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俄军2架图-142大型远程反潜巡逻机再次飞临日本海,并在靠近日本一侧巡航。日本空中自卫队战机照例升空“陪游”,还用相机留下了图-142的一张张“倩影”。
此类事件每年都会在日本海上空发生很多起,实在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不过,笔者却因此常常感慨:何时我国海军也能够拥有类似图-142、P-8A、P-1和“猎迷”MRA.4这样的大型远程反潜巡逻机?
反潜机必不可少
长期以来,反潜一直是我国海军最为明显的短板之一。在2000年之前,无论是我国海军水面反潜舰艇,还是航空反潜装备,在性能和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苏俄及欧美海军。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海军在防空和对海远程打击能力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开始下大力气全面提升自身的反潜能力:在水面舰艇方面,装备先进反潜系统的新一代054系列护卫舰和056系列轻护舰大批量服役;航空装备方面,除了引进俄制卡-28反潜直升机,我国还自主研发了新一代直-18大型反潜直升机。而最为引入瞩目的,当属高新6号岸基中型反潜巡逻机的研制成功和服役。
高新6号的出现虽然使得我国海军拥有了可以媲美俄罗斯伊尔-38和美国P-3C的岸基中型反潜巡逻机,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和广大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来说,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与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相比,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拥有很多前者望尘莫及的优势性能:首先,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飞行速度更快。以美国两代反潜巡逻机P-3C和P-8A为例,前者的巡航速度仅为608公里/时,而后者高达824公里/时。两者多达216公里/时的巡航速度差距,意味着到达同样距离的海域,P-8A要比P-3C节省1/3的时间,对于及早发现敌方潜艇并发动攻击具有不可估量的战术意义。
其次,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的实用升限也远远高于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例如,P-8A的实用升限为12497米,而P-3C只有8625米。在以往的反潜战术中,过于强调反潜巡逻机的实用升限并没有太多的实战意义。因为对于反潜巡逻机所装备的磁探仪来说,其探测距离有限,一般都在1000米以内。再加上反潜巡逻机投放的常规航空反潜鱼雷也有一定的高度要求,使得搜索和攻击潜艇时的飞行高度通常在1500米以下。因此,原先在确定反潜巡逻机的设计指标时,往往强调低空低速飞行性能以及灵活机动能力。但是,随着高空反潜武器及战术的出现,以及网络中心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高的实用升限反而使得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能够发挥比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大得多的作战潜能。
目前,美国海军正在为P-8A研发“高空反潜战武器能力”(HAAWC)项目,其核心就是为常规的Mk54航空反潜鱼雷加装一种带有大展弦比折叠翼的增程滑翔制导组件。该组件装备有1台飞行控制计算机,采用GPS制导方式。投放后,鱼雷将滑翔7~10分钟到达水面。在接近水面时,该系统的飞行翼将脱落,同时减速伞将打开并将鱼雷送至入水。更为重要的是,当P-8A在9144米高空投放装备有HAAWC组件的Mk54航空反潜鱼雷时,其最大射程可达30公里以上,大幅提升了该机的攻潜能力。如果还是由实用升限较低的P-3C投射同样的反潜弹药,则难以充分发挥后者的作战效能。
此外,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上也超过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而且,由于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多采用民航客机作为改装平台(如P-8A改装自波音737-700/800),因此其机舱内的环境舒适度更好,噪音更小,更有利于各种操作人员的长期工作。正因为以上诸多优点,使得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取代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美国和日本分别研发、装备了P-8A和P-1,用以替换P-3C;印度采购多架P-8I,用以替换俄制图-142和伊尔-38。甚至连自废武功、将9架崭新的“猎迷”MRA.4暴力拆卸的英国,也后悔莫及地找美国人订购P-8A。
备选飞行平台仍有限
如果我国也要发展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从目前国内能够得到的飞行平台来说,可供选择的机型屈指可数。首先,伊尔-76和运-20这类大型运输机从机身结构、气动布局来看,并不适合改装为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其次,按照国外以民航客机为平台进行改装的做法,ARJ21和C919无论是在机载设备供应,还是长期飞行实际表现上,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满足要求。俄制图系列和伊尔系列的民航客机倒是可以采购得到,但是其可靠性并不能让人满意。那么,剩下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被称为“战神”的我国最先进大型轰炸机——轰-6K了。
我国航空工业对原轰-6进行更换发动机、机身和机翼重新设计、机载设备全面升级等“深度改造”,从而打造出新一代大型喷气式飞行平台——轰-6K。该机凭借出色的飞行性能以及先进的机载设备,除了胜任巡航导弹载机这一使命外,也有潜力改装为我国第一代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
从反潜巡逻机平台改装的角度讲,由于要加装大量专用反潜设备,其难度并不亚于空中预警机的改装。具体到轰-6K,笔者以为至少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大手术”。
首先,与P-8A、P-1和“猎迷”MRA.4相比,轰-6K的机身内空间还是显得太小。因此,从扩容的角度看,轰-6K前机身至少要加长1.5米以上,最大到2米左右。同时,机身前部的设备舱也要减小体积或移至机身后部,从而为增加专用反潜操作人员及设备腾出空间。一般来说,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除了飞行机组成员外,至少需要6名专用反潜设备操作员。轰-6K反潜型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有望将反潜机组成员进一步压缩至4人。
其次,轰-6K反潜型必须要具备空中受油能力。因为轰-6系列无论怎样改进,受到原有基本气动布局的限制,其主要性能依然只能定位在中程轰炸机上。而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恰恰对于航程、续航时间等性能指标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为轰-6K反潜型加装空中受油设备后,通过多次空中加油,可以大幅提升其作战半径和巡逻时间。尤其是对于长期巡逻南海以及深入西太平洋进行飞行训练来说,轰-6K反潜型的空中受油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轰-6K反潜型的中后部机身也要进行大幅改装,原有的内部弹舱可以改为声呐浮标投放装置,并且具有自动再装填能力。以轰-6K目前的技术状态,携带60枚以上的各型声呐浮标应该不成问题。为了更好地发现和跟踪敌方潜艇,按照反潜巡逻机的通行改装模式,垂直尾翼根部要加装磁探仪的探杆。
轰-6K反潜型两侧机翼下的挂架需要保留,以便挂载反舰导弹、反潜鱼雷等武器。一般来说,反潜巡逻机除了反潜、海上监视等任务,在必要时对敌方水面舰艇实施打击也是分内之事。未来,随着国内参考美国HAAWC项目研制的高空反潜制导弹药的成功,轰-6K反潜型也将具备数十公里外击杀敌方潜艇的强大反潜威力。
在作战使用上,轰-6K反潜型可以与高新6号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构成“远近搭配”,前者主要针对在深海区域活动的国外潜艇,并且要实现南海及西太平洋远程巡逻的常态化,后者则主要针对近海和浅海反潜防御,尤其是黄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随着岸基反潜巡逻机的快速发展及服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海军的反潜能力必将再上一个台阶,从而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周边国家AIP潜艇和先进核潜艇日益严峻的威胁与挑战。
此类事件每年都会在日本海上空发生很多起,实在难以引起公众的注意。不过,笔者却因此常常感慨:何时我国海军也能够拥有类似图-142、P-8A、P-1和“猎迷”MRA.4这样的大型远程反潜巡逻机?
反潜机必不可少
长期以来,反潜一直是我国海军最为明显的短板之一。在2000年之前,无论是我国海军水面反潜舰艇,还是航空反潜装备,在性能和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苏俄及欧美海军。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海军在防空和对海远程打击能力上取得了长足进步,同时开始下大力气全面提升自身的反潜能力:在水面舰艇方面,装备先进反潜系统的新一代054系列护卫舰和056系列轻护舰大批量服役;航空装备方面,除了引进俄制卡-28反潜直升机,我国还自主研发了新一代直-18大型反潜直升机。而最为引入瞩目的,当属高新6号岸基中型反潜巡逻机的研制成功和服役。
高新6号的出现虽然使得我国海军拥有了可以媲美俄罗斯伊尔-38和美国P-3C的岸基中型反潜巡逻机,但是作为一个拥有1.8万公里海岸线和广大管辖海域的海洋大国来说,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依然是不可或缺的。与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相比,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拥有很多前者望尘莫及的优势性能:首先,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飞行速度更快。以美国两代反潜巡逻机P-3C和P-8A为例,前者的巡航速度仅为608公里/时,而后者高达824公里/时。两者多达216公里/时的巡航速度差距,意味着到达同样距离的海域,P-8A要比P-3C节省1/3的时间,对于及早发现敌方潜艇并发动攻击具有不可估量的战术意义。
其次,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的实用升限也远远高于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例如,P-8A的实用升限为12497米,而P-3C只有8625米。在以往的反潜战术中,过于强调反潜巡逻机的实用升限并没有太多的实战意义。因为对于反潜巡逻机所装备的磁探仪来说,其探测距离有限,一般都在1000米以内。再加上反潜巡逻机投放的常规航空反潜鱼雷也有一定的高度要求,使得搜索和攻击潜艇时的飞行高度通常在1500米以下。因此,原先在确定反潜巡逻机的设计指标时,往往强调低空低速飞行性能以及灵活机动能力。但是,随着高空反潜武器及战术的出现,以及网络中心战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更高的实用升限反而使得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能够发挥比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大得多的作战潜能。
目前,美国海军正在为P-8A研发“高空反潜战武器能力”(HAAWC)项目,其核心就是为常规的Mk54航空反潜鱼雷加装一种带有大展弦比折叠翼的增程滑翔制导组件。该组件装备有1台飞行控制计算机,采用GPS制导方式。投放后,鱼雷将滑翔7~10分钟到达水面。在接近水面时,该系统的飞行翼将脱落,同时减速伞将打开并将鱼雷送至入水。更为重要的是,当P-8A在9144米高空投放装备有HAAWC组件的Mk54航空反潜鱼雷时,其最大射程可达30公里以上,大幅提升了该机的攻潜能力。如果还是由实用升限较低的P-3C投射同样的反潜弹药,则难以充分发挥后者的作战效能。
此外,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上也超过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而且,由于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多采用民航客机作为改装平台(如P-8A改装自波音737-700/800),因此其机舱内的环境舒适度更好,噪音更小,更有利于各种操作人员的长期工作。正因为以上诸多优点,使得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取代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成为当前世界发展的主流。美国和日本分别研发、装备了P-8A和P-1,用以替换P-3C;印度采购多架P-8I,用以替换俄制图-142和伊尔-38。甚至连自废武功、将9架崭新的“猎迷”MRA.4暴力拆卸的英国,也后悔莫及地找美国人订购P-8A。
备选飞行平台仍有限
如果我国也要发展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从目前国内能够得到的飞行平台来说,可供选择的机型屈指可数。首先,伊尔-76和运-20这类大型运输机从机身结构、气动布局来看,并不适合改装为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其次,按照国外以民航客机为平台进行改装的做法,ARJ21和C919无论是在机载设备供应,还是长期飞行实际表现上,都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够满足要求。俄制图系列和伊尔系列的民航客机倒是可以采购得到,但是其可靠性并不能让人满意。那么,剩下唯一的选择就只有被称为“战神”的我国最先进大型轰炸机——轰-6K了。
我国航空工业对原轰-6进行更换发动机、机身和机翼重新设计、机载设备全面升级等“深度改造”,从而打造出新一代大型喷气式飞行平台——轰-6K。该机凭借出色的飞行性能以及先进的机载设备,除了胜任巡航导弹载机这一使命外,也有潜力改装为我国第一代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
从反潜巡逻机平台改装的角度讲,由于要加装大量专用反潜设备,其难度并不亚于空中预警机的改装。具体到轰-6K,笔者以为至少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大手术”。
首先,与P-8A、P-1和“猎迷”MRA.4相比,轰-6K的机身内空间还是显得太小。因此,从扩容的角度看,轰-6K前机身至少要加长1.5米以上,最大到2米左右。同时,机身前部的设备舱也要减小体积或移至机身后部,从而为增加专用反潜操作人员及设备腾出空间。一般来说,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除了飞行机组成员外,至少需要6名专用反潜设备操作员。轰-6K反潜型可以通过提高信息化、自动化水平,有望将反潜机组成员进一步压缩至4人。
其次,轰-6K反潜型必须要具备空中受油能力。因为轰-6系列无论怎样改进,受到原有基本气动布局的限制,其主要性能依然只能定位在中程轰炸机上。而大型远程喷气式反潜巡逻机恰恰对于航程、续航时间等性能指标提出很高的要求。因此,为轰-6K反潜型加装空中受油设备后,通过多次空中加油,可以大幅提升其作战半径和巡逻时间。尤其是对于长期巡逻南海以及深入西太平洋进行飞行训练来说,轰-6K反潜型的空中受油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再者,轰-6K反潜型的中后部机身也要进行大幅改装,原有的内部弹舱可以改为声呐浮标投放装置,并且具有自动再装填能力。以轰-6K目前的技术状态,携带60枚以上的各型声呐浮标应该不成问题。为了更好地发现和跟踪敌方潜艇,按照反潜巡逻机的通行改装模式,垂直尾翼根部要加装磁探仪的探杆。
轰-6K反潜型两侧机翼下的挂架需要保留,以便挂载反舰导弹、反潜鱼雷等武器。一般来说,反潜巡逻机除了反潜、海上监视等任务,在必要时对敌方水面舰艇实施打击也是分内之事。未来,随着国内参考美国HAAWC项目研制的高空反潜制导弹药的成功,轰-6K反潜型也将具备数十公里外击杀敌方潜艇的强大反潜威力。
在作战使用上,轰-6K反潜型可以与高新6号中型涡桨反潜巡逻机构成“远近搭配”,前者主要针对在深海区域活动的国外潜艇,并且要实现南海及西太平洋远程巡逻的常态化,后者则主要针对近海和浅海反潜防御,尤其是黄海、东海以及台湾海峡。随着岸基反潜巡逻机的快速发展及服役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海军的反潜能力必将再上一个台阶,从而能够更为从容地面对周边国家AIP潜艇和先进核潜艇日益严峻的威胁与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