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青米娜工作室的《白塔》,记录了几位中国聋人的一段生活,2004年获第15届马赛国际纪录片电影节“最佳处女作奖”和“最受欢迎影片奖”,但它只是苏青计划中聋人系列中的一部,他仍在进行系列题材的拍摄。
“我拍片子是想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聋人并不是残疾人,我想把这告诉更多的人,”苏青说,“我并不是特别在乎结果,有进步就好了。”
纪录片也许就该是这样的罢。
Q:关于工作室
A:全名是苏青米娜工作室,这两天我爱人外边比较忙,所以采访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过工作都是我们合作的。比如拍摄时我们采用两机位,她能拍我和聋人交流。如果只有我自己拍时只能是纯客观的记录。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是和聋人一体的,所以有时挺容易陷到事里去,因为在一起时间太长了。她能从整部片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剪辑时是我们交流探讨的过程,我们是互补的,一体的。
Q:关于纪录片
A: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纪录片作者,纪录片是我的一个爱好,闲的时候就出去拍。主要拍聋人是因为我更关注这一群体。因为很少有人近距离关注他们。我觉得这个群体特别可爱,因为被屏蔽掉了很多东西, 所以内心会纯净。我并没有什么特别迫切的要求,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想做的快一些,现在做的太慢了。至于片子,做完就完了,拿出去以后就不属于我了,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
Q:关于结果
A:肯定还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但我没有特别高的标准。
Q:主要的收入来源?
A:主要拍摄一些专题片、广告,钱并不是我想要的。
Q:关于发行
A:因为是业余的,所以没有特别努力去找发行方。很多人确实也主动和我联系,但比如《白塔》,内容对被拍摄者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没得到被拍摄者的发行授权,但很多东西也不是非得为了发行才拍的。如果对方能接受的话,一些小规模的放映就可以了。
Q:关于内容以及道德底线
A:如果总是正面的东西片子会没有力度,很平。但很多东西聋人很敏感,这是一个很谨慎的群体。聋人之间的事情,有一个人知道,很快别人都知道了。因此,他们希望关于自己的都是正面的反馈。尽量去避免面太窄的东西,比如可以去关注一个群体,而不是针对某个人。
我觉得必须尊重被拍摄者。因为我毕竟是想帮助他们。你觉得不好,那我就不发了。不管你怎么想,你觉得自己的动机多么高尚,但必须考虑当事人意愿。你想做好事,但连当事人都不同意,这还是好事么?
Q:能介绍一下正在做的片子的情况吗?
A:大致名字叫《老唐》,也是关于听障人群的。本来想2006年完成,但因为各种事没能做完,想在2007年完成吧。
老唐是听人,腿有点毛病。比他小十几岁的媳妇是聋人。他们有两个孩子,都是聋人。老唐家住在北京房山良乡的村子里。因为是唯一的听人,是家庭核心,所有事情都围着他转,很多事情都要他去办。但老唐并不懂手语。之前很奇怪老唐一家怎么沟通,但随着拍摄的深入发现老唐一家之间交流并不存在问题。因为日常生活琐事不用说什么,完全凭手势和意会就可以。实际情况是他不用谈思想、谈心,没有那么多需求。日常都是一日三餐、孩子上学、农活、放羊等比较实际的东西。哪怕交流的需要也会被“压下去”。或者跟邻居说。
老唐觉得自己责任很重。他媳妇不懂手语,也不会写字,但孩子上了学,会手语也能写字。他家里有一小块地,不大;还有60多只羊。媳妇在家主要做饭、做家务,老唐自己要放羊,送孩子们上学。
片子前后拍了4年时间,拍摄时间前段和白塔有一部分重叠。
正在做的是聋人生存群体调查,这就不只是一个人了,而是各种层面中的聋人都有,想先多拍一点。还是先去拍,剩下的事再说。
Q:使用的摄像机?
A:SNOY PD150P,觉得挺好用的,拍纪录片够了。
Q:使用的话筒?
A:是机身配的,但还想配一个。
Q:其他附件?
A:用个三脚架,是普通的那种。因为都是熟人,就算架上拍也无所谓。至于跟拍晃就晃了。
拍的时候不用灯就用自然光。
Q:编辑软件?
A:Adobe Premiere Pro 1.5,平时也用会声会影,但不是太会用。
Q:电脑配置?
A:买的Del品牌机Optiplex n Series
P4 3.0的CPU,内存自己配到1G,内部原来有个80G的硬盘,自己加了一块320G的。
外部又加了一块外置的300G。
“我拍片子是想改变人们固有的观念。聋人并不是残疾人,我想把这告诉更多的人,”苏青说,“我并不是特别在乎结果,有进步就好了。”
纪录片也许就该是这样的罢。
Q:关于工作室
A:全名是苏青米娜工作室,这两天我爱人外边比较忙,所以采访都是我自己的想法。不过工作都是我们合作的。比如拍摄时我们采用两机位,她能拍我和聋人交流。如果只有我自己拍时只能是纯客观的记录。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也是和聋人一体的,所以有时挺容易陷到事里去,因为在一起时间太长了。她能从整部片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剪辑时是我们交流探讨的过程,我们是互补的,一体的。
Q:关于纪录片
A: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纪录片作者,纪录片是我的一个爱好,闲的时候就出去拍。主要拍聋人是因为我更关注这一群体。因为很少有人近距离关注他们。我觉得这个群体特别可爱,因为被屏蔽掉了很多东西, 所以内心会纯净。我并没有什么特别迫切的要求,如果说有的话,就是想做的快一些,现在做的太慢了。至于片子,做完就完了,拿出去以后就不属于我了,别人怎么看是别人的事。
Q:关于结果
A:肯定还是知道的人越多越好,但我没有特别高的标准。
Q:主要的收入来源?
A:主要拍摄一些专题片、广告,钱并不是我想要的。
Q:关于发行
A:因为是业余的,所以没有特别努力去找发行方。很多人确实也主动和我联系,但比如《白塔》,内容对被拍摄者是一个很敏感的东西,没得到被拍摄者的发行授权,但很多东西也不是非得为了发行才拍的。如果对方能接受的话,一些小规模的放映就可以了。
Q:关于内容以及道德底线
A:如果总是正面的东西片子会没有力度,很平。但很多东西聋人很敏感,这是一个很谨慎的群体。聋人之间的事情,有一个人知道,很快别人都知道了。因此,他们希望关于自己的都是正面的反馈。尽量去避免面太窄的东西,比如可以去关注一个群体,而不是针对某个人。
我觉得必须尊重被拍摄者。因为我毕竟是想帮助他们。你觉得不好,那我就不发了。不管你怎么想,你觉得自己的动机多么高尚,但必须考虑当事人意愿。你想做好事,但连当事人都不同意,这还是好事么?
Q:能介绍一下正在做的片子的情况吗?
A:大致名字叫《老唐》,也是关于听障人群的。本来想2006年完成,但因为各种事没能做完,想在2007年完成吧。
老唐是听人,腿有点毛病。比他小十几岁的媳妇是聋人。他们有两个孩子,都是聋人。老唐家住在北京房山良乡的村子里。因为是唯一的听人,是家庭核心,所有事情都围着他转,很多事情都要他去办。但老唐并不懂手语。之前很奇怪老唐一家怎么沟通,但随着拍摄的深入发现老唐一家之间交流并不存在问题。因为日常生活琐事不用说什么,完全凭手势和意会就可以。实际情况是他不用谈思想、谈心,没有那么多需求。日常都是一日三餐、孩子上学、农活、放羊等比较实际的东西。哪怕交流的需要也会被“压下去”。或者跟邻居说。
老唐觉得自己责任很重。他媳妇不懂手语,也不会写字,但孩子上了学,会手语也能写字。他家里有一小块地,不大;还有60多只羊。媳妇在家主要做饭、做家务,老唐自己要放羊,送孩子们上学。
片子前后拍了4年时间,拍摄时间前段和白塔有一部分重叠。
正在做的是聋人生存群体调查,这就不只是一个人了,而是各种层面中的聋人都有,想先多拍一点。还是先去拍,剩下的事再说。
Q:使用的摄像机?
A:SNOY PD150P,觉得挺好用的,拍纪录片够了。
Q:使用的话筒?
A:是机身配的,但还想配一个。
Q:其他附件?
A:用个三脚架,是普通的那种。因为都是熟人,就算架上拍也无所谓。至于跟拍晃就晃了。
拍的时候不用灯就用自然光。
Q:编辑软件?
A:Adobe Premiere Pro 1.5,平时也用会声会影,但不是太会用。
Q:电脑配置?
A:买的Del品牌机Optiplex n Series
P4 3.0的CPU,内存自己配到1G,内部原来有个80G的硬盘,自己加了一块320G的。
外部又加了一块外置的3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