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克强总理曾在中欧论坛汉堡峰会第六届会议上讲述了一位普通德国人的故事:“在徳国莱法州有一位食品加工师,30多年来往返中德280多次,不仅把自己的生产技术带到了中国,还为中国地震灾区捐款,资助失学儿童。这位友好人士称自己是‘一个85%的中国人’。”
总参谋长的忘年交
1981年夏天,在瑞士伯尔尼雪朗峰山顶的一家餐馆里,正在度假的德国人卡尔·海因茨·嘉斯和妻子一边欣赏窗外的美景,一边享用美食。邻桌一位正在陪客人的瑞士人说:“瑞士是西欧稳定的保证。”这句话让性格耿直的嘉斯听了很不舒服,他忍不住插话:“在欧洲,保证民众自由和富裕的,首先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两个欧洲人针锋相对却不失国家自豪感的言论让在邻桌主宾就坐的客人很感兴趣,他邀请嘉斯坐过来一起用餐,两人一见如故,言语投机,相见恨晚。饭后,嘉斯向陪同人员打听这位中国客人是谁,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位客人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嘉斯调皮地吐了吐舌头,一次偶遇,开启了一段忘年交。
嘉斯的祖父和叔叔分别是一战和二战老兵,骨子里的军人情结让他特别珍惜与杨得志的邂逅奇缘,更特别留意广播里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的新闻。一次,嘉斯从广播里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颁发勋章的消息,他立刻翻箱倒柜找出了祖父和叔叔一战、二战时的勋章,擦拭得闪闪发光,用红布仔细地包起来,他要把家里最珍贵的荣耀寄往中国。
在邮局的柜台上,嘉斯认真地在包裹上书写地址: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参谋长杨得志先生。工作人员好奇地问嘉斯和收件人的关系。嘉斯自豪地说:“我是德国莱法州一个普通的肉食品加工者,而他是地球上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的长官。”工作人员告诉嘉斯,这样的地址可不敢保证能寄到,但嘉斯坚信,中国的总参谋长一定会收到自己的礼物。
嘉斯的感觉很准确,包裹漂洋过海来到了杨得志手中,虽然这些带有浓厚一战、二战荣耀的勋章没有给中国提供太多的借鉴,却成为一对忘年交远隔重洋的使者,从此,两人不断书信联系。
5年后的春天,嘉斯随德国肉食企业代表团访华,向杨得志谈了他对改善中国肉类经济状况的几点建议,比如饲养瘦肉型猪、建立全国培训中心、引进欧共体的分割肉类标准等。后来证明,嘉斯的建议对中国后来肉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那之后,嘉斯便一次次地往返于德国和中国之间,把德国先进的肉类加工技术传授给中国同行,并邀请他们到德国企业参观、学习、实践。
上辈子是个中国人
在距法兰克福西南100公里處的莱法州最高峰——多纳斯山脚下,一条蜿蜒而上的乡村道路通往达能菲尔斯小镇,路边颇具中国风格的“嘉斯肉食店”的招牌,跟一位满面红光的银发老人一起迎接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这里便是嘉斯的家。
这种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在德国小镇随处可见,与众不同的是阳台上飘扬着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大门两侧栏杆上蹲坐着两尊精致的汉白玉小石狮,底座上“嘉斯”二字的中文篆刻,透露着主人的中国情结。
走廊里摆放着一座青铜千手观音,客厅墙壁上挂着藏毯,老式的中国柜子,西式长型餐桌的中间加上了中国圆餐桌特有的转盘,在一个命名为“红色小屋”的房间里,陈列的全是有关中国的书籍,工作间甚至挂着一张雍正皇帝的画像。中国朋友来了,嘉斯心情大好,拿出珍藏的茅台酒待客,嘴里重复着一句中国话:“在这里,你们离中国不远。”
酒至半酣,嘉斯的话匣子打开了。他告诉客人,一些德国媒体之所以对中国有偏见,是因为很多德国人不怎么了解中国,中国到处都有欢迎自己的朋友,但是在家乡,嘉斯有些孤独,妻子已经去世,孩子们不和他住在一起,亲友们也不理解他对中国的热爱。
只要一提起北京,提起要见到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嘉斯好像立即忘记了烦恼,重新变得开心起来,他兴奋地说,过几天,他又要飞往中国,将与中国朋友一起欢度新年。“上辈子我是个中国人,所以我要继续为促进德中两国人民友好而努力。”嘉斯神采飞扬,“如果我说,我爱这个国家,那绝不是夸大其词。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建设及其出色的人民贡献我个人的微薄力量。”
对华友好是生活的内涵
嘉斯是第一位获得“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的德国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嘉斯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觉得自己像是来到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日常生活中几乎什么事情都很难办,外国人被当作另类看待”。而30年后,嘉斯在中国的朋友,比在德国还多。
有一件事让嘉斯印象深刻,因为过去30多年,嘉斯帮助过70多家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他称自己在中国去过的地方比大多数中国人到过的地方都多。“光是西藏,我就去了五次。”回忆最开始的中国旅行,可不是一件美差,坐火车从北京到南京要花22个小时,从北京到上海要花25个小时甚至30个小时。让嘉斯最难忘的是1994年他从上海起飞,出发时上海温度为28℃,飞了六个多小时到乌鲁木齐,气温骤降至零下24℃,穿着夏装的嘉斯深刻体验了一下中国的幅员辽阔。
人们对嘉斯的印象,除了热情爽朗,还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汶川大地震,他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北京奥运会,他为之欢呼喝彩……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嘉斯设立了个人网站,撰写、发表关于德中关系的报告和演讲稿。目前,嘉斯已经出了两本书《我的中国情》和《在雷神与巨龙之间》,他还准备推出一本关于西藏的著作,让西方人了解真正的西藏历史,见证今天西藏的发展。
当嘉斯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爱妻突然病逝,沉重的打击非但没有让他倒下,他还以日尔曼人特有的刚毅在妻子的墓旁给自己留下一块墓地,洁白的汉白玉石碑上刻有这样一行碑文:“对华友好是我们生活的内涵。”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
总参谋长的忘年交
1981年夏天,在瑞士伯尔尼雪朗峰山顶的一家餐馆里,正在度假的德国人卡尔·海因茨·嘉斯和妻子一边欣赏窗外的美景,一边享用美食。邻桌一位正在陪客人的瑞士人说:“瑞士是西欧稳定的保证。”这句话让性格耿直的嘉斯听了很不舒服,他忍不住插话:“在欧洲,保证民众自由和富裕的,首先是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两个欧洲人针锋相对却不失国家自豪感的言论让在邻桌主宾就坐的客人很感兴趣,他邀请嘉斯坐过来一起用餐,两人一见如故,言语投机,相见恨晚。饭后,嘉斯向陪同人员打听这位中国客人是谁,工作人员告诉他,这位客人是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的杨得志,嘉斯调皮地吐了吐舌头,一次偶遇,开启了一段忘年交。
嘉斯的祖父和叔叔分别是一战和二战老兵,骨子里的军人情结让他特别珍惜与杨得志的邂逅奇缘,更特别留意广播里有关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的新闻。一次,嘉斯从广播里听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颁发勋章的消息,他立刻翻箱倒柜找出了祖父和叔叔一战、二战时的勋章,擦拭得闪闪发光,用红布仔细地包起来,他要把家里最珍贵的荣耀寄往中国。
在邮局的柜台上,嘉斯认真地在包裹上书写地址: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总参谋长杨得志先生。工作人员好奇地问嘉斯和收件人的关系。嘉斯自豪地说:“我是德国莱法州一个普通的肉食品加工者,而他是地球上一支人数众多的军队的长官。”工作人员告诉嘉斯,这样的地址可不敢保证能寄到,但嘉斯坚信,中国的总参谋长一定会收到自己的礼物。
嘉斯的感觉很准确,包裹漂洋过海来到了杨得志手中,虽然这些带有浓厚一战、二战荣耀的勋章没有给中国提供太多的借鉴,却成为一对忘年交远隔重洋的使者,从此,两人不断书信联系。
5年后的春天,嘉斯随德国肉食企业代表团访华,向杨得志谈了他对改善中国肉类经济状况的几点建议,比如饲养瘦肉型猪、建立全国培训中心、引进欧共体的分割肉类标准等。后来证明,嘉斯的建议对中国后来肉类经济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从那之后,嘉斯便一次次地往返于德国和中国之间,把德国先进的肉类加工技术传授给中国同行,并邀请他们到德国企业参观、学习、实践。
上辈子是个中国人
在距法兰克福西南100公里處的莱法州最高峰——多纳斯山脚下,一条蜿蜒而上的乡村道路通往达能菲尔斯小镇,路边颇具中国风格的“嘉斯肉食店”的招牌,跟一位满面红光的银发老人一起迎接远道而来的中国客人,这里便是嘉斯的家。
这种建筑风格的二层小楼在德国小镇随处可见,与众不同的是阳台上飘扬着中国国旗和德国国旗,大门两侧栏杆上蹲坐着两尊精致的汉白玉小石狮,底座上“嘉斯”二字的中文篆刻,透露着主人的中国情结。
走廊里摆放着一座青铜千手观音,客厅墙壁上挂着藏毯,老式的中国柜子,西式长型餐桌的中间加上了中国圆餐桌特有的转盘,在一个命名为“红色小屋”的房间里,陈列的全是有关中国的书籍,工作间甚至挂着一张雍正皇帝的画像。中国朋友来了,嘉斯心情大好,拿出珍藏的茅台酒待客,嘴里重复着一句中国话:“在这里,你们离中国不远。”
酒至半酣,嘉斯的话匣子打开了。他告诉客人,一些德国媒体之所以对中国有偏见,是因为很多德国人不怎么了解中国,中国到处都有欢迎自己的朋友,但是在家乡,嘉斯有些孤独,妻子已经去世,孩子们不和他住在一起,亲友们也不理解他对中国的热爱。
只要一提起北京,提起要见到什么人,去做什么事情,嘉斯好像立即忘记了烦恼,重新变得开心起来,他兴奋地说,过几天,他又要飞往中国,将与中国朋友一起欢度新年。“上辈子我是个中国人,所以我要继续为促进德中两国人民友好而努力。”嘉斯神采飞扬,“如果我说,我爱这个国家,那绝不是夸大其词。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我一直致力于为这个伟大国家的建设及其出色的人民贡献我个人的微薄力量。”
对华友好是生活的内涵
嘉斯是第一位获得“中国人民友好使者”称号的德国人,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者。
嘉斯在回忆录里这样描述他的第一次中国之行:觉得自己像是来到了一个“非现实的世界”“日常生活中几乎什么事情都很难办,外国人被当作另类看待”。而30年后,嘉斯在中国的朋友,比在德国还多。
有一件事让嘉斯印象深刻,因为过去30多年,嘉斯帮助过70多家德国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所以,他称自己在中国去过的地方比大多数中国人到过的地方都多。“光是西藏,我就去了五次。”回忆最开始的中国旅行,可不是一件美差,坐火车从北京到南京要花22个小时,从北京到上海要花25个小时甚至30个小时。让嘉斯最难忘的是1994年他从上海起飞,出发时上海温度为28℃,飞了六个多小时到乌鲁木齐,气温骤降至零下24℃,穿着夏装的嘉斯深刻体验了一下中国的幅员辽阔。
人们对嘉斯的印象,除了热情爽朗,还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汶川大地震,他慷慨解囊为灾区捐款;北京奥运会,他为之欢呼喝彩……
为了让人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嘉斯设立了个人网站,撰写、发表关于德中关系的报告和演讲稿。目前,嘉斯已经出了两本书《我的中国情》和《在雷神与巨龙之间》,他还准备推出一本关于西藏的著作,让西方人了解真正的西藏历史,见证今天西藏的发展。
当嘉斯同甘共苦、休戚与共的爱妻突然病逝,沉重的打击非但没有让他倒下,他还以日尔曼人特有的刚毅在妻子的墓旁给自己留下一块墓地,洁白的汉白玉石碑上刻有这样一行碑文:“对华友好是我们生活的内涵。”
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 编辑 钟健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