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传统文化谈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

来源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trg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城市环境设计是城市文化的外在体现,当今城市化进程发展迅速,引出城市环境设计与发展中的种种问题。本文从民族传统文化的角度,对城市环境设计的现状与发展提出了一些探讨性意见。
  [关键词] 传统文化 城市 环境设计
  
  环境艺术设计是为人创造生存和生活空间的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行为。环境艺术由许多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是一个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整体。由物质形态要素、意识形态要素以及技术形态要素、艺术形态要素所构成。而城市环境设计又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体现。换言之,即可理解为:城市是有文化,有品格的。而城市的文化与品格,又是国家和民族精神与文化的体现,传承与发展。
  一、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现状
  1.城市环境设计
  城市环境设计包括城市规划设计,建筑设计,室外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等。城市规划的原则是考虑城市原有的基础和自然条件,有方针有计划地规划发展。目的是创造满足城市居民共同生活、工作所需要的安全,健康,便利,舒适的城市环境。建筑设计包括建筑工程设计和建筑艺术设计。建筑是人工环境的基本要素,建筑设计是人类用以构造人工环境的最悠久,最基本的手段。室外设计泛指对所有建筑外部空间的空间进行的环境设计,又称风景或景观设计。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公共艺术设计的主体是公共艺术品的创作与陈设。
  建筑是城市文化的体现。建筑的类型丰富多样,而实用,坚固和美观,是构成建筑的三个基本要素,它们是目的,手段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三者关系的最高境界为“美”,既文化与精神的统一。
  2.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现状
  建筑、室外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是城市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现代的城市建筑和城市发展一样迅速,但这种轰轰烈烈,欣欣向荣的迅速发展掩盖不了伴随而来的另一个现实——中国的城市与建筑正在失去其自己特有的文化与品格——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现状,总结起来有如下几点:
  第一,建筑迅速发展与环境设计间的矛盾。建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民用建筑与商业建筑的快速发展,忽略了建筑本身和环境的综合设计,如道路,公园,绿地等,发展迅速但城市环境并不谐调,使得人文居住环境恶化。
  第二,现代与传统之间的矛盾。现代的城市建筑,用“日新月异”形容一点也不为过。为了展现“现代”精神,为了跟国际接轨,一座座古老的、具有民族传统的建筑正在悄悄的迅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克隆”般的一座座高楼大厦,清一色的西化,从建筑到装修,到室外景观设计,本土的、民族的东西少之又少。许多艺术上的等外品被大量炒作、模仿、克隆,成为视觉上的污染、环境中的败笔,造成建设性的破坏,浪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土地等资源。城市没有文化内涵和文化特色,几乎所有的城市都是孪生的兄弟姐妹。一样的摩天大楼,一样林林总总却又拥挤不堪的街道,一样的少的可怜的却又修剪的整整齐齐假模假式的绿地,一样说不清看不懂的不中不洋的街头雕塑……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内涵,是一个城市的品格的象征。而一个国家的城市文化则是其国家和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体现、传承与发展。而这种以牺牲民族文化为代价的“现代”化已经引起人们的重视,而如何谐调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每个设计师的不客逃避的责任。
  二、中国传统美学与中国现代城市环境的关系
  1.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存与抗争中积累下来的艺术心理与审美意识的积晶,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洋溢。在中国的传统建筑中,无不体现着传统文化精神。老北京四合院房屋独立而又相互呼应的整体设计,暗含了儒家美学思想的“和”;苏州园林的移步异景更是把传统美学的“天人合一”体现到极致。总地说来,传统的美学在建筑中的表现为朴素的哲学之美(和谐之美)和强烈而浓郁的艺术之美(自然之美,形式之美,装饰的艺术之美)以及地方风情的民族之美,淳朴的实用美和自然的生态艺术美。所以说,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美学的体现,中国美学引导了中国传统建筑,二者的完美结合,给我们留下了举世瞩目的民族建筑之瑰宝。
  2.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问题和走向
  中国现代城市环境设计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民族文化和人文化的缺失,导致城市规划建筑西化、单一,没有民族、地域特点,城市文化大同,没有自己的品格和特点。而这一现象的直接后果民族文化在建筑中的传承和发展消失!所以,如何在城市环境设计中传承和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精神,这不仅关系到建筑或公共艺术生命力的展现及其存在的价值,更关系到城市乃至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是值得我们当代城市环境艺术设计应该着力反思,探索和必须改变的问题。所以,我们不妨以传统美学来指导城市环境设计。
  首先,根据地域、自然、民族、经济等因素合理定位城市文化,保护城市特有的民族地域特色,包括建筑的特点,生活习惯,民族风俗,本土文化,公共艺术等,因地制宜,人文的、艺术的设计规划,使城市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底蕴和文化魅力;其次,建筑设计要考虑建筑文化,建筑文化包含很多方面的内容,我这里所指的是建筑风格和精神——即民族精神。建筑不是单纯的艺术创作,也不是单纯的技术工程,而是两者密切结合,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设计。建筑设计不仅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人们对建筑的精神需要,中国的建筑就要体现华夏民族的文化精神,完成建筑这一载体对民族文化与精神的传承,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第三,将审美与道德观念结合在一起,以公共环境设计倡导健康公共精神,让人们在审美的同时受到道德的感染,建立和谐公共精神。公共艺术是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和精神。经济的发展引发人们对文化的诉求,唤醒对艺术化的回归,即人文。当今社会,经济已不再是衡量一个城市发达与否的唯一标准,文化逐渐成为城市的核心要素,以文化内涵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氛围已成为表现城市魅力的另一个重要指标。公共艺术所铸就的公共精神、人文精神,所陶冶的艺术灵魂,都不仅仅是属于艺术家个体的生命存在,而是在用各种公共艺术的符号语言对公众说着一个意义世界,构筑着一种精神生命的屏障。
  现代城市环境可以说是一个城市文化的代表,是城市内在的文化,是城市底蕴的标志。所以,我们要正视公共环境、公共艺术上的问题,认真解决,达到人与环境的和谐。
  参考文献:
  [1]崔伊飞.中国传统民居建筑艺术与美学.山西建筑,2008,(10):71-72.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
  本文系2009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从中国古典美学中探寻人文化城市公共环境设计》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0904057。
其他文献
[摘要] 每一种语言都与其特定的文化密不可分,如果对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则不能很好地掌握语言。文化意识的养成是英语视听说要达到的重要目的之一。透视英语语言的文化渊源,才能更好地理解这一语言的本质和意义所在,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  [关键词] 文化意识 养成 英语视听说    语言是文化的基石和载体,也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当各类信息载体的语言涵盖了大量的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人文知识,语言的使用也是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是与时俱进的指导我国在新形势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战略思想。这一伟大理论,对我们今后的各项工作具有普遍性指导意义。因此,发
目的观察马来酸桂派齐特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 3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患者行马来酸桂派齐特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38例患者中显效1
目的探讨分析局部麻醉(局麻)下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创伤性脑内血肿的临床效果。方法 30例创伤性脑内血肿患者,均行局麻下颅骨钻孔置管引流术治疗,观察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
[摘要] 建设现代化工程训练中心要树立全新的理念,要搭建以掌握常规技能为主的基础训练平台,学科工程技术为主的专业训练平台,以满足学生发展为主的综合训练平台,以发明创造能力为主的创新训练平台,建设开放性的现代工程训练中心。  [关键词] 工程训练中心 创新能力 大工程背景    21世纪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应该是复合型、创造型人才,应该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以及扎实的理论基础、合理的
目的探究妇科千金片联合克林霉素磷酸酯治疗慢性盆腔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130例慢性盆腔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妇科千金片治疗,观察组在使用妇科
[摘要] 针对目前信息获取多元而高校课堂教学中施教方法枯燥和学生兴趣不浓的问题,提出采用互动式教学将教学活动与培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结合起来,使得教学内容过程化、生动化、趣味化。培养学生从获取知识向求索知识的学习惯性转化,增强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兴趣和能力,实现教学向授学的过渡,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教学 互动式 创新能力 课堂组织    “授人以鱼,不
1场址的选择①干燥通风,冬暖夏凉的环境是羊只适宜的生活环境,所以必须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通风干燥、南坡向阳的地方.切忌在低洼涝地、山洪水道、冬季风口的地方;②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