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年秋季我市起始年级和起始学科开始实施新课程。高一化学选用鲁教社依据《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化学》教材,必修两册,选修六册。它倡导探究式的学习,强调科学与实际、科学与社会的联系。由于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目标,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因此,它在实际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就在科学探究方面反映的问题归结为三方面。
一、科学探究的原则
为了保证科学探究的实施,在探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明确目的性。教师应该理解探究教学过程、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他们去理解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科学探究的真正目的及教学最终目的。
2.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所有需要学生自己探索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的问题,教师不可指导。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放弃想当“演员”尤其是当“明星”的想法。施教之初,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3.师生共同学习。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即使有些探究的问题教师也不知道答案,这也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甘心当一名“同学”。另外,教师还特别应该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点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4.教学过程的发散控制。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新教学的本质。因此,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备课的程序沿着固定的教学进程活动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自然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即使在一节课中完不成教学任务,也是情理之中的、十分自然的现象,不可为了赶进度而强制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
5.营造创造教学氛围。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气氛,师生及学生之间应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创造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风气。任何师生不得讽刺、讥笑甚至将集体、个人意见强加给发表见解的学生。师生间在情感领域的和谐融洽是十分重要的。
6.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在创造活动中,从开放的发散思维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必须通过闭合的聚合思维来进行归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单纯的发散性思维或单纯的聚合性思维过程都不是真正的创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同时还要在一些必要的地方让他们学会通过聚合思维整理归纳这些思想观点。
二、教师应如何逐渐放手
1、方法。第一步: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 第二步: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第三步: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
2、具体操作。(1)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前一个月的探究可以由教师完全引导,中间两个月则可以部分放给学生,最后一个月可完全放给学生。
(2)在同一节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几次探究中,也可以按上述原则进行。
三、时间问题及其处理
课时少恐怕是创新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进行一节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由此出现脱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问题。
如何解决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开放性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这就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去避免拖堂现象。
1.将一节探究的课分做两节去进行。第一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第二节进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或者第一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二节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分为两节去上,既有必要也很值得。
2.将一节探究课分做课前、课堂两部分去进行。课前操作“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课堂操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要素。
3.将一节化学思维教学模式的课分做课堂、课后两部分去进行。课堂操作“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要素,课后操作“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要素。
4.将本节课的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巩固练习等其它辅助环节省略,将其它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后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只对该探索的问题进行探究内容的教学。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指正,希望各位同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更好的经验、方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一、科学探究的原则
为了保证科学探究的实施,在探究过程中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1.明确目的性。教师应该理解探究教学过程、目的不仅是为了使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一些探究程序和常见的具体方法并通过他们去理解化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体验化学科学研究的过程,进而启迪和开发学生的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因此,教师应时刻注意科学探究的真正目的及教学最终目的。
2.非指导性教学。即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双主”原则,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双边性”。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导演,学生才是真正的演员。要通过学生的探索,自己主动地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主人。所有需要学生自己探索的问题,教师不可包办代替;所有学生能够自己探索出的问题,教师不可指导。教师应该甘心当好“导演”,放弃想当“演员”尤其是当“明星”的想法。施教之初,贵在引导,要在转化,妙在“开窍”。
3.师生共同学习。教师不仅要当好“导演”,有时还应该当好演员中的“配角”,将自己作为学生中的一员,与学生一起从学生的角度去参与各种讨论、学习。即使有些探究的问题教师也不知道答案,这也是很正常的,没有什么不好意思。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放下架子,甘心当一名“同学”。另外,教师还特别应该当好一名“优生”和一名“差生”。通过“优生”的作用,在关键点引导点拨学生,通过一名“差生”的作用去引起争议、辩论。
4.教学过程的发散控制。由于创造活动的特点,教学中发展到教师事先预料不到的地方才是探究及创新教学的本质。因此,让学生完全按照教师备课的程序沿着固定的教学进程活动是不容易的,这就要求教师应该根据课堂自然发展的情况,随机应变地控制教学过程,不可死板、机械。即使在一节课中完不成教学任务,也是情理之中的、十分自然的现象,不可为了赶进度而强制性地扼杀学生的思维。
5.营造创造教学氛围。创造力的开发离不开良好的环境与气氛,师生及学生之间应在平等自由的条件下发表见解,商讨问题,互相尊重人格、尊重别人创造表现、互相交流、互相鼓励的风气。任何师生不得讽刺、讥笑甚至将集体、个人意见强加给发表见解的学生。师生间在情感领域的和谐融洽是十分重要的。
6.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相结合。在创造活动中,从开放的发散思维中展开的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必须通过闭合的聚合思维来进行归纳,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过程。单纯的发散性思维或单纯的聚合性思维过程都不是真正的创造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使学生通过发散性思维想出各种各样的思想观点,同时还要在一些必要的地方让他们学会通过聚合思维整理归纳这些思想观点。
二、教师应如何逐渐放手
1、方法。第一步:探究过程的每一环节完全由教师引导进行。 第二步:探究的部分环节由教师引导,另一部分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第三步:探究的全过程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
2、具体操作。(1)在高一上学期的学习中,前一个月的探究可以由教师完全引导,中间两个月则可以部分放给学生,最后一个月可完全放给学生。
(2)在同一节课或同一个单元中的几次探究中,也可以按上述原则进行。
三、时间问题及其处理
课时少恐怕是创新性教学和探究性教学不可避免的问题。由于学生的思维发散,使时间难以控制。进行一节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所花费的时间是相同内容的以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的1.5倍左右。由此出现脱堂、完不成教学计划等问题。
如何解决呢?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开放性教学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我们也可以灵活地进行处理。如上课不一定非要经过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将其中的部分环节简化或取消,这就可以为学生的思维、探究换得更多的时间。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法去避免拖堂现象。
1.将一节探究的课分做两节去进行。第一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第二节进行“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或者第一节进行“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第二节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有探究价值的课分为两节去上,既有必要也很值得。
2.将一节探究课分做课前、课堂两部分去进行。课前操作“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素,课堂操作“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要素。
3.将一节化学思维教学模式的课分做课堂、课后两部分去进行。课堂操作“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要素,课后操作“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及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要素。
4.将本节课的复习提问、引入新课、巩固练习等其它辅助环节省略,将其它的教学内容作为学生的课后自学内容,在课堂上只对该探索的问题进行探究内容的教学。
以上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指正,希望各位同行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积累、总结出更好的经验、方法,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