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林岳1 赵鑫2
1黑龙江省合江林业勘察设计院 黑龙江 154007;2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 黑龙江 154007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高质量生产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尤为重要。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植物资源与南方相比较为稀少,常用的景观树种就几十种,本文主要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植物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希望对北方寒冷地区的园林植物配置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也是更加恶劣,然而园林景观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从北方寒冷天气来讲,利用合理地植物配置,能够有效地改善具备的小气候,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园林植物的配置。下面就对北方寒冷居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进行探讨。
一、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现状
在我国经济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下,环境污染问题已不能忽视了。在北方一些城市调查分析,不少园林景观建设都未达到应有地标准。所以,虽在近些年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较快,但在植物配置上还存在着不科学的部分,比如:在植物的配置上只注重景观效益,而忽略植物的生态作用,不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盲目地追求“奇”、“异”,忽略的生存习惯,造成植物成活率低的现象。要使北方居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除了减少污染,还要从园林景观的配置出发,根据北方的气候、土壤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在北方生长的植物,从生态角度出发使乔灌草相结合,使寒冷地区的园林景观突出北方的地域特色。
二、城市居住区建设园林植物的作用分析
1、具有欣赏效果
园林景观拓展了城市的空间,能够巧妙地增强事物的观赏效果,城市中建筑物众多,园林景观可以有效地修饰生硬的建筑,是一个城市观赏性是否强劲的重要标志。观赏植物的形态、色彩,各种植被之间的相互呼应,在人们的视野中构成了五彩斑斓的富有诗意的图像,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了强的美感。陆游在《初冬》中这样写到:“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瓦上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描绘出来植物在季节变化中的万千变化,从视觉上的享受转为心理享受的过程。
2、生态环境修复
园林景观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降低噪音、大气的污染、改善杀菌、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同时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园林的作用,莫斯科的绿地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5%以上,华盛顿每人平均所占绿地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而我国的园林建设进度相对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已经日趋严重,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根据居住环境质量调查,100%的城市居民都希望所居住的环境有更多的绿色。因此,我国的园林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三、北方寒冷居住区园林植物的配置分析
1、植物的选择
(1)树种选择应与园林建设实践要求相结合
在进行城市绿化中,人们往往追其即得效果,植被种上以后马上就要看到效果。殊不知,没有考虑到树种的抗性,适应性,速生性等等,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出现与最初想法偏差很大的结果,不是植株死掉,就是快生缓生树的高差分离,这都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效果。所以,在树种选择上不能追求眼前效果,而要结合实践,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要。
(2)树种选择要注重“适地适树”原则
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条件决定了某一区域的特定树种,从一般意义来讲,也叫乡土树种,如银杏、杉树、桧柏、槐树、丁香、桃树、杨树等等。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绿化作用,它们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在当地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大大节约了养护成本,也代表了区域特色。当然为了物种的多样性,也要大力挖掘驯化引进外来树种资源,实践证明,很多适应本地的外来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小气候环境,这为引进更多的外来树种提供了可能。
(3)树种选择要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北方的气候、土壤、人工植被等自然因素限制了树种的选择范围,自然条件为我们划定了树种选择的界限,作为生命体的树种依附于自然因素,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树种的最适条件和极限条件,以本地树种作为植物配置的基础树种,同时还要积极挖掘驯化新的树种资源,以丰富园林绿化建设的形式。
2、园林植物的配置
(1)配置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相协调的园林植物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由于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不同,可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植物类型进行配置,满足植物生长特性的需要,使植物正常生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如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可以选择阳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喜阳树种有杨属、柳属、栎属等;在光照少的建筑北侧或树荫下,可以选择阴性植物,耐阴树种有冷杉属、云杉属、椴属等;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防护措施的不完善,一些厂房工厂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可以选择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如旱柳、臭椿等;在医院或者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数目比较多,可以选择能够分泌杀菌素的植物,如侧柏、圆柏等。
(2)延长花的观赏期并注意其色彩的变化
北方可以选择同一花期的不同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繁花似锦的景观效果,或者用不同花期的多种观花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春夏开花不断的诱人景象。例如:夏季将万寿菊、矮牵牛、石竹、虞美人、波斯菊花色不同,花期大致相同的草花配置在一起,可以形成繁花似锦的热烈景象。将连翘(Forsythia susensa)、榆叶梅、金银忍冬(Loniceramaackii)、黄刺玫、绣线菊(Neillia nekii)、金老梅(Potentilla fruticosa)、大花圆锥绣球等混合配置在一起,可以将花的观赏期从早春延续到盛夏。
(3)多用色叶、观枝、观果树种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到了秋冬季节,花色早已凋零,植物材料色泽相对单一,缺乏色彩的变化,为了延续春夏植物花色丰富多彩的观赏效果,可以用色叶树种、观枝观果树种弥补颜色的单调性,丰富季相变化。彩叶树种有:紫叶矮樱、紫叶李、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金叶莸等。秋色叶树种有:银杏、白桦、小叶朴、五角枫、珍珠花、黄檗、火炬树等。观干树种有:白桦、红瑞木等。秋季观花观果树种有:金银木、桃叶卫矛、接骨木、日本绣线菊、大花圆锥绣球、胡枝子、天目琼花等。例如白雪皑皑的冬季,红瑞木(Cornus stdoniferai)、鸡树条荚蒾(Viburnumsargenti)的红色枝条、红色果实格外醒目诱人。秋季五角枫(Acer truncatum)、茶条槭(Acer ginnala)、拧筋槭(Acer triflorum)的火红的枫叶与白蜡金黄的复叶还有冷杉翠绿的针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些色彩的变化极大丰富了北方秋季植物景观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园林工作者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知识,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种植,并且运用科学、艺术的造景方法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创造出一个生活游憩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铁,张斌,寒地野生花卉在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中的利用价值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
[2]赵晖,寒地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
[3]吳妍,孟祥庄,寒地植物景观的营造——红旗岭南湖公园植物种植设计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
1黑龙江省合江林业勘察设计院 黑龙江 154007;2佳木斯气象卫星地面站 黑龙江 154007
摘要:在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下,人们越来越感觉到高质量生产环境的重要性,尤其是园林绿化中的植物配置尤为重要。在我国北方的寒冷地区,植物资源与南方相比较为稀少,常用的景观树种就几十种,本文主要对我国北方寒冷地区的植物配置现状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园林植物配置的原则,希望对北方寒冷地区的园林植物配置有一定借鉴作用。
关键词: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
前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环境污染也是更加恶劣,然而园林景观的建设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从北方寒冷天气来讲,利用合理地植物配置,能够有效地改善具备的小气候,所以,我们必须重视园林植物的配置。下面就对北方寒冷居住区的园林植物配置进行探讨。
一、我国北方寒冷地区居住区园林植物配置现状
在我国经济及城市化建设的不断加快下,环境污染问题已不能忽视了。在北方一些城市调查分析,不少园林景观建设都未达到应有地标准。所以,虽在近些年城市园林景观建设较快,但在植物配置上还存在着不科学的部分,比如:在植物的配置上只注重景观效益,而忽略植物的生态作用,不能很好地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另外在园林植物的配置上盲目地追求“奇”、“异”,忽略的生存习惯,造成植物成活率低的现象。要使北方居住区生态环境得以改善,除了减少污染,还要从园林景观的配置出发,根据北方的气候、土壤等因地制宜,选择适合在北方生长的植物,从生态角度出发使乔灌草相结合,使寒冷地区的园林景观突出北方的地域特色。
二、城市居住区建设园林植物的作用分析
1、具有欣赏效果
园林景观拓展了城市的空间,能够巧妙地增强事物的观赏效果,城市中建筑物众多,园林景观可以有效地修饰生硬的建筑,是一个城市观赏性是否强劲的重要标志。观赏植物的形态、色彩,各种植被之间的相互呼应,在人们的视野中构成了五彩斑斓的富有诗意的图像,在视觉上给人们带来了强的美感。陆游在《初冬》中这样写到:“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瓦上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描绘出来植物在季节变化中的万千变化,从视觉上的享受转为心理享受的过程。
2、生态环境修复
园林景观不仅能愉悦身心,还能降低噪音、大气的污染、改善杀菌、改善局部地区小气候。同时许多发达国家都非常重视园林的作用,莫斯科的绿地总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35%以上,华盛顿每人平均所占绿地面积在40平方米以上,新加坡被誉为花园城市。而我国的园林建设进度相对落后,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等已经日趋严重,严重地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根据居住环境质量调查,100%的城市居民都希望所居住的环境有更多的绿色。因此,我国的园林建设工作势在必行。
三、北方寒冷居住区园林植物的配置分析
1、植物的选择
(1)树种选择应与园林建设实践要求相结合
在进行城市绿化中,人们往往追其即得效果,植被种上以后马上就要看到效果。殊不知,没有考虑到树种的抗性,适应性,速生性等等,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出现与最初想法偏差很大的结果,不是植株死掉,就是快生缓生树的高差分离,这都严重影响了园林绿化效果。所以,在树种选择上不能追求眼前效果,而要结合实践,考虑到长远的发展需要。
(2)树种选择要注重“适地适树”原则
温度、湿度、土壤等环境条件决定了某一区域的特定树种,从一般意义来讲,也叫乡土树种,如银杏、杉树、桧柏、槐树、丁香、桃树、杨树等等。在城市园林建设中,应充分发挥乡土树种的绿化作用,它们是自然界长期选择的结果,在当地能够健康茁壮成长,大大节约了养护成本,也代表了区域特色。当然为了物种的多样性,也要大力挖掘驯化引进外来树种资源,实践证明,很多适应本地的外来树种在城市园林绿化中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在城市建设发展中,建筑物、构筑物之间形成了大量的小气候环境,这为引进更多的外来树种提供了可能。
(3)树种选择要以自然规律为前提,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
北方的气候、土壤、人工植被等自然因素限制了树种的选择范围,自然条件为我们划定了树种选择的界限,作为生命体的树种依附于自然因素,我们应充分考虑到树种的最适条件和极限条件,以本地树种作为植物配置的基础树种,同时还要积极挖掘驯化新的树种资源,以丰富园林绿化建设的形式。
2、园林植物的配置
(1)配置生物学特性与环境相协调的园林植物
进行园林植物配置时,由于土壤、温度、湿度等环境因子的不同,可以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植物类型进行配置,满足植物生长特性的需要,使植物正常生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发挥其观赏特性。如在光照充足的地方,可以选择阳性植物和长日照植物,喜阳树种有杨属、柳属、栎属等;在光照少的建筑北侧或树荫下,可以选择阴性植物,耐阴树种有冷杉属、云杉属、椴属等;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及防护措施的不完善,一些厂房工厂产生了大量的有毒有害气体,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可以选择吸收有毒气体的植物,如旱柳、臭椿等;在医院或者闹市区,空气的细菌数目比较多,可以选择能够分泌杀菌素的植物,如侧柏、圆柏等。
(2)延长花的观赏期并注意其色彩的变化
北方可以选择同一花期的不同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繁花似锦的景观效果,或者用不同花期的多种观花植物配置在一起,形成春夏开花不断的诱人景象。例如:夏季将万寿菊、矮牵牛、石竹、虞美人、波斯菊花色不同,花期大致相同的草花配置在一起,可以形成繁花似锦的热烈景象。将连翘(Forsythia susensa)、榆叶梅、金银忍冬(Loniceramaackii)、黄刺玫、绣线菊(Neillia nekii)、金老梅(Potentilla fruticosa)、大花圆锥绣球等混合配置在一起,可以将花的观赏期从早春延续到盛夏。
(3)多用色叶、观枝、观果树种
北方地区冬季漫长,到了秋冬季节,花色早已凋零,植物材料色泽相对单一,缺乏色彩的变化,为了延续春夏植物花色丰富多彩的观赏效果,可以用色叶树种、观枝观果树种弥补颜色的单调性,丰富季相变化。彩叶树种有:紫叶矮樱、紫叶李、金山绣线菊、金焰绣线菊、金叶莸等。秋色叶树种有:银杏、白桦、小叶朴、五角枫、珍珠花、黄檗、火炬树等。观干树种有:白桦、红瑞木等。秋季观花观果树种有:金银木、桃叶卫矛、接骨木、日本绣线菊、大花圆锥绣球、胡枝子、天目琼花等。例如白雪皑皑的冬季,红瑞木(Cornus stdoniferai)、鸡树条荚蒾(Viburnumsargenti)的红色枝条、红色果实格外醒目诱人。秋季五角枫(Acer truncatum)、茶条槭(Acer ginnala)、拧筋槭(Acer triflorum)的火红的枫叶与白蜡金黄的复叶还有冷杉翠绿的针叶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这些色彩的变化极大丰富了北方秋季植物景观效果。
结束语:
综上所述,只有园林工作者充分利用丰富的植物知识,因地制宜的选择植物种植,并且运用科学、艺术的造景方法进行合理的配置,以创造出一个生活游憩其中的生活环境,为建设和谐社会起到推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东铁,张斌,寒地野生花卉在城市园林生态修复中的利用价值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6)
[2]赵晖,寒地居住区园林绿地规划设计与建设[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3(2)
[3]吳妍,孟祥庄,寒地植物景观的营造——红旗岭南湖公园植物种植设计解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