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教师对主导问题存在很多片面和教条的理解。本文旨在辨析体育课堂中“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还原“教师主导”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然地位。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日益复杂,特别是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之后,围绕如何认识“教师主导”涵义及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问题,成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特别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体育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尤显重要。但此事的现状是争论已久,尚无公断,然而此间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片面和错误认识不断,所以正确理解师生关系问题实有必要,这不但有助于体育教师摆正在课堂上的位置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而且利于人们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厘清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偏见
当前,很多人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存在片面、教条的理解,我们实有必要对这些观点纠偏扶正:(1)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教师中心论”而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以致整个教学只是围绕教师来进行。其实教学实践并非如此,教与学是并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都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2)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简单理解为只管教、不管学。事实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已经包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然就无所谓教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任意的,学生是教师主导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因学而存在,教得如何也要由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评定;(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教师“注入式”的教,认为学生是“器皿”,向这些“器皿”中注入多少、注入什么由教师决定,这种理解是机械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学生学习是能动的过程,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独立个体的筛选、中转才能发生作用。
2.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偏颇认识
现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被对仗使用,人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在这里确实潜藏着不少问题,使人们认识上产生混乱,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很多偏差。可以把对师生关系的片面认识归纳为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不妨称为“极端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矛盾的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们认为教师主导作用若得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受到抑制,学生要发挥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减弱。《新课标》理念提出:“要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持“极端论”者便妄下断言,认为教师主导就是强制与灌输,学生就是依附、顺从,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教师鹤立鸡群,“主导”变成权力支配性的“全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排挤、弱化。而所谓的学生主体,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削弱主导作用,完全根据所谓的学生需要和兴趣安排教学内容,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只要学生露出笑脸,玩得开心,就达到目的,致使田径——运动之母,在体育课堂上近乎销声匿迹,一些人竟然宣称这些项目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顺理成章地以“放羊式”或“点水式”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放任自流”曲解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果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如黄小平所言“体育课成了游戏课”[1]和夏立君看到的“整节课看不到教师的示范如今已是正常现象”[2]的问题,从而产生了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危机。但试想:如果一味放纵,就没有收获,没有收获就没有自由,没有发展,作为有思想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课吗?
另一种倾向可以称为“结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数量相当多,他们强调为了确保体育教育利益,发挥师生“双主”作用,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都不能偏废[3]。虽然这种说辞看似周全,故而能够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但实际上仍无法给那些对师生关系处于混沌状态者以明晰的把握尺度,最终仍然同样落入“学生主体”的旋涡之中,所以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和解决人们认识上的迷茫与困惑,也无法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不具有任何实效。
3.正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
主体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事物的“主要部分”或者是“大多数”,虽然学生人数多,但教师兼顾“传道授业解惑”等多种角色,还要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数量比起学生是不多,但在教学的质构上,却占重一半。同时,在哲学上主体是相对客体而存在的,反之亦然,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知识传习过程中都有一个主体和客体的角色转换过程,从教师教的系统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学的完整系统来说,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成了客体。那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对应使用是否合理?结果显而易见。那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背景下到底谁是主体呢?如若最终无法定夺哪一方是“主体”或者“双主”,那对师生关系的持久争论又有何意义呢?不但问题没有辨析清楚,还会使人在认识上落入模棱两可浑浑噩噩的境地,这样不但无助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把握,还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哲学家萨特曾精辟论断:“当一个人与另一人发生关系时,他们之间不可能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只能是主从关系。”[4]无论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无法撼动的,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演讲的内容可以从印出来的文字中看到,但是,印出来的文字却无法反映出演讲时的一切。在演讲中透过音调、手势以及精辟透彻的分析,于无意间造成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只有透过说出来的话以及在演讲中——不可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讨论中——显示出来。有些隐藏着的东西,只有在气氛的激促下,教师才会讲出来。”[5]
经验证明,在教学系统中,不讲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全可以的,不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根本不行,因为主导作用意味着启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功能,在教学中是最不可弱化的因素[6]。尤其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是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操作性知识的学练,每一项运动技术方法,一般都是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反复探索而创设出来的,具有高效运动潜能的特定人体活动程序,其规格以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和遵守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为尺度,所以运动技术的形成是靠后天习得,而非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的示范、纠错等显得尤为重要。运动生理学表明,任何运动技术的习得和形成都需要人体多种感官协同完成,如果在学练过程中形成错误动作的动力定型,则很难改正。心理学试验也表明,动作记忆保持比知识记忆更长久。
4.结语
毋庸置疑,好的教育是一个健康的教育,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的本然之意就是通过学练正确的运动技术,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强身健体。但如果体育课堂上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减弱而使学生掌握错误的技术动作,并形成动力定型,致使身体某部位出现运动损伤,这符合现代教育“健康第一”的宗旨吗?因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实施新课标教改中的误区与对策[J].体育教学,2004,(6):6-7.
[2]夏立君,陆汉.对体育课改“盲点”与“误区”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5):48.
[3]黄平波.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9-92.
[4]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部.超越、挑战与应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6]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师生关系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师生关系日益复杂,特别是在“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新课程理念提出之后,围绕如何认识“教师主导”涵义及如何处理“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师生关系问题,成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的热点,特别是在相对比较开放的体育课堂上,如何处理好师生关系尤显重要。但此事的现状是争论已久,尚无公断,然而此间对师生关系问题的片面和错误认识不断,所以正确理解师生关系问题实有必要,这不但有助于体育教师摆正在课堂上的位置和提高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而且利于人们理解体育课程的性质与特点。
1.厘清体育教学中“教师主导”的偏见
当前,很多人对教师的主导作用还存在片面、教条的理解,我们实有必要对这些观点纠偏扶正:(1)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教师中心论”而学生处于被动和从属地位,以致整个教学只是围绕教师来进行。其实教学实践并非如此,教与学是并存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何教学都是师生的共同活动,教师活动的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2)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简单理解为只管教、不管学。事实上,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已经包含对学生学法的指导,不然就无所谓教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任意的,学生是教师主导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因学而存在,教得如何也要由学生学习的效果来评定;(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等同于教师“注入式”的教,认为学生是“器皿”,向这些“器皿”中注入多少、注入什么由教师决定,这种理解是机械的。学生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个体,学生学习是能动的过程,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都要通过学生独立个体的筛选、中转才能发生作用。
2.对“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关系的偏颇认识
现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被对仗使用,人们似乎已经司空见惯,但在这里确实潜藏着不少问题,使人们认识上产生混乱,导致教学实践中出现很多偏差。可以把对师生关系的片面认识归纳为两种倾向。
第一种倾向不妨称为“极端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把“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对立起来,认为二者是矛盾的双方,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他们认为教师主导作用若得以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就会受到抑制,学生要发挥主体地位,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要减弱。《新课标》理念提出:“要开放课堂,以学生的自主、健康、充分发展为核心,以开放性的学生自主活动为主线来达到教学目标。”在此背景下持“极端论”者便妄下断言,认为教师主导就是强制与灌输,学生就是依附、顺从,使学生成为知识的容器,教师鹤立鸡群,“主导”变成权力支配性的“全导”,学生的主体地位受到排挤、弱化。而所谓的学生主体,就是要给学生更多的自由活动时间,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活动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就削弱主导作用,完全根据所谓的学生需要和兴趣安排教学内容,一味迎合学生的喜好,只要学生露出笑脸,玩得开心,就达到目的,致使田径——运动之母,在体育课堂上近乎销声匿迹,一些人竟然宣称这些项目枯燥无味,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兴趣,并顺理成章地以“放羊式”或“点水式”代替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放任自流”曲解为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结果在具体课堂教学中出现了如黄小平所言“体育课成了游戏课”[1]和夏立君看到的“整节课看不到教师的示范如今已是正常现象”[2]的问题,从而产生了教学质量不断下降的危机。但试想:如果一味放纵,就没有收获,没有收获就没有自由,没有发展,作为有思想的人会喜欢这样的课吗?
另一种倾向可以称为“结合论”。持这种观点的人数量相当多,他们强调为了确保体育教育利益,发挥师生“双主”作用,即“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两者都不能偏废[3]。虽然这种说辞看似周全,故而能够左右逢源,进退自如,但实际上仍无法给那些对师生关系处于混沌状态者以明晰的把握尺度,最终仍然同样落入“学生主体”的旋涡之中,所以不能够很好地指导和解决人们认识上的迷茫与困惑,也无法指导教学实践活动,不具有任何实效。
3.正解“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问题
主体在《现代汉语词典》释义为事物的“主要部分”或者是“大多数”,虽然学生人数多,但教师兼顾“传道授业解惑”等多种角色,还要钻研教材,钻研学生,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数量比起学生是不多,但在教学的质构上,却占重一半。同时,在哲学上主体是相对客体而存在的,反之亦然,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知识传习过程中都有一个主体和客体的角色转换过程,从教师教的系统来说,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从学生学的完整系统来说,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则成了客体。那么“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对应使用是否合理?结果显而易见。那在课堂教学这个大背景下到底谁是主体呢?如若最终无法定夺哪一方是“主体”或者“双主”,那对师生关系的持久争论又有何意义呢?不但问题没有辨析清楚,还会使人在认识上落入模棱两可浑浑噩噩的境地,这样不但无助于教师对师生关系的把握,还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所适从。哲学家萨特曾精辟论断:“当一个人与另一人发生关系时,他们之间不可能是互为主体的关系,而只能是主从关系。”[4]无论怎样进行教学改革,教师的地位和作用都是无法撼动的,正如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所说:“演讲的内容可以从印出来的文字中看到,但是,印出来的文字却无法反映出演讲时的一切。在演讲中透过音调、手势以及精辟透彻的分析,于无意间造成一种气氛,而这种气氛只有透过说出来的话以及在演讲中——不可能在简单的对话和讨论中——显示出来。有些隐藏着的东西,只有在气氛的激促下,教师才会讲出来。”[5]
经验证明,在教学系统中,不讲学生的主体作用是完全可以的,不讲教师的主导作用却根本不行,因为主导作用意味着启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功能,在教学中是最不可弱化的因素[6]。尤其体育课上学生学习的是以运动技术为主的操作性知识的学练,每一项运动技术方法,一般都是人们在体育活动实践中反复探索而创设出来的,具有高效运动潜能的特定人体活动程序,其规格以符合人体生物力学特点和遵守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为尺度,所以运动技术的形成是靠后天习得,而非自然而然形成的。所以体育教师对运动技术的示范、纠错等显得尤为重要。运动生理学表明,任何运动技术的习得和形成都需要人体多种感官协同完成,如果在学练过程中形成错误动作的动力定型,则很难改正。心理学试验也表明,动作记忆保持比知识记忆更长久。
4.结语
毋庸置疑,好的教育是一个健康的教育,学校体育也不例外。体育教学的本然之意就是通过学练正确的运动技术,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强身健体。但如果体育课堂上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减弱而使学生掌握错误的技术动作,并形成动力定型,致使身体某部位出现运动损伤,这符合现代教育“健康第一”的宗旨吗?因而,体育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或缺。
参考文献:
[1]黄小平.实施新课标教改中的误区与对策[J].体育教学,2004,(6):6-7.
[2]夏立君,陆汉.对体育课改“盲点”与“误区”的思考[J].体育教学,2004,(5):48.
[3]黄平波.学校体育异化现象审视[J].体育文化导刊.2008,(2):89-92.
[4]上海文艺出版社编辑部.超越、挑战与应战[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
[5]雅斯贝尔斯著.邹进译.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6]张洪潭.技术健身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