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给名人尤其是艺术名家造影,是摄影术诞生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传统。摄影家和艺术名人之间的对话,早已演绎成无数传奇的佳话。从法国摄影家纳达尔拍摄的乔治·桑、波德莱尔到加拿大摄影家尤素福·卡什拍摄的萧伯纳和毕加索,镜头中的艺术名人通过影像的传播早已是深入人心。然而当镜头的光圈和快门调节到最为敏感的那一个瞬间时,摄影家最想知道的,就是镜头前的名人内心复杂的情感世界。然后,通过照片,告诉所有的观众,创造力的背后原来蕴含着如此平凡却又惊心动魄的魅力。董明带着他的小型相机走入这个深不可测的领域,从一开始的好奇到如今的迷恋,终于幻化成这一代华人艺术家不可或缺的范本。
1997年开始迷上摄影的董明,2005年毅然辞去收入颇丰的银行工作,租下了一家小型的摄影工作室,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恐怕少有人知。当然,推动他一直向前的力量,并非仅仅是摄影本身。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对绘画的迷恋,加上和诸多艺术家的频繁交往,突然间发现黑白底片的方寸之间,居然容得下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容得下自己多年来苦苦追求的心灵幻境。照相机也许只是一个对话的工具,按下快门的每一个瞬间总会成为魂牵梦绕的情感释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董明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物质的追求总是有其生命的极限,城市生活过于疯狂的节奏更是需要得到缓冲的空间。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放下了曾经有过的、被人羡慕的生活状态,在和许许多多艺术家交往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可以栖身的乐土。
和艺术名人的交往不易,拍摄他们更是难度很大。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一张张小小的底片中所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从隐隐约约的黑白颗粒中,似乎可以读出一种类似画家笔下力透纸背的穿透力,读出或如水墨般淡淡晕化的韵味。正如前面所说,其实和艺术名人对话,最难的就是如何通过镜头深入他们的内心。那些挥斥方遒的大师们也许在表面上平凡得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和耐心,在一个不易察觉的瞬间,完成对他们心灵描述的可能。好在董明擅长于使用小型的35mm相机,灵活自如得如同自己身手的延伸,凭借艺术的修养和对艺术家的尊重,以及拍摄前对每一位艺术家的深入研究,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尤其珍贵的是,一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大师身影,在他的镜头中凝固成了不可替代的精神绝唱。
董明的拍摄很注重环境的营造,他深知一位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对揭示他们灵魂世界的重要性。于是我们看到的许多画面的空间感很“松”,人物似乎已经退到了画面的深处,却将观众引向了艺术家生存的空间,和他们一起感受艺术创造的可能。这样一种环境肖像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美国著名的摄影家纽曼就曾以环境肖像著称。然而和纽曼的环境肖像不同的是,董明所营造的环境,并非如纽曼那样刻意布置,而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眸一瞥之间,将人物和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甚至于董明还喜欢从高处俯瞰的角度,将空间的营造变得更为舒展、大气、浑厚、又将平时难以察觉的细节,一一历数。
董明的拍摄更喜欢捕捉手的瞬间,通过艺术家手的造型,透露出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正如擅长于拍摄名人手势的加拿大摄影家卡什所说:手之善于表达感情,仅次于眼睛。董明镜头中的手,往往出现在人物的最前端,这样的好处是手的力量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然而一旦处理不好,却容易喧宾夺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然而不管是执着烟斗的手,还是拿着画笔的手,或是衔着香烟的手……艺术名人恰到好处的手势,已经成为董明镜头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语言,帮助人们深化对画面内涵的理解。
法国摄影家西埃夫曾说:“时间是所有摄影中的关键所在:时间在一个人的手指间滑落,时间在人的双眼中流逝,时间就是一样实在的东西,也就是所有的人,时间是光线也是一种情感……时间永远不会重复。”董明在第一次面对艺术家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许还不会清晰地意识到摄影在留住时间上的重要性。然而当他经过这么多年积累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他已经为华人艺术家留下了一笔如此丰厚的财富。那些再也无法重复的眼神、那些再也难以挥动的手势、那些再也不可能走入的空间,已经在方寸之间的黑白底片上,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庄重的仪式,定格成华人艺术家精彩的历史范本。董明为此放弃了很多,但是他永远也不会后悔。因为他义无反顾的追求给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精彩,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估。因为在以后的十年中,他还会继续完成一个更大的主题——为更多的文化名人造像,让苏珊·桑塔格称之为“时间的切片”,变成他自己心灵的慰藉。
小型尼康相机和黑白胶片能让董明走得多远,我们一起期待!
1997年开始迷上摄影的董明,2005年毅然辞去收入颇丰的银行工作,租下了一家小型的摄影工作室,其中的艰辛和快乐,恐怕少有人知。当然,推动他一直向前的力量,并非仅仅是摄影本身。与生俱来的艺术天赋和对绘画的迷恋,加上和诸多艺术家的频繁交往,突然间发现黑白底片的方寸之间,居然容得下一个丰富多彩的艺术世界,容得下自己多年来苦苦追求的心灵幻境。照相机也许只是一个对话的工具,按下快门的每一个瞬间总会成为魂牵梦绕的情感释放。在这样一个过程中,董明越来越清晰地意识到,物质的追求总是有其生命的极限,城市生活过于疯狂的节奏更是需要得到缓冲的空间。所以他才义无反顾地放下了曾经有过的、被人羡慕的生活状态,在和许许多多艺术家交往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属于自己可以栖身的乐土。
和艺术名人的交往不易,拍摄他们更是难度很大。但是当我们回过头来审视一张张小小的底片中所留下的深深浅浅的痕迹,从隐隐约约的黑白颗粒中,似乎可以读出一种类似画家笔下力透纸背的穿透力,读出或如水墨般淡淡晕化的韵味。正如前面所说,其实和艺术名人对话,最难的就是如何通过镜头深入他们的内心。那些挥斥方遒的大师们也许在表面上平凡得很,你必须要有足够的敏感和耐心,在一个不易察觉的瞬间,完成对他们心灵描述的可能。好在董明擅长于使用小型的35mm相机,灵活自如得如同自己身手的延伸,凭借艺术的修养和对艺术家的尊重,以及拍摄前对每一位艺术家的深入研究,一次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了惊喜。尤其珍贵的是,一些已经离我们而去的大师身影,在他的镜头中凝固成了不可替代的精神绝唱。
董明的拍摄很注重环境的营造,他深知一位艺术家的生存环境对揭示他们灵魂世界的重要性。于是我们看到的许多画面的空间感很“松”,人物似乎已经退到了画面的深处,却将观众引向了艺术家生存的空间,和他们一起感受艺术创造的可能。这样一种环境肖像的传统由来已久,尤其是美国著名的摄影家纽曼就曾以环境肖像著称。然而和纽曼的环境肖像不同的是,董明所营造的环境,并非如纽曼那样刻意布置,而是在看似漫不经心的回眸一瞥之间,将人物和环境巧妙地融为一体。甚至于董明还喜欢从高处俯瞰的角度,将空间的营造变得更为舒展、大气、浑厚、又将平时难以察觉的细节,一一历数。
董明的拍摄更喜欢捕捉手的瞬间,通过艺术家手的造型,透露出他们独特的个性特征。正如擅长于拍摄名人手势的加拿大摄影家卡什所说:手之善于表达感情,仅次于眼睛。董明镜头中的手,往往出现在人物的最前端,这样的好处是手的力量可以得到最为充分的发挥。然而一旦处理不好,却容易喧宾夺主,分散观众的注意力。然而不管是执着烟斗的手,还是拿着画笔的手,或是衔着香烟的手……艺术名人恰到好处的手势,已经成为董明镜头中非常重要的艺术语言,帮助人们深化对画面内涵的理解。
法国摄影家西埃夫曾说:“时间是所有摄影中的关键所在:时间在一个人的手指间滑落,时间在人的双眼中流逝,时间就是一样实在的东西,也就是所有的人,时间是光线也是一种情感……时间永远不会重复。”董明在第一次面对艺术家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许还不会清晰地意识到摄影在留住时间上的重要性。然而当他经过这么多年积累之后,蓦然回首,却发现他已经为华人艺术家留下了一笔如此丰厚的财富。那些再也无法重复的眼神、那些再也难以挥动的手势、那些再也不可能走入的空间,已经在方寸之间的黑白底片上,变成了一次又一次庄重的仪式,定格成华人艺术家精彩的历史范本。董明为此放弃了很多,但是他永远也不会后悔。因为他义无反顾的追求给自己带来了多少快乐,给这个世界带来多少精彩,谁也无法做出准确的评估。因为在以后的十年中,他还会继续完成一个更大的主题——为更多的文化名人造像,让苏珊·桑塔格称之为“时间的切片”,变成他自己心灵的慰藉。
小型尼康相机和黑白胶片能让董明走得多远,我们一起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