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高职工程造价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专业知识和综合职业能力的技术型人才,这一目标的定位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模式的制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率,高职同企业联合开创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本文将主要分析目前该制度的建设现状以及模式构建方法。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融合;现状
以职业为导向是目前高职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工程造价及相关专业成为热门行业,作为主要技术人员输出的高职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需求,但是普遍来讲社会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满意度还比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以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成为这一时期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一)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就有修建工程之前需要工匠根据工程量计算工作的天数和劳动力的先例,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雏形。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江西理工大学开设第一个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后,工程造价专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截止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开设工程造價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过50所,一般学制为3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工程造价专业认识的不断提高,专业服务的对象从对简单家居建设扩展到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每一个工程从招投标开始就需要引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并且控制管理将贯穿与整个项目的始终,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减少投资预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造价专业求职现状
不论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都要进行与造价控制有关的工作,均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预算员,因此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就业范围广,就业机会多。高职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主要流向了政府附属的事业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管理单位、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他们属于工程建设的一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工作。据统计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招投标,施工图预算、结算的编制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或财务管理工作等。一直以来,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较高,总的来讲,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均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这一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持续向好的倾向。建筑业作为目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目前从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员超过100万人,并且其中大部分从业人员来自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二、校企融合“工作室制”概述
校企融合“工作室制”的内涵
校企融合的“工作室制”是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工作室制”是一种更高效的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俗来讲,校企融合的“工作室制”就是将企业的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搬到校园中,建立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工作室团队,以某个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和生产结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积淀和实践运用能力。工作室的存在打破了教室同车间的界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不需要受制于场地的约束。尽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产学结合,但是学校往往将这种模式作为提供学生生产实习机会的一个途径,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通用技能在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对学生长远人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学校在寻找产学结合企业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企业原来越少,不利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融合“工作室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传统模式下的校企结合已不满足这一要求,在这一背景之下,“工作室制”应运而生,通过对采用这一模式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调查,分析了得到了相关的应用现状。
(一)“工作室制”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校园中建立了“校内工厂”,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处在一种模拟实习的氛围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正常工作环境下的工程流程,并在解决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并加以弥补,总的来看,“工作室制”的建立明显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通过对目前的现状分析,发现该制度的实施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制度建设目标不明确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工程造价专业开设“工作室制”的主要原因是跟风,进行单纯的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该制度建设的根本,从而使该模式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功能,反而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在提高学习技能方面起到的作用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工作室制”模式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管理上存在漏洞,教学形式的交接没有做到位,教师缺乏在这一模式下教学的经验,最终导致该模式的失败。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相关行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是现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模式将继续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彩霞.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8-10.
[2]孙丽雅,马新燕,周正跃.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2,30:59-62.
[3]李颖,陈旭平,邵铭法.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互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14:159-160.
关键词: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融合;现状
以职业为导向是目前高职专业学生培养的主要目标,近年来随着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工程造价及相关专业成为热门行业,作为主要技术人员输出的高职院校承担了大部分的社会需求,但是普遍来讲社会对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学生的满意度还比较低,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质量以适应行业和企业的需求成为这一时期高职院校需要关注的焦点。
一、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一)工程造价专业发展历程
在中国古代就有修建工程之前需要工匠根据工程量计算工作的天数和劳动力的先例,成为工程造价控制的雏形。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江西理工大学开设第一个工程造价管理专业后,工程造价专业开始进入公众视野,截止本世纪第一个十年,开设工程造價专业的高等职业学校已经超过50所,一般学制为3年,为社会培养了众多的应用型人才。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对工程造价专业认识的不断提高,专业服务的对象从对简单家居建设扩展到对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每一个工程从招投标开始就需要引进工程造价控制方法,并且控制管理将贯穿与整个项目的始终,对于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减少投资预算具有重要意义。
(二)工程造价专业求职现状
不论是业主还是施工单位都要进行与造价控制有关的工作,均要求配置一定数量的预算员,因此工程造价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就业范围广,就业机会多。高职培养的工程造价专业学生主要流向了政府附属的事业单位、施工单位、工程咨询管理单位、业主单位、设计单位等,他们属于工程建设的一线,承担着相当重要的工作。据统计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毕业的学生在毕业后主要从事的工作内容包括,招投标,施工图预算、结算的编制工作,工程项目管理或财务管理工作等。一直以来,社会对工程造价专业人才需求的数量较高,总的来讲,工程造价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均能够找到合适的工作,并且这一趋势随着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有持续向好的倾向。建筑业作为目前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发展的贡献率逐年提高,目前从事工程造价管理专业的人员超过100万人,并且其中大部分从业人员来自于高职工程造价专业。
二、校企融合“工作室制”概述
校企融合“工作室制”的内涵
校企融合的“工作室制”是为顺应社会经济发展形势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从本质上来讲,“工作室制”是一种更高效的产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通俗来讲,校企融合的“工作室制”就是将企业的工作室运行管理机制搬到校园中,建立以教室为主要阵地的工作室团队,以某个项目为载体,将教学和生产结合到一起,提高学生的理论知识积淀和实践运用能力。工作室的存在打破了教室同车间的界限,教师能够在课堂上根据课程需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而不需要受制于场地的约束。尽管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也存在产学结合,但是学校往往将这种模式作为提供学生生产实习机会的一个途径,过于强调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通用技能在学生职业规划中的作用,片面强调专业对口,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道德素质、综合能力对学生长远人生的积极作用。同时,学校在寻找产学结合企业时跳不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圈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的企业原来越少,不利于他们主体作用的发挥。
三、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融合“工作室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培养能够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而传统模式下的校企结合已不满足这一要求,在这一背景之下,“工作室制”应运而生,通过对采用这一模式的高职工程造价专业的调查,分析了得到了相关的应用现状。
(一)“工作室制”在高职工程造价专业中的应用现状
目前,不少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在实践教学中采用了“工作室制”的教学模式,在校园中建立了“校内工厂”,将学习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处在一种模拟实习的氛围中,帮助他们尽快适应正常工作环境下的工程流程,并在解决具体项目的过程中逐渐明白自己知识上的不足并加以弥补,总的来看,“工作室制”的建立明显的提升了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但是通过对目前的现状分析,发现该制度的实施依然存在不小的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制度建设目标不明确
目前,不少高职院校在工程造价专业开设“工作室制”的主要原因是跟风,进行单纯的形式上的创新,而忽视了该制度建设的根本,从而使该模式并没有发挥真正意义上的促进功能,反而使学生在放松的环境下养成了懒惰的习惯,在提高学习技能方面起到的作用还不如传统的教学方法。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学校对“工作室制”模式的建设没有明确的目标,从而导致管理上存在漏洞,教学形式的交接没有做到位,教师缺乏在这一模式下教学的经验,最终导致该模式的失败。
四、结束语
总的来讲,以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工作室制”教学模式的建立不仅是高职院校工程造价专业培养的需要,也是社会相关行业继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不仅是现在,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该模式将继续发挥更加积极地作用。
参考文献:
[1]刘彩霞.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探索[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05:8-10.
[2]孙丽雅,马新燕,周正跃. 基于工作室平台以岗位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工程造价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J]. 价值工程,2012,30:59-62.
[3]李颖,陈旭平,邵铭法. 高职工程造价专业校企互融工作室教学模式的构建[J]. 教育与职业,2013,14:15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