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

来源 :广西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itiej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晨田的诗,我的脑海里很自然地“浮出”了“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的想法,我立刻把这个想法作为晨田《我的夜晚比白天多》(组诗)的读后标题。
  如果说,疼痛给诗人的灵感以出路,那么,是给其灵感的残余以出路;而灵感的残余又要经受时间和生活的双重考验。就拿晨田的这组诗歌来说,在简单、刻板的生活圈里,也许只有怀才不遇者才会有着“被简单”的苦涩与期许。故有“凌晨四点,海棠花未眠”(川端康成语)那种惺惺相惜的感慨。很显然,这种感慨,只有诗人与学者,才会有过的感叹:“我想弄清楚的我的一部分。”是呀!“我”的一部分属于“凌晨四点”,川端康成的一部分也属于“凌晨四点”。或许,时间没有高贵与卑贱之分,而生活中的“我”与川端康成的分野却显而易见。为此,“我”很想从川端康成诗语中找到契合点,哪怕是“哀伤的美”,哪怕“他(川端康成)想不到自己会含着煤气管道自杀”,哪怕是“有限与无限”的交织。但有一点:“在工作的夜里,我遇到无数个煤气中毒的人/没有一个人让我想起川端康成”,这是为什么?因为,“空虚而绝望的时候/那些时候在每一天最多出现一次/在凌晨四点”。所以,这一刻,成了川端康成(诗意)的标签,成为灵感残余的出路。正所谓: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
  在晨田看来,既然疼痛不可避免,活着就是时间的恩赐。那么,日子天天都在“吱吱作响”,疼痛,或许还能使生活多一份质感:“穿上黑色风衣,竖立衣领,才能走进人群/修炼处世的本领,把嘶鸣的野马/摁在草糟里,我自己去喝酒,吃肉。”在这里,诗人从生活的隐秘处汲取自己的形象,他洞察到生活合理外壳下的嘈杂状态,从中捕捉转瞬即逝的形象和偶然的感受,将其投影于现实的客体,同时将疼痛“转化”为各式各样的“反疼痛”的物质载体与精神载体,其中的存在与表现,现状与幻念,经验与神话交织在一起,共同维护“脑组织”(诗歌)这一“独立王国”,又是一处: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
  从晨田《我的夜晚比白天多》这一组诗歌里,我们不难发现,晨田一再向我们呈现出:面对“满满当当”的大地,“我”却“空无一物”的窘境。于是,“我”善于把“遥遥无期”或者是“说到就到了”的下半辈子放在“一家小杂货店”里去筛选,去诗化。此时此刻,生活就好比那些油盐、糖果、玩具、烟酒……它们处在简单与希望之间,处在被挑中或被遗弃的“货架”上:有诱惑,也有杂乱;有甜美,也有无奈。只不过“空无一物”的“我”却有着“细微的情绪”,可以“像蜜蜂的毒刺,像振动的翅羽/形而上下/无缝衔接”,这样的“逆袭”又使“我”无中生有:究竟是生活的悖论“成就”了诗歌,还是诗歌“成全”了生活的悖论?一切都“在雾中”……这不正是:生活在眼前,诗歌在别处。
  总之,晨田善于把生活分解为感性因素,并能重新将其组合成出人意料之物。正如诗人所念想的那样,只有“高出”生活的那个部分,哪怕疼痛,哪怕漂浮,哪怕旋转,“我”都能“超速驾驶月亮”,看人间“月色真是皎白,云彩又缠绕它”。
  → 卢 辉 诗人,诗評家。现居福建三明。著有《卢辉诗选》《诗歌的见证与辩解》。
  责任编辑   冯艳冰
其他文献
最早是在崇左哪个文学活动和其龙打过一次照面。一个热情礼貌刚毕业的年轻人。然后没了联系。隔了几年,他在QQ上说:我多么希望和你交流文学。我一时默然。我开始看他的散文,交流一些看法。  其龙的散文多与他生活的环境有关,写天等的大石山区、南疆的甘蔗林,写故乡亲人,写自己的奔波和呐喊。在《父亲的花事》中,亲情和三种花递进式结合起来,最后写到稻花时,已经开阔起来了,在稻作文化中,土地是根性的意象,稻花则是指
期刊
《鹿城图谱》是作者对鹿城的审美释解。  散文历来有两个传统,古典的和现代的。两者是互相打通的,表现之一就是在感怀和叙事上的偏好,成为散文写作的擅长。《鹿城图谱》分出三部,即“地理”“风物”和“人物”,正是遵循着传统指向,看得出作者深谙散文寫作路径,全方位地在展现写作功力。由此,成就这样一部深挖鹿寨古镇文化的散文集。正所谓,一书在手,人文鹿城尽显。  文学与地理有紧密联系。在某种情况下,地理环境对文
期刊
廖献红第一部作品集以《鹿城图谱》为书名,颇有用意。在我看来,它宣示着作者的写作原点:从故乡出发。  “鹿城”,我理解它的所指不仅仅是鹿寨县城,而且是指整个鹿寨县域。廖献红力图以自己的文字,呈现一幅幅鹿寨这片土地、这方山水的斑斓画卷。  这一幅幅畫卷,是山水画,也是风俗画,更是人物画。这部散文集分为“地理”“风物”“人物”三部分,实际上是一个统一体,如“地理”部分同样有“风物”和“人物”,三个部分是
期刊
有话说,光阴如流水,转瞬无踪迹,确是如此。记得1991年6月,为庆祝《广西文学》创刊四十周年,我奉主编之意,去敬请时任广西区党委副书记的丁廷模题词,他欣然写下“人民是文学的母亲”,刊登在该年为庆祝刊庆而编发的那期刊物上。自此匆匆一瞬间,又三十年过去,如今《广西文学》又步入七十周年的生日了。  过去了的光阴,已凝成历史,而回眸一看,昨天深藏于心的那些故事,依然生动异常,历历在目,确实令人难以忘怀。 
期刊
翻开廖献红散文,一股颇具辨识度的地域文化气息便扑面而来。这是一个人的地理记忆,与鹿寨这个地方相关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都来自一个女性视角的细致观察和敏锐捕捉。然而,你无法否定,这些文字不只是地方风物的记录,也不只是展现一幅幅异常丰富的人文地理,而是以创作主体的个人记忆去检视时代经验,再次刷新了地理刻度,激活了人文精神。廖献红企图为她的故乡写下地方志,一个鹿寨人为鹿寨写下的地方志,同时它不止于地方人文
期刊
2020年是脱贫攻坚的决胜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广西的广大文学工作者多年来积极参与本土的扶贫工作,并借助自己高超的艺术表现手段倾情书写了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作为对艺术家们这一劳动成果的回顾或展示,《广西文学》近期特别推出来“扶贫攻坚·广西故事”增刊(四篇报告文学、三篇小说、十篇散文和五组诗歌),深入、具体地记录了广西脱贫致富的艰难历程和所取得的辉煌成果,热情讴歌了党的正确领导和广西人
期刊
我躲在这堵墙下是为了躲避阳光,但是,这堵墙的影子不在我所在的这面,所以我失败了。  当然,我躲避阳光,我失败的原因不在于墙,而是因为阳光现在是垂直照射的。墙的另一面兴许也没有影子,所以我失败了。  但是,我的确见过影子了,在那根电线杆破土而出的马路中央。影子是湿漉漉的。影子湿漉漉地蠕动。  那里的阳光同样垂直照射,所以我没有选择电线杆的影子。阳光垂直照射,我猜想电线杆一定是倾斜的,所以才有影子。我
期刊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  午夜时分的炼钢厂,一切都沉寂了  但有一样东西还活着  其他的都睡了,睡得实实在在  像厚重的无边无际的尘土,像梦  无论如何也挣脱不出的梦魇  呼噜,呓语,眼皮滞重的昏聩  一切都沉寂了,这午夜时分的厂区  却唯有一样东西活着,韧劲十足的  一样东西!活着,活着,拉动了风和呼吸  拉动大地由此向东倾斜  我不说也许你也会猜到,像路灯  偶尔眨一下眼睛。风推开一扇没关紧的门  
期刊
糖  看到她哭红的眼睛  我就心软了。  买一支草莓味的棒棒糖吧  她又可以变得那么欢喜  真希望她等一会  再撕开糖纸——  想起年轻时,我总是无法忍住  对喜欢的人说话  真希望她能不那么像我  再等一等吧  尽管她还不需要懂得  什么才是真正甜美的忍耐。  明天见  第一次,我想和  我的小婴儿  横着睡,正对着窗子  明天她依旧会很早醒来  睁开眼睛就能看到  杜仲树的叶子,在风里笑得  
期刊
下午的幻想,或者下半辈子  下半辈子我不无希望  经营一家小杂货店,贩卖零食  进出是有需求的人,购买油盐  一瓶水,或者饮料、烟。他们带有生活的目的  和那些只拥有几块零钱的孩子  每天来几次,挑选糖果  和玩具。我懂得其中的诱惑  生活并不简单,我用抹布清理  每天的灰尘,陈列每天的希望  下半辈子遥遥无期  下半辈子说到就到了  我的夜晚比白天多  我的夜晚比白天多  因为夜晚我在上班只能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