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企业的战略风险对其经营管理影响重大,甚至可能导致企业完全失败。因此企业必须对其战略风险进行有效管理,以避免遭受重大损失。通过对国内外的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发现学者们对企业战略风险的内涵界定不一。按照风险管理的思路,总结归纳了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与应对方法,据此对当前学者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风险;风险管理
1.引言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1]。管理科学家普遍认为,风险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指的是管理过程中,如何在特定的风险环境下将风险最小化;与传统的风险管理不同,战略风险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当前必须承担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能否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2]。传统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企业实践的需要:一方面,对战略的系统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分析上,忽视了对企业的历史分析和长期预测;另一方面,对战略的系统性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对战略的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定性分析,缺乏对战略影响因素的层次和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判断[3]。因此,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价值也在逐步显露,成为了一个具有学术和商业价值的领域。
科学的战略风险管理要求企业严格遵循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对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决策,实现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预定目标[4]。因此,本文将对企业战略风险的内涵以及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三个方面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2.企业战略风险的内涵
战略管理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启了对于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Andrews(1971)第一次提出将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二者相结合,在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战略风险进行界定,认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主要是由管理层战略性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其认为不确定性是指当面临一个决策问题时候,决策的结构、结果及其可能性无法明确;Frank等(1997)对不确定性风险下了定义,不确定性风险即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决策者不可能考虑所有的选择,同时也不可能预测到每种决策的结果及发生的概率;Sjoberg等(1997)认为可以将决策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确定为风险;因此,应当宽泛定义战略风险为是可以使得企业收益变化的战略举措等,而这些战略行为会导致风险的产生。随后,一些学者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一系列不和谐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环境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James M. C.和Timothy W. R.(1997)[5]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因经营活动而濒临破产或产生其他不利后果时决策的不确定性;Inga S. B.和Howard T.(1985)[6]提出,战略风险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是指战略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整个企业的不确定性;James Lam(2017)[7]指出战略风险是一种固有风险,它会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战略目标和战略执行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目前,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主要集中在战略的风险还是战略性的风险。如果风险源于战略管理本身,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其结果与战略本身的预期不一致,由此产生的风险就是战略的风险;而战略性风险是指风险的性质,这种风险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收入、发展方向甚至生存。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两种观点。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公司整体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可以是经济利益,也可以是不能量化的非经济利益。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才首次将企业战略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后,杨华江(2020)[8]首次提出了战略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模型。他从企业的内部环境、资源、能力、战略等方面阐述了战略风险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确定性;刘海潮首先定义了风险,即不确定损失,其次提出战略风险是企业整体层面可能发生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指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损失;刘升福(2003)[9]也对战略风险下定义,认为战略风险是相对于整体企业来说的,其可能发生经济利益或者非经济利益的损失。张荣琳和霍国庆(2010)[10]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由于战略行为不当而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不确定性。商迎秋(2011)[11]认为战略风险是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造成损失的影响强度。刘学和张阳(2015)[12]将战略風险定义为对企业运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战略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虽然对战略风险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但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不断完善了企业战略风险的理论内容与研究方法,这使得它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最受欢迎的分支之一。
关于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因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三个维度对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3.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匹配,而风险则是由于企业制定的战略无法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在对战略风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风险产生的内在机制,即企业应减少或者控制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不平衡,一旦偏离战略目标过多,则会导致无法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不匹配可以体现在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企业战略与内部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能力、内外部环境与企业能力和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 在对国内外有关战略风险识别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战略风险识别的前提条件是对战略风险和风险管理中现有的几种风险进行区别,所以,要求研究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战略风险的识别[13]。本文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企业战略风险识别方法的综述。
国外学者有关战略风险识别方法:
3.1 Richanard Ratliff和Steven Hallks的战略风险二分法
该方法根据企业在动态以及复杂环境下的作为和不作为条件,将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不匹配产生的战略风险分为两类:行动风险和不行动风险。行动风险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尽管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由于公司执行不力或行为不当而产生的风险;不行动风险是指公司当前的经营行为无法跟上变化,因此公司的目标不能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微小的环境变化也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影响。
3.2 Say Chatterjee的四因素系统识别
Say Chatterjee在对CAPM模型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战略风险主要由资源和产出市场的不完善所驱动。如果战略是利用资源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那么战略风险源于获取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因此,战略风险就是一个企业基于利用资源和自身能力,将自身优势与宏观经济相结合和特定行业干扰隔离起来的可能性。这里的“隔离”是指企业利用竞争优势通过战略选择影响市场力量,利用市场不完全性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基于这种观点,Say Chatterjee(1999)[14]提出了战略风险的四种主要决定因素:决策因素、知识因素、资源因素和产业因素。
3.3 Don Knight的权变模型识别
权变模型强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战略风险源于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协调。Don Knight(2001)[15]根据权变理论和和谐的思想,认为战略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核心问题:创业性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根据这一界定,Miles Snow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三个核心问题所产生的战略风险分为企业风险、经营风险和竞争风险,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战略是协调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手段,然后解决战略问题。在此基础上,Miles Snow在将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指标化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了战略风险的不同组成部分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国内学者有关战略风险识别方法:
3.4 战略、资源、能力和环境匹配的战略风险识别
杨华江(2002)在现有战略风险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环境、资源状况和竞争力是影响企业绩效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三大因素的理论。因此,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目标是平衡环境、战略、资源和能力的动态平衡。杨华江以三要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战略风险管理的模型,涵盖三大因素和主要策略。战略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三个因素和不确定性進行管理、识别和控制的风险。
3.5 战略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战略风险识别
王翔等(2005)[16]将战略风险管理定义为“根据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评估与选择及其损失,降低经营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过程”。他们提出,未来产能积累、流程绩效质量、市场竞争变化、企业战略资产流失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未来战略的实施,战略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产能不足、资源破坏、价值过程和市场竞争等因素造成的。张荣琳和霍国庆指出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会导致企业亏损的不确定性,这类风险就是战略风险。因此,战略风险的产生与战略管理息息相关,企业战略管理分为分析、选择和实施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假设风险”,即选择阶段的“治理风险”,实施阶段的“错位风险”和“刚性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各自对于战略风险识别的观点。祝爱民等(2006)[17]认为,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竞争力、资源,还包括战略环境,战略定位是关键因素。战略定位影响着战略的实施,而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着目标的实现,企业领导者与战略的定位和实施密切相关。综合各方面因素,风险的形成受企业领导者、竞争力、企业资源、战略定位和战略环境的影响;冯艳飞和陈媛(2008)[18]认为企业文化的变迁、企业能力的缺陷、企业资源的损伤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企业战略风险的发生。
4.企业战略风险的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旨在战略风险因素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等因素综合起来用于对战略风险状况的评价[19]。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本文将对主要的战略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4.1资产定价法
资产定价法(CAPM)是基于金融领域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战略风险度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变化来反映企业战略的风险水平、企业战略与风险的关系以及战略风险与企业收益的关系。Nalesnaya定义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两类风险会影响企业的收益,它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收益和非系统风险的正相关性较弱,和系统风险之间的正相关性很强,也即是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就CAMP方法本身而言,其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实证分析存在诸多不足,该方法主要以绩效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导致现代战略风险分析中CAMP方法被其他方法所取代
4.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评价运用模糊数学将评价因素中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将它们定量化,是一个对多因素、多层次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20]。该评价方法的基本操作是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和评价集,计算各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的隶属度,得到模糊评价矩阵,对因子权重集和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模糊评价结果。由于战略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度量战略风险的可能性是很容易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人力资源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工程项目评价和软件项目风险评价。近些年来,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权重确定方法的改进,常见的权重确定方法有模糊统计法、德尔菲法等;改进的权重确定法有相对距离法求权重,修正的聚类权法计算权重;还有学者针对判断指标进行研究,将判断指标改进为有用级别特征值作为判断的新指标。 4.3 VaR风险评价方法
VaR风险价值的概念是由J.P.Morgan提出的,最初用于衡量证券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VaR用来表示资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因此,确定投资组合收益的概率分布函数是关键。仿真方法和参数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置信区间下的VaR,结合风险损失大小和风险发生情况,便于管理者不同程度地了解风险状况,明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实施和策略的制定。但是,VAR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无法度量风险的大小,而且VAR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1]。
除此之外,对于战略风险评价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Beauvais等(2010)[22]在对企业战略风险的评价中,提出了基于企业年进出率的RF方法。王站杰等(2017)[23]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战略风险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责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资产风险、竞争风险、声誉风险),且在伦理决策的调节作用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责任对战略风险各维度产生差异性影响。Kohnke等(2016)[24]在企业战略风险评估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还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但由于数据量较大,评价结果可能会失真。在风险评估中,应根据企业资源选择合适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巫英等对创新型企业如何平稳、顺利地实现战略转型和持续创新的战略风险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价创新型企业战略风险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属性测度理论构建了评价模型。Estep(2015)则采取了熵权TOPSIS法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价[25]。段万春、李连璋(2016)[26]提出了功效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战略评估体系,并以16家公司的样本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企业战略风险的应对
竞争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革、新技术推出频率的加快,给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行业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增加了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而最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战略风险应对策略,从而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外学者对战略风险决策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基于前景理论的,另一个是基于概率统计的。
5.1基于前景理论的应对方法
Susanne等(2012)[27]将累积前景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风险应对中,通过该理论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每个方案的前景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对方案价值的排序,选择相应的最佳方案。Mebarki等基于累积前景理论,提出了一种灰色目标战略风险应对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构造各时段的前景矩阵,然后通过加权算术平均将动态前景矩阵转化为静态前景矩阵,基于最大熵的思想对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构建正、负椭球灰靶模型,最后根据各评价方案正、负靶中心的综合距离进行排序。Bauerle等(2015)[28]在战略风险应对的研究中,不仅采用了前景理论,而且采用了云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多准则战略风险应对方法。该方法认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对未来收益可能性的评估。如果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很大,他们就厌恶风险;否则,他们就更喜欢风险。
5.2基于概率统计的应对方法
通过学者们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概率统计方法在战略风险应对中应用广泛。Kwong Yeung(2013)[29]在将贝叶斯方法应用于战略风险应对。针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本文提出修改贝叶斯公式来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做出相应的应对。K., C Lam等(2006)[30]在風险决策中则采用了多属性的风险应对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后悔理论。有学者根据风险的属性来选择风险应对的方法,如Chao Fang等(2011)[31]就基于风险多属性的这样一个特性,应用TOPSIS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一个综合应对方法。Young-Jin等(2013)[32]以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c-var模型的企业供应链两级风险应对模型,其研究是基于企业的盈亏函数展开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c-var值的最小化和损失的承受能力是两个重要指标。Baloyi和Ozumba(2020)[33]研究将探讨实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战略风险管理策略。冯自钦和杜丽霞(2019)[34]研究发现,战略风险控制的财务战略协同指数、财务运作协同指数、财务关系协同指数和财务创新协同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价值效应指数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学者对战略风险应对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华江认为,客户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作为一个以消费者为驱动的组织,战略制定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但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提出了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动态战略风险管理,避免了战略与需求不协调所导致的战略风险失误;唐伟等(2012)[35]认为难以使用线性分析的静态模型,因此构建了战略风险评价与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证明了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战略的风险和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谢康等(2016)[36]发现,互联网企业的组织变革将经历两个阶段:突破组织惯性和形成新的实践。通过组合变革、组合学习和组合重构形成战略风险控制机制,有助于降低突破组织惯性的风险。通过模式迭代匹配、能力迭代提升、资源迭代整合形成战略风险控制机制,有助于降低技术环境突变时新实践的风险,提出“组合迭代”战略风险控制框架,帮助互联网企业更好地实现转型;段云龙等(2017)[37]对创新型企业经营过程战略风险应对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创新型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邓小红和邓泽刚等(2013)[38]是依照迈克尔·波特的SWOT分析法为基础展开,针对国有企业的特点,提出了提升国有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当前对研究战略风险应对方法及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金融、工程等领域[39],在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少;有关战略风险应对决策的研究方法虽然既有定量的研究,也有定性的分析,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学者很少[40];在战略风险应对方法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从传统的效用决策模型上分析研究,很少有学者将现代的工具和技术应用于其中。
6.启示和展望
战略风险管理理论至今已经经历30多年的扬弃和演进,但是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研究体系,各种观点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没有形成范式要求。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现有战略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对战略风险识别的方法、战略风险评价的方法、战略风险应对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发现,当前战略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6.1到目前为止,对战略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战略风险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6.2战略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存在许多问题,如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对企业管理的适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等。
6.3当前学者对战略性风险的研究过多,而对战略风险也就是战略本身附有风险的研究却很少。
6.4现有的研究方法或侧重于定量研究,或侧重于定性研究,但如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性较差。
基于以上问题,未来的战略风险管理研究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6.5战略风险识别方法和战略风险评估方法由战略管理的不同要素组成,以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管理实践来验证其可靠性;
6.6由于資源相关性和战略风险敏感性,战略风险评估应结合现有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在研究企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战略风险分析的实际应用;
6.7战略风险的抵御、规避和转化不仅取决于资源的集合,而且取决于资源的灵活性。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实现资源的集聚和提高资源的柔性,发展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和积极应对风险上。
参考文献:
[1]Slagmulder R,Devoldere B,Transforming under deep uncertainty: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risk management[J], Business Horizons, 2018
[2]李健,战略风险管理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综述[J], 管理现代化,2014(01),123-125
[3]祝志明,杨乃定,姜继娇,等, 企业战略风险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2005(06),3-8
[4]Baoying F, Yingju Y, Constructing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in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6(4)
[5]James M C, Timothy W R, Strategic Risk: An Ordinal Approach[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 38(12)
[6]Inga S B, Howard T, Toward a Contingency Model of Strategic Risk Taking[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2)
[7]James Lam,战略风险管理:优化风险-收益状况[J], 新理财,2017(Z1),92-94
[8]杨华江,集团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2(03),56-61
[9]刘升福,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理论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31-32,23
[10]张荣琳,霍国庆,企业战略风险的类型、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6),50-57
[11]商迎秋,企业战略风险识别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69-73
[12]刘学,张阳,海外项目的异质性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风险防范[J],管理世界,2015(11),182-183
[13]孙慧,程立,企业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管理对策——基于能力理论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61-65
[14]Sayan C,Michael H L,William S S, 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Risk Premium:Moving beyond Capm[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3)
[15]Don K,Cathy C D, Edwin A L,The Relationship of Team Goals,Incentives, and Efficacy to Strategic Risk,T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2)
[16]王翔,李东,项保华,基于BSC的企业整合型战略风险管理系统研究[J],科研管理,2005(05),79-85
[17]祝爱民,王华,李宁宁,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07),64-65 [18]冯艳飞,陈媛,企业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05),816-819
[19]袁志刚,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07),94-96
[20]李汉东,企业战略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587-590
[21]胡经生,王荣,丁成,VaR方法及其拓展模型在投资组合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5),141-150
[22]Beauvais S L, Silva M H, Powell S,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endosulfan. Part III: Occupational handler exposure and risk.[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 RTP, 2010, 56(1)
[23]王站杰,买生,李万明,企业社会责任对战略风险的影响——伦理决策的调节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4),26-32
[24]Kohnke,Sigler,Shoemaker,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Using the NIS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J], EDPACS,2016,53(5)
[25]Estep J D, Starling R C, Horstmanshof D A, et al, Risk Assessment an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and Medical Management in Ambulatory Heart Failure Patients: Results From the ROADMAP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5, 66(16)
[26]段萬春,李连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战略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2),55-61
[27]Susanne D,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Int.J.of Transition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2012, 2(3/4)
[28]Nicole B U,Anna J K, Risk-sensitive dividend probl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5,242(1)
[29]Kwong Y,Peter K C L,Andy C L Y,et al,Supplier partnership and cost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specific investment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3, 144(2)
[30]K.C L,D.W,Patricia T K L, et al, Modelling risk allocation decision in construction contr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 25(5)
[31]Chao F,Franck M, A simulation-based risk network model for decision support i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1,52(3)
[32]Young-Jin C,Jianqiu Z,Anil K A,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emia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R Dampers: Pure Simulation and Real-Time Hybrid Test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13, 139(7)
[33]Baloyi T, Ozumba A,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among Small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MATEC Web of Conferences,2020,312
[34]冯自钦,杜丽霞,企业战略风险控制价值效应测度研究——基于财务协同视角价值效应指数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12),149-152
[35]唐伟,雷星晖,李玲玲,系统动力学在战略风险评价及控制中的适用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4),645-649
[36]谢康,吴瑶,肖静华,等,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02),133-148
[37]段云龙,张新启,刘永松,等,创新型企业经营过程战略风险决策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7),158-165
[38]邓小红,邓泽刚,论国有企业战略风险管理[J],财会月刊,2013(24),108-109
[39]张晓昱,朱慧明,廖萍,企业战略风险度量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2),81-83
[40]赵颖,孙正,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战略框架的思考:认知与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4),71-78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与东盟企业跨国合作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其风险防范研究,NO.71662002)的拓展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祝司晨,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
通讯作者:潘思谕,女,汉族,广西容县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
关键词:企业战略;战略风险;风险管理
1.引言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的背景下,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客户需求的不断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1]。管理科学家普遍认为,风险管理是战略管理的一部分,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指的是管理过程中,如何在特定的风险环境下将风险最小化;与传统的风险管理不同,战略风险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当前必须承担的风险,以及企业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能否获得持续的竞争优势[2]。传统的战略决策和战略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已不能适应企业实践的需要:一方面,对战略的系统研究主要停留在静态分析上,忽视了对企业的历史分析和长期预测;另一方面,对战略的系统性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对战略的系统研究主要是基于定性分析,缺乏对战略影响因素的层次和不同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判断[3]。因此,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价值也在逐步显露,成为了一个具有学术和商业价值的领域。
科学的战略风险管理要求企业严格遵循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原则,通过对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决策,实现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预定目标[4]。因此,本文将对企业战略风险的内涵以及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应对三个方面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2.企业战略风险的内涵
战略管理学者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开启了对于风险管理系统的研究,Andrews(1971)第一次提出将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二者相结合,在决策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企业的战略风险进行界定,认为企业的战略风险主要是由管理层战略性决策的不确定性所导致,其认为不确定性是指当面临一个决策问题时候,决策的结构、结果及其可能性无法明确;Frank等(1997)对不确定性风险下了定义,不确定性风险即在制定决策的时候,决策者不可能考虑所有的选择,同时也不可能预测到每种决策的结果及发生的概率;Sjoberg等(1997)认为可以将决策的结果以及每种结果造成损失的可能性确定为风险;因此,应当宽泛定义战略风险为是可以使得企业收益变化的战略举措等,而这些战略行为会导致风险的产生。随后,一些学者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在经营一系列不和谐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比如环境限制了企业的发展。 James M. C.和Timothy W. R.(1997)[5]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因经营活动而濒临破产或产生其他不利后果时决策的不确定性;Inga S. B.和Howard T.(1985)[6]提出,战略风险是一种战略性的风险,是指战略因素所带来的影响整个企业的不确定性;James Lam(2017)[7]指出战略风险是一种固有风险,它会对企业的经营战略、战略目标和战略执行等方面产生重大影响。战略风险是影响整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企业文化、信息和生存能力或企业效益的因素。战略风险因素也就是对企业发展战略目标、资源、竞争力或核心竞争力、企业效益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
目前,对战略风险概念的定义目前学术界尚存在着分歧,但基本上都没有脱离战略风险字面的基本涵义,主要集中在战略的风险还是战略性的风险。如果风险源于战略管理本身,包括战略制定、战略实施、战略控制等,其结果与战略本身的预期不一致,由此产生的风险就是战略的风险;而战略性风险是指风险的性质,这种风险可能会影响公司的收入、发展方向甚至生存。但无论如何,这些都是战略管理与风险管理相结合的两种观点。风险的基本定义是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就可理解为企业整体损失的不确定性。战略风险是公司整体的损失,这种损失既可以是经济利益,也可以是不能量化的非经济利益。
直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学者才首次将企业战略与风险结合起来进行研究。进入21世纪后,杨华江(2020)[8]首次提出了战略风险管理的理论体系模型。他从企业的内部环境、资源、能力、战略等方面阐述了战略风险是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对企业发展造成的不确定性;刘海潮首先定义了风险,即不确定损失,其次提出战略风险是企业整体层面可能发生的损失,这种损失是指经济利益和非经济利益的损失;刘升福(2003)[9]也对战略风险下定义,认为战略风险是相对于整体企业来说的,其可能发生经济利益或者非经济利益的损失。张荣琳和霍国庆(2010)[10]认为,战略风险是企业战略管理过程中由于战略行为不当而使企业遭受巨大损失的不确定性。商迎秋(2011)[11]认为战略风险是由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构成,主要体现在市场环境和产业环境的变化对企业造成损失的影响强度。刘学和张阳(2015)[12]将战略風险定义为对企业运营、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和战略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虽然对战略风险还没有一个完整统一的定义,但上述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于战略风险管理的内涵进行了丰富,不断完善了企业战略风险的理论内容与研究方法,这使得它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中最受欢迎的分支之一。
关于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分为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因此,本文将从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评价和应对三个维度对较为主流的研究方法进行综述。
3.企业战略风险的识别
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核心是将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进行匹配,而风险则是由于企业制定的战略无法与环境相适应。通过在对战略风险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发现了风险产生的内在机制,即企业应减少或者控制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不平衡,一旦偏离战略目标过多,则会导致无法实现企业的目标。企业战略与内外部环境的不匹配可以体现在企业战略与外部环境、企业战略与内部环境、企业战略与企业能力、内外部环境与企业能力和企业内部和外部环境。 在对国内外有关战略风险识别的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战略风险识别的前提条件是对战略风险和风险管理中现有的几种风险进行区别,所以,要求研究人员需要从多个方面来进行战略风险的识别[13]。本文主要从国外和国内的主要研究方法进行企业战略风险识别方法的综述。
国外学者有关战略风险识别方法:
3.1 Richanard Ratliff和Steven Hallks的战略风险二分法
该方法根据企业在动态以及复杂环境下的作为和不作为条件,将产品与市场之间的不匹配产生的战略风险分为两类:行动风险和不行动风险。行动风险是指当环境发生变化时,尽管公司积极采取应对措施,但由于公司执行不力或行为不当而产生的风险;不行动风险是指公司当前的经营行为无法跟上变化,因此公司的目标不能达到。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是微小的环境变化也可能对企业造成致命影响。
3.2 Say Chatterjee的四因素系统识别
Say Chatterjee在对CAPM模型进行批判性研究的基础上认为,战略风险主要由资源和产出市场的不完善所驱动。如果战略是利用资源来获取和保持竞争优势,那么战略风险源于获取竞争优势的不确定性。因此,战略风险就是一个企业基于利用资源和自身能力,将自身优势与宏观经济相结合和特定行业干扰隔离起来的可能性。这里的“隔离”是指企业利用竞争优势通过战略选择影响市场力量,利用市场不完全性获得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基于这种观点,Say Chatterjee(1999)[14]提出了战略风险的四种主要决定因素:决策因素、知识因素、资源因素和产业因素。
3.3 Don Knight的权变模型识别
权变模型强调企业与环境的关系,认为战略风险源于企业与环境相互作用所造成的不协调。Don Knight(2001)[15]根据权变理论和和谐的思想,认为战略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复杂的过程,可以分为三个核心问题:创业性问题、工程技术问题、管理问题。根据这一界定,Miles Snow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把三个核心问题所产生的战略风险分为企业风险、经营风险和竞争风险,而企业战略、组织结构和竞争战略是协调组织与环境关系的手段,然后解决战略问题。在此基础上,Miles Snow在将以上三个核心问题进行指标化的基础上,通过进行定量分析发现了战略风险的不同组成部分与环境变化的关系。
国内学者有关战略风险识别方法:
3.4 战略、资源、能力和环境匹配的战略风险识别
杨华江(2002)在现有战略风险理论的研究基础上,提出了战略环境、资源状况和竞争力是影响企业绩效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三大因素的理论。因此,企业的战略风险管理目标是平衡环境、战略、资源和能力的动态平衡。杨华江以三要素理论为基础,提出了战略风险管理的模型,涵盖三大因素和主要策略。战略风险管理是指企业为实现战略目标而对战略实施过程中的三个因素和不确定性進行管理、识别和控制的风险。
3.5 战略实施和管理过程中的战略风险识别
王翔等(2005)[16]将战略风险管理定义为“根据战略的实施与控制、评估与选择及其损失,降低经营成本,从而获得最大安全保障的动态管理过程”。他们提出,未来产能积累、流程绩效质量、市场竞争变化、企业战略资产流失等诸多因素都可能影响未来战略的实施,战略风险的产生主要是由于产能不足、资源破坏、价值过程和市场竞争等因素造成的。张荣琳和霍国庆指出在战略管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会导致企业亏损的不确定性,这类风险就是战略风险。因此,战略风险的产生与战略管理息息相关,企业战略管理分为分析、选择和实施三个阶段。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假设风险”,即选择阶段的“治理风险”,实施阶段的“错位风险”和“刚性风险”。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国内学者也提出了各自对于战略风险识别的观点。祝爱民等(2006)[17]认为,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因素很多,不仅包括竞争力、资源,还包括战略环境,战略定位是关键因素。战略定位影响着战略的实施,而战略的实施直接影响着目标的实现,企业领导者与战略的定位和实施密切相关。综合各方面因素,风险的形成受企业领导者、竞争力、企业资源、战略定位和战略环境的影响;冯艳飞和陈媛(2008)[18]认为企业文化的变迁、企业能力的缺陷、企业资源的损伤以及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造成了企业战略风险的发生。
4.企业战略风险的评价
战略风险评价旨在战略风险因素识别分析的基础上,将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损失程度等因素综合起来用于对战略风险状况的评价[19]。通过梳理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方法的研究,本文将对主要的战略风险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4.1资产定价法
资产定价法(CAPM)是基于金融领域最早、应用最广泛的战略风险度量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系统性风险水平的变化来反映企业战略的风险水平、企业战略与风险的关系以及战略风险与企业收益的关系。Nalesnaya定义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之间的关系,并指出:这两类风险会影响企业的收益,它们选择不同的方式。收益和非系统风险的正相关性较弱,和系统风险之间的正相关性很强,也即是高风险意味着高收益。就CAMP方法本身而言,其假设与现实相去甚远:实证分析存在诸多不足,该方法主要以绩效原则为基本出发点,导致现代战略风险分析中CAMP方法被其他方法所取代
4.2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评价运用模糊数学将评价因素中一些边界不清、不易定量的应用模糊关系合成将它们定量化,是一个对多因素、多层次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的一种方法[20]。该评价方法的基本操作是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指标集和评价集,计算各因素的权重,计算各因素的隶属度,得到模糊评价矩阵,对因子权重集和模糊评价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得到模糊评价结果。由于战略风险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来度量战略风险的可能性是很容易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广泛应用于绩效评价、人力资源评价、教学质量评价、工程项目评价和软件项目风险评价。近些年来,对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研究中,一些学者权重确定方法的改进,常见的权重确定方法有模糊统计法、德尔菲法等;改进的权重确定法有相对距离法求权重,修正的聚类权法计算权重;还有学者针对判断指标进行研究,将判断指标改进为有用级别特征值作为判断的新指标。 4.3 VaR风险评价方法
VaR风险价值的概念是由J.P.Morgan提出的,最初用于衡量证券投资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行业的市场风险。在一定的置信水平下,VaR用来表示资产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因此,确定投资组合收益的概率分布函数是关键。仿真方法和参数法可以用来解决这一问题。不同置信区间下的VaR,结合风险损失大小和风险发生情况,便于管理者不同程度地了解风险状况,明确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有利于风险管理的实施和策略的制定。但是,VAR也存在一些不足,在某些极端情况下无法度量风险的大小,而且VAR模型本身也有一定的局限性[21]。
除此之外,对于战略风险评价方法国内外学者进行了很多的研究。Beauvais等(2010)[22]在对企业战略风险的评价中,提出了基于企业年进出率的RF方法。王站杰等(2017)[23]进行了企业社会责任对战略风险评价的影响,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责任)能够显著降低企业的战略风险(运营风险、资产风险、竞争风险、声誉风险),且在伦理决策的调节作用下,内、外部利益相关者责任对战略风险各维度产生差异性影响。Kohnke等(2016)[24]在企业战略风险评估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层次分析法,还采用了模糊综合评价法。但由于数据量较大,评价结果可能会失真。在风险评估中,应根据企业资源选择合适的定性或定量方法。巫英等对创新型企业如何平稳、顺利地实现战略转型和持续创新的战略风险进行了研究,建立了一套评价创新型企业战略风险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属性测度理论构建了评价模型。Estep(2015)则采取了熵权TOPSIS法对战略风险进行评价[25]。段万春、李连璋(2016)[26]提出了功效系数法和灰色关联度相结合的战略评估体系,并以16家公司的样本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5.企业战略风险的应对
竞争环境的变化、技术的变革、新技术推出频率的加快,给实体经济中的许多行业和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增加了企业面临的战略风险。因此,企业需要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和评估,而最重要的是制定合理的战略风险应对策略,从而帮助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文献回顾发现,国外学者对战略风险决策方法的研究可以分为两个角度,一个是基于前景理论的,另一个是基于概率统计的。
5.1基于前景理论的应对方法
Susanne等(2012)[27]将累积前景理论应用于企业战略风险应对中,通过该理论确定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对每个方案的前景价值进行综合评价,最后通过对方案价值的排序,选择相应的最佳方案。Mebarki等基于累积前景理论,提出了一种灰色目标战略风险应对方法。该方法主要通过计算各指标的平均值,构造各时段的前景矩阵,然后通过加权算术平均将动态前景矩阵转化为静态前景矩阵,基于最大熵的思想对规划模型进行求解,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然后,构建正、负椭球灰靶模型,最后根据各评价方案正、负靶中心的综合距离进行排序。Bauerle等(2015)[28]在战略风险应对的研究中,不仅采用了前景理论,而且采用了云模型,在此基础上,构造了一种多准则战略风险应对方法。该方法认为,人们的风险偏好主要取决于对未来收益可能性的评估。如果未来收益的可能性很大,他们就厌恶风险;否则,他们就更喜欢风险。
5.2基于概率统计的应对方法
通过学者们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发现概率统计方法在战略风险应对中应用广泛。Kwong Yeung(2013)[29]在将贝叶斯方法应用于战略风险应对。针对信息不完全的现实,本文提出修改贝叶斯公式来分析风险发生的概率,然后根据风险发生的概率做出相应的应对。K., C Lam等(2006)[30]在風险决策中则采用了多属性的风险应对方法,该方法主要基于行为经济学中的后悔理论。有学者根据风险的属性来选择风险应对的方法,如Chao Fang等(2011)[31]就基于风险多属性的这样一个特性,应用TOPSIS以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建立了一个综合应对方法。Young-Jin等(2013)[32]以供应链为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c-var模型的企业供应链两级风险应对模型,其研究是基于企业的盈亏函数展开的,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c-var值的最小化和损失的承受能力是两个重要指标。Baloyi和Ozumba(2020)[33]研究将探讨实务中的不足,并提出了可能的战略风险管理策略。冯自钦和杜丽霞(2019)[34]研究发现,战略风险控制的财务战略协同指数、财务运作协同指数、财务关系协同指数和财务创新协同指数存在显著差异,价值效应指数的构建具有现实意义。
中国学者对战略风险应对方法也做了大量的研究。杨华江认为,客户是企业的主要收入来源,而满足客户的需求也是企业实现经营目标的唯一途径,因此,企业作为一个以消费者为驱动的组织,战略制定必须以客户为中心,但客户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提出了以顾客需求为中心的动态战略风险管理,避免了战略与需求不协调所导致的战略风险失误;唐伟等(2012)[35]认为难以使用线性分析的静态模型,因此构建了战略风险评价与控制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证明了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很好地反映战略的风险和动态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谢康等(2016)[36]发现,互联网企业的组织变革将经历两个阶段:突破组织惯性和形成新的实践。通过组合变革、组合学习和组合重构形成战略风险控制机制,有助于降低突破组织惯性的风险。通过模式迭代匹配、能力迭代提升、资源迭代整合形成战略风险控制机制,有助于降低技术环境突变时新实践的风险,提出“组合迭代”战略风险控制框架,帮助互联网企业更好地实现转型;段云龙等(2017)[37]对创新型企业经营过程战略风险应对进行了研究,为我国创新型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提供理论借鉴和指导;邓小红和邓泽刚等(2013)[38]是依照迈克尔·波特的SWOT分析法为基础展开,针对国有企业的特点,提出了提升国有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水平的对策。 当前对研究战略风险应对方法及模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数学、金融、工程等领域[39],在企业战略风险管理方面应用的相对较少;有关战略风险应对决策的研究方法虽然既有定量的研究,也有定性的分析,但是将二者结合起来的学者很少[40];在战略风险应对方法的应用方面,目前主要从传统的效用决策模型上分析研究,很少有学者将现代的工具和技术应用于其中。
6.启示和展望
战略风险管理理论至今已经经历30多年的扬弃和演进,但是尚未形成普遍接受的研究体系,各种观点还处于“百花齐放”的状态,没有形成范式要求。本文在评述国内外现有战略风险理论的基础上,对战略风险识别的方法、战略风险评价的方法、战略风险应对的方法进行了综述。发现,当前战略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6.1到目前为止,对战略风险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对战略风险也没有系统的研究方法;
6.2战略风险评价方法和模型存在许多问题,如方法本身的科学性、对企业管理的适用性和实际应用价值等。
6.3当前学者对战略性风险的研究过多,而对战略风险也就是战略本身附有风险的研究却很少。
6.4现有的研究方法或侧重于定量研究,或侧重于定性研究,但如何将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系统性较差。
基于以上问题,未来的战略风险管理研究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突破:
6.5战略风险识别方法和战略风险评估方法由战略管理的不同要素组成,以战略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为基础,结合管理实践来验证其可靠性;
6.6由于資源相关性和战略风险敏感性,战略风险评估应结合现有的定性和定量方法,在研究企业资源特点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战略风险分析的实际应用;
6.7战略风险的抵御、规避和转化不仅取决于资源的集合,而且取决于资源的灵活性。未来的研究重点应放在如何实现资源的集聚和提高资源的柔性,发展企业的动态核心竞争力和积极应对风险上。
参考文献:
[1]Slagmulder R,Devoldere B,Transforming under deep uncertainty: A strategic perspective on risk management[J], Business Horizons, 2018
[2]李健,战略风险管理理论、模型与应用研究综述[J], 管理现代化,2014(01),123-125
[3]祝志明,杨乃定,姜继娇,等, 企业战略风险识别研究[J],科研管理,2005(06),3-8
[4]Baoying F, Yingju Y, Constructing an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in co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nterpri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6, 26(4)
[5]James M C, Timothy W R, Strategic Risk: An Ordinal Approach[J], Management Science, 1997, 38(12)
[6]Inga S B, Howard T, Toward a Contingency Model of Strategic Risk Taking[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85, 10(2)
[7]James Lam,战略风险管理:优化风险-收益状况[J], 新理财,2017(Z1),92-94
[8]杨华江,集团公司战略风险管理的理论探讨[J],南开管理评论,2002(03),56-61
[9]刘升福,企业战略风险管理理论综述[J],现代管理科学,2003(12),31-32,23
[10]张荣琳,霍国庆,企业战略风险的类型、成因与对策分析[J],中国软科学,2010(06),50-57
[11]商迎秋,企业战略风险识别模型构建[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1(01),69-73
[12]刘学,张阳,海外项目的异质性与民营企业“走出去”战略风险防范[J],管理世界,2015(11),182-183
[13]孙慧,程立,企业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分析及管理对策——基于能力理论的视角[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08),61-65
[14]Sayan C,Michael H L,William S S, Toward a Strategic Theory of Risk Premium:Moving beyond Capm[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9,24(3)
[15]Don K,Cathy C D, Edwin A L,The Relationship of Team Goals,Incentives, and Efficacy to Strategic Risk,Tactical Implementation, and Performance[J],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2001, 44(2)
[16]王翔,李东,项保华,基于BSC的企业整合型战略风险管理系统研究[J],科研管理,2005(05),79-85
[17]祝爱民,王华,李宁宁,企业战略风险构成因素及形成机理分析[J],现代管理科学,2006(07),64-65 [18]冯艳飞,陈媛,企业战略风险的形成机理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与管理工程版),2008(05),816-819
[19]袁志刚,企业战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创业月刊,2008(07),94-96
[20]李汉东,企业战略风险的模糊评价模型[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05),587-590
[21]胡经生,王荣,丁成,VaR方法及其拓展模型在投资组合风险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05),141-150
[22]Beauvais S L, Silva M H, Powell S, Human health risk assessment of endosulfan. Part III: Occupational handler exposure and risk.[J], Regulatory toxicology and pharmacology : RTP, 2010, 56(1)
[23]王站杰,买生,李万明,企业社会责任对战略风险的影响——伦理决策的调节作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8(04),26-32
[24]Kohnke,Sigler,Shoemaker,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Using the NIST Risk Management Framework[J], EDPACS,2016,53(5)
[25]Estep J D, Starling R C, Horstmanshof D A, et al, Risk Assessment and Comparative Effectiveness of Left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 and Medical Management in Ambulatory Heart Failure Patients: Results From the ROADMAP Study.[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 2015, 66(16)
[26]段萬春,李连璋,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企业战略风险评价及预警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02),55-61
[27]Susanne D,Innovation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risk) management in small and medium-sized enterprises[J],Int.J.of Transitions and Innovation Systems, 2012, 2(3/4)
[28]Nicole B U,Anna J K, Risk-sensitive dividend problem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 2015,242(1)
[29]Kwong Y,Peter K C L,Andy C L Y,et al,Supplier partnership and cost performance: The moderating roles of specific investments and environmental uncertaint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3, 144(2)
[30]K.C L,D.W,Patricia T K L, et al, Modelling risk allocation decision in construction contrac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ject Management,2006, 25(5)
[31]Chao F,Franck M, A simulation-based risk network model for decision support in project risk management[J],Decision Support Systems, 2011,52(3)
[32]Young-Jin C,Jianqiu Z,Anil K A,et al, Comparative Studies of Semiactive Control Strategies for MR Dampers: Pure Simulation and Real-Time Hybrid Tests[J],Journal of Structural Engineering,2013, 139(7)
[33]Baloyi T, Ozumba A, Strategic Risk Management among Small Enterprises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J],MATEC Web of Conferences,2020,312
[34]冯自钦,杜丽霞,企业战略风险控制价值效应测度研究——基于财务协同视角价值效应指数的分析[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12),149-152
[35]唐伟,雷星晖,李玲玲,系统动力学在战略风险评价及控制中的适用性[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40(04),645-649
[36]谢康,吴瑶,肖静华,等,组织变革中的战略风险控制——基于企业互联网转型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16(02),133-148
[37]段云龙,张新启,刘永松,等,创新型企业经营过程战略风险决策研究述评[J],华东经济管理,2017,31(07),158-165
[38]邓小红,邓泽刚,论国有企业战略风险管理[J],财会月刊,2013(24),108-109
[39]张晓昱,朱慧明,廖萍,企业战略风险度量与财务绩效关系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1(02),81-83
[40]赵颖,孙正,关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战略框架的思考:认知与对策[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9(04),71-78
基金项目:本文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与东盟企业跨国合作的关键成功因素及其风险防范研究,NO.71662002)的拓展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祝司晨,男,汉族,陕西西安人,广西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
通讯作者:潘思谕,女,汉族,广西容县人,广西大学商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企业跨国经营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