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裕固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裕固族传统民歌更是裕固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裕固族“象征标志”的一面旗帜。裕固族传统民歌在数辈人的努力下美丽绽放。裕固族地方区域和本身的语言传承现状对裕固族传统民歌影响深远。本文就影响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的不利因素中的“复合型音乐文化”和“研究者”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抛砖引玉,以求教于诸位前辈和同道,借以引起对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问题的关注。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民歌;复合型音乐;研究者;传承发展;
裕固族传统民歌繁花似锦,千百年来,裕固族人将裕固族独特的传统民歌记于心、流于口,历代相传。裕固族古老音乐文化记录了裕固族历史的足音,倾诉着裕固族人民的爱与恨,呈现着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展示了裕固族人民的处世品质和美德。裕固族传统民歌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包罗万象的内容诉说着自己的悠悠历史。
裕固族自定居河西(16世纪)至1953年,其音乐文化形成了丰厚的沉淀,成为裕固族文化中的代表性部分,这一时间段的裕固族民歌被普遍视为裕固族传统民歌。民歌是裕固族音乐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可以称得上是裕固族音乐的代名词。其内容丰富、品种纷繁、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着裕固族的历史演变和裕固族人的生活面貌。
“复合型音乐文化”对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的负面影响
裕固族文化是多元化的“复合型”文化,多元文化“夹缝”中成长的裕固族民歌在其多元融合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问题。
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发展中,存在着吸收和被吸收的问题,也存在着相互消长的问题。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
由于裕固族本身属于“少小”民族,自16世纪东迁进入河西走廊,民歌中就吸收了藏族的“拉伊”、蒙古族的“酒曲”、回族的“花儿”、土族的“宴席曲”以及当地汉族地方民歌等的一些音乐元素。再加之多民族的融合,传唱人数较少和受众认知程度尚浅等原因,造成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广大群众认知中的风格不是十分明显的认知结果。不像藏、蒙、回等民族歌曲,民族音乐风格独特而易于辨别。裕固族音乐文化中几乎只有“民歌”的音乐形式,传统器乐曲、舞蹈音乐等几乎没有。传播较缓慢、传播范围相对较小等原因,裕固族音乐元素在大众脑海里积累太少。而在裕固族聚居地随处都能听到藏歌蒙曲,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显得羞涩而窘困。在“复合型”音乐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裕固族民歌的风格被严重弱化,裕固族传统民歌的“市场”也越来越小。
复合型音乐文化有对裕固族音乐文化发展积极的一面,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多元文化复合型音乐文化“夹缝”中成长的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其多元融合中能否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风格令人担忧。
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者的匮乏
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者匮乏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当地音乐师资的缺乏,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陷入僵局。就算培养出个别音乐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因本身对裕固族传统民歌掌握不够,且缺乏相关老师的指导,致使本土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的从事裕固族传统民歌的传唱和裕固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热衷于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本土人士又苦于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使研究只停留在泛泛的“现象”研究的层面而不能深入。所以说,裕固族本土音乐文化研究者极其匮乏。
裕固族本土音乐研究者的情况如此,那么,一些非本土的裕固族音乐研究者的情况又如何呢!非裕固族本土的音乐专业研究者们对裕固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大致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被动型研究者”;二是“主动型研究者”。前者是出于某种“成果”的需要,为研究而研究的研究者。这种研究者是永远也达不到对裕固族传统民歌研究的境界,只能算是“高级观众”。“主动型研究者”是为裕固族纷繁魅力的音乐文化所吸引,怀抱一种炙热的情怀,以裕固族音乐文化传承为使命和自我研究价值的体现而投身到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去的。但由于不是当地土著居民,语言交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让他们的研究异常困难。有很多这样的研究者对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最终半途而废。能坚持下来且不断进取者甚少,笔者也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共勉。
综合来看,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者非常匮乏,急需有关部门拿出政策培养本族音乐人才,也需要更多的裕固族音乐文化热爱者积极加入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肃南裕县编委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贺卫光.《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周鸿德.《裕固族传统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4]侯晓琴.周鸿德.《裕固族复合型音乐文化透视》[J].《科学时代》,2010(12).
作者简介:周鸿德(1974— ),男,汉族,甘肃省张掖市人,硕士,讲师,专业:音乐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与理论研究。
【关键词】裕固族;传统民歌;复合型音乐;研究者;传承发展;
裕固族传统民歌繁花似锦,千百年来,裕固族人将裕固族独特的传统民歌记于心、流于口,历代相传。裕固族古老音乐文化记录了裕固族历史的足音,倾诉着裕固族人民的爱与恨,呈现着浓郁地方民族特色,展示了裕固族人民的处世品质和美德。裕固族传统民歌以其鲜明的民族文化特征和包罗万象的内容诉说着自己的悠悠历史。
裕固族自定居河西(16世纪)至1953年,其音乐文化形成了丰厚的沉淀,成为裕固族文化中的代表性部分,这一时间段的裕固族民歌被普遍视为裕固族传统民歌。民歌是裕固族音乐文化中最主要的内容,它可以称得上是裕固族音乐的代名词。其内容丰富、品种纷繁、曲调优美、节奏明快,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着裕固族的历史演变和裕固族人的生活面貌。
“复合型音乐文化”对裕固族传统民歌传承的负面影响
裕固族文化是多元化的“复合型”文化,多元文化“夹缝”中成长的裕固族民歌在其多元融合中出现了一些令人心痛的问题。
在多民族音乐融合发展中,存在着吸收和被吸收的问题,也存在着相互消长的问题。从裕固族的历史渊源和语言来看,其民歌与回鹘民歌和蒙古民歌有着同样的源流关系,歌词格律也有不少相似之处,此外,还具有许多古代语言的共性。
由于裕固族本身属于“少小”民族,自16世纪东迁进入河西走廊,民歌中就吸收了藏族的“拉伊”、蒙古族的“酒曲”、回族的“花儿”、土族的“宴席曲”以及当地汉族地方民歌等的一些音乐元素。再加之多民族的融合,传唱人数较少和受众认知程度尚浅等原因,造成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广大群众认知中的风格不是十分明显的认知结果。不像藏、蒙、回等民族歌曲,民族音乐风格独特而易于辨别。裕固族音乐文化中几乎只有“民歌”的音乐形式,传统器乐曲、舞蹈音乐等几乎没有。传播较缓慢、传播范围相对较小等原因,裕固族音乐元素在大众脑海里积累太少。而在裕固族聚居地随处都能听到藏歌蒙曲,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多元文化的”夹缝”中显得羞涩而窘困。在“复合型”音乐文化迅速发展的趋势下,裕固族民歌的风格被严重弱化,裕固族传统民歌的“市场”也越来越小。
复合型音乐文化有对裕固族音乐文化发展积极的一面,但它所产生的负面影响也是非常严重的,多元文化复合型音乐文化“夹缝”中成长的裕固族传统民歌在其多元融合中能否继续保持其独特的风格令人担忧。
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者的匮乏
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者匮乏的问题是显而易见的。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之当地音乐师资的缺乏,音乐专业人才的培养陷入僵局。就算培养出个别音乐专业学生进入高校,因本身对裕固族传统民歌掌握不够,且缺乏相关老师的指导,致使本土音乐专业的学生不能很好的从事裕固族传统民歌的传唱和裕固族音乐文化的研究。热衷于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的本土人士又苦于不具备专业的音乐知识,使研究只停留在泛泛的“现象”研究的层面而不能深入。所以说,裕固族本土音乐文化研究者极其匮乏。
裕固族本土音乐研究者的情况如此,那么,一些非本土的裕固族音乐研究者的情况又如何呢!非裕固族本土的音乐专业研究者们对裕固族音乐文化的研究大致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被动型研究者”;二是“主动型研究者”。前者是出于某种“成果”的需要,为研究而研究的研究者。这种研究者是永远也达不到对裕固族传统民歌研究的境界,只能算是“高级观众”。“主动型研究者”是为裕固族纷繁魅力的音乐文化所吸引,怀抱一种炙热的情怀,以裕固族音乐文化传承为使命和自我研究价值的体现而投身到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中去的。但由于不是当地土著居民,语言交流的障碍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让他们的研究异常困难。有很多这样的研究者对裕固族传统音乐文化的研究最终半途而废。能坚持下来且不断进取者甚少,笔者也是其中之一,让我们共勉。
综合来看,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者非常匮乏,急需有关部门拿出政策培养本族音乐人才,也需要更多的裕固族音乐文化热爱者积极加入裕固族音乐文化研究的行列。
参考文献
[1]肃南裕县编委会.《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志》[M].甘肃: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
[2]贺卫光.《裕固族民俗文化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
[3]周鸿德.《裕固族传统民歌研究现状及传承研究》[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9(6).
[4]侯晓琴.周鸿德.《裕固族复合型音乐文化透视》[J].《科学时代》,2010(12).
作者简介:周鸿德(1974— ),男,汉族,甘肃省张掖市人,硕士,讲师,专业:音乐学,研究方向:音乐表演艺术、教学与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