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瑜伽作为当下一项风靡全世界,集疗愈、强身、塑形、减压及放松于一体的养生项目,已作为一门课程在各大院校的公体课中广泛开展,深受追求时尚、爱美的大专院校学生们的喜爱!但传统瑜伽习练方向与高校公体课中的教学培养目标方向、教学时数、教学场地器材、学生兴趣偏好等诸多因素存在不一致。在多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开辟出了一条符合高校公体课要求的瑜伽课堂教学模式。
关键词:瑜伽 公体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128-02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瑜伽作为当下一项风靡全世界的、集疗愈、强身、塑形及减压、放松于一体的养生项目,已作为一门课程在各大院校的公体课中广泛开展,深受喜欢追求时尚、爱美的大专院校学生的喜爱!一些设施完善的院校甚至已经把瑜伽课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和发展。各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瑜伽专项课,深受学生的追捧,每年选课网络系统一开放,抢课的学生挤爆网络,学生在课堂学练中积極性高[1]。
1.2 大学生选择瑜伽课的出发点
大学生是追求时尚、潮流,追求美的绝对群体,大多数学生选择瑜伽课程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追求身材的塑造、形体气质的提升,而对精神的放松追求不高,他们的年龄特点及精神状况也没有过多的精神放松的需求。换言之,他们更喜欢瑜伽体位法的练习,而不喜欢过多的瑜伽唱诵和冥想。
1.3 高校公体课现有的教学条件
瑜伽课需要安静的环境氛围来开展,才能使学生进入专注的练习要求状态,高校公体课的教学场馆有限,很多瑜伽课的上课场地和其他项目场馆共用或者连通在一起。几百人同时上课时,整个场馆非常嘈杂,没有单独隔离的、安静的环境来保证公体瑜伽课按正常的、传统的瑜伽课模式来开展。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轻柔的音乐根本传送不进学生的耳朵,学生的意识很难达到传统瑜伽课要求的排空杂念、内心平和宁静,注意力集中的要求。
1.4 传统的瑜伽课程模式
传统的瑜伽课模式一般是由入静,调息唱诵—体位法—放松、冥想、唱诵组成的。这样的课程注重对练习者身心的影响和刺激,达到强健身体,放松精神,平和欲念的效果。因此,传统的瑜伽课中的唱诵部分更适合在对外隔离的非常安静的瑜伽馆环境中练习,而不太适合在环境嘈杂的学校课堂上开展。另外,冥想放松是针对意念、大脑活动、内心世界等精神层面的引导刺激,这部分内容更受到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的社会人士青睐。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身心需求对这方面要求并不高。
1.5 高校公体课计划课时数有限
2014年7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必修课时数本科学生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而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一些院校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在具体的课程改革与实施中,公体课真正面授课时数甚至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在这么有限的课时里要掌握好一个运动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逐步产生较稳定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
3 瑜伽课对学生身体的发展及影响
3.1 瑜伽对形体气质的塑造及影响
O型腿、驼背、圆肩、溜肩、肘关节超伸等,是很多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体型,通过瑜伽体式练习能有效调整或纠正这些不良体型。瑜伽体式的练习对脊柱的影响效果显著,所有的体式练习要求都是在骨盆保持中立的状态下完成,沿着肌纤维的方向发展力量,因此对塑造挺拔的形体气质的,修长的肌肉线条有极好的作用。
3.2 瑜伽对身体素质的发展
瑜伽练习能有效、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肌肉力量,身体柔韧能力,核心肌群能力,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能力,为学生轻松通过体能测试具有积极作用。对比其他舞蹈类健身项目甚至其他运动项目,瑜伽对身体素质特别是柔韧、力量等方面的提升速度及效果更胜一筹。
4 教学改革方向、目标、内容及实施
4.1 改革的方向
2014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参加体能测试达到50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证。本课程改革是在国家新政策要求下,在高校公体课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前提下,设计既符合本专项特点,又考虑体能测试要求,保证学生的学练兴趣和身体素质、终身体育能力同时发展的公体瑜伽课模式,兼顾“快乐体育”和素质发展,能力培养于一体[2]。
4.2 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是在国家新政策要求下,以高校公体课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教学条件及学生需求,跳出传统瑜伽课模式,设计既符合本专项特点,又考虑体能测试要求,保证学生的学练兴趣和身体素质、终身体育能力同时发展的公体瑜伽课模式。兼顾“快乐体育”和素质发展,能力培养于一体。
4.2.1 知识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瑜伽理论知识,认识瑜伽对人身心的影响,这个项目为何能风靡全世界的原因所在,了解瑜伽练习组成部分及不同人群对瑜伽课程组合部分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及兴趣。
4.2.2 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发展学生肌肉力量、身体柔韧、平衡能力、协调、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提高呼吸能力,改善心肺功能等体育课程目标。达到塑造修长、匀称体型,提升挺拔、优雅的形体气质的专项课培养目标。
4.2.3 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摒弃传统的瑜伽馆以教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学员离开教练无法自行练习。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练习能力,技能提高与能力发展并行,塑造优美形体姿态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4.3 课程改革的内容
(1)按照高校公体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整合市面上的现有的相关专业书籍、资料,跳出传统的瑜伽课模式,整理出一条符合高校公体课瑜伽课程要求的教学思路,重新制定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授课内容。(2)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现有教学条件,设计、并开展符合高校公体课要求的瑜伽课模式,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自我练习能力的培养,摒弃以教練为核心的传统瑜伽课模式,开创以学生为主体、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公体瑜伽课模式。(3)采取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等资源观看视频的方式增加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实现理论学习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4)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期末技术考核与教学过程参与积极性相结合,技术掌握程度与自我练习能力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5 改革具体实施
受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条件、学生特点、学生需求的影响,公体瑜伽课并不适合完全照搬传统的瑜伽课模式来开展。唱诵、冥想等占很大部分比重的课程内容,并不太受公体课学生的喜欢,学生在练习唱诵甚至会有难为情、难开口、可笑的想法,很难达到练习要求。而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过高的对精神层面放松的需求,所以对这部分的练习不够积极主动,很难进入状态,达不到练习要求的效果。因此,开辟一种以瑜伽体式练习为主,注重提高形体美,增强上下肢、核心肌群力量,柔韧能力,心肺功能的教学模式。
6 教学改革的突破
(1)改变“快乐体育”实施后,高校体育课程偏向学生兴趣爱好,忽略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2)满足追求时尚、潮流,爱美的“95”后大学生的身心需求与传统瑜伽课程模式发展目标的不一致。(3)解决学校现有教学场馆条件与传统瑜伽课程模式授课场所环境要求的矛盾关系。(4)调整传统瑜伽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和高校公体课发展目标不一致的情况。(5)让古老而时尚的瑜伽修行术转变成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美、提高能力、顺利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和谐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郭妍妍.高校瑜伽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4):129-130.
[2] 薛萌.对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1):116-117.
关键词:瑜伽 公体课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7)12(c)-0128-02
1 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瑜伽作为当下一项风靡全世界的、集疗愈、强身、塑形及减压、放松于一体的养生项目,已作为一门课程在各大院校的公体课中广泛开展,深受喜欢追求时尚、爱美的大专院校学生的喜爱!一些设施完善的院校甚至已经把瑜伽课作为精品课程来建设和发展。各院校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瑜伽专项课,深受学生的追捧,每年选课网络系统一开放,抢课的学生挤爆网络,学生在课堂学练中积極性高[1]。
1.2 大学生选择瑜伽课的出发点
大学生是追求时尚、潮流,追求美的绝对群体,大多数学生选择瑜伽课程的主要出发点,是为了追求身材的塑造、形体气质的提升,而对精神的放松追求不高,他们的年龄特点及精神状况也没有过多的精神放松的需求。换言之,他们更喜欢瑜伽体位法的练习,而不喜欢过多的瑜伽唱诵和冥想。
1.3 高校公体课现有的教学条件
瑜伽课需要安静的环境氛围来开展,才能使学生进入专注的练习要求状态,高校公体课的教学场馆有限,很多瑜伽课的上课场地和其他项目场馆共用或者连通在一起。几百人同时上课时,整个场馆非常嘈杂,没有单独隔离的、安静的环境来保证公体瑜伽课按正常的、传统的瑜伽课模式来开展。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下,轻柔的音乐根本传送不进学生的耳朵,学生的意识很难达到传统瑜伽课要求的排空杂念、内心平和宁静,注意力集中的要求。
1.4 传统的瑜伽课程模式
传统的瑜伽课模式一般是由入静,调息唱诵—体位法—放松、冥想、唱诵组成的。这样的课程注重对练习者身心的影响和刺激,达到强健身体,放松精神,平和欲念的效果。因此,传统的瑜伽课中的唱诵部分更适合在对外隔离的非常安静的瑜伽馆环境中练习,而不太适合在环境嘈杂的学校课堂上开展。另外,冥想放松是针对意念、大脑活动、内心世界等精神层面的引导刺激,这部分内容更受到工作节奏快、生活压力大、精神紧张的社会人士青睐。而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及身心需求对这方面要求并不高。
1.5 高校公体课计划课时数有限
2014年7月8日,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中,规定高等院校开设体育必修课时数本科学生不少于144学时,专科生不少于108学时。而各院校根据自身的具体情况,一些院校由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定位,在具体的课程改革与实施中,公体课真正面授课时数甚至没有达到《标准》的要求。在这么有限的课时里要掌握好一个运动项目是相当困难的。
2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公共体育课的目标,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运动技能,培养和引导大学生的体育兴趣,使他们逐步产生较稳定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从而形成良好的终身体育习惯。
3 瑜伽课对学生身体的发展及影响
3.1 瑜伽对形体气质的塑造及影响
O型腿、驼背、圆肩、溜肩、肘关节超伸等,是很多青少年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常见的不良体型,通过瑜伽体式练习能有效调整或纠正这些不良体型。瑜伽体式的练习对脊柱的影响效果显著,所有的体式练习要求都是在骨盆保持中立的状态下完成,沿着肌纤维的方向发展力量,因此对塑造挺拔的形体气质的,修长的肌肉线条有极好的作用。
3.2 瑜伽对身体素质的发展
瑜伽练习能有效、快速地提高学生的肌肉力量,身体柔韧能力,核心肌群能力,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能力,为学生轻松通过体能测试具有积极作用。对比其他舞蹈类健身项目甚至其他运动项目,瑜伽对身体素质特别是柔韧、力量等方面的提升速度及效果更胜一筹。
4 教学改革方向、目标、内容及实施
4.1 改革的方向
2014年6月,国家教育部出台文件,规定在校大学生必须参加体能测试达到50分以上,才能取得毕业证。本课程改革是在国家新政策要求下,在高校公体课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前提下,设计既符合本专项特点,又考虑体能测试要求,保证学生的学练兴趣和身体素质、终身体育能力同时发展的公体瑜伽课模式,兼顾“快乐体育”和素质发展,能力培养于一体[2]。
4.2 改革与建设的目标
课程改革与建设的目标,是在国家新政策要求下,以高校公体课的教学目标为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教学条件及学生需求,跳出传统瑜伽课模式,设计既符合本专项特点,又考虑体能测试要求,保证学生的学练兴趣和身体素质、终身体育能力同时发展的公体瑜伽课模式。兼顾“快乐体育”和素质发展,能力培养于一体。
4.2.1 知识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使学生了解瑜伽理论知识,认识瑜伽对人身心的影响,这个项目为何能风靡全世界的原因所在,了解瑜伽练习组成部分及不同人群对瑜伽课程组合部分的需求。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及兴趣。
4.2.2 素质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达到发展学生肌肉力量、身体柔韧、平衡能力、协调、灵敏性等身体素质,提高呼吸能力,改善心肺功能等体育课程目标。达到塑造修长、匀称体型,提升挺拔、优雅的形体气质的专项课培养目标。
4.2.3 能力目标
通过课程教学,摒弃传统的瑜伽馆以教练为核心的课程模式,学员离开教练无法自行练习。注重发展学生的自我练习能力,技能提高与能力发展并行,塑造优美形体姿态的同时,提高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 4.3 课程改革的内容
(1)按照高校公体课的教学目标、要求,整合市面上的现有的相关专业书籍、资料,跳出传统的瑜伽课模式,整理出一条符合高校公体课瑜伽课程要求的教学思路,重新制定相关内容的教学大纲,授课计划及授课内容。(2)按照学生的身心特点及实际需求,结合学校现有教学条件,设计、并开展符合高校公体课要求的瑜伽课模式,注重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自我练习能力的培养,摒弃以教練为核心的传统瑜伽课模式,开创以学生为主体、素质与能力并重的公体瑜伽课模式。(3)采取电化教学手段,利用网络等资源观看视频的方式增加课堂形式的多样化,提高教学效果。丰富体育课堂教学手段,实现理论学习与身体练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4)制定合理的考核评价方法。采取期末技术考核与教学过程参与积极性相结合,技术掌握程度与自我练习能力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5 改革具体实施
受教学目标、教学时数、教学条件、学生特点、学生需求的影响,公体瑜伽课并不适合完全照搬传统的瑜伽课模式来开展。唱诵、冥想等占很大部分比重的课程内容,并不太受公体课学生的喜欢,学生在练习唱诵甚至会有难为情、难开口、可笑的想法,很难达到练习要求。而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没有过高的对精神层面放松的需求,所以对这部分的练习不够积极主动,很难进入状态,达不到练习要求的效果。因此,开辟一种以瑜伽体式练习为主,注重提高形体美,增强上下肢、核心肌群力量,柔韧能力,心肺功能的教学模式。
6 教学改革的突破
(1)改变“快乐体育”实施后,高校体育课程偏向学生兴趣爱好,忽略学生身体素质提高和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2)满足追求时尚、潮流,爱美的“95”后大学生的身心需求与传统瑜伽课程模式发展目标的不一致。(3)解决学校现有教学场馆条件与传统瑜伽课程模式授课场所环境要求的矛盾关系。(4)调整传统瑜伽课程模式的课程目标和高校公体课发展目标不一致的情况。(5)让古老而时尚的瑜伽修行术转变成满足当代大学生追求美、提高能力、顺利通过国家体质健康测试的和谐统一体。
参考文献
[1] 郭妍妍.高校瑜伽课程俱乐部教学模式初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5(4):129-130.
[2] 薛萌.对高校瑜伽课程教学手段改革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1):11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