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会问、乐问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新知与未知,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学”到“要学”的转化,才能突破自主学习的瓶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生物学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开展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也符合当今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是,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教学很难深入课堂,它的发展遇到了阻力。《学记》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自主学习如何开展,首先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1]。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解答问题,而是在学习中能够因为质疑去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通向任何一门学科成功之路的钥匙。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以下是对我校七年级198名学生的调查统计表:
问题 有 没有 偶尔有 其他回答
上课时你想过要提问吗? 20.3% 14.5% 65.2%
上课时你有过主动提问的经历吗? 4.2% 81.3% 14.5%
平时你时常发现有趣的问题吗? 6.8% 78.6% 13.6% 1%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什么问题可问,更不用说提出什么有价值、有见解的问题了。
2.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2.1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习惯养成阶段,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要记住最关键的知识点和结论就可以了,被动的习惯养成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懒的问了。或者有些同学心中还是会想到一些问题,可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初中阶段的他们普通内心敏感,并有紧张自卑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取笑,也就放弃的提问的机会。
2.2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师创设的情境、演示或分组实验等时学生都很感兴趣,但当要求提问、思考、探究时,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内驱力不强,提不起精神,总希望教师像以前那样给出结论,照抄照背。
2.3问题设计不够精心。虽然很多老师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会提出很多问题引导学生,但在问题的设置和处理上不够精心,造成有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但不给学生思考时间,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
分析了以上现象和原因,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措施
3.1创设有真实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有什么用,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问题设计的没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2]。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放下老师的架子,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提问。如在“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活动中,当各小组完成探究汇报“生”男“生”女的次数,全班汇总数据,计算出“生男”和“生女”的比例大约是1:1,成功地完成了教材上的任务后,教师适时地结合时事,引导日本的核泄漏导致散发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粒子损害精子中的X染色体,假设放射性粒子损害了一半的X染色体,对日本出生性别比例有影响吗?各小组设计探究过程,并请一组进行展示:在写有“男”字的袋子内放入5个黄色乒乓球代表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10个白色乒乓球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再随机摸球,最后统计结果比较“生男”和“生女”的几率不是基本相同。这时同学们很兴奋地提问:“以后日本男的比女的多那么多,对他们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教师借此适时结合中国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进行情感教育。
3.2训练“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问题意识后,但并不一定能提出有质量的能体现重点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会提出不着边际的想法和问题,有可能与学习内容也毫无关系,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提问方式。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课前教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创设这样一组问题:1.人体内血管分为哪几种?2.摸摸自己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是什么结构?看看手被上的青筋是什么血管?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 4.我们生病需要输液时,护士将我们的手臂用橡胶带扎住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遵循有浅入深,结合生活实际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向学生演示,并告诉他们设计方法,让他们模仿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会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个规律,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3]。
3.3利用生物学实验,使学生乐问。生物学是实验学科,课本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实验得以解决的;同样,许多问题也是通过实验产生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发现、猜想、提问。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初一学生对于显微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他们一进实验室就会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在显微镜下放上一根头发或白纸,甚至是自己的手指来观察。发现这些情况后,如果喝止他们,学生也肯定听话,不敢乱摸乱碰,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倒不如让他们说说都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借此提问:为什么没有看到图象?怎样才能看到东西呀?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显微镜观察所用材料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得到保护,也有利于在整个观察细胞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更多问题:“宽黑边的圆圈是不是细胞”,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他同学去进一步观察和比较,进而得出细胞和气泡的不同之处。又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转到高倍镜观察的时候怎么看不清楚了?”这样,问题的不断生成与解决,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知识奠定基础,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会问、乐问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新知与未知,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学”到“要学”的转化,才能突破自主学习的瓶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林利. 重视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教育与管理
[3] 韦红. 生物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生物教学.
【关键词】问题意识;自主学习;生物学教学
新课标明确提出了“开展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是中学生物教学的一个必然趋势,也符合当今以学生能力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可是,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自主学习教学很难深入课堂,它的发展遇到了阻力。《学记》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自主学习如何开展,首先一点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应该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新课标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1]。要达到这一目的,学生需要的就不仅仅是解答问题,而是在学习中能够因为质疑去提出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自主学习的关键。
1.学生问题意识的现状。
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起点,是通向任何一门学科成功之路的钥匙。没有问题,学生就不会有解决问题的冲动。以下是对我校七年级198名学生的调查统计表:
问题 有 没有 偶尔有 其他回答
上课时你想过要提问吗? 20.3% 14.5% 65.2%
上课时你有过主动提问的经历吗? 4.2% 81.3% 14.5%
平时你时常发现有趣的问题吗? 6.8% 78.6% 13.6% 1%
调查显示,学生普遍缺乏问题意识,学生在课堂上没有什么问题可问,更不用说提出什么有价值、有见解的问题了。
2.学生缺乏问题意识的原因
2.1 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在习惯养成阶段,教师一般采用的是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学生只要记住最关键的知识点和结论就可以了,被动的习惯养成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懒的问了。或者有些同学心中还是会想到一些问题,可从学生心理角度分析,初中阶段的他们普通内心敏感,并有紧张自卑的心理,许多学生怕提不出“好问题”而被教师批评或被同学取笑,也就放弃的提问的机会。
2.2学习内驱力不足。教师创设的情境、演示或分组实验等时学生都很感兴趣,但当要求提问、思考、探究时,一些学生由于学习内驱力不强,提不起精神,总希望教师像以前那样给出结论,照抄照背。
2.3问题设计不够精心。虽然很多老师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会提出很多问题引导学生,但在问题的设置和处理上不够精心,造成有的问题思维含量低,学生不用动脑就能回答;有的问题教师提的很有价值,但不给学生思考时间,问题的利用价值降低;
分析了以上现象和原因,如何唤醒和挽救学生正在失去的问题意识并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呢?
3. 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力的措施
3.1创设有真实性、可探究性的问题情境,使学生想问。
长期以来,学生已经习惯了老师问学生答的学习方式,学生往往不知道为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又有什么用,这主要是因为有些问题设计的没有真实性、开放性和探究性[2]。在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把学生置于问题情境中,让学生通过主动的尝试和探索历经解决问题的过程。放下老师的架子,鼓励学生敢于表达,敢于提问。如在“探究生男生女的奥秘”活动中,当各小组完成探究汇报“生”男“生”女的次数,全班汇总数据,计算出“生男”和“生女”的比例大约是1:1,成功地完成了教材上的任务后,教师适时地结合时事,引导日本的核泄漏导致散发到大气中的放射性粒子损害精子中的X染色体,假设放射性粒子损害了一半的X染色体,对日本出生性别比例有影响吗?各小组设计探究过程,并请一组进行展示:在写有“男”字的袋子内放入5个黄色乒乓球代表含X染色体的精子和10个白色乒乓球代表含Y染色体的精子,再随机摸球,最后统计结果比较“生男”和“生女”的几率不是基本相同。这时同学们很兴奋地提问:“以后日本男的比女的多那么多,对他们国家会产生什么样的危害?”教师借此适时结合中国性别比例失调的现状,进行情感教育。
3.2训练“问”的方法,让学生会问。学生具备了主动提问的问题意识后,但并不一定能提出有质量的能体现重点的问题,学生思维活跃往往会提出不着边际的想法和问题,有可能与学习内容也毫无关系,浪费课堂时间。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还要教给学生提问的方法。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仿和学习他人的提问方式。如血流的管道—血管一节,课前教师可站在学生的角度,精心创设这样一组问题:1.人体内血管分为哪几种?2.摸摸自己颈部腕部有跳动感的部位,跳动的是什么结构?看看手被上的青筋是什么血管?3.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的功能? 4.我们生病需要输液时,护士将我们的手臂用橡胶带扎住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的设计,遵循有浅入深,结合生活实际这一规律。教师在课堂上把这些问题向学生演示,并告诉他们设计方法,让他们模仿和学习。久而久之学生自会潜移默化地运用这个规律,提出一些较有价值的问题[3]。
3.3利用生物学实验,使学生乐问。生物学是实验学科,课本中的许多问题是通过实验得以解决的;同样,许多问题也是通过实验产生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发现、猜想、提问。例如,在练习使用显微镜一课,初一学生对于显微镜有着强烈的新鲜感与好奇心。他们一进实验室就会在教师不注意的时候,在显微镜下放上一根头发或白纸,甚至是自己的手指来观察。发现这些情况后,如果喝止他们,学生也肯定听话,不敢乱摸乱碰,但同时也扼杀了他们的好奇心。倒不如让他们说说都看到了什么,他们会借此提问:为什么没有看到图象?怎样才能看到东西呀?教师可以抓住机会让他们仔细想一想:显微镜观察所用材料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这样,一方面能让学生理解“观察材料必须是薄而透明”这一知识点,同时,学生的好奇心也能得到保护,也有利于在整个观察细胞的过程中发现并提出更多问题:“宽黑边的圆圈是不是细胞”,对这一问题,我让其他同学去进一步观察和比较,进而得出细胞和气泡的不同之处。又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怎样才能避免出现气泡”。“转到高倍镜观察的时候怎么看不清楚了?”这样,问题的不断生成与解决,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从而为进一步学习知识奠定基础,增强了自信心。
总之,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想问、会问、乐问并非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师生之间的不断努力。只有不断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才能更好地去探究新知与未知,才能真正实现由“被学”到“要学”的转化,才能突破自主学习的瓶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初中生物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 林利. 重视问题意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 教育与管理
[3] 韦红. 生物探究性学习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生物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