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械系萧何

来源 :看历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ual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史记》记萧何有三次“受疑遭忌”,很有意思。
  前两回,先是楚、汉相持未决时,刘邦“数使使劳苦丞相”,遂有鲍生提醒并建议萧何“子孙昆弟能胜兵者悉诣军所”,于是刘邦大悦;接着八年后,刘邦又“令卒五百人、一都尉为相国卫”,遂有召平指点萧何“让封勿受”,然后再“悉以家私财佐军”,结果高帝大喜。这两次,在刘邦心里,到底疑忌多深,其实不得而知。但鲍生与召平的建议,总之有助于萧何;他们的建议,都吻合了萧何恭谨忠厚的本性。
  可第三回,却彻底不然。那年黥布反,高帝率兵击之,路途上,又“数使使问相国何为”;萧何一如既往,只闷着头干事,抚循勉励百姓,“悉以所有佐军”。这时,有位心机深沉的人士,以严厉的口吻对萧何言道,“君灭族不久矣”,理由是,相国镇抚关中十数年,深得民心,直至如今,都仍“孳孳得民和”,如此这般,必使高帝疑忌相国“倾动关中”,所以才频频使使来问。萧何一听惶恐,遂从客之计,于是开始强买田地、多与民争利、多做些失民心的事儿。刘邦闻之,乃大喜。
  尽管刘邦大喜,萧何也把这“龌龊”事一件件做了,可这却大大地违逆了他的本性。史记说,萧何向来“置田宅必居穷处,为家不治垣屋”,如此俭朴自奉,真让他强夺豪取,真让他贪婪聚敛,怎么做,都别扭极了。于是,当刘邦返回长安,拿着民众的上书,笑着要萧何自己去向百姓道歉时,这一刻,萧何或许是因自我防卫,或许只是真情流露,总之,竟忙不迭地又替百姓请命,请刘邦将上林苑废弃的空地开放耕种,以解决长安百姓耕地不足的问题。
  萧何说得如此认真,可这一请,分明是前后矛盾,完全露了馅,结果,这可惹火了刘邦。刘邦当下大怒,“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遂直接将萧何交付廷尉,“械系之”。唉!君臣十多年,相识数十载,这头一回,刘邦如此暴烈地对待他这以前的老上司、后来的老臣子,旁人看来,自然会难受,也不免启众人疑窦。于是,数日后,有位正直的王卫尉,便问了高帝,“相国胡大罪,陛下系之暴也?!”刘邦的答案是,萧何不仅不知“有善归主,有恶自与”,甚至还“自媚于民”,因此才将他“系治之”。王卫尉一听,便堂堂正正地劝高帝不必对相国多疑,毕竟,刘邦拒楚与率军平陈豨、黥布多年,相国倘有非分之想,“当是时,相国守关中,关中摇足则关西非陛下有也”,又何必今日再去收买人心呢?相国现今之所以贪夺民利,显然是别有用意,也另有隐情呀!
  刘邦听罢,默然不乐;当日,便“使使持节赦出相国”。史记接着写道,“相国年老,素恭谨,徒跣几谢”。
  数月之后,刘邦病逝,惠帝立,萧何续任相国。又两年,萧何病笃,惠帝“自临视相国病”,并问谁人接任。萧何死后,后嗣曾以罪失侯,可汉家天子旋即“复求何后,封续酂侯”;于是,萧何之后,受封酂侯,世世代代,竟一直延续到东汉末年。
  如此一来,汉家天子与相国后人,前后四百年,可谓全始全终矣。但是,刘邦与萧何呢?较诸前两回的隐而未显,最后一次的“械系之”,算得上二人紧张关系仅有的台面化。刘邦对萧何,当然有疑忌,可这疑忌是否真如外表看来的如此之甚?毕竟,刘邦太了解萧何了;他们自幼同住丰邑,尤其打从沛县一个主吏、一个亭长开始,来往数十年,凭刘邦识人之精、直觉之强,又焉能不知,萧何到底是甚等样人?
  再者,刘邦如果当真对萧何极有疑忌,自然会有佞幸之徒“逢君之恶”,必然会或真或假地炮制一些不利于萧何的传闻;可事实上,这样的传闻,却是闻所未闻(当年韩信就传闻不断)。同时,假若当真极有疑忌,刘邦理应多建耳目、时时侦伺才对,哪有这般大张旗鼓地“使使”来问?如此敲锣打鼓地明着“疑忌”,显然,是另有用意的。
  刘邦这么敲山震虎,又把萧何“械系之”,真正的原因,他永远说不清,也永远不愿意说得清;但是,在他内心深处呢?随着年岁越长,他越须长久打算时,面对这位恭谨老实的相国萧何,究竟是该维持一些提防呢?还是找些机会点拨呢?是该惧其坐大?或是去其骄矜?是该打压折抑?还是拉他一把?刘邦当时的心术,我们其实极难揣度。只是,刘邦已然六十好几,加上征战多年的伤疮痼疾,他当然明白,所剩时间不多了。为了眼前多有艰辛却又似乎一片明亮的大汉天下,也为了太子,甚至为了他老同乡相国萧何,多多少少,还是得铺一点路,得做一些准备,不是吗?
其他文献
推开一栋公寓的大门,映入眼帘的是铺着精美地毯、挂着铜制吊灯、四壁悬挂古典油画的宽敞厅堂,厅堂内桌椅家具一应俱全。从二楼的窗子向内望去,陈设考究的卧房和书房清晰可见。最重要的是,这房子摆放在一张桌子上。直到今天,奇妙的玩偶屋仍被置于博物馆或是厅堂之上,向世界展示着它令人屏息的美丽。  注入微观世界的灵感  400年前,欧洲一些贵族中间开始流行一种称作“宝贝房”的东西,这种东西有点像今天中国的多宝格,
期刊
为吃我浪费了最多的智慧,现在吃的问题解决了,脑筋也不灵光了。  ——莫言  慈祥顺着她的花白的头发一直梳进她的皱纹里。但当她拈起筷子时,却是另外一番景象:额头上刹那间沟渠纵横,蛇一般的青筋蜿蜒在太阳穴的两侧,鼻翕耸动,仿佛周围的空气都难以填满一般。筷子像鹭鸶的长嘴一样一次次地伸进她面前快要溢出来的肉碗里,将沐浴在肥油中的五花肉迅速叼起来,精准地填进嘴里。  吃饭,对王桂珍来说,更像是一种虔诚的信仰
期刊
经审查合格后由国府授予 办法草定完成立法手续中  《大公报》1943年5月7日  政府为促进学术之进步,表彰学人之荣誉,将创设博士学位,由国民政府授予。其实施办法已草定,俟完成立法程序后,即可公布施行。兹采志其要点如下:一、博士学位由国民政府直接授予;二、博士学位之考审机构,另组博士学位评定会,以行政院院长、考试院院长、中央研究院院长、教育部长、考选委员会委员长及国立大学校长二人为当然委员组织之。
期刊
一般认为是美国《纽约时报》的记者德丁(Frank Tillman Derdin)发表的《所有俘虏均遭屠杀》(美国时间1937年12月18日)在国际上第一个报道了南京大屠杀。    1937年12月13日日军占领南京后,一方面开始有计划的血腥屠杀,另一方面则严密封锁南京的新闻报道。当时有5名西方新闻记者冒着生命危险留在南京,他们本能地记录下了亲眼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实。    12月15日,其中的四人经
期刊
德富苏峰认为日本国民性中的“外尊内卑”的最大根源就是历史上长期“仰视”中国造成的。1874年福泽谕吉的《文明概略论》里还把中国和日本同列为半开化国家。到了1884年他在《脱亚论》里就鼓吹要“告别东方恶友”了。    但是这种日本精英阶层对中国的蔑视仅限于精神领域,在军事、经济等领域日本对中国的畏惧则由于中国在中法战争陆战中的胜利和日本图谋朝鲜的企图在壬午兵变和甲申政变中的失败而加剧了。    甲午
期刊
1952年10月20日,南京大学法学院政治系的大二学生陆锦璧,正慢腾腾地收拾着行李,不情愿地准备离开校园,前往上海。他和同学们这年暑假回来后才听说,国家对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南大与安徽、庐江、圣约翰、复旦、东吴、上海七所大学的法律系、政治系均被裁撤,合并为华东政法学院,设立在上海原圣约翰大学校址。  突如其来的通知让他和同学们颇感忐忑,很多人不愿意走,不知道这种合并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入学两年来
期刊
夏启、纣王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了“国号”的朝代是夏,开国君主是夏启。一开始,夏启不仅继承了他父亲禹的治水功业,自己当国君也干得不错。虽然有人反对“家天下”,并且引发了战争,但夏启毕竟是个贤能的人,取了胜。他执政之初,很廉洁、很俭朴,吃粗食粗菜,睡在很破旧的被褥上,而且限制官员们的带有奢侈性的享乐和娱乐。但后来,他很快就糟糕起来。先是几个儿子争权夺势,后来他本人也腐化起来,被酒色和打猎等“恶性娱
期刊
人们通常认为是英国人斯蒂芬孙于1825年发明了火车蒸汽机车,然而根据不同的历史记载,此前已经有若干项类似的发明存在。据说早在1769年法国工程师库纳就研制成功第一辆蒸汽机车,然而,有关这一发明的详尽记载一直未能发现,因而这一传说往往会被严肃的考证者所忽略或抛弃。  1802年,理查德·特里维锡克(Richard Trevithick,1771-1833)研制成功第一辆能在铁轨上行驶的蒸汽机车。  
期刊
四五岁时不懂事,经常扯着脖子喊:“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老虎不吃人,专吃杜鲁门。”接下来又喊:“苏联老大哥,挣钱挣得多,苏联老大嫂,挣钱挣得少……”  应该说,“苏联”二字,贯穿在20世纪50年代的童年生活中,抹也抹不去。  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平时不开火,总是和大人一起到食堂吃饭,而吃饭的位置都是相对固定的。一个大圆桌上,经常在一起吃饭的大人和他们的孩子总是那几个。在我旁边总坐着个性格温和的叔叔,
期刊
《看历史》:你是怎么想到要写一部四卷本的中共货币战争史的?    马祥林(以下简称马):我的工作是军史研究,在工作中对党史也很感兴趣,我发现军史和党史的正规表述并不全面,只重视战争、战役的影响,一般会忽略了经济问题。过去与合作者写过一本关于南昌起义的书,叫《惊雷》,当时发现一些被忽略的因素,那就是钱,没钱,支撑不了战争。过去有句话叫“大炮一响,黄金万两”,战争就是烧钱的过程,共产党初期的革命也不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