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可谓是中国创投行业有史以来最好的一年,前11个月,中国创业投资市场无论募资、投资还是退出,均创出历史新高。 近三年来,中国资本投资市场惊现爆发式的增长,投资总额以80%的涨幅飞涨,而投资案例数量也以35%的比例成长。随着国内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资本市场的繁荣,民营企业从实业转向投资已经成为一种时髦的趋势。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向“敏感”的温州民营老板们兴起了“创投热”,那么到底什么是创投?温州的创投行业又表现如何呢?
“创投”是什么?
创业投资(简称“创投”、“VC”,亦称作“风险投资”)是指创业投资企业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
创业投资的经营方针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回报,特别强调创业企业的高成长性;其投资对象是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企业,甚至是仅仅处在构思之中的企业。它的投资目的不是要控股,而是希望取得少部分股权,通过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援助,促进创业公司的发展,使资本增值。一旦公司发展起来,企业可以上市,创业资本家便通过在股票市场出售股票,获取高额回报。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的核心标准,是能否在未来的可预计期间内取得高额回报。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更具备高成长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创业投资往往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在美国,70% 以上的创业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从而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11月15日,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在内的国家“十部委”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规范其投资运作,鼓励其投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投”成了“温州热钱”新去向
数量庞大、流动活跃、投资领域广泛的温州民间资本,近年来经常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在经历了对房地产、矿产、棉花、股市、能源的投资之后,大量温州民间资金开始转向VC(创业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是当前经济环境下“温州热钱”的最新动向。
2008年11月份在温州召开的“中国本土创投与私募股权投资论坛”上,就有来自温州的企业家占据了大半个会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已经有近1400亿元温州民间资金涌入了创投领域,成立投资基金数量达到300个。
在会议上,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家表示,在对包括房地产、煤矿,以及小商品、电器制造等传统领域的投资过程中,亦有不少温州商人努力尝试产业升级,但收效甚微。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业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冲动时,创投业成了他们的首选。
目前,温州进入创投行业的资金大约在1500亿元左右,2009年以来,温州资本出现了明显向创投行业流入的趋势。温州市场上的流动资本有8000亿元左右,其中,6000亿元是可以对外投资的。
据分析,温州资金快速抱团涌入创投行业根本原因有二:第一是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加大,温商从各个投资市场收缩。第二,温州市本身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又处于交通网络的“盲点”上,数千亿游资必须要寻找新投资渠道,目前由于国家对于民营资本从事金融行业有诸多限制,创业投资便成为温州巨额民间资本最为合适的投资通道。
温州式创投面临的“难题”
“在温州,融资难,融资之后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上海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的经理张俊无奈地表示。信任难题,是温州创投业壮大的首要问题。2009年初,张俊管理的基金专程去温州融资,“到了才知道,外地人很难取得温州资金的信任。”后在“高人”指点下,张俊才知道,在他之前,去温州融资的PE已经数不胜数,但成功的却少之又少。全国知名的都不行,还得先说服温州本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或者企业参与,这样才能获得温州商人最初步的信任。张俊管理的PE终于获得了这样的“殊荣”,但接下来的“烦恼”却是始料未及的。LP(有限合伙人)三天两头就会打电话来问项目的进展,有的看过管理团队的项目报告还不放心,还要求亲自实地去再看这个项目。
听说有些在温州融资比较多的PE,还特意请了专人,来应付温州老板的电话。温州资金大多来自于产业资金,那些靠自己一点点打拼起来的老板们,对管理团队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嗤之以鼻,他们内心深处,不大看得起PE的团队,觉得这种团队缺少管理企业的经验。这样的结果就是:交钱不交心,“有限合伙人”对PE经营“无限”干涉。所以,温州的资金,大多投入了温州人自己创办的“温州式”创投,说白了,还是不信任。
温州模式其实有其历史根源。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的创业者中就流行着名为“活会”的融资方式。即在亲戚、朋友间发起集会,许诺固定的收益,以类似会员制的方式融资。这让温州商人逐步形成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信用体系,外人就很难融入这个体系,温州人也不能接受完全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管理。
温州人郑盛是一家农业投资公司的大股东,从事的正是眼下温州、福建最热的行当——私募股权投资(PE),张常发是郑盛请来的这个投资公司的管理者。但郑先生承认,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让他很难把握和张常发的关系,日常工作和最后拍板的过程中,这个度很难把握。有些事情协议上说过,都由张常发管理,但是实际上郑盛是要过问,甚至郑的家族合伙股东都想参与过问。这种关系弄到后来,大家矛盾越来越大,影响公司的发展。
这些情况诚如著名媒体经济评论员辛格所说,“大部分温州和福建民营老板的发家都是短、平、快的小商品、大市场模式。后来的炒房、买煤矿、甚至炒大蒜,更加重了温州模式中注重短期效益的性格。 这种特有的投资性格已经造成了一些畸形的投资现象。按惯例,创投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产品,大部分投资要七八年甚至十年才能获利退出。但温州、福建很多投资者心理底线却是一两年,于是把投资重点全放在Pre-IPO项目上。 所谓Pre-IPO项目投资,即在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短期上市时投资,然后在其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
但这种项目非常少,就算有,人家此时融资也不是为钱,而是看重投资基金在上市过程中的运作能力。这样的项目一般都被垄断在全国知名的大型创投基金和券商手中。而很多管理者为了满足老板的要求,只好去‘想办法’,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就是内部违法交易,造成PE腐败;要么就是受骗上当。而且后者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前者。
另一种畸形现象就是“炒股权”。就跟炒房一样,我以2倍的市盈率投了个项目,如果别的基金有兴趣,就以5倍的市盈率转手。这在温州本地创投中已不是新鲜事,但危机也显而易见,“就看最后一个接棒的人是谁了。”这种趋势,还正在将一些实业老板和技术型老板拖下水。
温州人做创投的优势
温州人做创投,除了庞大的民间资金做后盾外,还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军团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倾向于基于地缘和血缘产生的信用体系,抱团作战,所向披靡。这“抱团”,意味着诚信体系的缜密而稳固。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也证实,温州人的金融诚信度的指标排名也是全国最高的。
在VC业内,投资方、创投机构、被投资企业三足鼎立,构成了诚信的三大主体,其诚信机制必然决定着VC的发展空间,也决定了创投机构与企业的战略双赢。笔者的看法是:只有创投机构有着高度的诚信,投资者才会把更多资金投进来。而军团体系,恰恰铸造了温州VC的高诚信度。
第二,经验优势。温州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是走民营路起家的,而创业投资基金在20年前就有了雏形。那时,在温州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名为“活会”的融资方式。当一个人想要创业却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时,可以发起集会,以招标方式筹资,有利息、实行会员制,加入者期望投入的资金有一定程度的增值。
温州中小企业能够遍地开花,“活会”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由于“活会”的投资者、被投资人多是亲戚、朋友,关系特殊,所以这种模式做不大,做不成专业的投资公司。而“首华”致力于创造性、专业性、品牌性,致力于探索温州VC的模式,起点较高。
第三,品质优势。经营品质来自于经营胆识,来自于一种对项目定位的自信。像林阿信,就有一种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准的投资魄力、丰富的运作经验,而且,敢想敢干。这些,都是创投人所必备的特质,温州商人样样都有。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创投业在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应该同时关注传统行业。经过多年的考察调研表明,传统行业市场的VC空间仍然巨大,且具有相对成熟的消费人群和发展模式,只是经营战略、供求结构、技术创新上出现了瓶颈。倘若,VC能够大举投资传统行业,就能提升传统产业,极可能擦出新的火花。温州的众多的优质传统产业正在酝酿提升、转型,这是块肥美的蛋糕,希望创投界的有识之士不要忽略。
“创投”是什么?
创业投资(简称“创投”、“VC”,亦称作“风险投资”)是指创业投资企业向创业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以期所投资创业企业发育成熟或相对成熟后主要通过股权转让获得资本增值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
创业投资的经营方针是在高风险中追求高回报,特别强调创业企业的高成长性;其投资对象是那些不具备上市资格的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企业,甚至是仅仅处在构思之中的企业。它的投资目的不是要控股,而是希望取得少部分股权,通过资金和管理等方面的援助,促进创业公司的发展,使资本增值。一旦公司发展起来,企业可以上市,创业资本家便通过在股票市场出售股票,获取高额回报。
创业投资项目选择的核心标准,是能否在未来的可预计期间内取得高额回报。由于高新技术企业与传统企业相比,更具备高成长性,所以一般情况下,创业投资往往把高新技术企业作为主要投资对象。在美国,70% 以上的创业资本投资于高新技术领域,从而对高新技术产业化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2005年11月15日,包括国家发改委、科技部、财政部在内的国家“十部委”颁布了《创业投资企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对促进创业投资企业发展,规范其投资运作,鼓励其投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高新技术企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创投”成了“温州热钱”新去向
数量庞大、流动活跃、投资领域广泛的温州民间资本,近年来经常引起全国性的关注。在经历了对房地产、矿产、棉花、股市、能源的投资之后,大量温州民间资金开始转向VC(创业投资)和PE(私募股权投资)领域,这是当前经济环境下“温州热钱”的最新动向。
2008年11月份在温州召开的“中国本土创投与私募股权投资论坛”上,就有来自温州的企业家占据了大半个会场。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已经有近1400亿元温州民间资金涌入了创投领域,成立投资基金数量达到300个。
在会议上,一些温州民营企业家表示,在对包括房地产、煤矿,以及小商品、电器制造等传统领域的投资过程中,亦有不少温州商人努力尝试产业升级,但收效甚微。在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传统实业无法满足他们的投资冲动时,创投业成了他们的首选。
目前,温州进入创投行业的资金大约在1500亿元左右,2009年以来,温州资本出现了明显向创投行业流入的趋势。温州市场上的流动资本有8000亿元左右,其中,6000亿元是可以对外投资的。
据分析,温州资金快速抱团涌入创投行业根本原因有二:第一是国内资本市场风险加大,温商从各个投资市场收缩。第二,温州市本身人口众多、资源匮乏,又处于交通网络的“盲点”上,数千亿游资必须要寻找新投资渠道,目前由于国家对于民营资本从事金融行业有诸多限制,创业投资便成为温州巨额民间资本最为合适的投资通道。
温州式创投面临的“难题”
“在温州,融资难,融资之后的管理更是难上加难。”上海一家私募股权基金的经理张俊无奈地表示。信任难题,是温州创投业壮大的首要问题。2009年初,张俊管理的基金专程去温州融资,“到了才知道,外地人很难取得温州资金的信任。”后在“高人”指点下,张俊才知道,在他之前,去温州融资的PE已经数不胜数,但成功的却少之又少。全国知名的都不行,还得先说服温州本地非常有影响力的商界领袖或者企业参与,这样才能获得温州商人最初步的信任。张俊管理的PE终于获得了这样的“殊荣”,但接下来的“烦恼”却是始料未及的。LP(有限合伙人)三天两头就会打电话来问项目的进展,有的看过管理团队的项目报告还不放心,还要求亲自实地去再看这个项目。
听说有些在温州融资比较多的PE,还特意请了专人,来应付温州老板的电话。温州资金大多来自于产业资金,那些靠自己一点点打拼起来的老板们,对管理团队的研究报告和数据嗤之以鼻,他们内心深处,不大看得起PE的团队,觉得这种团队缺少管理企业的经验。这样的结果就是:交钱不交心,“有限合伙人”对PE经营“无限”干涉。所以,温州的资金,大多投入了温州人自己创办的“温州式”创投,说白了,还是不信任。
温州模式其实有其历史根源。改革开放之初,温州的创业者中就流行着名为“活会”的融资方式。即在亲戚、朋友间发起集会,许诺固定的收益,以类似会员制的方式融资。这让温州商人逐步形成基于地缘和血缘的信用体系,外人就很难融入这个体系,温州人也不能接受完全把自己的钱交给别人管理。
温州人郑盛是一家农业投资公司的大股东,从事的正是眼下温州、福建最热的行当——私募股权投资(PE),张常发是郑盛请来的这个投资公司的管理者。但郑先生承认,既是投资人又是管理者,让他很难把握和张常发的关系,日常工作和最后拍板的过程中,这个度很难把握。有些事情协议上说过,都由张常发管理,但是实际上郑盛是要过问,甚至郑的家族合伙股东都想参与过问。这种关系弄到后来,大家矛盾越来越大,影响公司的发展。
这些情况诚如著名媒体经济评论员辛格所说,“大部分温州和福建民营老板的发家都是短、平、快的小商品、大市场模式。后来的炒房、买煤矿、甚至炒大蒜,更加重了温州模式中注重短期效益的性格。 这种特有的投资性格已经造成了一些畸形的投资现象。按惯例,创投是一种长期性投资产品,大部分投资要七八年甚至十年才能获利退出。但温州、福建很多投资者心理底线却是一两年,于是把投资重点全放在Pre-IPO项目上。 所谓Pre-IPO项目投资,即在企业上市之前,或预期企业可短期上市时投资,然后在其上市后,从公开资本市场出售股票退出。
但这种项目非常少,就算有,人家此时融资也不是为钱,而是看重投资基金在上市过程中的运作能力。这样的项目一般都被垄断在全国知名的大型创投基金和券商手中。而很多管理者为了满足老板的要求,只好去‘想办法’,结果只有两个,要么就是内部违法交易,造成PE腐败;要么就是受骗上当。而且后者的几率要远远大于前者。
另一种畸形现象就是“炒股权”。就跟炒房一样,我以2倍的市盈率投了个项目,如果别的基金有兴趣,就以5倍的市盈率转手。这在温州本地创投中已不是新鲜事,但危机也显而易见,“就看最后一个接棒的人是谁了。”这种趋势,还正在将一些实业老板和技术型老板拖下水。
温州人做创投的优势
温州人做创投,除了庞大的民间资金做后盾外,还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第一:军团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温州人倾向于基于地缘和血缘产生的信用体系,抱团作战,所向披靡。这“抱团”,意味着诚信体系的缜密而稳固。而据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金融生态环境评价》也证实,温州人的金融诚信度的指标排名也是全国最高的。
在VC业内,投资方、创投机构、被投资企业三足鼎立,构成了诚信的三大主体,其诚信机制必然决定着VC的发展空间,也决定了创投机构与企业的战略双赢。笔者的看法是:只有创投机构有着高度的诚信,投资者才会把更多资金投进来。而军团体系,恰恰铸造了温州VC的高诚信度。
第二,经验优势。温州是吃改革饭长大的,是走民营路起家的,而创业投资基金在20年前就有了雏形。那时,在温州流传着一种特殊的名为“活会”的融资方式。当一个人想要创业却无法获得银行贷款时,可以发起集会,以招标方式筹资,有利息、实行会员制,加入者期望投入的资金有一定程度的增值。
温州中小企业能够遍地开花,“活会”的作用不可或缺。但由于“活会”的投资者、被投资人多是亲戚、朋友,关系特殊,所以这种模式做不大,做不成专业的投资公司。而“首华”致力于创造性、专业性、品牌性,致力于探索温州VC的模式,起点较高。
第三,品质优势。经营品质来自于经营胆识,来自于一种对项目定位的自信。像林阿信,就有一种敏锐的市场嗅觉、精准的投资魄力、丰富的运作经验,而且,敢想敢干。这些,都是创投人所必备的特质,温州商人样样都有。
与此同时,还有一点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创投业在聚焦高新技术产业的基础上,应该同时关注传统行业。经过多年的考察调研表明,传统行业市场的VC空间仍然巨大,且具有相对成熟的消费人群和发展模式,只是经营战略、供求结构、技术创新上出现了瓶颈。倘若,VC能够大举投资传统行业,就能提升传统产业,极可能擦出新的火花。温州的众多的优质传统产业正在酝酿提升、转型,这是块肥美的蛋糕,希望创投界的有识之士不要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