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不仅缺乏发展所需要的各种优势,还缺乏必要的经济积累和产业基础。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突破原有的停滞状态,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和经济结构的根本跃迁,就必须按照重点突破的战略思路分阶段开展工作。
第一个阶段,首先要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的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的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
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就会既见不到西瓜又丢掉了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
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
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的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成安县委书记)
第一个阶段,首先要解决产业从无到有的问题。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千方百计通过实施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来尽可能多的引进资本和项目,而无需过多的考虑单个资本和项目的规模大小。
大量的招商引资实践表明,在这一阶段,不发达地区还不具备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的条件。如果在这一阶段就开始对资本和项目挑肥拣瘦,结果必然会延缓不发达地区产业基础的形成。不能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主导产业的选择和培育,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就无从谈起,实现经济的超常规发展也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有些同志认为,不发达地区缺乏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正好如同一张白纸,我们一开始就可以通过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在上面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其实,这是一种缺乏经济工作操作实践的看法。在现实的经济发展过程中,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大都需要一定的产业平台,需要相关的产业与之相配套,需要与之相适应的劳动力和人才队伍。没有这些条件,引进高技术含量的资本和项目,就如同在无水的沙漠里种植莲藕一样,是很难收到好的效果的。要想获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尽快不分大小,从无到有地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否则,我们就会既见不到西瓜又丢掉了芝麻。还有的同志认为,现在提倡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在这种情况下,搞重点突破怎么行?其实,当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尚缺乏必要的产业基础时,用拿来主义和创造优势的办法实现重点突破,尽快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这就是实事求是地落实均衡协调的科学发展观。
第二阶段,要解决产业从有到好的问题,这是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第二阶段的发展重点。经过第一阶段富有成效的努力,不发达地区的县域经济,客观上就会具备向更高层次变迁的产业基础。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这个产业基础不管它是否完备(在县域经济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完备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都会受到市场机制的有力调节,并按照区域产业生命周期的自我更新规律,自发地进行优化与重组。
在这个过程中,不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会被适应市场需要的产业组合掉,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这个更大规模的产业,又会通过前向和后向的产业关联,带动整个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适应未来需要的前瞻性产业,也会萌生并开始发展。
问题在于:产业内部的优化与重组完全处于自发状态时,结构重组的阵痛和资源浪费是不可避免的。要减轻结构重组的阵痛和减少资源的浪费,就必须在尊重市场机制基础性调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地发挥地方政府的调节作用。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就是通过制定区域产业政策,来选择、扶持和培育主导产业。
那么,在已有的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上,如何选择主导产业?首先要选择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把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需求会有更大的增加,市场会有更大前景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其次要选择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劳动生产率上升快的产业,一定是科学技术高的产业;再次要选择前后向关联度强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关联度强是一个产业具有强带动性的主要标志。
然而,对于不发达地区县域经济而言,我们只有首先完成好第一阶段的任务,才能接下来完成好第二阶段的任务,当我们处于第一阶段,并在倾力打造一定规模的产业基础时,我们要同时具备开始实施第二阶段任务的背景思路。不是用这种背景思路来操作完成第一阶段的任务,而是用这种背景思路,给第一阶段的工作以未来的前进方向,减少盲目性。
(作者为中共河北省成安县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