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以《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为目标,探索其在“中国制造2025”行业形势下的教学内容改革。通过问题分析,研究探讨,对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行删繁就简的改革,以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有效认知;对该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模块化设置改革,以增强技能培养的专业针对性。旨在将专业培养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结合,使学生更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152067,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1
前言
针对这一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在培养机械制造业对口专业人才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专业技能培养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中,经过教学问题剖析,改革方案思考,以及改革方案实施三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以适应当下行业发展需要。
一、顺应行业发展,教学问题剖析
分析《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现,还不能完全与此行业要求相匹配,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内容涉及面宽,认知目标不易实现
目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把重点放在机械制造专业知识覆盖面尽量大,加工方法都尽量涉及到等方面,忽略了学时有限的现实。这就导致,在短时间内学生面对过多的专业知识要素,无法有序有重点的掌握,出现焦躁被动厌学等问题。如此,专业知识认知目标不仅不能实现,而且阻碍了机械制造相关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不强,技能无法有效培养
目前,课内专题实践是《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配套的主要实践环节,但由于实践内容流于形式,实用性不强;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联系针对性不强;且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节,致使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应对行业发展,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目标和动力。经过专业调研、专家咨询、学习研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为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应对“中国制造2025”打下坚实基础。
(1)理论教学内容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实现具体认知目标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精简为主,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序有重点的有效认知;教学过程重在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理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意识,优化与企业岗位要求的衔接。
(2)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化,增强专业针对性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课内实践环节,以知识体系为引导,进行模块化设置,将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分解到各模块中去,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环节的专业针对性。
三、服务行业发展,教学改革成果
(1)相较于改革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实用性和灵活性较强。
(2)相较于改革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實践教学环节(见表2)模块化,知识点应用针对性更强,技能培养更明确。
四、小结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改革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有机结合,与岗位要求联系更紧密,为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师专业素养奠定必要基础;同时,各板块可以不同的轴类、套筒类和箱体类零件为例,进行专业理论内容学习,增强了授课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课内实践环节,通过模块化设置,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入实践模块,增强了专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将专业培养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结合,使学生更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胜强.“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2):5-7.
[2]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3]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4]曹飞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6,43(9):149-150.
[5]机械制造工艺师[M].杭州: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薛燕(1980-),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加工。
【关键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教学改革,模块化教学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152067,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1-00-01
前言
针对这一行业发展趋势和方向,在培养机械制造业对口专业人才时,必须转变教育思想,改革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改进专业技能培养方法,推进素质教育。在《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探索中,经过教学问题剖析,改革方案思考,以及改革方案实施三个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以适应当下行业发展需要。
一、顺应行业发展,教学问题剖析
分析《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的教学内容发现,还不能完全与此行业要求相匹配,存在着以下问题:
(1)理论教学内容涉及面宽,认知目标不易实现
目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教学内容设置,把重点放在机械制造专业知识覆盖面尽量大,加工方法都尽量涉及到等方面,忽略了学时有限的现实。这就导致,在短时间内学生面对过多的专业知识要素,无法有序有重点的掌握,出现焦躁被动厌学等问题。如此,专业知识认知目标不仅不能实现,而且阻碍了机械制造相关技能的培养。
(2)实践教学环节针对性不强,技能无法有效培养
目前,课内专题实践是《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配套的主要实践环节,但由于实践内容流于形式,实用性不强;与专业理论知识的联系针对性不强;且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节,致使实践教学环节较为薄弱,制约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二、应对行业发展,教学内容改革
通过对《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为教学内容改革提供了目标和动力。经过专业调研、专家咨询、学习研讨,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方案,为有效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应对“中国制造2025”打下坚实基础。
(1)理论教学内容削枝强干、删繁就简,实现具体认知目标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精简为主,保证学生对专业知识有序有重点的有效认知;教学过程重在提升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同时,增强理论教学内容的灵活性,培养学生专业创新意识,优化与企业岗位要求的衔接。
(2)实践教学环节模块化,增强专业针对性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课内实践环节,以知识体系为引导,进行模块化设置,将学生所需掌握的专业技能分解到各模块中去,形成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实践环节的专业针对性。
三、服务行业发展,教学改革成果
(1)相较于改革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见表1)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实用性和灵活性较强。
(2)相较于改革前,《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實践教学环节(见表2)模块化,知识点应用针对性更强,技能培养更明确。
四、小结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改革后的理论教学内容,将机械制造基础知识和典型零件的机械加工有机结合,与岗位要求联系更紧密,为培养学生的机械制造工艺师专业素养奠定必要基础;同时,各板块可以不同的轴类、套筒类和箱体类零件为例,进行专业理论内容学习,增强了授课的灵活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机械零部件的制造》课程课内实践环节,通过模块化设置,将理论知识点融合入实践模块,增强了专业技能培养的针对性。将专业培养与学生专业素养提升结合,使学生更好适应机械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吴胜强.“中国制造2025”下高职机械制造类专业的教学改革思考[J].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3(2):5-7.
[2]敬石开.“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1):5-9.
[3]李政.“中国制造2025”与职业教育发展观念的转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33):38-44.
[4]曹飞辉.新形势下职业教育机械制造专业教学改革探索[J].时代农机,2016,43(9):149-150.
[5]机械制造工艺师[M].杭州: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薛燕(1980-),女,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材料加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