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普收官

来源 :中国文化遗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over2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领导下,各地区、各相关部门和各级普查机构,坚决执行中央决策部署,科学组织、统筹协调、密切配合,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尤其是5·12汶川地震、南方洪涝等重大自然灾害,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高质量完成了各阶段的普查任务,取得了极其丰硕的成果:
  不可移动文物总量:全国共登记不可移动文物766722处(不包括港澳台地区,以下同)。
  数量变化:在全国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总量中,新发现登记不可移动文物536001处,复查登记不可移动文物230721处。新发现登记占登记总量的69.91%。
  类别构成:古遗址类1 93282处,古墓葬类139458处,古建筑类263885处,石窟寺及石刻类24422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141449处,其他类4226处;分别占登记总量的25.21%,18.19%,34.42%,3.19%,18.45%,0.55%。
  普查到达率和完成率均为100%。从总量看,我国登记不可移动文物总量较第二次文物普查增幅超过200%;从增量看,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占到登记总量的69.91%。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是国务院部署的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当前我国最大规模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工作。普查成果构成了一个丰富的文化资源宝藏,进一步廓清了全国不可移动文物家底,取得了近7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信息和翔实数据,包括总量、分布、类型、年代、所有权、使用情况、人文环境、自然环境、保护级别、保护状况、破坏因素等,对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重要意义。
  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严格规范普查工作,确保普查进度与质量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保证良好的秩序,是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普查过程中,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信息报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质量控制制度、调查资料档案管理制度等多种方式,严格规范普查工作,确保普查进度与质量。
  5年来,国务院三普领导小组办公室和国家文物局下发了《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实施方案及相关标准规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央本级普查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信息报送制度》《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建档备案工作规范》《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调查资料档案管理规定》等十几项规章制度,并通过印发通知、简报,组织培训、试点观摩,召开质量控制会议、专家研讨会、检查验收等方式,及时统一认识和工作方法,确保普查成果严肃、真实、科学。
  各地普查机构结合实际情况,充分发挥专家作用,通过召开专家座谈会,举办培训班、实地检查指导等形式,为普查队员答疑解惑,解决实地文物调查中各类技术问题,强化了普查质量。
  举全国之力,密切配合,全力开展普查工作
  本次普查的不可移动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和石刻、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6大类59小类。要对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动文物的位置、数量、规模、价值等基本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对已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进行复查与核实,切实掌握不可移动文物的保存现状、环境狀态等,查清各类不可移动文物的所有权属和使用管理情况,不仅需要文物系统各个专业领域专家参与,更需要不同相关行业的配合支援。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有16个成员单位结合本行业、本部门的工作特点,积极参与文物普查:
  国家林业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了《关于认真贯彻国务院通知精神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家测绘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民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文物普查和附属可移动文物鉴定工作的通知》,水利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家宗教事务局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国家文物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交通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商务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积极做好商务领域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财政部和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印发(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专项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通知》。
  2008年,部分成员单位派员参加了以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名义对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贵州五省进行的联合督察工作。国家测绘局协调提供了1:100万比例尺全国范围电子地图和1:25万比例尺局部电子地图作为普查成果用图。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基建营房部积极组织部队营区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2009年3月,解放军四总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军队营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通知》中明确要求军队各单位要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军队的有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军队营区文物普查、认定和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文物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2009年4月,解放军总后基建营房部在南京举办军队营区文物现状调查培训班。2011年7月,军队营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揭牌仪式在南京解放军理工大学举行。
  普查技术“鸟枪换炮”
  “汉墓群位置,北纬21度41分22.3秒,东经109度13分49.9秒,海拔22米。”按下黄色的卫星定位仪,普查人员准确地报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西台浦汉墓群在地球上的位置。接着,普查人员又利用手中的数码相机、手提电脑,记录了合浦汉墓群周边的自然环境,以及汉墓群保护的现状。
  GPS卫星定位技术,直接记录文物点的经纬度,这比过去仅用树木、村庄等参照物来定位、记录文物点要准确和便捷多了,也不会再出现因参照物消失一些文物点也随之“消失”的情况。采用传统调查方法和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能够采集更为丰富的文物信息数据。
  同时,文物普查充分运用信息网络、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了文物普查的时效性和相关标本、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完整性。此外,普查是专业化程度很高的技术工作,目的不是为了“探险”和“猎奇”,更不能威胁到普查队员的生命安全。卫星遥感、航空拍摄等高科技手段的应用,为普查提供了徒步踏查之外的另一种选择。
  水下文物普查在我国沿海、内湖首次开展,航空遥感在新疆广袤地区取得显著成果,信息技术、网络技术、GIS平台等得到广泛运用,极大地提高了此次普查的科技含 量,使普查成果更为科学、规范,记录信息更加准确、翔实。正是有了这些精准的数据,普查结束后,还将首次建立全国不可移动文物的基础数据库和电子地图。
  向公众宣传,构筑文物普查工作的社会基石
  “河南省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已经启动,这是一次对民族文化遗产的全面普查。请把你知道的告诉我们,也许一片瓦、一块砖就是一段历史;请把你发现的告诉我们,也许一片碎石、一块残碑就是一个故事;请把你听到的告诉我们,也许一个传说、几片絮语就是一个文化空间……总之,你能告诉我们的,就是我们想知道的。让我们一起把昨天的历史寻找,把今天的文明延续,为中华民族明天的辉煌贡献力量!”通俗朴实又以情动人,这是河南省的文物普查宣传词。以这一宣传词为基础,普查工作者制作了数万份文物普查宣传彩页向全省发放。无论繁华的城市社区,还是偏远的乡间村镇,都能看到文物普查宣传图片。
  正是认识到人民群众是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使用者和守护者,是推进文物普查工作的源头活水和真正动力,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一直把宣传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几年来,各地区、各有关部门按照《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宣传工作方案》的要求,联合广大新闻媒体,利用各种媒介,开展了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各级普查机构通过策划制作公益广告片、普查成果视频、图书、电子杂志,印制宣传品、纪念证书,在报纸、杂志开辟专栏,建立专题网站,开展总结表彰活动等,全面宣传并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普查工作,拉近了文化遗产工作与社会各界的距离。普查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响应,大批的社会志愿者参与到普查工作中来,热爱和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观念正在成为社会的共识。
  文物普查为的是文物保护。是确保国家历史文化遗产安全的重要措施
  2008年3月,依托三普中发现的首任台北知府陈星聚墓园,当地政府和文物部门投资近千万元修建的陈星聚纪念馆开馆。2008年“全国文化遗产日”期间,三普开展仅仅一年的时间后,河南省政府就及时将新发现的36处重要文物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一批新发现文物已经得到维修保护。
  浙江省通过建立联动机制,制定专项法规,提高经费投入,加强规范管理,确保新发现文物的安全;普查至今全省新公布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851处。重庆市将183处抗战文物点挂牌保护,采取法律手段切实保护普查成果。
  在做好普查工作的同时,各地充分认识到及时抢救、有效保护新发现文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加强新发现文物的保护管理,及时将新发现的文物点公布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護单位,提升普查新发现文物地位,出台保护办法措施,创新保护方法。
  普查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磨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机构设置得以加强,保护经费增加,基础设施、设备更趋完善,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
  有位文博专家这样说:文博工作的专业性很强,实践性也很强,光靠书本是培养不出文博专家的。必须实地走、实际摸、亲眼看。参加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队员,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吃苦耐劳、干劲很足,见到他们,对文博人才稀缺、业务骨干青黄不接的担忧就消除了。
  行伍出身的吕梁山腹地的石楼县文管所所长李大勇,在15个月的野外调查中,行程20000余里、访询1000余人、跑遍千沟万壑,绘制草图1000余份,整理照片2000余张,编写文本30000余字,普查不可移动文物316处而且顺利通过了省市专家的验收。三普一线实践,让大勇成了石楼山中的文博行家。
  各级普查机构反复培训,各地普查队的分组也多采取新老队员结合、以老带新的办法,既确保了普查质量,又培养锻炼了新队员,提高了普查队员的业务能力;艰苦的工作环境和持续较长时间的工作强度,锻炼了普查队员的意志,锤炼出一支作风过硬的文博队伍。
  中央财政共安排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所需经费超过2亿元,其中中央本级支出0.25亿元,补助地方1.8亿元。中央财政专门对中、西部地区特别是国家级贫困县级行政区域提供用于普查的专项补贴。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也积极安排普查配套经费,五年间,各地投入累计超过12亿元。江苏,浙江两省普查机构还在国家文物局普查办的协调下,对口支援青海省文物普查,无偿提供财力、技术等多方面的支持。
  经费的保障,不仅使得普查日常工作、培训等得以顺利开展,也使得普查设备GPS卫星定位仪、数码相机、笔记本电脑和台式电脑以及必要的交通工具等得以及时,普遍配发。此外,三普工作中,统一领导,严密组织;密切配合,形成台力;理念引领,科技支撑;科学普查,严控质量;大力宣传,有效保护等一系列贯穿始终的突出特点,保证了三普工作的圆满完成,也在整体上提升、促进了文物工作的能力建设,为文物保护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文物数量“井喷式”增长,使得文物保护工作更加繁重;4万余处文物消失令人警醒
  普查成果显示,我国已登记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状况不容乐观,其中保存状况较差的占17.77%;保存状况差的占8.43%。令人堪忧。进一步增大投入,改善我国不可移动文物保存状况与环境刻不容缓。
  这次普查登记文物总量的增幅大于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队伍建设、经费投入、设施设备改善的增幅;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新形势,亟待修改和完善;大幅增加的文化遗产如何加强管理,妥善保护,科学研究,合理利用,对于专业人员队伍建设、管理机构设置、设施设备配置等方方面面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国家文物局负责同志指出,要应对新时期文物保护面临的方方面面挑战,首要必须把基础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常抓不懈。要重点加强文物保护法律体系建设,推动修订《文物保护法》,尽快出台《博物馆条例》,研究制定《文物认定评估管理条例》、《大运河遗产保护条例》,完善文物保护标准体系,加大法律保护力度。要进一步做好文物资源调查,推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要加强文物执法督察和安全监管,健全各级文物行政执法机构,推行文物安全与执法巡查制度,完善文物安全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实施文物平安工程,严厉打击文物违法犯罪行为。要加强文博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经普查统计,原来登记过,但目前已经消失的文物,全国共计44073处。由于消失文物的原因十分复杂,根据对消失文物原因的分析,大体可分为6类18种原因:
  1.由于认定、计量和行政区划变更等原因从现象上消失。包括不属本次普查登记对象的(指第二次普查已登记,但不符合三普标准的对象);第二次文物普查前已经消失的、第二次文物普查误登、行政区划变更按新区划登记的、调查时已经迁移保护、另作为可移动文物登记的,以及按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计量标准合并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
  2.因生产生活和学术研究原因经过发掘清理,原址废弃。
  3.因自然原因消失。包括自然损毁的,自然灾害损毁和火灾烧毁。
  4.由人为原因造成损毁。包括因拆、改、新建改变原貌的,人为拆除损毁的以及遭盗掘盗窃消失的。
  5.因城市建设、大型基本建设、农村耕作、平整土地、兴修水利等原因造成消失。
  6.因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历史原因认定消失。包括根据记载查无实物的,丢失或下落不明的,以及消失原因不明的不可移动文物。
  人们最关心的是人为破坏的消失。国家文物局有关负责同志指出,上次文物普查是1980年代初,从那时到现在的20多年间,中国面临了大发展大建设,城乡基础设施、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地上地下的不可移动文物和建设之间的矛盾前所未有激烈。文物保护工作现在处于最紧迫、最关键的时期,特别是城市化进程加速会对于不可移动文物造成损失。对于破坏文物,全国的文物工作者一直都在旗帜鲜明地反对,通过各种手段避免。下一步会坚决重拳出击,加大执法督察力度,打击各种文物违法犯罪行为。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任务圆满完成,但是文物资源普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可移动文物与不可移动文物构成我国文物资源的整体,我国目前正在为抓紧开展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作组织上和技术上的积极准备,并在不同系统和地区开展试点。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全国文物工作者将同心同德、再接再厉,为加强文物保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更大的力量!
其他文献
近年来,尽管社会经济取得长足发展,但农村中学教学硬件设施依然基础薄弱,教学理念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学活动依然比较单一,学生的语文素养普遍不高。主要表现在:书写差、错别字多、语文知识面狭窄、口头表达能力差、作文能力比较弱……《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该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
【内容摘要】《高中美术新课程标准》提出:“高中美术课堂在于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并在此活动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学习美术的过程和方法”。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创设美术有效课堂是高中美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笔者在本文中对新课程改革下,对如何创设美术有效课堂教学进行探索。  【关键词】高中美术 有效课堂 创设情境 开放课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内容摘要】新课程理念下的美术教学应当努力构建高效课堂,提高美术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那么如何建构高效美术课堂,提高美术教学效果呢?本文,笔者将从转变教育观念,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成为美术学习的主人,构建多元化的开放型知识结构,形成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模式,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角色转换等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构建 高效 课堂 提高 效果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