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數感的培养和发展,让不仅让教师的课堂变的丰富有趣,让教学效果得到改善,而且这也是对学生生活的的一种价值导向,没有不会学习的学生,只有不懂得引导的教师,只要教师注意了平时对孩子们点滴的积累,细心的引导,相信学生的数学素养就在数感发展中悄悄成长。所以纵观我国小学数学教育中存在的不利于数感发展的种种现状,我认为应该从学校、教师、评价体制等方面来改进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发展;数感
一、数感的定义及内涵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这两个字有着丰富的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表示着一个人在数、数字和运算具有意义观念。所以,紧抓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数感的萌发、形成和发展
数感是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能力,但是非常有限,所以后天的培养非常关键。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在0-2岁开始对身边的物体有认识,并且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后天的家庭教育也对儿童数感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对儿童的数感进行培养、强调,那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的数感明显比其他儿童强。
在小学阶段,数感的发展受许多因素制约。首先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小学课堂上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学会解题之外还需要慢慢培养、发展数感。其次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数感的发展尤其如此。所以帮助儿童发展数感要靠家庭中的成员一起努力,营造一个有趣的、与数学相连接的生活氛围。
三、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经历感悟多少、用数表示多少、建立数之间的关联、数的运算、形成概念等的过程。小学生数感的发展特点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课堂组织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数感发展与年级呈正相关
根据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7~8岁)的学生,初步形成三位数以内的整数概念系统。通过低年级阶段学习,儿童一般都能摆脱用实物或操作实物这一类具体性的动作,逐步达到更高一级的概括和抽象水平。中年级阶段(9~10岁),通过多位数的学习,扩大了数的范围。小数、分数及百分数的概念正在形成。但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概念还不稳定。高年级阶段(11~12岁),对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渐统一,不仅能知道它们的联系,而且能区分。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代数知识,并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从算术概念到代数概念是概念知识结构的重大扩展,因而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至此小学生的数感已初步形成。
2.小学生数感发展的个体性因素
根据文献中的各种资料显示,小学生数感发展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个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数感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拥有不同性格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
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多为书本上的知识,教学过程也是按照固定模式,这样就导致了课堂知识与生活脱节。除了引入新课时教师会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课堂中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方就很少了,学生还是很难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部分,例如数与代数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素材和内容,在这个部分,如果教师仅将眼光放在知识的教学以及解题技巧的讲授,那就完全没有将教材运用到位。
2.课堂接受知识多于自身感悟
学习数学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形成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还不能够充分的用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和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多半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是用在了接受知识上,而不是靠自身去感悟数学、发展数感。
3.缺乏适合发展数感的课堂
数学课课堂时间限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小学每周4-5节数学课,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想要在短时间内深度发掘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都会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大多数教师不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而通常都是选择直接讲解的方式来告知学生该如何做,按照教师的想法,这样起码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个现实的情况,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以及发展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方法
1.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建立数感。数概念是数学概念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分,数概念的掌握表明了学生理解了数与算术的本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维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3.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 拓展思维,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惑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谢茜.对我国5、6、7年纪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学学报,2004
[3]郭民.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 812100)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发展;数感
一、数感的定义及内涵
数感是指对数的含义、计数技能、数的顺序大小、数的多种表达方法、模式、数运算及结果的准确感知和理解等。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的数学素养, 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 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数感这两个字有着丰富的内涵,《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数感主要表现在:理解数的意义;能用多种方法来表示数;关系;能用数来表达和交流信息;能为解决问题而选择适当的算法;能估计运算结果,并对结果的合理性做出解释。数感表示着一个人在数、数字和运算具有意义观念。所以,紧抓教学过程中数感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二、数感的萌发、形成和发展
数感是儿童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能力,但是非常有限,所以后天的培养非常关键。数感是与生俱来的,儿童在0-2岁开始对身边的物体有认识,并且获得了客体永恒性。后天的家庭教育也对儿童数感发展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长有意识地对儿童的数感进行培养、强调,那在这样环境下成长的儿童的数感明显比其他儿童强。
在小学阶段,数感的发展受许多因素制约。首先就是学校教育中的数学课堂,学生在小学课堂上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学会解题之外还需要慢慢培养、发展数感。其次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数感的发展尤其如此。所以帮助儿童发展数感要靠家庭中的成员一起努力,营造一个有趣的、与数学相连接的生活氛围。
三、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小学生数感的发展,需要经历感悟多少、用数表示多少、建立数之间的关联、数的运算、形成概念等的过程。小学生数感的发展特点对于小学的数学教学、教材编写以及课堂组织等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需要了解小学生数感发展的特点。
1.小学生数感发展与年级呈正相关
根据研究显示,低年级阶段(7~8岁)的学生,初步形成三位数以内的整数概念系统。通过低年级阶段学习,儿童一般都能摆脱用实物或操作实物这一类具体性的动作,逐步达到更高一级的概括和抽象水平。中年级阶段(9~10岁),通过多位数的学习,扩大了数的范围。小数、分数及百分数的概念正在形成。但这一阶段所形成的概念还不稳定。高年级阶段(11~12岁),对整数、小数、分数的概念系统渐统一,不仅能知道它们的联系,而且能区分。到了小学高年级,学生开始学习代数知识,并掌握方程的基本概念,从算术概念到代数概念是概念知识结构的重大扩展,因而具有更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至此小学生的数感已初步形成。
2.小学生数感发展的个体性因素
根据文献中的各种资料显示,小学生数感发展在性别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是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所以个体之间还是存在差异性。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差异性,数感发展也不例外,特别是对于拥有不同性格以及家庭成长环境的儿童来说尤其如此。
四、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存在的问题
1.不能充分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知识
课堂中教师讲授的内容多为书本上的知识,教学过程也是按照固定模式,这样就导致了课堂知识与生活脱节。除了引入新课时教师会将生活实际带入课堂,课堂中与生活实际相关的地方就很少了,学生还是很难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过程。
教材中有很多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部分,例如数与代数是培养小学生数感的重要素材和内容,在这个部分,如果教师仅将眼光放在知识的教学以及解题技巧的讲授,那就完全没有将教材运用到位。
2.课堂接受知识多于自身感悟
学习数学能够帮助学生运用形成的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教师在数学课堂中,还不能够充分的用生活中实际的案例和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习,多半的时间以及精力都是用在了接受知识上,而不是靠自身去感悟数学、发展数感。
3.缺乏适合发展数感的课堂
数学课课堂时间限制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小学每周4-5节数学课,因此无论对于学生还是老师,想要在短时间内深度发掘数学知识的内在价值,都会有些力不从心。因此,大多数教师不会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题方法。而通常都是选择直接讲解的方式来告知学生该如何做,按照教师的想法,这样起码能够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这样一个现实的情况,对于学生数感的培养以及发展是没有什么积极作用的。
五、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的方法
1.在体验中培养学生数感
布鲁纳强调:“数学知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结果,而是一个过程。”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他们的思维在认知活动中正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根据他们的这种思维特点进行教学,以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概念, 建立数感。数概念是数学概念中的一个最重要的成分,数概念的掌握表明了学生理解了数与算术的本质,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思维力的发展水平,标志着真正意义上的数学学习的开始。可以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身边的数、生活中用到的数、如何用数表示周围的事物等,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运用数可以简单明了地表示许多现象。
2.在比较中培养学生数感
在具体的情境中把握数的相对大小关系,不仅是理解数的需要, 同时也会加深学生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 使学生在比较中有了多、少、多一些、少一些、相当于这样的几倍的认识,使数感得到发展。
3.在表达与交流中培养学生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引导学生联系自己身边具体、有趣的事物,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 感受数的意义,体会数用来表示和交流的作用,初步建立数感。”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互相借鉴,体会数可以用来表示和交流信息, 使学生在交流对数的感知时, 拓展思维, 丰富自己对数的认识,体会数学的价值,从而促进数感的形成。
4.在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数惑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过:“从学生生活经验中举出的例子, 将有助于他们把所学习的概念跟日常生活中十分熟悉的事物之间建立起联系来。”只有当学生把所学知识与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内化知识。
参考文献:
[1]谢茜.对我国5、6、7年纪学生数感现状的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6.
[2]叶蓓蓓.对数感的再认识与思考[J].数学教学学报,2004
[3]郭民.小学生数感的发展与特征研究,东北师范大学,2009
(作者单位:青海省西宁市湟源县日月藏族乡中心学校 81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