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李清照在词中传达出的对女性生命意识的觉醒、对两性关系的平等追求,以及对自身不幸遭遇表现出的抗争及无奈都体现了深刻的女性意识。从三方个面来探讨她的这一心路历程,从而再现这一词坛才女鲜活的生命律动。
关键词:李清照词;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46-02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以男性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从李清照词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来探讨其词让后人备受感动、反复吟唱的内在深层原因。
一、孤芳自赏情难禁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博学多才,崇尚气节,母亲王氏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等无不通晓。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及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敏感而又多情、细腻且又爽朗。当时北宋文化学术氛围高涨,程朱理学尚未定型,礼教的束缚和压制并不明显。她的天生慧质及女性意识得以自由成长,一系列描写闺情的名篇,有对青春欢愉的少女生活的天真描绘,更多的是闺中少女心中温润而缠绵的情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透过女词人惜花、爱花之情,可以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女性生命意识的朦胧觉醒:风雨过后,红衰绿减,花朵生命过程的短暂引发她一种发自内心对于美的珍惜和怅惘;词人伤春惜春,也由花及人,咏叹出青春年华的易逝与无奈心境;这是作为女性对于生命感知,对于岁月流逝自然而然引发的敏锐心思和恍惚感伤。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女诗人塑造了一个娇倦自适,天真活泼又害羞的女孩子形象,当她“蹴罢秋千”,“慵整”了一下自己的“纤纤”素手,这时觉得“薄汗清衣透”了,活脱脱体现了一个女孩子对于自身的自爱和自怜。“却把青梅嗅”表现了少女微妙的心理:一方面,她知道在这种仓促情况下见客人是不妥当的,但她又难以克制少女的好奇心。这种矛盾心情,使得她又倚门回首,假装嗅青梅,偷觑一眼。从中映现出李清照自我心灵的自由舒张和女性细腻善感、娇媚多情的生命元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的是一位大家闺秀(显然是自指),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喝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然而她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担忧,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其中。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的性情跃然纸上,这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宽松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这里基本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或者可以说,是李清照无视这些桎梏,努力寻求女性自我的天然与素朴、自由与放松。
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和敏感多情的性格使得她对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山光水色的变幻、时光流逝有着极为丰富的心灵体验,她情思的抒发常常与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透视和觉醒交融在一起。从她的“绣白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细腻而又坦诚的描述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感受出这位才女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角色“孤芳自赏”的女性生命意识来。
二、深情款款两相宜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最明显的表现是她在爱情关系上的平等意识。首先体现在对自我爱情的高度自信: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里,新婚燕尔的她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和对爱情的高度自信。一枝含苞待放、生命力强劲的春花,唤起了女词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花面”与“人面”的比较中,词人确认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徒要教郎比并看”,就是基于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知和自信。她自信心上人一定会称赞自己美过鲜花的。这种自我审视的“自赏”和“自怜”,表现了词人对自身生命的审美观照和对青春之美的自我发现,以及由此而来的欣喜。生命的自主行动与对等交流,取代了以往女性的被动的承受和片面的付出。这在当时理学昌盛的宋代不可不谓是惊人之语。
其次表现在李清照对两地男女相思的平等交流。婚姻的和谐交融,使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进一步阐发成为可能。她在精神上与丈夫平等相待,才学上志趣相投,她对爱的表述不矫情,不夸饰,是一个女性生命历程的真实品味,是从女性自我的心灵视界对爱情的精微体察,真切深情的词句之间饱含着百转千回的女性情感及女性意识。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酒意诗情谁与共?”、“唯有楼前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毫无封建时代小妇人的怨怨切切。
《一剪梅》极写相思之深,深情倾诉她的离别寂寞和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但这种倾诉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感受到的是她同丈夫情感的双向互动,她自信自己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丈夫也一定在思念自己。这种独语充分显示了她对纯洁、高雅的伉俪之情的满足与自信。因此,哪怕是空闺寂寞的李清照,也没有在作品中流露哪怕是丝毫的卑下与懦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绝无“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怨歌行》)的惶恐与不安;也无“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甄氏《塘上行》)的卑微的臣妾意识;更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江采苹《谢赐珍珠》)的哀怨与失宠后的窘态;淡化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风情,更远离“章台柳”的卑懦人格,透露出菊花所特有的高洁出尘、超凡脱俗、清雅高贵的节操。
真正的女性立场是终止对男性的迎合与屈从。李清照的闺情词尽管缠绵悱恻,可读者感受到的是独立、平等、坦然、自信的心态,其相思之情,如大江之水绵绵不绝,尽情喷发,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女子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及内在心理特征的一种大胆冲击。夫唱妇随的自由空间,使得夫妻之间平等的话语交流成为可能,她始终未失去作为女性的独立人格,“拥有话语权,绝无依附献媚之心,不屈从于男权社会及其封建理念,而是以一种自我的尊严展示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及情感状况”。她的笔下,女性“不再是一个情感的旁观者,而是自己情感世界的主宰者。”其自尊自爱的女性意识与先前的其他女性作品形成鲜明的比照。
三、花自飘零水自流
“靖康之变”使得李清照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丈夫离世、独自飘零,她的词顿添沧桑之色。她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然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甚至最惯常的芭蕉夜雨而今也变得格外凄切,“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著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女词人独立凄风冷雨的黄昏,若有所思、如有所待的孤独和酸楚。曾经恃才傲物的女词人如今寒窗独守,身心交瘁,想到故土沦丧,流落江湖,真是愁肠百转,这一种酸楚,怎是一个“愁”字能概括的了?只能落得个“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凄凉!
历史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角色,传统意义上标准的成功男性是完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因而,面对战乱他们很少有自身和小家的情感体验,内心充满舍身报国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女性的标准模式则是贤妻良母,似乎与功业无缘,与政治无缘,自然很少关心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即使历史不幸把她们卷入其中,她们也只会从生活琐事、日常亲情切入,通过自身的遭际来间接反映时代灾难。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梅似当年,人已昨非,韶光难留,两鬓斑白。忆少年时的“此花不与群花比”犹如隔世,种种昔日情怀徒劳追忆,只能把梅的残瓣悄悄地拾起,轻轻地揉碎,无奈晚来风疾,吹落难取,花自飘零,随风而舞,国已不堪,人往何处?好一个“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的无奈和凄凉!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前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如梦令》
如果前期的《如梦令》中的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之“愁”的话,那么这里的愁却是历经人生磨难、面对国破家亡时对生活已毫无热情、只是在凄凄渡日的一个孤独女人的无奈之愁了。懒得消遣、懒得幻想、甚至已经懒得遣词,词与其人一样也是凄惶、无趣。眼睁睁“花自飘零水自流”,徒唤得“无可奈何花落去”!国家的命运就是个人的命运,国之不国,情何以堪?李清照以女性固有的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变迁。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寻。李清照的一生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作为一个女性她是幸福的,虽然幸运没有终其一生,但足以令后人羡慕不已了。她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意识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直至今日还让人们愿意跟随!
参考文献:
[1]倪丽珊.生命的律动——李清照词作女性意识探微[J].闵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46.
[2]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陈鹤锦.诗说千古美人[M].济南出版社,2005.
关键词:李清照词;女性;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7.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1)03-0146-02
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李清照的词以其独特的女性话语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成为以男性为主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本文从李清照词表现出来的女性意识来探讨其词让后人备受感动、反复吟唱的内在深层原因。
一、孤芳自赏情难禁
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是当时著名的学者,博学多才,崇尚气节,母亲王氏知书能文。在家庭的熏陶下,她小小年纪便文才出众,诗、词、散文、书法等无不通晓。相对宽松的家庭氛围以及优越的家庭条件使得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性格敏感而又多情、细腻且又爽朗。当时北宋文化学术氛围高涨,程朱理学尚未定型,礼教的束缚和压制并不明显。她的天生慧质及女性意识得以自由成长,一系列描写闺情的名篇,有对青春欢愉的少女生活的天真描绘,更多的是闺中少女心中温润而缠绵的情思。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
透过女词人惜花、爱花之情,可以看到少女时代的李清照对女性生命意识的朦胧觉醒:风雨过后,红衰绿减,花朵生命过程的短暂引发她一种发自内心对于美的珍惜和怅惘;词人伤春惜春,也由花及人,咏叹出青春年华的易逝与无奈心境;这是作为女性对于生命感知,对于岁月流逝自然而然引发的敏锐心思和恍惚感伤。在《点绛唇·蹴罢秋千》中,女诗人塑造了一个娇倦自适,天真活泼又害羞的女孩子形象,当她“蹴罢秋千”,“慵整”了一下自己的“纤纤”素手,这时觉得“薄汗清衣透”了,活脱脱体现了一个女孩子对于自身的自爱和自怜。“却把青梅嗅”表现了少女微妙的心理:一方面,她知道在这种仓促情况下见客人是不妥当的,但她又难以克制少女的好奇心。这种矛盾心情,使得她又倚门回首,假装嗅青梅,偷觑一眼。从中映现出李清照自我心灵的自由舒张和女性细腻善感、娇媚多情的生命元素。《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写的是一位大家闺秀(显然是自指),居然可以外出游玩到天色昏黑,喝醉以致“不辨归路”,“误入藕花深处”。然而她没有迷途的惊慌,没有归家惟恐父母责怪的担忧,反而又兴致勃勃地发现了“鸥鹭”惊起后的另一幅色彩鲜明、生机盎然的画面,欢乐的气氛洋溢其中。少女李清照的任性、真率、大胆和对自然风光的喜爱的性情跃然纸上,这与李格非自由的家教、宽松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在这里基本没有封建礼教的束缚,或者可以说,是李清照无视这些桎梏,努力寻求女性自我的天然与素朴、自由与放松。
相对宽松的家庭环境和敏感多情的性格使得她对自然界的花鸟草虫、山光水色的变幻、时光流逝有着极为丰富的心灵体验,她情思的抒发常常与对自然的感悟、对生命的透视和觉醒交融在一起。从她的“绣白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共赏金尊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的细腻而又坦诚的描述中,显示出对自我性别的认可,对自我形象的欣赏,感受出这位才女对自己的生活和情感角色“孤芳自赏”的女性生命意识来。
二、深情款款两相宜
李清照的女性意识,最明显的表现是她在爱情关系上的平等意识。首先体现在对自我爱情的高度自信:在《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里,新婚燕尔的她心中充满对爱情的热情,显示她放纵恣肆的独特个性和对爱情的高度自信。一枝含苞待放、生命力强劲的春花,唤起了女词人生命意识的觉醒。在“花面”与“人面”的比较中,词人确认了自己独立的人生价值,“徒要教郎比并看”,就是基于对自己生命价值的认知和自信。她自信心上人一定会称赞自己美过鲜花的。这种自我审视的“自赏”和“自怜”,表现了词人对自身生命的审美观照和对青春之美的自我发现,以及由此而来的欣喜。生命的自主行动与对等交流,取代了以往女性的被动的承受和片面的付出。这在当时理学昌盛的宋代不可不谓是惊人之语。
其次表现在李清照对两地男女相思的平等交流。婚姻的和谐交融,使李清照女性意识的进一步阐发成为可能。她在精神上与丈夫平等相待,才学上志趣相投,她对爱的表述不矫情,不夸饰,是一个女性生命历程的真实品味,是从女性自我的心灵视界对爱情的精微体察,真切深情的词句之间饱含着百转千回的女性情感及女性意识。如、“征鸿过尽,万千心事难寄”、“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酒意诗情谁与共?”、“唯有楼前水,应念我、终日凝眸。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大胆倾诉、尽情宣泄发自内心的真实体验,毫无封建时代小妇人的怨怨切切。
《一剪梅》极写相思之深,深情倾诉她的离别寂寞和对情感交流的渴望,但这种倾诉是建立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的。从“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中,感受到的是她同丈夫情感的双向互动,她自信自己在思念丈夫的同时丈夫也一定在思念自己。这种独语充分显示了她对纯洁、高雅的伉俪之情的满足与自信。因此,哪怕是空闺寂寞的李清照,也没有在作品中流露哪怕是丝毫的卑下与懦弱。“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绝无“常恐秋节至,凉风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班婕妤《怨歌行》)的惶恐与不安;也无“想见君颜色,感结伤心脾。念君常苦悲,夜夜不能寐。莫以豪贤故,弃捐素所爱……”(甄氏《塘上行》)的卑微的臣妾意识;更无“柳叶双眉久不描,残妆和泪污红绡。长门尽日无梳洗,何必珍珠慰寂寥。”(江采苹《谢赐珍珠》)的哀怨与失宠后的窘态;淡化了“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式的风情,更远离“章台柳”的卑懦人格,透露出菊花所特有的高洁出尘、超凡脱俗、清雅高贵的节操。
真正的女性立场是终止对男性的迎合与屈从。李清照的闺情词尽管缠绵悱恻,可读者感受到的是独立、平等、坦然、自信的心态,其相思之情,如大江之水绵绵不绝,尽情喷发,可以说是对封建社会女子含蓄内敛的情感表达及内在心理特征的一种大胆冲击。夫唱妇随的自由空间,使得夫妻之间平等的话语交流成为可能,她始终未失去作为女性的独立人格,“拥有话语权,绝无依附献媚之心,不屈从于男权社会及其封建理念,而是以一种自我的尊严展示女性真实的内心世界及情感状况”。她的笔下,女性“不再是一个情感的旁观者,而是自己情感世界的主宰者。”其自尊自爱的女性意识与先前的其他女性作品形成鲜明的比照。
三、花自飘零水自流
“靖康之变”使得李清照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丈夫离世、独自飘零,她的词顿添沧桑之色。她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然而,“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甚至最惯常的芭蕉夜雨而今也变得格外凄切,“点滴霖霪,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著名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出女词人独立凄风冷雨的黄昏,若有所思、如有所待的孤独和酸楚。曾经恃才傲物的女词人如今寒窗独守,身心交瘁,想到故土沦丧,流落江湖,真是愁肠百转,这一种酸楚,怎是一个“愁”字能概括的了?只能落得个“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催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的凄凉!
历史赋予男性和女性不同的社会角色,传统意义上标准的成功男性是完成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使命。因而,面对战乱他们很少有自身和小家的情感体验,内心充满舍身报国万死不辞的牺牲精神,他们的作品表现出强烈的参与意识和责任感。女性的标准模式则是贤妻良母,似乎与功业无缘,与政治无缘,自然很少关心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即使历史不幸把她们卷入其中,她们也只会从生活琐事、日常亲情切入,通过自身的遭际来间接反映时代灾难。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清平乐》
梅似当年,人已昨非,韶光难留,两鬓斑白。忆少年时的“此花不与群花比”犹如隔世,种种昔日情怀徒劳追忆,只能把梅的残瓣悄悄地拾起,轻轻地揉碎,无奈晚来风疾,吹落难取,花自飘零,随风而舞,国已不堪,人往何处?好一个“旧时天气,旧时衣,只有情怀不似旧家时”(《南歌子》)的无奈和凄凉!
谁伴明窗独坐?我共影儿两个。灯前欲眠时,影也把人抛躲。无那,无那。好个凄惶的我。——《如梦令》
如果前期的《如梦令》中的愁是少年不识愁滋味之“愁”的话,那么这里的愁却是历经人生磨难、面对国破家亡时对生活已毫无热情、只是在凄凄渡日的一个孤独女人的无奈之愁了。懒得消遣、懒得幻想、甚至已经懒得遣词,词与其人一样也是凄惶、无趣。眼睁睁“花自飘零水自流”,徒唤得“无可奈何花落去”!国家的命运就是个人的命运,国之不国,情何以堪?李清照以女性固有的细腻敏感的视角,深刻地感知和记录了离乱中的人们特别是女性的情感波动和心灵创伤,间接反映了时代苦难。
时光在流逝,岁月在变迁。不变的是人们对于美好事物的憧憬与追寻。李清照的一生无疑是光彩夺目的。作为一个女性她是幸福的,虽然幸运没有终其一生,但足以令后人羡慕不已了。她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强烈的女性意识无疑走在了时代的前列,直至今日还让人们愿意跟随!
参考文献:
[1]倪丽珊.生命的律动——李清照词作女性意识探微[J].闵西职业大学学报,2004,(2):46.
[2]苏者聪.宋代女性文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7.
[3]邓红梅.女性词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4]陈鹤锦.诗说千古美人[M].济南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