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据《财经时报》报道,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2011年1月5日表示,中国宏观经济面临通胀预期加大、通胀压力上升等问题。随即,中国人民银行1月6日在其网站上发表的一篇文章中说,央行在最近的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放在金融宏观调控更加突出的位置,提高调控的针对性,有效管理流动性,控制物价过快上涨的货币条件”。然而对此,有媒体评论说,在周期性和结构性因素的影响下,2011年中国通胀将加速,涨风飞了!
通货膨胀发出超级警告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认为,中国此次通胀加剧,正值北京方面力图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依赖出口向内需转型。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似乎只做到了把经济引入一个全民炒房的迷乱阶段。去年年底,上海和北京的土地售价屡屡打破纪录,尽管政府出台了诸多为楼市降温的举措,但人们对房地产的热情似乎依然不减。外界批评政府是否真的有决心改变房地产炒作局面。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是通膨和资产泡沫。从最近两个月的连续成长可以看出,通膨以两位数的成长速度攀涨。以最坏的结果来看,北京如果不采取行动,今年通胀率将达两位数。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则认为,中国通胀压力已经处于危险区。
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撰文指出,通胀严重将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说,通货膨胀问题与社会维稳相关,这就可以解读为什么中国官方大张旗鼓地表态解决通胀问题。同时也可以预见,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中国来说,可能比第一个十年要更为艰难。
台湾《联合报》一则报道指出,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社会风险上升。该报引述一项调查指出,中国普通工人年年增加退休工资,但6年下来,涨幅竟然不如公务员涨1年,这一居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的现象,恐将引起社会风险上升。
这项由中国一个叫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新出炉的《2010中国人民生活品质指数报告》显示,该年度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满意度,不仅比起5年前的满意度指数明显下降,对于短期生活品质改进的信心,也显示跌落。调查指出,拉低生活品质感受的最主要原因是物价上升、房价居高、收入水准无改善,以及随之带来职业满意度微降、消费信心下降,对于政府在改善就业、惩治腐败方面的作为的信心,则在原来低位水准上继续下降。
货币发行超过美国1.6倍
对于有人预计,未来两月中国通胀率将达到7-8 %,并可能冲上两位数这一问题,旅美华裔经济学家梅凤杰表示,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他说,中国通胀引发的原因是超量印刷钞票,2008年和2009年,中国大陆拿出4万亿来刺激经济,每年增发9万亿的贷款。中国货币“超发”数量过去两年超过几十万亿。这造成了整个经济的通胀发生。他说,多年的通货膨胀超发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美国。中国的GDP(约)只占美国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货币的发行却达到1.6倍。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基于目前这种情况,他认为中国政府能调控经济的手段已经很少了。为了应对通胀压力,中国在过去几个月已经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2010年央行两度加息,六度调高银行存款储备金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2011年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过去10年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发钱最快的国家,而且是钱最多的国家。在2010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这一年,新增货币10.38万亿元,增幅高达19.46%。同期,美国增长3.3%。日本则控制在2.5%左右。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
中国为什么要发出这么多钱?这与目前的汇率机制有关。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加入WTO后,中国向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增长率突然跳到了28%,并一发不可收拾。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以每年1千多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紧接着就以每年2千多亿、4千多亿的规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是1998年的18.3倍。2010年同期,日本的外汇储备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断的打破由自己创造出的世界纪录时,新钞就不得不源源不断的出柜。由此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超常态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哪里?
“票子”,已经印出来了,就不会凭空消失。那些无法被GDP增长和物价增长稀释的“超额货币”,终将四处蔓延。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周其仁借用哈耶克的理论说:货币似蜜。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像具有粘度的液体如蜂蜜一般,过量的货币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漫游”。这些“蜜”一旦粘在哪里,哪里的价格就开始如同坐上火箭般飙升。
土地和房子是当之无愧的捞钱地,大量的货币洒向购物中心、公寓住房、写字楼和酒店式公寓。2003年到现在,北京及其周边的土地价格攀升了9倍。上海的人均收入不足东京的四分之一,而房价已经直逼东京。
畸高的房价催生了越来越严的调控,2010年的调控不断刷新“史上最严”的纪录: “限购”、“限贷”、“限外”、“限年龄”。当货币逃离房地产市场,大蒜、苹果、绿豆、红酒、大红袍……所有可供投资的资产,价格都纷纷飙升。2010年7月份以来,全国36个城市近70%的食用农产品都在涨价。
暴涨带来的结果,使政策来回奔走地救火——楼市调控、蔬菜限价……
周其仁说,这种治理方式看似针对性强,最后却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延误了釜底抽薪——控制货币供应量——这唯一治本之策的实施时间;二是东涨西也涨的物价态势,激发和强化了公众的通胀预期。通胀的预期一上去,下来可就不容易。最忧伤的是穷人,他们没分到多少新增的货币蛋糕,反而在衣食住行的全面涨价中被货币超发的泡沫所裹挟。
对此,摩根士丹利中国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从低通胀时代到高通胀时代的转变。2011年,中国流动性过剩将更突出,通胀压力较之2010年也会加大。
2011年全球经济将伴随着较为强劲的复苏,预见美国会有出色的表现。由于2010年1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延续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摩根士丹利上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原来的2.6%调高至3.6%。他认为,从全球范围看,2011年将呈现“不平衡复苏”态势,即在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的拉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复苏态势由弱转强。这将反映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上,比如说石油、粮食价格的上涨,这只能助推通胀。其次,目前中国工业产能的利用率已达到历史高位,出口已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经济内部的产出缺口非常小,流动性过剩威胁仍然存在。一方面,在中国,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短期周期性因素会导致通胀。2011年中国“迎来通胀”,这一趋势无可避免。
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内需,依赖于不可贸易部门。而诸如农业、服务业等不可贸易部门,生产效率比较低。这意味着,该行业对GDP增长每贡献一个百分点,宏观上对应的通胀率相对比较高。在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危害性,更令人忧虑。早在2010年“两会”闭幕后,温家宝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说:“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
那么,通货膨胀的根源在哪里呢?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货币的超发。那么,是什么在加剧货币的超发?而这一隐蔽因素,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之一。它就是政府投资。
社会总投资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两大部分构成。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非政府投资占据绝对主导。而在中国,政府投资本来就比较大,次贷危机发生后,为刺激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上马重大投资项目;仅湖北一个省,就推出了令全球震惊的12万亿的投资规划。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有动力把获得的利润转换成新的投资,通过投资扩张,加速自己的发展。这同时也消化掉了部分超发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手中的存量资金不会涌入到“炒作”大军中,故不会对物价产生影响。但一旦政府投资过大,对社会投资空间形成挤压,企业家手中的存量资金无处可去,又不愿意坐视其贬值,就会考虑换成房产等实物保值。如此,便很容易形成囤积热,导致物价的上涨。而物价的上涨,使得存款利息不足以弥补通胀,又引发更多资金从银行流向各种实物(包括农产品),加剧通胀,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投资的效率一般是比较低的。而且,政府本身并不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机构,其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税费收入;二是发行货币与银行信贷;三是发行债券等。
于是,问题来了。税费收入提高,企业负担加重,投资意愿会进一步降低,引发更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来选择投机。而发行货币和信贷扩张,会滋生大量增量货币,使得等量的商品对应更多的货币,加剧通胀预期。并且,一旦大规模投资铺开,还需要新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去,使得货币超发的惯性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至于发行债券等,无非是把民间的资金收集起来,由政府统一支配,这同样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
通货膨胀发出超级警告
《华尔街日报》的评论认为,中国此次通胀加剧,正值北京方面力图调整经济增长模式,从过去的依赖出口向内需转型。但到目前为止,中国似乎只做到了把经济引入一个全民炒房的迷乱阶段。去年年底,上海和北京的土地售价屡屡打破纪录,尽管政府出台了诸多为楼市降温的举措,但人们对房地产的热情似乎依然不减。外界批评政府是否真的有决心改变房地产炒作局面。
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今年中国经济的最大风险是通膨和资产泡沫。从最近两个月的连续成长可以看出,通膨以两位数的成长速度攀涨。以最坏的结果来看,北京如果不采取行动,今年通胀率将达两位数。摩根士丹利亚洲非执行主席斯蒂芬·罗奇则认为,中国通胀压力已经处于危险区。
中国经济学家谢国忠撰文指出,通胀严重将影响中国社会的稳定。《华尔街日报》的分析也说,通货膨胀问题与社会维稳相关,这就可以解读为什么中国官方大张旗鼓地表态解决通胀问题。同时也可以预见,本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对中国来说,可能比第一个十年要更为艰难。
台湾《联合报》一则报道指出,中国居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社会风险上升。该报引述一项调查指出,中国普通工人年年增加退休工资,但6年下来,涨幅竟然不如公务员涨1年,这一居民生活满意度下降的现象,恐将引起社会风险上升。
这项由中国一个叫零点研究咨询集团新出炉的《2010中国人民生活品质指数报告》显示,该年度中国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满意度,不仅比起5年前的满意度指数明显下降,对于短期生活品质改进的信心,也显示跌落。调查指出,拉低生活品质感受的最主要原因是物价上升、房价居高、收入水准无改善,以及随之带来职业满意度微降、消费信心下降,对于政府在改善就业、惩治腐败方面的作为的信心,则在原来低位水准上继续下降。
货币发行超过美国1.6倍
对于有人预计,未来两月中国通胀率将达到7-8 %,并可能冲上两位数这一问题,旅美华裔经济学家梅凤杰表示,这一点也不令人惊讶。他说,中国通胀引发的原因是超量印刷钞票,2008年和2009年,中国大陆拿出4万亿来刺激经济,每年增发9万亿的贷款。中国货币“超发”数量过去两年超过几十万亿。这造成了整个经济的通胀发生。他说,多年的通货膨胀超发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的货币发行超过美国。中国的GDP(约)只占美国三分之一的情况下,货币的发行却达到1.6倍。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现象。基于目前这种情况,他认为中国政府能调控经济的手段已经很少了。为了应对通胀压力,中国在过去几个月已经出台了各种措施,包括2010年央行两度加息,六度调高银行存款储备金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宣布2011年货币政策将由“适度宽松”转向“稳健”。但过去10年里,中国不仅是世界上发钱最快的国家,而且是钱最多的国家。在2010年,这一趋势仍在继续。这一年,新增货币10.38万亿元,增幅高达19.46%。同期,美国增长3.3%。日本则控制在2.5%左右。不知不觉间,中国已经成为了世界上钱最多的国家。
中国为什么要发出这么多钱?这与目前的汇率机制有关。中国现行的外汇管理体制是,外汇储备每增加1美元,央行就必须得相应地放出等值的人民币,以吸纳这些源源不断的外汇。加入WTO后,中国向世界的大门徐徐打开,中国外汇储备的年增长率突然跳到了28%,并一发不可收拾。从2003年开始,我国的外汇储备就以每年1千多亿以上的规模增加,紧接着就以每年2千多亿、4千多亿的规模恣意攀升。2008年,遭遇全球经济危机,中国的外汇储备继续新增4500亿美元。截至2010年9月底,中国外汇储备已是1998年的18.3倍。2010年同期,日本的外汇储备还不到中国的一半。
当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不断的打破由自己创造出的世界纪录时,新钞就不得不源源不断的出柜。由此引起的货币供应量超常态增长,这是世界经济史上从未有过的景象。
通货膨胀的根源在哪里?
“票子”,已经印出来了,就不会凭空消失。那些无法被GDP增长和物价增长稀释的“超额货币”,终将四处蔓延。经济学家、北大教授周其仁借用哈耶克的理论说:货币似蜜。新增的货币投放到经济与市场后,像具有粘度的液体如蜂蜜一般,过量的货币以不同的速度在不同种类的资产或商品之间“漫游”。这些“蜜”一旦粘在哪里,哪里的价格就开始如同坐上火箭般飙升。
土地和房子是当之无愧的捞钱地,大量的货币洒向购物中心、公寓住房、写字楼和酒店式公寓。2003年到现在,北京及其周边的土地价格攀升了9倍。上海的人均收入不足东京的四分之一,而房价已经直逼东京。
畸高的房价催生了越来越严的调控,2010年的调控不断刷新“史上最严”的纪录: “限购”、“限贷”、“限外”、“限年龄”。当货币逃离房地产市场,大蒜、苹果、绿豆、红酒、大红袍……所有可供投资的资产,价格都纷纷飙升。2010年7月份以来,全国36个城市近70%的食用农产品都在涨价。
暴涨带来的结果,使政策来回奔走地救火——楼市调控、蔬菜限价……
周其仁说,这种治理方式看似针对性强,最后却带来两个结果:一是延误了釜底抽薪——控制货币供应量——这唯一治本之策的实施时间;二是东涨西也涨的物价态势,激发和强化了公众的通胀预期。通胀的预期一上去,下来可就不容易。最忧伤的是穷人,他们没分到多少新增的货币蛋糕,反而在衣食住行的全面涨价中被货币超发的泡沫所裹挟。
对此,摩根士丹利中国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王庆指出,中国正在经历从低通胀时代到高通胀时代的转变。2011年,中国流动性过剩将更突出,通胀压力较之2010年也会加大。
2011年全球经济将伴随着较为强劲的复苏,预见美国会有出色的表现。由于2010年12月奥巴马政府宣布延续布什政府的减税政策,摩根士丹利上调了对美国经济增速的预测,从原来的2.6%调高至3.6%。他认为,从全球范围看,2011年将呈现“不平衡复苏”态势,即在新兴市场国家增长的拉动下,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复苏态势由弱转强。这将反映在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上,比如说石油、粮食价格的上涨,这只能助推通胀。其次,目前中国工业产能的利用率已达到历史高位,出口已超过了历史最高水平,中国经济内部的产出缺口非常小,流动性过剩威胁仍然存在。一方面,在中国,各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短期周期性因素会导致通胀。2011年中国“迎来通胀”,这一趋势无可避免。
中国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于内需,依赖于不可贸易部门。而诸如农业、服务业等不可贸易部门,生产效率比较低。这意味着,该行业对GDP增长每贡献一个百分点,宏观上对应的通胀率相对比较高。在全球经济仍然面临诸多不确定性的大背景下,通货膨胀的危害性,更令人忧虑。早在2010年“两会”闭幕后,温家宝在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就说:“如果发生通货膨胀,再加上收入分配不公,以及贪污腐败,足以影响社会的稳定,甚至政权的巩固。”
那么,通货膨胀的根源在哪里呢?
提到这个问题,很多人都会想到货币的超发。那么,是什么在加剧货币的超发?而这一隐蔽因素,恰是导致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之一。它就是政府投资。
社会总投资由政府投资和非政府投资(社会投资)两大部分构成。在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政府投资所占的比重很小,非政府投资占据绝对主导。而在中国,政府投资本来就比较大,次贷危机发生后,为刺激经济发展,各地政府纷纷上马重大投资项目;仅湖北一个省,就推出了令全球震惊的12万亿的投资规划。
在正常情况下,企业有动力把获得的利润转换成新的投资,通过投资扩张,加速自己的发展。这同时也消化掉了部分超发货币。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家手中的存量资金不会涌入到“炒作”大军中,故不会对物价产生影响。但一旦政府投资过大,对社会投资空间形成挤压,企业家手中的存量资金无处可去,又不愿意坐视其贬值,就会考虑换成房产等实物保值。如此,便很容易形成囤积热,导致物价的上涨。而物价的上涨,使得存款利息不足以弥补通胀,又引发更多资金从银行流向各种实物(包括农产品),加剧通胀,形成恶性循环。
政府投资的效率一般是比较低的。而且,政府本身并不是能够创造经济效益的机构,其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税费收入;二是发行货币与银行信贷;三是发行债券等。
于是,问题来了。税费收入提高,企业负担加重,投资意愿会进一步降低,引发更多的资金从实体经济中流出来选择投机。而发行货币和信贷扩张,会滋生大量增量货币,使得等量的商品对应更多的货币,加剧通胀预期。并且,一旦大规模投资铺开,还需要新的资金源源不断地补充进去,使得货币超发的惯性在短期内难以得到扭转。至于发行债券等,无非是把民间的资金收集起来,由政府统一支配,这同样会抑制民间投资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