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性质研究和量化研究是社会学两大基本研究方法,质性研究是用文字描述归纳社会现象;定量研究的基本逻辑遵循实证科学,社会现象的数字符号的解释,与传统的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方法的社会科学继承的特点[1]。在定量与定性两种差异的争论过程中,不断实现互补优势是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主要讨论、比较社会科学的两种研究方法,从涂尔干的《自杀论》①和阎云翔的《私人生活的变革》②两部作品比较研究社会科学中的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研究方法,并探讨该两种方法在研究逻辑、资料收集方法、研究的适用性、理论在其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关键词:社会学;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征
一、绪论
(一)社会科学研究分类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关于社会所有事物的本质、现象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其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两者在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也被称为质性研究,它是指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角度定性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探讨[2],了解事件,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历史,并解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现象。
在定性研究中,着重于研究者本人自己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它强调在自然状况下作自然性的探究,在自然的状况下收集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己。他们在自然状况下与参与者交谈,和被研究者作长期的接触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以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状况下的第一手研究数据。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也被称为量化研究,它指的是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特定事物的科学研究的数量,通过数量上的变化和数量特征、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测试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3]。
在定量研究中,为了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事实上,在社会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之前,他的研究问题,建立假设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社会事实的提取和分析意味着他的价值倾向。所以将研究者与研究分开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无法将社会现象与自然隔离开,而且他也参与社会情境中,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
(二)研究作品简介
《自杀论》作者通过列表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假设研究法,诠释并证明了自杀概念、自杀的规律、及自杀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自杀不一定与外界气候、季节等有关。然而,不同的族群自杀的方式不同,自杀是一种社会自杀,自杀在每一块土壤中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的结论。
《私人生活的变革》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情,两性关系等琐碎小事,折现下岬村人群道德观、世界观、爱情观等的观念转变过程,体现了独立个体的与发展以及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4]。
(三)作品研究方法的界定
1.《自杀论》的定量研究
首先作者明确的界定自杀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死亡都叫自杀。”把自杀从个体层面提升到社会层面,实现个体行为向社会现实的转化。同时,它使一些研究更加理性,避免了自杀研究中概念的混淆,导致了学科交叉。全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数字,并加以分析,证明自杀的规律、及自杀的影响因素,非常有说服力。
2.《私人生活的變革》的定性研究
从下岬村乡土道德世界的变迁。研究了农村择偶过程的变迁、变迁过程的细节以及家庭关系的结构变迁。私人生活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三种类型的相关的分割的过程中,家庭财产的调查和巨大的变化反映自集体化时代开始的财产权利方面的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这也揭示了农村家庭组织合作结构解体的另一个主要动力。
二、比较分析
比较《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两部作品在社会科学中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研究逻辑、资料收集方法、研究的适用性、理论在其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研究方法
《自殺论》全书穿插大量的图表和数字,非常有说服力。[5]涂尔干首先采取列表的形式,由不同的欧洲国家发现,自杀变化率表现出起伏式波状。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涂尔干发现“患有精神缺陷的女性比男性任何时候都要多。”因此,按照协方差因果关系的原则,女性的比率应该高于男性自杀的行为,但根据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男性自杀比女性多3倍。并且发现:“犹太精神障碍比其他许多信徒要多,所以根据因果关系的协方差规律,犹太人的自杀率应该高于其他。然而,统计分析显示,自杀是犹太人中最不常见的。涂尔干运用比较方法类似于种族、遗传的证伪、心理等因素,按照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对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自杀与自然因素没有关系。
《私人生活的变革》全书是阎云翔试图探索民族志的方法,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以个人为中心从整体上调查中国家庭和私人生活。闫云翔从乡村家庭中观察到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和个人的避风港。贯穿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家庭从社会制度过渡到个人住所,或者是私人家庭的兴起。首先,在过去的许多社会中,作为一个生产和再生产的家庭,它已经演变成私人生活的中心和个人的避风港。其次,家庭中的个别成员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私人生活,所以“私生活”有两层含义:家庭和个人。
(二)资料收集
《自杀论》首先通过对“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自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提出假设,数据收集。资料特点为数据式。因此,在现有理论框架下的一个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是首先定义,然后是概念的可操作性,最后将数据集成到回归模型。 《私人生活的变革》中,闫云翔在下岬村进行了多年的实地调查,资料特点为文字式。首先,对下岬村地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重点阐述了村干部的作用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到位。在这之后,公共生活的主要方面,包括社会交往,道德价值观,政治参与,公共物品的分配等,将仔细检查,当地的宗族组织和社会网络将审查。经过对近五百例个案的分析,分析出近五十年来爱情发展的历史。
(三)研究逻辑
《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资料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分析总结阶段。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这三个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资料调查阶段”和“资料分析阶段”。《私人生活的变革》这篇定性研究作品在资料收集主要就是乡土民情和历史文化的查阅与收集,在资料的分析总结的撰写中也只是一些描述性解释,没有或很少有量化的分析。《自杀论》的定量研究作品却体现了和前者较大的差别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是围绕自杀的定义,主要做之前调查方向和结果分析的工作,通过调查获取大量研究所需要数据,为以后的资料分析做好准备。根据科学研究的逻辑,可以知道《私人生活的变革》定性研究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把已有的结论运用到下岬村当时独立个体的与发展以及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中来,通过例举一些观察现象和所得数据来解释这种结论。《自杀论》的定量研究,它是“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作者通过问题的提出、定义、研究假设、假设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四)研究的适用性
《自杀论》研究方法开创了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科学主义特别是定量研究的先河,并奠定了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事实上,社会是由个人和社会行为组成的,但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品质,这种新的品质不是个人的、超越个人的、带有外在约束的个体行为。处理自杀的理论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研究主题——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杀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自杀理论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实证数据为作者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私人生活的变革》研究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学术研究强调从宏观角度分析出发,注重下岬村整体史观的重要体现。闫云翔在研究中,几乎所有问题都要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对独立个体的与发展以及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准确的概括。
(五)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自杀论》理论基础是西方哲学史上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实证主义哲学,讨论导致自杀的诱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受评价者本人及参与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作品中,环境因素和自杀诱因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自杀诱因通过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等外在环境的数据整理分析而获得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对自杀诱因的认识,建立在基于提出的“假设”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证实所提的自杀论结论。而《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在对下岬村进行了多年实地考察之后,他作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实施计划产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家庭模式,但转型的家庭关系和思想导致了重要的变化,多年来,包括年轻的独立程度的增加,下降的权威的老一代的积极作用,在家庭关系中的年轻女性等.可见他的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所得的结论也是在十多年的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
(六)其他
在上述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又总结其他几个方面在两部作品中的特征,《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其他研究方法比较总结如下表2-6所示:
表2-6 其他研究方法比较
《自杀论》 《私人生活的变革》
调查对象 自杀相关的变量:性别、年龄、地区(包括在该地区的国家,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宗教、疾病史、自杀动机(医生鉴定,如家庭纠纷,或其他身体上的痛苦,内疚或酗酒、自杀(时间)包括年、季、月、周、日、时),自杀方式(如跳跃、药、割腕等)。 下岬村地区,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私人生活与家居环境的变化等随机变量或案例。
调查目的 從收集整理的资料计算分析,将自杀诱因及结论定量表示,并以此为引,以小见大。 对潜在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变迁,在具体细小事件的变化过程,求得定性理解。
调查结果 对自杀诱因提出假设,并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进行解释。 获取私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变化方向,通过细小案例描述,对产生变化过程的原因进行解释。
注释:
①《自杀论》1897巴黎出版社,作者爱米尔·涂尔干,又译埃米爾·迪尔凯姆,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②《私人生活的变革》200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作者阎云翔,(1954—)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2]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悉尼·维巴.《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
[3] 赵鼎新.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4期.
[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情、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5]库少雄.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以《自杀论》研究为例,2012.4.
关键词:社会学;质性研究;量化研究;特征
一、绪论
(一)社会科学研究分类
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是以科学的方法,研究关于社会所有事物的本质、现象及其规律的系统性科学。其涵盖的范围广泛,包括法学、经济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作为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两者在研究目标、对象及方法上都存在着明显的区别。
1.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也被称为质性研究,它是指分析研究人类行为的角度定性分析社会现象和问题的探讨[2],了解事件,通过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历史,并解释的本质和发展规律的社会现象。
在定性研究中,着重于研究者本人自己内在的观点,去了解他们所看到的世界。它强调在自然状况下作自然性的探究,在自然的状况下收集现场发生的事件的资料,最重要的研究工具是研究者自己。他们在自然状况下与参与者交谈,和被研究者作长期的接触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自然地直接接触被研究对象的内心世界,以获得被研究者在自然状况下的第一手研究数据。
2.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也被称为量化研究,它指的是数学方法的基础上,确定一个特定事物的科学研究的数量,通过数量上的变化和数量特征、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以及发展趋势的分析,研究测试的方法和过程,解释和预测社会现象[3]。
在定量研究中,为了对社会现象进行客观公正的研究,强调研究者必须与研究完全分开,以避免偏见。事实上,在社会研究者对社会现象的定量研究之前,他的研究问题,建立假设的理论依据及其对社会事实的提取和分析意味着他的价值倾向。所以将研究者与研究分开是不可能的。研究者无法将社会现象与自然隔离开,而且他也参与社会情境中,无论是有意识或无意识。
(二)研究作品简介
《自杀论》作者通过列表数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假设研究法,诠释并证明了自杀概念、自杀的规律、及自杀的影响因素,从而得出自杀不一定与外界气候、季节等有关。然而,不同的族群自杀的方式不同,自杀是一种社会自杀,自杀在每一块土壤中都有其生存和发展的规律的结论。
《私人生活的变革》从社会关系、家庭财产、赡养老人、情,两性关系等琐碎小事,折现下岬村人群道德观、世界观、爱情观等的观念转变过程,体现了独立个体的与发展以及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4]。
(三)作品研究方法的界定
1.《自杀论》的定量研究
首先作者明确的界定自杀的定义“任何由死者自己所采取的积极或消极的行动所引起的直接或间接的死亡都叫自杀。”把自杀从个体层面提升到社会层面,实现个体行为向社会现实的转化。同时,它使一些研究更加理性,避免了自杀研究中概念的混淆,导致了学科交叉。全书中有大量的图表和数字,并加以分析,证明自杀的规律、及自杀的影响因素,非常有说服力。
2.《私人生活的變革》的定性研究
从下岬村乡土道德世界的变迁。研究了农村择偶过程的变迁、变迁过程的细节以及家庭关系的结构变迁。私人生活和家庭环境的变化。三种类型的相关的分割的过程中,家庭财产的调查和巨大的变化反映自集体化时代开始的财产权利方面的个人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这也揭示了农村家庭组织合作结构解体的另一个主要动力。
二、比较分析
比较《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两部作品在社会科学中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在研究逻辑、资料收集方法、研究的适用性、理论在其中的作用等几个方面的特征。
(一)研究方法
《自殺论》全书穿插大量的图表和数字,非常有说服力。[5]涂尔干首先采取列表的形式,由不同的欧洲国家发现,自杀变化率表现出起伏式波状。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涂尔干发现“患有精神缺陷的女性比男性任何时候都要多。”因此,按照协方差因果关系的原则,女性的比率应该高于男性自杀的行为,但根据不同国家的统计数据分析发现,男性自杀比女性多3倍。并且发现:“犹太精神障碍比其他许多信徒要多,所以根据因果关系的协方差规律,犹太人的自杀率应该高于其他。然而,统计分析显示,自杀是犹太人中最不常见的。涂尔干运用比较方法类似于种族、遗传的证伪、心理等因素,按照季节、气候等自然因素对自杀之间的因果关系,认为自杀与自然因素没有关系。
《私人生活的变革》全书是阎云翔试图探索民族志的方法,从最纯粹的意义上说以个人为中心从整体上调查中国家庭和私人生活。闫云翔从乡村家庭中观察到作为一个社会制度和个人的避风港。贯穿这本书的主题之一是家庭从社会制度过渡到个人住所,或者是私人家庭的兴起。首先,在过去的许多社会中,作为一个生产和再生产的家庭,它已经演变成私人生活的中心和个人的避风港。其次,家庭中的个别成员开始有自己独立的私人生活,所以“私生活”有两层含义:家庭和个人。
(二)资料收集
《自杀论》首先通过对“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自杀作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的研究提出假设,数据收集。资料特点为数据式。因此,在现有理论框架下的一个实证研究的理论框架是首先定义,然后是概念的可操作性,最后将数据集成到回归模型。 《私人生活的变革》中,闫云翔在下岬村进行了多年的实地调查,资料特点为文字式。首先,对下岬村地方政治经济体制进行了探索,重点阐述了村干部的作用和国家政策的落实到位。在这之后,公共生活的主要方面,包括社会交往,道德价值观,政治参与,公共物品的分配等,将仔细检查,当地的宗族组织和社会网络将审查。经过对近五百例个案的分析,分析出近五十年来爱情发展的历史。
(三)研究逻辑
《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的逻辑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资料调查阶段;数据分析阶段;分析总结阶段。通过阅读这两部作品,可以看出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的这三个阶段最大的区别在于“资料调查阶段”和“资料分析阶段”。《私人生活的变革》这篇定性研究作品在资料收集主要就是乡土民情和历史文化的查阅与收集,在资料的分析总结的撰写中也只是一些描述性解释,没有或很少有量化的分析。《自杀论》的定量研究作品却体现了和前者较大的差别在资料收集阶段主要是围绕自杀的定义,主要做之前调查方向和结果分析的工作,通过调查获取大量研究所需要数据,为以后的资料分析做好准备。根据科学研究的逻辑,可以知道《私人生活的变革》定性研究是一种“演绎推理”它是把已有的结论运用到下岬村当时独立个体的与发展以及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中来,通过例举一些观察现象和所得数据来解释这种结论。《自杀论》的定量研究,它是“归纳推理”是从特殊事实中概括出一般原理的推理形式和思维方法。作者通过问题的提出、定义、研究假设、假设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四)研究的适用性
《自杀论》研究方法开创了实证主义、客观主义、科学主义特别是定量研究的先河,并奠定了社会学的诞生和发展的合法性基础。事实上,社会是由个人和社会行为组成的,但社会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新的品质,这种新的品质不是个人的、超越个人的、带有外在约束的个体行为。处理自杀的理论为社会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些研究主题——个人与社会、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杀实际上是个人与社会关系的产物。自杀理论为社会学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视角。实证数据为作者的研究方法提供了巨大的创新空间。
《私人生活的变革》研究是采用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而获得第一手资料,具体的方法主要有参与观察、行动研究、历史研究法、人种志方法。学术研究强调从宏观角度分析出发,注重下岬村整体史观的重要体现。闫云翔在研究中,几乎所有问题都要从抽象到具体、从具体到抽象,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对独立个体的与发展以及国家在私人生活转型中的重要作用准确的概括。
(五)理论与研究的关系
《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有着不同的前提假设。《自杀论》理论基础是西方哲学史上发展了一百多年的实证主义哲学,讨论导致自杀的诱因是客观存在的,不受评价者本人及参与者主观因素的影响,作品中,环境因素和自杀诱因是两个截然分开的实体,自杀诱因通过非社会因素、社会原因和社会类型等外在环境的数据整理分析而获得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在对自杀诱因的认识,建立在基于提出的“假设”的基础之上,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证实所提的自杀论结论。而《私人生活的变革》阎云翔在对下岬村进行了多年实地考察之后,他作出这样的结论:虽然中国农村社会主义改造的全面实施计划产生了新的社会主义的家庭模式,但转型的家庭关系和思想导致了重要的变化,多年来,包括年轻的独立程度的增加,下降的权威的老一代的积极作用,在家庭关系中的年轻女性等.可见他的研究与理论建构的目标相伴随,所得的结论也是在十多年的研究的过程中逐渐发现和形成。
(六)其他
在上述总结的基础之上,本文又总结其他几个方面在两部作品中的特征,《自杀论》和《私人生活的变革》其他研究方法比较总结如下表2-6所示:
表2-6 其他研究方法比较
《自杀论》 《私人生活的变革》
调查对象 自杀相关的变量:性别、年龄、地区(包括在该地区的国家,该地区的气候类型)、婚姻状况、家庭规模、宗教、疾病史、自杀动机(医生鉴定,如家庭纠纷,或其他身体上的痛苦,内疚或酗酒、自杀(时间)包括年、季、月、周、日、时),自杀方式(如跳跃、药、割腕等)。 下岬村地区,家庭关系的结构性变化,私人生活与家居环境的变化等随机变量或案例。
调查目的 從收集整理的资料计算分析,将自杀诱因及结论定量表示,并以此为引,以小见大。 对潜在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变迁,在具体细小事件的变化过程,求得定性理解。
调查结果 对自杀诱因提出假设,并通过收集资料整理分析,进行解释。 获取私人生活在社会环境和政治变迁的影响变化方向,通过细小案例描述,对产生变化过程的原因进行解释。
注释:
①《自杀论》1897巴黎出版社,作者爱米尔·涂尔干,又译埃米爾·迪尔凯姆,1858年4月15日-1917年11月15日,法国犹太裔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与卡尔·马克思及马克斯·韦伯并列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
②《私人生活的变革》2009年,上海书店出版社,作者阎云翔,(1954—)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文化人类学教授。
参考文献:
[1]沃野.《关于社会科学定量、定性研究的三个相关问题》.《学术研究》,2005年第4期.
[2]加里·金罗伯特·基欧汉,悉尼·维巴.《社会科学中的研究设计》,陈硕译.格致出版社,2014年版.
[3] 赵鼎新.关于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社会学评论》,2015年第4期.
[4]阎云翔.私人生活的变革:一个中国村庄里的爱情、家庭与亲情、密关系1949-1999[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6.
[5]库少雄.社会学实证研究方法及过程解读-以《自杀论》研究为例,2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