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米奇一起学习“百数表”

来源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g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新课程标准教材小学数学第二册的教学内容,是学生学习了100以内数的表示方法、百数图、数位等知识后安排的教学。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直观探究的方式更深刻地认识百以内数与数之间的关系、行和列与数位上表示的数之间的对应关系、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以发展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填写百数表,进一步理解100以内数的顺序、排列规律,巩固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2.让学生探究百数表中隐含的规律,发展学生的数感,培养其观察、自主探索能力。
  3.借助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运用行、列的对应关系定位具体的数,同时渗透两维坐标思想。
  
  三、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100以内数的排列规律。
  教学难点:排列规律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
  
  百数表作业纸、学生可以操作的Flash课件、教师演示的百数表课件。
  
  五、教学过程
  
  课前5分钟谈话。
  1.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位朋友,你们看他是谁?(课件出示米奇形象)米奇要和我们一起研究百数表。你们欢迎吗?
  2.师(了解课前学习情况):刚才老师发给每位小朋友一张百数表,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已经填写完了?(拿出百数表,说几个你喜欢的数,并说明你为什么喜欢它。)
  (一)导入
  1.师:百数表中隐藏着许多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这张百数表,找找其中的规律。(出示百数表课件。)
  2.了解百数表的分布:让学生找一找,百数表中有几个一位数、几个两位数、几个三位数。
  (二)探索百数表的规律
  1.探究行和列的规律
  (1)师:百数表里的每一个数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它们都是按照行和列的位置来确定的,那你知不知道行是怎样看的?列又是怎样看的?(课件用箭头表示行和列。)
  (2)师:我们一起数一数,看这张百数表一共有几行?一共有几列?(课件依次呈现行数和列数。学生在自己的百数表上也标出来。)
  (3)师:齐读百数表第4行,找一找十位上的数字是几?第6行、第7行的数字又是几?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秘密?
  学生得出结论:十位上的数总比第几行的几少1。
  师:齐读百数表第4列,找一找个位上的数是几?第6列、第7列的数字又是几?
  学生得出结论:个位上的数和第几列的几相同。
  2.探究百数表中的规律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百数表中的行与列分别是怎么看的,知道了百数表中十位上的数字要比第几行的几少1,个位上的数字和第几列的几相同。接下来我们继续研究百数表。
  (1)探究百数表中横着看的规律
  ① 师:找几行数自由读一读,十位上的数字有变化吗?个位上的数字有变化吗?数的大小又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操作百数表课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几列数读一读,将自己的发现讲给同桌听。
  ②利用空白百数表进行反馈,学生得出结论。(图1)
  
  
  ③考考你(填一填):(图2)
  
  
  ● 说说我的左邻右舍:78,39,50
  ● 说说我的楼上楼下:34,76,62,80
  (2)探究百数表中斜着看的规律
  学生操作百数表课件,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斜着的几排数读一读,将自己的发现讲给同桌听。(图3)
  
  (3)师(小结):我们通过横着看、竖着看、斜着看的办法找到了百数表的一些规律。请你把发现的规律说给同桌听。
  (三)规律应用
  1.探究田字框、加号型框和乘号型框中的规律
  (1)师:米奇为了帮助我们更好地研究百数表中的奥秘,给我们带来了几件“神秘”工具(田字框、加号型框和乘号型框),被它们框住的数,都会乖乖地按顺序排好队。
  (学生操作Flash课件拖曳,尝试去框数。)
  (2)师:请你用三种不同形状的框子分别在百数表里框出几个数,看能不能用刚才找到的规律说说这些框里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3)填一填: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田字框和加号型框中左右两个数相差1,上下两个数相差10,乘号型框中左上至右下每次多11,右上至左下每次多9。你能根据这些关系猜出框里另外几个数吗?(图4)
  
  2.巩固练习
  找脚印下的数:米老鼠在百数表中走了一圈,留下了这些脚印,请你根据这些脚印之间的关系写出具体的数。(图5和图6)
  
  (学生找到相应的数后,教师利用PowerPoint的触发器功能,在课件上随机展现答案。)
  3.游戏:米奇的朋友们在哪里?
  米奇的朋友们和米奇在百数表里玩捉迷藏的游戏,他的这些朋友悄悄告诉了我他们走过的路线:
  米妮:我从36室出发,向左走2格,再往下走1格。
  黛西:我从78室出发,往右走2格,再往上走1格。
  唐老鸭:我从65室出发,往下走1格,再往右走2格。
  高飞:我从83室出发,往上走3格,再往左走1格。
  布鲁托:我从94室出发,往右走5格。
  现在他们分别在哪一室呢?你能对照百数表中每个数的具体位置帮米奇找到他们吗?(图7)
  
  (学生找到相应的数后,教师利用PowerPoint的触发器功能,展示相应的卡通形象与具体的数。)
  (四)课堂小结
  1.回顾这节课所学的内容
  师:说说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布置继续研究百数表的任务
  师:百数表中还有许多隐含的奥秘,回家后你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继续研究百数表。
  
  六、设计思路
  
  我们要“重视对数学课的特质和数学内涵的关注,将数学模型和数学思想方法的获得作为数学教学的最高追求”,还要关注童心,激发童趣,让童心不泯作为数学课的最低标准和最高标准。教学中应该努力寻求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开展有效的活动,营造有气氛的课堂。
  在本节课中,我们选择了“米奇和他的朋友们”,这些低年级学生喜欢的卡通形象,也使用了大量的游戏。生动有趣的学习伙伴和调动积极性的游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习数学是有趣的、好玩的。
  这节课的知识点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课堂上我们充分演示课件来弥补传统课堂中无法完美实现的观察、思考、表达、运用四个方面的缺憾,让学生通过课件多角度去观察百数表。还让学生通过操作课件,学会思考,如十位上有什么变化、个位上有什么变化、数的大小有什么变化。学生通过操作课件,发现数学规律,学会数学的表达。通过拖曳Flash课件,让学生学会运用,如找找田字框、加号型框和乘号型框中数与数的关系。我们期望学生通过对一张百数表的多次教学操作,支撑起整堂课,营造多元的、深层次的思维空间,使学生经历探究百数表中隐含规律的过程,形成数学的思维。
  
  (作者单位:浙江富阳市富春第五小学 浙江富阳市富春第二小学)
  
  儿童文化的核心是一种游戏精神,游戏追求的是一种过程的快乐,它成为儿童快乐的源头。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活动应该充满着生气和乐趣,充满着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因此儿童文化的本质和数学的本质是相通的、协调的。本节课成功之处就在于找到了这两者之间的平衡点,通过一系列生动活泼的数学活动,展开有效教学。
  百数表是一份富有数学结构的、挑战性的、变式的、集思考性和抽象性于一体的学习材料。由于一年级学生的思维正值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的过渡,经历由动作到表象再到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因此无论是百数表中排列规律的获得,还是这些规律的灵活运用,对于学生来说都具有很大的思维挑战性。本节课中,教师充分运用信息技术,突破重点,分散难点,比如PowerPoint触发器的随机功能、拖曳Flash课件等等。新颖的、活动的、直观的画面有效刺激着学生的感官,使抽象的知识直观化、具体化,大大优化了教学氛围,使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变得丰富而生动,进而使学生初步构建抽象逻辑,获得认知、思维、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在本课的开始部分,可以让学生在课内填写不完整的百数表,然后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的作品(不完整亦可),围绕“你是怎么填写百数表的”这一问题展开教学,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因为学生可能会用多种方法(横着填、竖着填、斜着填)填写百数表,他们会通过亲生经历的填写活动来概括百数表的排列规律。这可能比直接观察多媒体课件来概括规律更直观。这节课如果做这样的调整:前半段用学生的生成资源——填写百数表,探索百数表的排列规律,后半段用Flash课件探索找找田字框、加号型框和乘号型框中数与数的关系,再用PowerPoint触发器的随机功能展开一些游戏活动,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
  
  (点评人:浙江富阳市教育局教研室唐玲娟)
其他文献
学生们从容地往来于图书馆与各种专用教室之间,兴致勃勃地研究教师给出的各种有趣课题。学生们轻击鼠标,汇集着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元素的信息海洋扑面而来。没有了起早贪黑的奔波劳顿,没有了无穷无尽题海战术的枯燥乏味,没有了各种兴趣班、补习班的轮番轰炸,没有了积攒起成堆的证书作为升学的敲门砖,有的只是学生经历独特学习过程所带来的兴奋和与众不同的自豪。  不管我们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希望我们的孩子们能够享受他
设计思想    1.利用课件巧设情境,引出主题展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热情。  2.利用多媒体课件的特殊效果给学生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的步步过关、深入,逐步呈现不同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更大的发展空间。  3.通过学习及师生反馈、生生交流,使学生掌握有关衣服类单词及相应的问答形式。    学生情况    小学一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活泼好动、表现欲强,能在教师的指导下很好地完成活动,
《诗歌中国》(精选本)已由宁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写这部诗集我拉拉杂杂地用了30年时间。此次出版的精选本选诗一千首,而整部《诗歌中国》共有2100首,10万行。30年的创作之路恍然走过,我回首去望走过的路,真的是与书有缘,与诗有缘。  比起今天那些幼儿园中咿呀有声和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就对着绘本念着“鹅鹅鹅”的孩子们,我们这一代人,八九岁才开始接受文字。记得是1969年的秋天,两个民办教师在村子中走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呼唤有智慧的教育,培养有个性的学生。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所“发现”和“创造”的知识较之教师硬塞给学生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掌握得更牢固、应用得更灵活。这些都是素质教育应把握的大方向。  “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教科书第十册的内容,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
Netlogo是一种基于现代教育教学思想的新型教学软件,其特点在于运用多种表征方式,并且强调各表征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可以利用特定的可视模型系统学习特定的概念,并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最终达到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目的。本文以化学教学为例介绍该软件的使用方法。    一、Netlogo简介    Netlogo软件是由Uri Wilensky于1999年首次提出的,此后由美国Northwestern
《个人通讯录》是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的《小学信息技术》第七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在学习该内容之前已经学会利用Word插入表格、调整表格、在表格中插入图片、美化表格等技能,这些都是设计制作“个人通讯录”的基础。教材利用“无法找到朋友的联系方法而感到苦恼”的情境引入教学,并将教学内容分成插入符号和美化通讯录两部分。笔者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不断调整教学策略,并先后就这同一教学内容上了三次课,最后取得了较好的教
《修改文字》是江苏省信息技术教材下册第三课的内容,分为四个板块:文字的删除、文字的添加、文字的移动、文字的复制与粘贴。对于一个课时来说,容量较大。有幸听到两位教师同上这节课。同样的内容,不同的处理方法,让我收获颇丰。  课例一是一节公开课。授课教师是这样处理的:由动画片《福娃》引入,片中阿瑞斯抢走了贝贝的锦盒,由此教师提出“帮贝贝找回锦盒”的任务,并以该任务贯穿全课,相应地课题改为《勇夺锦盒》。第
《分类存储》是山东省初中信息技术(泰山版)初一上册第四章《科学地管理信息资源》第一节内容。本课内容在小学阶段有所涉及,有的学校在小学阶段已经掌握了此内容,而有的学生从未接触过。针对此问题,本课采用了“分层互动”的教学策略,将学生的差异变成“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任务驱动的方式下去合作、探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会创建文件夹,对文件(夹)进行移动、复制
如何挖掘网络教学平台的功能为教育教学服务,目前还存在几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绝大多数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门户网站,但教学教研类的信息服务项目相对较少;二是教师和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创作或完成的资源大多存放在自己的电脑里,教学资源难以融通和共享;三是校园网对学生上网自主学习的支持力度不够;四是教师教研活动仍然沿袭集中在某一个办公室活动的传统方式,活动效率不高,网络教研开展得不够。进入新课改后,如何基于
B-learning是一种新型的数字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改革的趋势。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必须适应这种信息化要求,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本文分析了B-learning环境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介绍了一种教师培训模式。    一、B-learning环境下教师基本素质分析    B-learning即“Blending Learning”或“Blended Learning”,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