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每一个现代人一生不可缺少教育,面对教育,任何人都称不上是行家、大师或者名家。教育上有句名言:经验抵不上科学。家长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往往会以自己成长的经历和体会去教育孩子,而科学的教育方法能使教育更加有效,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一
选择了做父母,也就选择了责任。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长大后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就是教育,孩子的分数高、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就是教育成功。因此,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最看重的是分数和名次,过度关注考试分数的细微变化。
考试分数只是对文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学习成绩背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不管孩子的成绩是上升还是下滑,我们都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学校、家长、社会等多维度、全方位、客观地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俗话说,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一定成绩好,课后认真自学的孩子一定成绩好。这说明,学校围墙外的教育同样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常说,考上大学就是中状元,有了大学学历就拥有好生活的保障。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正从过去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学历只是表明通过了有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但不等于择业和就业,更不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学历无非是打开就业大门的一块敲门砖,但人的成长和发展还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对社会和他人的宽容与责任。所以说,分数与学历不等于教育,教育大于分数与学历。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家长对于教育需要厘清几个认识。
一是教育如同锻炼身体。想身体好就要加强锻炼,而锻炼需要坚持不懈。我们通常关注教育只是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一名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位或者几位优秀的家长和教师的长期努力、支持和帮助。家长需要意识到,你不是评委,不是观众,孩子的成长会有家长烙印。所以要想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家长要从己开始,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职责。教育不是“18岁前教育”,而是“80岁教育”的终身教育。
二是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去实践。有的家长认为,天天交代、叮嘱就是对孩子教育,把“说”当成“教”,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担心不已,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就开始不放心。例如,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其实不是孩子没有吃苦精神,而是没有吃苦机会,父母把孩子捧在手里、拴在身边,孩子如何出去历练和成长。此外,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总是以自己成长经历来判断、猜测孩子的言行。最终导致的是,家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压制了孩子的个性成长。殊不知,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是实践,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亲自去实践。
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长“熬”出来的,就如粤莱的煲汤,一锅好汤需要慢慢地熬出来。教育也是如此,不可能“速成”。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考试失败时,这时的教育就非常需要耐心。在你觉得孩子“出大事”时记住这几句话:“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天塌不下来”“明天再说”。有些问题换时间、换空间去思考,可以思考出更加成熟的办法,对问题的判断更加准确。静下来谈的话,语气、态度、情绪都稳定了,看问题也更加客观,批评教育更加理性,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更真,并且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欲是指想法、希望、目标,要让孩子对人生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欣赏、表扬、鼓励孩子,就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近,就越来越会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校园里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高高举起表扬的武器”,这是他的教育哲学。指责、严厉、埋怨只能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远离你,家长和教师要学会轻声批评,温和指责。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成长背后有人在付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感谢和回报的意识。
三
假如我们把孩子的教育工作比作现代企业经营,那么学校与家庭应该是各持50%股份的生意合伙者,其中家长是“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终身持股人,学校(教师)是“企业”的CE0、职业经理人、运营持股人,二者是合伙人的关系,是股东的关系,是共赢共输的关系。那么,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首先,作为合作双方,家、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通常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校出事了,否则教师是不会请家长来学校的。或者说,家长和学校(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认为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需要家校沟通交流。
笔者曾经也担任过两个班的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曾说过:“幸福无顶点、痛苦无底线。”它的含义就是孩子教育得再好,也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孩子存在的问题再多,也要继续努力教育。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个思想的错误性在于,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读书。其实,即使孩子在校成绩不理想,同样也能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
我认为,家校合作不是针对孩子出了问题,而是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帮助孩子们“飞得更高”。
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家长、教师间互相尊重。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教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教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教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
第三,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
家长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职责就解脱了,甚至以一个消费者的眼光来评价、要求学校。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当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坐下来商量。家校只有合作、协调、沟通、帮助,才能让孩子朝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只有在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中才会充满善心、爱心,对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第五,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上饶市的玉山县、婺源县值得我们学习,它们有一个共同明显的特征,就是非常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尊重学校。玉山县被称为“博士县”,婺源县博物馆堪称全国县级博物馆中最好的。婺源县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如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学大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7岁时就被选派到国外学习。
如果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地方就难以出优秀人才,这个地方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营造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水清鱼儿就快乐”,“水”就是学习的环境,“鱼儿”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鱼儿”快乐成长,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维护好“水”的质量。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教师,也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
一
选择了做父母,也就选择了责任。每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长大后在社会上取得一定的成就。然而家长往往认为,将孩子送到学校读书就是教育,孩子的分数高、考上好大学、有个好工作就是教育成功。因此,家长对于学校教育最看重的是分数和名次,过度关注考试分数的细微变化。
考试分数只是对文本知识掌握程度的反映,学习成绩背后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学习兴趣、思维能力、学习能力等。不管孩子的成绩是上升还是下滑,我们都要分析其背后的原因,从学校、家长、社会等多维度、全方位、客观地来评估孩子的学习情况,为孩子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持和鼓励。俗话说,上课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一定成绩好,课后认真自学的孩子一定成绩好。这说明,学校围墙外的教育同样非常重要。
过去我们常说,考上大学就是中状元,有了大学学历就拥有好生活的保障。但时代在变化,社会在发展,我们的高等教育正从过去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学历只是表明通过了有关知识和能力的培训,但不等于择业和就业,更不是教育成功与否的标准。学历无非是打开就业大门的一块敲门砖,但人的成长和发展还需要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与人相处的能力、对社会和他人的宽容与责任。所以说,分数与学历不等于教育,教育大于分数与学历。孩子的教育不能只依靠学校教育,更需要家长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二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教育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家长对于教育需要厘清几个认识。
一是教育如同锻炼身体。想身体好就要加强锻炼,而锻炼需要坚持不懈。我们通常关注教育只是放在孩子的考试成绩上,而忽略了教育的长期性、持续性。一名优秀的孩子,背后有一位或者几位优秀的家长和教师的长期努力、支持和帮助。家长需要意识到,你不是评委,不是观众,孩子的成长会有家长烙印。所以要想孩子积极健康地成长,家长要从己开始,从小事入手,在一点一滴的生活细节中影响孩子的成长;要用成长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教育,不是考上了大学就是完成了教育的职责。教育不是“18岁前教育”,而是“80岁教育”的终身教育。
二是对孩子说教不如让孩子去实践。有的家长认为,天天交代、叮嘱就是对孩子教育,把“说”当成“教”,同时对孩子的学习以及成长担心不已,孩子脱离了自己的视线范围就开始不放心。例如,大部分父母都认为孩子缺乏吃苦精神,其实不是孩子没有吃苦精神,而是没有吃苦机会,父母把孩子捧在手里、拴在身边,孩子如何出去历练和成长。此外,家长和孩子缺少沟通,没有走进孩子的心里,总是以自己成长经历来判断、猜测孩子的言行。最终导致的是,家长用自己的绝对权威压制了孩子的个性成长。殊不知,知识最直接的来源是实践,教育最好的方式是让孩子亲自去实践。
三是教育最需要耐心。好孩子是家长“熬”出来的,就如粤莱的煲汤,一锅好汤需要慢慢地熬出来。教育也是如此,不可能“速成”。当遇到孩子犯错误时、考试失败时,这时的教育就非常需要耐心。在你觉得孩子“出大事”时记住这几句话:“事情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严重”“天塌不下来”“明天再说”。有些问题换时间、换空间去思考,可以思考出更加成熟的办法,对问题的判断更加准确。静下来谈的话,语气、态度、情绪都稳定了,看问题也更加客观,批评教育更加理性,孩子认识自己的错误更真,并且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不如授之以欲。欲是指想法、希望、目标,要让孩子对人生永远充满着希望和梦想。欣赏、表扬、鼓励孩子,就会让孩子离你越来越近,就越来越会成为你心中理想的孩子。著名教育家魏书生老师在校园里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高高举起表扬的武器”,这是他的教育哲学。指责、严厉、埋怨只能让你的孩子越来越远离你,家长和教师要学会轻声批评,温和指责。尊重孩子,是教育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要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感受到自己成长背后有人在付出,培养孩子们的感恩、感谢和回报的意识。
三
假如我们把孩子的教育工作比作现代企业经营,那么学校与家庭应该是各持50%股份的生意合伙者,其中家长是“企业”的创始人、董事长、终身持股人,学校(教师)是“企业”的CE0、职业经理人、运营持股人,二者是合伙人的关系,是股东的关系,是共赢共输的关系。那么,家长和学校应该如何合作,通过共同的努力把孩子教育得更好?
首先,作为合作双方,家、校之间要加强沟通交流。通常教师请家长到学校来,家长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在校出事了,否则教师是不会请家长来学校的。或者说,家长和学校(教师)都有一个错误的思维定式——认为乖巧听话、成绩优秀的孩子,就不需要家校间的沟通交流了;只有孩子出现问题了才需要家校沟通交流。
笔者曾经也担任过两个班的班主任,在开家长会时曾说过:“幸福无顶点、痛苦无底线。”它的含义就是孩子教育得再好,也还有继续上升的空间;孩子存在的问题再多,也要继续努力教育。有的家长会觉得自己的孩子成绩不理想,考大学的希望渺茫,就放弃对孩子的教育,这个思想的错误性在于,认为家校合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孩子读书。其实,即使孩子在校成绩不理想,同样也能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天地。
我认为,家校合作不是针对孩子出了问题,而是通过双方的沟通交流,了解孩子成长的需求,帮助孩子们“飞得更高”。
第二,家校合作需要家长、教师间互相尊重。教育有这么一句话:信任能培养信任,爱心能培育爱心。家长对教师、学校、教育的尊重,不只是尊重教师本人,也不是什么爱心善举,而在尊重自己的孩子。教师需要全社会的尊重、认可,从而让教师感受到教师这个职业的尊严,并因教师这个职业而感到自豪。如此,教师才能潜心教书育人,孩子就会得到更好的教育。反过来说,教师尊重家长也是尊重自己的工作,敬畏自己的岗位,尊重自己的价值。倘若教师不去尊重家长,家长又怎么会来配合你的工作呢?
第三,家长与学校(教师)的关系是互惠、互利、互通、互敬的。互利——把学生教得好,是双方共同的期望;互通——是指信息互通,教师需要通过家长了解学生的性格、兴趣、家庭生活习惯等,家长需要通过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学习情况、与同学相处情况、是否积极参加学习活动等;互敬——就是相互尊敬,双方应该是平等的,不是谁求谁、谁高于谁的关系。
家长存在一个认识上的误区,认为让孩子进入了学校,教育的职责就解脱了,甚至以一个消费者的眼光来评价、要求学校。家长和学校是合伙人,当意见不统一时,可以坐下来商量。家校只有合作、协调、沟通、帮助,才能让孩子朝越来越好的方面发展。因此,只有在一个平等、友善、和谐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其心中才会充满善心、爱心,对未来才会充满希望。
第五,家校合作,为孩子营造一个健康、积极、向上、快乐的学习成长环境。上饶市的玉山县、婺源县值得我们学习,它们有一个共同明显的特征,就是非常尊重教育、尊重教师、尊重学校。玉山县被称为“博士县”,婺源县博物馆堪称全国县级博物馆中最好的。婺源县出了不少历史名人,如古代哲学家、教育家朱熹,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理学大师;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在7岁时就被选派到国外学习。
如果一个地方不重视教育,那么这个地方就难以出优秀人才,这个地方也就难以有什么大的发展。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在社会上、学校里、家庭中营造一个读书的好环境。“水清鱼儿就快乐”,“水”就是学习的环境,“鱼儿”就是我们的孩子,为了“鱼儿”快乐成长,每个人都有责任保护好、维护好“水”的质量。尊重教育、尊重学校、尊重教师,也就是尊重我们的未来。
(作者单位: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