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就英汉动物习语在中西方文化中蕴含的不同内涵作了对比研究,为今后进一步进行英汉翻译和中英文化差异研究奠定基础。
关键词:英汉动物习语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英汉习语中都有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动物习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研究这种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相同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一种神异动物,龙具有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和黄帝都和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人会自称为“炎黄子孙”或“龙的传人”。早在远古时代,作为中国图腾崇拜的产物,龙就已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龙也演变成一种共同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兽——麒麟、凤凰、龟和龙,被人们称之为“四灵”。龙是掌管兴云降雨、统领水族的王,被称为“龙王”,在诸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的影视作品中,会出现“龙王”“龙宫”“龙女”等概念。
在封建社会中,龙与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历代帝王在还未登基时(一般多指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称为“龙潜”,新王朝创立称为“龙兴”,登基称为“龙飞”,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的容貌称“龙颜”,皇帝的身体称为“龙体”,出行的交通工具称为“龙辇”,皇帝死亡称“龙驭宾天”。
在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望子成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可以用“Like father,like son”来表示。
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邪恶的化身。《圣经》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在《圣经》中,与上帝对抗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龙是罪恶的象征。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龙都是以凶恶、好战的形象出现的,代表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二)狗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狗。中国人养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是为了看家护院,被叫作“看门狗”。人们用很多与狗相关的词语来形容人,但大多是具有贬义色彩的。比如狗眼看人低(act like a snob)、狗胆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狗仗人势(Every dog is valiant at his own door)。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多是具有褒义色彩的。比如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凡人皆有得意之日(Every dog has his day)、幸运儿(a lucky dog)。
(三)凤凰
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与龙、龟、麒麟并肩的四灵之一。其中雄性被称为“凤”,而雌性被称为“凰”。自汉代以来,凤凰则被认为是能给人带来吉祥、预示国家繁荣兴旺的瑞兽。与此同时,凤凰也被称为百鸟之王,因此会有“百鸟朝凤”(All birds pay homage to the phoenix)。
在中国封建社会,“龙”象征皇权,是天子的象征,而“凤”则象征着皇后。因此人们用“龙凤呈祥”(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 bring prosperity)来表达吉祥如意。
与凤凰相关的表达还有很多,比如“凤毛麟角”(precious and rare like phoenix feathers and kylin horns)用来表示极为珍贵而稀有的人或物。
二、英汉习语中特有的动物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是独一无二的,英语习语当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例如鸳鸯(yuanyang / mandarin duck),是一種中国著名的观赏性鸟类,鸳鸯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千百年来,鸳鸯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象征。 同上面提到的“凤凰”一样,属于合成名词,“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鸳鸯戏水”这个习语很难让西方人联想到爱情。人们总是看到它们出双入对,因此会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海狸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喜欢潜泳、筑坝、搭巢,中国人不太了解这种动物。正是由于忙碌时辛苦而可爱的样子才有“eager beaver”(急不可待的海狸)。人们用“eager beaver”来形容勤奋工作、干活儿特别卖力的人。有时也指带有贬义色彩的巴结上司的人或者野心勃勃的人。同样,这个习语也是让中国人非常费解的。
三、结语
在人类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大量的习语能够丰富语言和文化。栩栩如生的动物习语更是能够增加语言的魅力,这些表达不仅与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相关,也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长久以来积淀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动物习语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只有更好地了解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也避免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杜素霞.试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陆艳,董剑桥.谈英汉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J].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7).
(作者简介:王文艺,女,硕士研究生,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责任编辑 王芳)
关键词:英汉动物习语 文化差异 文化内涵
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习语作为语言的精华和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英汉习语中都有大量的动物习语,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英汉动物习语有不同的文化内涵,研究这种差异对跨文化交际和翻译都有很大的实用价值。
一、相同动物在中西方文化中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作为一种神异动物,龙具有蛇身、鳄首、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传说华夏民族的先祖炎帝和黄帝都和龙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中国人会自称为“炎黄子孙”或“龙的传人”。早在远古时代,作为中国图腾崇拜的产物,龙就已经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信仰。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龙也演变成一种共同意识形态,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比如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大神兽——麒麟、凤凰、龟和龙,被人们称之为“四灵”。龙是掌管兴云降雨、统领水族的王,被称为“龙王”,在诸如《西游记》《封神演义》之类的影视作品中,会出现“龙王”“龙宫”“龙女”等概念。
在封建社会中,龙与皇权有着密切的联系。皇帝自称为真龙天子。历代帝王在还未登基时(一般多指历朝历代的开国之君)称为“龙潜”,新王朝创立称为“龙兴”,登基称为“龙飞”,穿的衣服叫“龙袍”,皇帝的容貌称“龙颜”,皇帝的身体称为“龙体”,出行的交通工具称为“龙辇”,皇帝死亡称“龙驭宾天”。
在中国,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所作为——“望子成龙”。“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也就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的意思,在西方文化中,我们可以用“Like father,like son”来表示。
然而在西方神话中,龙是邪恶的化身。《圣经》是西方文化的起源,在《圣经》中,与上帝对抗的恶魔撒旦(Satan)被称为“大龙”(the great dragon)。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龙是罪恶的象征。在一些文学作品当中,龙都是以凶恶、好战的形象出现的,代表了战争的残酷和血腥。
(二)狗
另外一个典型的例子是狗。中国人养狗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主要是为了看家护院,被叫作“看门狗”。人们用很多与狗相关的词语来形容人,但大多是具有贬义色彩的。比如狗眼看人低(act like a snob)、狗胆包天(monstrous audacity)、狗仗人势(Every dog is valiant at his own door)。
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与狗相关的习语大多是具有褒义色彩的。比如爱屋及乌(Love me,love my dog)、凡人皆有得意之日(Every dog has his day)、幸运儿(a lucky dog)。
(三)凤凰
凤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与龙、龟、麒麟并肩的四灵之一。其中雄性被称为“凤”,而雌性被称为“凰”。自汉代以来,凤凰则被认为是能给人带来吉祥、预示国家繁荣兴旺的瑞兽。与此同时,凤凰也被称为百鸟之王,因此会有“百鸟朝凤”(All birds pay homage to the phoenix)。
在中国封建社会,“龙”象征皇权,是天子的象征,而“凤”则象征着皇后。因此人们用“龙凤呈祥”(The dragon and the phoenix bring prosperity)来表达吉祥如意。
与凤凰相关的表达还有很多,比如“凤毛麟角”(precious and rare like phoenix feathers and kylin horns)用来表示极为珍贵而稀有的人或物。
二、英汉习语中特有的动物
在中国文化中,有些动物习语的文化内涵是独一无二的,英语习语当中没有与之对应的表达方式。例如鸳鸯(yuanyang / mandarin duck),是一種中国著名的观赏性鸟类,鸳鸯最有趣的特性是“止则相耦,飞则成双”。千百年来,鸳鸯一直是夫妻和睦相处、相亲相爱的象征。 同上面提到的“凤凰”一样,属于合成名词,“鸳”指雄鸟,“鸯”指雌鸟。“鸳鸯戏水”这个习语很难让西方人联想到爱情。人们总是看到它们出双入对,因此会用鸳鸯来比喻男女之间忠贞不渝的爱情。
海狸是一种有趣的动物,喜欢潜泳、筑坝、搭巢,中国人不太了解这种动物。正是由于忙碌时辛苦而可爱的样子才有“eager beaver”(急不可待的海狸)。人们用“eager beaver”来形容勤奋工作、干活儿特别卖力的人。有时也指带有贬义色彩的巴结上司的人或者野心勃勃的人。同样,这个习语也是让中国人非常费解的。
三、结语
在人类沟通交流的过程中,大量的习语能够丰富语言和文化。栩栩如生的动物习语更是能够增加语言的魅力,这些表达不仅与动物的外貌特征和生活习性相关,也和不同国家、不同民族长久以来积淀的文化内涵息息相关。通过上述对比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动物习语在不同文化中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也不尽相同。只有更好地了解这种差异性,才能更好地了解不同文化,也避免了在跨文化交际中可能产生的误解。
参考文献:
[1]杜素霞.试论英汉动物习语的文化差异[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5).
[2]陆艳,董剑桥.谈英汉动物习语中的文化差异[J].外语教育与教学,2010(07).
(作者简介:王文艺,女,硕士研究生,陕西中医药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笔译)(责任编辑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