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伴随着我国农业的不断发展,小麦作为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技术有了很大的進步。为了扩大生产面积,增加粮食产量,我国许多地区在气候较干燥的地区种植小麦。所以,研究小麦抗旱栽培技术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疆伊犁河谷小麦种植中抗旱技术应用现状的分析,从选种、栽培、施肥、播种、节水等方面阐述了小麦早期抗旱技术的实施要点。
关键词:小麦;抗旱;栽培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命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干旱的内陆地区,水尤其重要。频发旱灾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害人类生存。中国是经常遭受干旱的国家。根据统计,每年因旱灾造成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5%以上,是造成各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使旱灾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呈上升趋势。这次特大旱灾发生在2000和2001年之间;严重干旱年发生在2002、2003、2006、2007年和2009年;尽管2010年中国发生了中度旱灾,但仍有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中国西南五省(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2010年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全国有
0.067亿hm2耕地遭受了旱灾,预计受旱灾面积0.067亿hm2,占全国的84%,作物受灾面积527.13万hm2,受灾人口2088万人,1368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频发,严重威胁着我国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1 我国小麦种植业抗旱技术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方法较为单一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小麦的抗旱技术在各种元原因的限制下,其起步和发展速度都较晚,当地居民在小麦种植方面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弱,在抗旱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较为单一。尤其是在农户的自主小麦种植上,对于小麦的前期抗旱技术的应用和选择往往比较盲目,其抗旱技术的获取途径也较为单一。部分农户为了提高小麦前期种植的抗旱水平,甚至会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和当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抗旱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导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小麦前期抗旱效果并不理想。
1.2 抗旱成本过高
由于缺乏对小麦抗旱工作的区域性考虑,在抗旱规划上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不到位。比如有的农民盲目选择抗旱品种,采用自灌系统缓解旱情。但是经调查可知,这种抗旱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成本支出和种植效益方面却会造成极大损失,对新疆地区的小麦抗旱管理的长期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1.3 科学抗旱意识不足
当前,在大田小麦种植管理中,许多农民缺乏科学种植、抗旱的意识。另外在传统抗旱思维的限制下,使得人们对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种植、选种、播种、抗旱管理的理念和意识不足。
2 新疆大田小麦种植业前期抗旱管理应用分析
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特征逐渐变得规模化、技术化和经济性,为了满足小麦种植的前期抗旱管理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我国许多地区进行了研究和试验。下面笔者将对新疆伊犁河谷霍城县大田小麦抗病栽培技术实例进行介绍。
2.1 选种
麦种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干旱发生的根本因素。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高抗旱性小麦品种,其主要特征是: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芽胚越来越大,顶土能力强,适合深播。根据本市的实际技术条件和气候生态特点,克旱10号、龙麦10号等品种更适合在本市种植。通过对选种进行综合评价,实施综合选种策略,使选种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2.2 播种
适宜早播的春小麦,能促进根系生长,延长春化时间,促进后继发育。常规小麦四月份播种,但该阶段小麦是三叶期的。拔节期会发生干旱,造成小麦发育初期缺水,从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在引入科学的种植理念之后,霍城县政府结合当地气候,尽量晚播,六月初播种。7月和8月降水量较大,影响了地下水储存和小麦产量。
2.3 耕作
旱地小麦种植中,关键是要做好管理规划。霍城县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于自然降水和土壤蓄水,但是自然降水相对较少且不稳定,因此改良措施非常重要。霍城县去年秋冬利用秋耕秋收贮藏降水于土壤中,减少蒸发和下渗。而且在春季,则应尽量避免耕耘,防止水流失。
2.4 施肥
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水分,干旱区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整体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小麦根系发育,提高了小麦的蓄水能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使钾、磷、氮得到适当的比例,微量元素得到适当的利用使麦子健康生长。
3 结语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小麦干燥和水分管理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对当地植物环境和条件的了解,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干性品种,以便检查播种时间是否合适、土壤处理是否良好、施肥措施是否得当;增加土壤容量和肥力,并提高水效。大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通过科学的集中栽培技术和方法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书俊.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4):50.
[2] 张秀峰.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54-55.
[3] 何明怀.小麦的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00.
关键词:小麦;抗旱;栽培技术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生命线,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命脉,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在中国干旱的内陆地区,水尤其重要。频发旱灾是一个全球性的灾难性气候问题,直接或间接地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危害人类生存。中国是经常遭受干旱的国家。根据统计,每年因旱灾造成的损失占各种自然灾害的5%以上,是造成各种灾害的主要原因。我国在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严重的旱灾,使旱灾的持续时间和程度呈上升趋势。这次特大旱灾发生在2000和2001年之间;严重干旱年发生在2002、2003、2006、2007年和2009年;尽管2010年中国发生了中度旱灾,但仍有部分地区发生了严重旱灾。中国西南五省(云南、贵州、广西、四川、重庆)2010年遭受了百年一遇的旱灾,全国有
0.067亿hm2耕地遭受了旱灾,预计受旱灾面积0.067亿hm2,占全国的84%,作物受灾面积527.13万hm2,受灾人口2088万人,1368头牲畜因旱饮水困难,旱灾频发,严重威胁着我国城乡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生态环境。
1 我国小麦种植业抗旱技术应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1 方法较为单一
就现阶段来说,我国新疆伊犁河谷小麦的抗旱技术在各种元原因的限制下,其起步和发展速度都较晚,当地居民在小麦种植方面对新技术的应用积极性不高,接受能力较弱,在抗旱技术的应用方面也较为单一。尤其是在农户的自主小麦种植上,对于小麦的前期抗旱技术的应用和选择往往比较盲目,其抗旱技术的获取途径也较为单一。部分农户为了提高小麦前期种植的抗旱水平,甚至会选择与当地气候环境和当地自然条件不符的抗旱手段,在这一背景下,导致新疆伊犁河谷地区的小麦前期抗旱效果并不理想。
1.2 抗旱成本过高
由于缺乏对小麦抗旱工作的区域性考虑,在抗旱规划上认识不足,在实施过程中成本控制不到位。比如有的农民盲目选择抗旱品种,采用自灌系统缓解旱情。但是经调查可知,这种抗旱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是在成本支出和种植效益方面却会造成极大损失,对新疆地区的小麦抗旱管理的长期发展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1.3 科学抗旱意识不足
当前,在大田小麦种植管理中,许多农民缺乏科学种植、抗旱的意识。另外在传统抗旱思维的限制下,使得人们对利用科学方法进行科学种植、选种、播种、抗旱管理的理念和意识不足。
2 新疆大田小麦种植业前期抗旱管理应用分析
农业经济的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发展特征逐渐变得规模化、技术化和经济性,为了满足小麦种植的前期抗旱管理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在我国许多地区进行了研究和试验。下面笔者将对新疆伊犁河谷霍城县大田小麦抗病栽培技术实例进行介绍。
2.1 选种
麦种是影响小麦产量和干旱发生的根本因素。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许多地区都出现了高抗旱性小麦品种,其主要特征是:根系发达,可以吸收深层水分和养分;芽胚越来越大,顶土能力强,适合深播。根据本市的实际技术条件和气候生态特点,克旱10号、龙麦10号等品种更适合在本市种植。通过对选种进行综合评价,实施综合选种策略,使选种符合国家二级标准。
2.2 播种
适宜早播的春小麦,能促进根系生长,延长春化时间,促进后继发育。常规小麦四月份播种,但该阶段小麦是三叶期的。拔节期会发生干旱,造成小麦发育初期缺水,从而导致小麦产量下降。在引入科学的种植理念之后,霍城县政府结合当地气候,尽量晚播,六月初播种。7月和8月降水量较大,影响了地下水储存和小麦产量。
2.3 耕作
旱地小麦种植中,关键是要做好管理规划。霍城县小麦生长所需要的水分主要来自于自然降水和土壤蓄水,但是自然降水相对较少且不稳定,因此改良措施非常重要。霍城县去年秋冬利用秋耕秋收贮藏降水于土壤中,减少蒸发和下渗。而且在春季,则应尽量避免耕耘,防止水流失。
2.4 施肥
通过合理施肥,调整土壤水分,干旱区土壤水分利用率较高。整体提高了土壤肥力,促进了小麦根系发育,提高了小麦的蓄水能力;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相结合,使钾、磷、氮得到适当的比例,微量元素得到适当的利用使麦子健康生长。
3 结语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小麦干燥和水分管理对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作用。考虑到对当地植物环境和条件的了解,有必要选择合适的干性品种,以便检查播种时间是否合适、土壤处理是否良好、施肥措施是否得当;增加土壤容量和肥力,并提高水效。大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可通过科学的集中栽培技术和方法得到改善。
参考文献
[1] 刘书俊.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分析[J].南方农机,2020,51(4):50.
[2] 张秀峰.绿色小麦种植田间管理及技术推广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20(2):54-55.
[3] 何明怀.小麦的高产丰产优质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