。无疑,热烈、鲜艳的红色是象征着大观园的尊贵地位。在大观园里,红色是少爷小姐的专利,并非一般平民子女能享用的,贾宝玉在袭人家看见她的亲戚穿红色衣服叹了口气,袭人便对他说:“我知道你心里的缘故,想是说她那里配穿红的”显然,色彩的使用具有高低贵贱的等级区分,封建社会的文化传统对文学作品中色彩语言的运用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第四,受时代因素的影响。文学作品是特定产物,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在色彩的运用上,自然会留下时代的烙印。20年代,以鲁迅为代表的小说,虽然极力删削黑暗,装点欢容,努力使作品涂上一些亮色,然而整个画面是“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许多主人公的命运,都被那黑暗的世界所吞噬。
营造良好家庭氛围促进孩子健康成长傅隆田
(北碚区柳荫中学校重庆北碚400718)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而良好的家庭教育对孩子一生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俗话说“三岁看到老”,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因为家庭是孩子的生活基地与启蒙教育场所,也是学习的第一个环境。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以及我国独生子女群体的崛起,许多家长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表现出前所未有的兴趣和关注,正如报刊中所披露的那样,“中国的家长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为孩子的教育投入如此多的时间、金钱和心血”。然而,事与愿违,“中国的孩子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让父母面对如此多的困惑:自私、任性、好吃懒做、不讲礼貌、没有理想……”。那么,作为家长,在家庭教育问题上应该注意什么呢? 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做一个合格的好家长
家庭是子女成长的第一环境,家庭的物质和文化条件、家庭成员的关系、家长对孩子的态度以及在家里的地位和生活方式等都会形成烙印。目前,有些独生子女往往表现出任性、一切以个人为中心。分析根源多半是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处于特殊地位。所以家长教育孩子需要更多的理智,只有这样才能从小培养独生子女的良好行为习惯。家长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教师,也是启蒙老师,家长在不知不觉中教给孩子的,比孩子在学校里学到的还重要。家庭教育成功的家长,都注意自已的一言一行带给孩子的影响。因此家长要为孩子树立榜样,言行堪为孩子的表率。一个合格的家长懂得如何去爱自已的孩子,对孩子的管教是既不苛求,又不放任,即使孩子处在家庭的温暖、幸福之中,又有道德教养。
2. 培养健全人格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认为:“主要的教育基础是在5岁以前奠定的,而在此期间的人格教育将影响一个人的一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一个人的人格品德、为人秉性、处事风格、性格特点、兴趣爱好、行为习惯等无不是在小时候养成的,而这种养成便是一个人一生的基础,不仅难以改变,而且会代代相传,代代复制。
3.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应形成教育合力
所谓家长对孩子教育的合力是指:所有的家长,包括父母亲、祖父母、外祖父母等,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有共同的目标,在方法上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形成教育合力。对子女的教育保持一致性,这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又一重要原则。
从理论上来说,一般家长都会同意在教育上的一致性,问题在于具体到某一时、某一事,家长之间很难达成一致。在复杂的教育过程中谋求一致性的办法是,家长在教育子女时要求同存异,不要将“异”暴露在子女面前。家长应就教育子女的话题,经常交谈,探讨。在教育内容、方法、进程等具体问题上,要互相通气,取得共识,在实施教育时,使孩子感到家长在这些地方是一致的。如果有分歧,也不能在孩子面前表现出来。
4. 加强情感教育
许多父母执著地认为自己为了孩子付出了全部的爱,让孩子无忧无虑,什么都不缺。诚然,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不缺钱,不缺钙,但缺失了童年的快乐,缺失了学习动力,缺失了精神文化,缺失了亲情沟通。目前我国未成年人犯罪呈上升趋势,一些少年犯年龄之小、手段之残忍,令人不寒而栗。而他们在犯罪后表现出的冷漠更让人痛心不已。比如日前京城审结的四名少年绑架杀人案,因不满18岁而躲过死刑的孩子竟在听到法庭的判决后相视而笑。现在的孩子怎么了?他们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更视别人的生命为草芥。“法官妈妈”尚秀云说:“一切良好的行为都来源于善良的情感”。情感教育是以培养孩子形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 ,完美的个性和正确的人生观等为主要特征,是让孩子学会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尊重人,不仅要具有开拓的竞争精神,而且要善于与人合作。正确而持续地对孩子进行情感方面的教育、引导和培养,是教育成功的重要保证。
5. 加强与学校间的沟通
家长要把孩子的真实情况,及时、准确地反映给老师,共同商讨、制订适合自己孩子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同时也要了解学校,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因此要与学校保持联系,加强与老师之间的沟通,才能更好地配合学校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6. 注重挫折磨练
要想让孩子独立,必须让孩子自主。有些父母,嘴上说让孩子多锻炼,可事事都替孩子代劳,久而久之,孩子产生了依赖心理,不愿意面对困难和挫折,自身的潜力也就发挥不出来。所以,作为父母,必须正确关心和爱护孩子,走出溺爱的误区,消除孩子的依赖思想,增强孩子的自立意识,有目的地培养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自控能力和抗挫折的能力,不要让孩子心理太脆弱,经不起风浪。在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的今天,让孩子具有“身在苦中不知苦,面对困难不觉难”的素质,将对孩子的一身具有重要意义。父母要为孩子的长远着想,就要让孩子在幼年的时候学会承受挫折、接受惩罚、经历磨难,这将是孩子一生受用不尽的财富。
7. 选择恰当的教育方法
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家长需要注意的是,对子女教育不要脱离实际,要根据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心理现象及年龄特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当前社会上各类兴趣班、补习班、加强班林立,一些家长轻信推销人员的话,不切实际的给孩子上各种兴趣班,完全没有考虑到孩子的个人意愿和实际情况,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反而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倦情绪。因此对孩子的课外教育要选择恰当的方法,充分征求孩子的意思和建议,充分沟通后作出正确的选择。
良好的家庭环境气氛,尤其是良好的家庭情感气氛、心理气氛和文化气氛,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影响。既然每个孩子来到世上,命运早就注定她必归属于一个特定的家庭,成为她最早的生存环境。为人父母者应做有心人,并根据自家的条件营造出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文化氛围,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家庭教育既是每个家庭的大事,也是国家和社会的事业,它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和未来,也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希望。因此,为人父母,必须共同努力,帮助孩子成为高素质、高智能、复合型的栋梁之才,以自立自信的健康人格和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立足社会,奉献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