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个亲戚的小孩,上中学以后,整个人好像变得孤僻了,问他几句话,除了“嗯”“哦”这样的语气词外,他也没有别的回应。他的一个同龄人,做出一副牙疼的表情说:“他该不是得中二病了吧?”
“中二病”是什么病?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确切的答案。“自我意识过剩”“自我认知心态有问题”之类的说法,意思都含糊得很。隐约觉得,得这种“病”的人貌似都有点自我封闭,或者说是傲娇,其内心世界与他人缺乏通约性,并且喜欢过度强化和放任自己的感受,有一点自以为是, 又有一点自我怜悯。
其实这种所谓的“病症”只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虚虚实实,神神道道,甚至还有点像是流行时尚,于是,引得无数中学生给自己和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贴标签”的后果则是,标签的主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标签的定义,结果就真的“病”了。
刚刚告别稚嫩的童年,你开始有了一种看待他人和自我的新鲜的眼光。但你其实还处于懵懂的状态,所以不要总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屏蔽或者刻意过滤一些来自外部的信息。一个人的自信不是靠一套特异的表情和行为方式建立起来的,当你觉得身边所有人都不足道、不足语时,你已经戴上了自负的枷锁。
你要相信真理或真相可能是害羞的,谬误则狂悖无忌。自以为是者,永不知其非。人需要时时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执着于自己,于是看不见真正的事实?这弱弱的一问,才是人摆脱蒙昧和愚蠢的最后希望。唯一能把人从无知中拯救出来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哪怕是极小的成长,也有赖于人的自我醒觉。
人可以自恋,但不要自怜。尼采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甚至厌恶自己,那么生活将如同地狱。自由就是“不再羞于自己”。但自怜则是一种幼稚的情感,因为自怜者总是在弱化自己,始终在乞求别人施与同情和抚慰。斑马生下来二十分钟后就会走路,一小时后就会奔跑,在大型肉食动物环伺在侧的草原上,自怜和仇恨是没有意义的,它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就是:快跑!
不要以为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世界很忙碌,顾不上专门来得罪你,别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敌意来瞄准你。生活不是科幻小说,银河系不需要你来拯救,没有人会是宇宙的中心。即便当你在群体中感觉不好的时候,也请相信,你没有那么糟糕,你也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你总抱着一种拒斥和愤怒的态度,亏欠的只是自己。
有一次我被老师拎到讲台旁罚站,整节课我都特意眯起眼睛扫视整个教室,心中燃烧着一团莫名的怒火,恨不得把自己的目光变成杀人利器。下课以后,前排一个漂亮而且俏皮的女生竟然走到我身邊,一本正经地模仿起我的表情和眼神,看到她那种古怪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与全体为敌的姿态好搞笑。我仿佛在看周星驰的电影,紧绷的表演被一次戏仿戳穿了,鼓得满满的恶意也瞬间泄了气。
有时候你需要一次类似的反观自照。就像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是不是被某种虚假的激情控制。恶意爬上脸,会让人变丑。都说三十岁后人当为自己的容貌负责,其实,这个过程从现在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微笑吧,笑脸盈盈,是最好的妆饰和美颜。
不过,只有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才能笑得出来,不是吗?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里有人讨教“怎样才能考100分”。这个提问者后来当了老师,发现班上同学彼此很冷漠,就出了一张卷子,让学生做“朋友测验”。每人挑选一位同学作为了解对象,测验结束后由当事人说出答案并评分。同学们只有投入地去了解彼此才能得100分。大家的感情很快就有了大大的增进。
原来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我。原来不是每个人都会讨厌我。
人与人是互相塑造的。比起“成就”,我更喜欢“成全”两个字。彼此的成全中有更多的理解。
什么叫理解?理解意味着真正的聆听,意味着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我”固执地冒出头来表达诉求。一个佳节之夜,一对恋人相隔两地。男孩出差在外,彼时正坐在空荡荡的火车上。他感到寂寞,于是给女孩打电话。男孩很想得到一些温暖的话语来抚慰“羁旅的哀愁”,可是他没想到,独自过节的女孩正怀着一肚子怨气呢。她气乎乎地指责道:“你为什么不陪我?”男孩更委屈:“我孤身在外岂不是更可怜?”他们都在自怜,他们都在索取,但得到的却只有郁闷。
理解是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仍能想到对方的需要。理解里面有原谅,有妥协,有给予,有对他人“不得已”的尊重。理解,是男孩对女孩说:“很抱歉我没有时间陪你,让你一个人孤零零的。”而女孩对男孩说:“我不要紧的,倒是你独自在外,要多多保重。”
只有懂得倾听和理解,你才能感知和收获来自世界的善意,才能拥有一种开放的心智。
你的生命“如花初胎”,无限的可能性正在向你敞开。所以,请好好珍惜这一片带着朝露的时光。
“中二病”是什么病?我在网上搜了半天,也没找到确切的答案。“自我意识过剩”“自我认知心态有问题”之类的说法,意思都含糊得很。隐约觉得,得这种“病”的人貌似都有点自我封闭,或者说是傲娇,其内心世界与他人缺乏通约性,并且喜欢过度强化和放任自己的感受,有一点自以为是, 又有一点自我怜悯。
其实这种所谓的“病症”只是人们建构起来的一个概念。虚虚实实,神神道道,甚至还有点像是流行时尚,于是,引得无数中学生给自己和别人贴上这样的标签。“贴标签”的后果则是,标签的主人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让自己的行为方式符合标签的定义,结果就真的“病”了。
刚刚告别稚嫩的童年,你开始有了一种看待他人和自我的新鲜的眼光。但你其实还处于懵懂的状态,所以不要总是沉醉在自己的世界里,屏蔽或者刻意过滤一些来自外部的信息。一个人的自信不是靠一套特异的表情和行为方式建立起来的,当你觉得身边所有人都不足道、不足语时,你已经戴上了自负的枷锁。
你要相信真理或真相可能是害羞的,谬误则狂悖无忌。自以为是者,永不知其非。人需要时时问自己:我是不是太执着于自己,于是看不见真正的事实?这弱弱的一问,才是人摆脱蒙昧和愚蠢的最后希望。唯一能把人从无知中拯救出来的,是知道自己的无知。哪怕是极小的成长,也有赖于人的自我醒觉。
人可以自恋,但不要自怜。尼采说过,如果一个人不爱自己,甚至厌恶自己,那么生活将如同地狱。自由就是“不再羞于自己”。但自怜则是一种幼稚的情感,因为自怜者总是在弱化自己,始终在乞求别人施与同情和抚慰。斑马生下来二十分钟后就会走路,一小时后就会奔跑,在大型肉食动物环伺在侧的草原上,自怜和仇恨是没有意义的,它得以生存的基本前提就是:快跑!
不要以为全世界都对不起自己。世界很忙碌,顾不上专门来得罪你,别人也没有那么多的敌意来瞄准你。生活不是科幻小说,银河系不需要你来拯救,没有人会是宇宙的中心。即便当你在群体中感觉不好的时候,也请相信,你没有那么糟糕,你也没有那么“重要”。如果你总抱着一种拒斥和愤怒的态度,亏欠的只是自己。
有一次我被老师拎到讲台旁罚站,整节课我都特意眯起眼睛扫视整个教室,心中燃烧着一团莫名的怒火,恨不得把自己的目光变成杀人利器。下课以后,前排一个漂亮而且俏皮的女生竟然走到我身邊,一本正经地模仿起我的表情和眼神,看到她那种古怪的样子,不知为什么我忽然觉得自己与全体为敌的姿态好搞笑。我仿佛在看周星驰的电影,紧绷的表演被一次戏仿戳穿了,鼓得满满的恶意也瞬间泄了气。
有时候你需要一次类似的反观自照。就像照镜子,看到自己的脸是不是被某种虚假的激情控制。恶意爬上脸,会让人变丑。都说三十岁后人当为自己的容貌负责,其实,这个过程从现在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微笑吧,笑脸盈盈,是最好的妆饰和美颜。
不过,只有多看到别人的优点,你才能笑得出来,不是吗?
东野圭吾《解忧杂货店》里有人讨教“怎样才能考100分”。这个提问者后来当了老师,发现班上同学彼此很冷漠,就出了一张卷子,让学生做“朋友测验”。每人挑选一位同学作为了解对象,测验结束后由当事人说出答案并评分。同学们只有投入地去了解彼此才能得100分。大家的感情很快就有了大大的增进。
原来不是每个人都会喜欢我。原来不是每个人都会讨厌我。
人与人是互相塑造的。比起“成就”,我更喜欢“成全”两个字。彼此的成全中有更多的理解。
什么叫理解?理解意味着真正的聆听,意味着不是在任何时候都要让“我”固执地冒出头来表达诉求。一个佳节之夜,一对恋人相隔两地。男孩出差在外,彼时正坐在空荡荡的火车上。他感到寂寞,于是给女孩打电话。男孩很想得到一些温暖的话语来抚慰“羁旅的哀愁”,可是他没想到,独自过节的女孩正怀着一肚子怨气呢。她气乎乎地指责道:“你为什么不陪我?”男孩更委屈:“我孤身在外岂不是更可怜?”他们都在自怜,他们都在索取,但得到的却只有郁闷。
理解是在自己最需要的时候,仍能想到对方的需要。理解里面有原谅,有妥协,有给予,有对他人“不得已”的尊重。理解,是男孩对女孩说:“很抱歉我没有时间陪你,让你一个人孤零零的。”而女孩对男孩说:“我不要紧的,倒是你独自在外,要多多保重。”
只有懂得倾听和理解,你才能感知和收获来自世界的善意,才能拥有一种开放的心智。
你的生命“如花初胎”,无限的可能性正在向你敞开。所以,请好好珍惜这一片带着朝露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