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与挑战的碰撞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anguo3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大学班级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建设的重要意义
  文化是一个极富人文意义的概念,可以说至今仍没有统一的定论。《辞海》中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上对文化做了解释:广义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而对于班级来讲,这种班级文化则是作为社会群体的班级所有或部分成员所有的信念、价值观、态度的集合体。就其表现形式而言,它是“硬文化”和“软文化”的综合。“硬文化”就是一种物质文化,如教室内的文化墙、标语等。“软文化”则是一种隐性文化。然而大学的班级文化因其独特性而缺少硬文化的部分,相反更多地强调的是“软文化”,它包括制度文化、观念文化和行为文化。
  所谓制度文化,是指班级成员在实现班级管理目标过程中所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准则的总和,它是班级文化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观念文化则包括班级成员的价值取向、道德认识、成员对班级的认同感等方面。它可以使成员更好地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以此来促进个人与集体的和谐共进。除此之外,由于目前大学多以专业为准划分班级,所以班级成员所表现出来的专业敏感度及思想倾向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视为班级观念文化的体现。那么因制度和观念等引发出来,在成员身上表现出来的言谈举止和精神面貌则是行为文化。
  总的来说,这种大学班级文化就是“班级性格”,它内化于大学班级成员的价值追求、思想信念和精神风貌中,外显于班级的规范体系、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上。它不仅代表着班级的整体风貌,更是使班级得以稳固和发展的基石。这种“班级性格”一旦形成,它的影响便不再局限于学校、班级,而是迁移到成员的整个社会生活之中,对个人的价值追求和行为方式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
  二、当前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知识经济、信息经济背景下的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有扎实专业知识,更要有健全的人文素养。然而作为引领学生价值观有效方式之一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目前尚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今天的大学集体精神已经不那么清晰,这种破碎的集体找不出属于集体的独特文化、独特的精神支柱,有的只是集体的形式,却没有集体的内在精 神[1]。
  造成这个问题的原因既有来自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中的现实矛盾,也有市场经济以及“互联网+”教育时代客观上带给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具体来说有以下五点。
  1.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必要性缺乏重视
  自20世纪末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迅速,但更多体现为规模的扩张。在这种特定的背景和条件下,政府和大学往往将主要精力用于拓展发展空间和加强硬件建设,而在文化建设方面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不足,功利主义倾向比较严重[2]。再加上文化建设的长期性和效果的潜在性,更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陷入了边缘化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负责学生思想引导工作的高校辅导员本该积极挑起大学生人生价值观培养等德育工作的重担,可事实却是一些辅导员试图借助网络媒体取代现实班级管理,所有事物一概用网络传达,缺少了实在的行为与后果。建立的大学虚拟班级文化仅仅是拇指与文字上的文化,没有任何指向性[3]。
  2.成员对班级缺乏归属感
  归属感又称隶属感,是一个个体或集体对一件事物的认同程度。成员对班级归属感的缺乏就使得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丧失了精神根基,也使学生对班级的间离感愈来愈深。
  究其原因,一是班级缺少集体行动的机会。班级成员常以个人身份参照个人兴趣自主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再加上大学通常没有固定教室,所以“班级”这个概念更多的是被他们当作形式上的存在。这种“班级意识”的不稳定性给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二是成员个体的差异性对班级归属感的削弱。大学的班级汇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同龄人,他们在进入大学之前就已经形成了自己较为稳定的交往圈子。另外,班級成员在宗教、兴趣、性格上的不同也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班级归属感的形成。
  三是时代原因带来的挑战。自2016年9月开始,大学全面进入“95后”时代,这一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在他们身上表现得相对明显。再加上互联网给他们提供了独立解决问题的平台,所以在“集体意识”方面缺少由他人提供的科学和及时的引导。
  3.班级的感召力下降
  班级的感召力集中表现为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显著标志。然而近年来,大学班级中的“边缘人”越来越多。他们通常表现为日常交际中的沉默者、课堂环境中的隐形人、公众视野的躲避者和班级决策的低参与者[4]。
  这种班级感召力的下降有成员主观因素的影响,也与班级相关机制不健全相关。班级活动内容以及形式如果无法满足更多成员的期待,那么班级的感召力便会大打折扣。另外,缺乏有效组织成员的激励机制,也会使班级成员参与活动的热情降低。
  4.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特色不鲜明
  如果班级文化不具有特色,那么它对成员的感染力是不持久的,也是不深入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从宏观上看,是学校没有建立起班级评价的多样化机制,班级活动缺乏自主权。从微观上讲,一方面是班级管理者对班级自身属性挖掘不够,没有能够在基于对全体学生了解的基础上发掘出班级特有的文化特征。另一方面它也与班级核心成员的影响力有关。班级中一个富有感染力、个性突出的人,会对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示范和引导作用,促进特色文化的形成。
  5.受“互联网+”教育的冲击
  近年来,慕课、微课等新型教育方式正在大学中悄然兴起,这种“没有围墙的学校”对班级文化建设的冲击一方面在于它使班级成员的流动性进一步加大,班级作用进一步削弱。另一方面,碎片化的知识学习模式使得教育的育人功能弱化。如新型教育不能给学生提供面对面学习交流的机会,也没有给老师赋予学生人格成长引导者的角色,以慕课为代表的网络开放课程的模式模糊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界限,导致教师无法充分把握教学过程,其权威性也遭到极大的冲击[5]。   三、加强大学班級文化建设的有效策略
  虽然问题较为突出,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班级文化建设在现实与挑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我们可以重新审视大学生成长的需要,不断探索加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新理念,从而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1.加大对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重视力度
  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朝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而不断改革创新,更要加强大学文化功能的建设,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追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作为大学宏观管理者的政府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大学的文化建设,依法落实大学自主权,让大学真正成为文化建设工作的主体,扭转目前大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的重视不够和主动性不足等现象[6]。同时学校也应该为班级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建立科学和完善的多样化监督体系和评估机制。
  2.开展班级文化活动要“走心”
  富有感染力的班级文化活动,能够使成员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个人思想境界,完善品格。这就要求一方面及时开展班级文化活动,不断强化班级意识,培养成员的团结协作精神,如定期召开主题团日活动、心理班会等。另一方面要有效开展班级文化活动。重形式轻内涵,只会使成员对班级的隔离感越来越深。文化建设离不开所有人的共同参与,因此要充分结合班级具体情况,不断赋予班级文化活动以新的内涵,让班级精神发扬光大,开辟班级文化建设的新出路。
  3.加强集体意识教育,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学分制、选课制、“互联网+”教育带给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新挑战,使得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的创新和改革成为必要。学校应该在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同时,对学生加强集体意识教育,弘扬主旋律,不断完善学生品格,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判断。
  另外,教学管理人员和教师也应注重学校教育的育人功能,强化集体主义教育,对班级进行生命化提升与改造[7],充分创造条件发展人,关注“班级边缘人”的成长。通过教学活动和实践活动,双管齐下,让大学班级“形散神不散”。
  4.加强班级网络文化建设,多方面把握班级特色
  网络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把班级扩展到了网络空间。如果不对班级网络文化的建设加以引导,那么网络环境的随意性将成为大学班级文化建设的绊脚石。
  第一,班级管理者和核心成员应明确内部分工,共同协作,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建立与成员有效沟通的交流机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第二,要与班级成员一起建立共同遵守的网络公约。如建立班级QQ群或微信群聊规范等,打造特色的线上交流平台,作为辅助班级文化建设的工具,从而把线上线下的班级文化建设结合起来。
  总之,在这个充满现实与挑战碰撞的时代,大学的班级文化建设值得大家多加重视。它不仅关系到个人人文品格的完善,更是弘扬主旋律、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虽然大学只是学生成长阶段中一个很短的时期,但是真正有灵魂的班级对人的影响一定是恒久的。所以,面对现实与挑战的冲击,大学班级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唐汉卫,吴秀霞.大学生活:困惑与反思[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2][6]钟秉林.大学的走向[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曲建辉,路西昆.基于文化学角度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探究[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4(5).
  [4]陆 韵.文化社会学视域下的大学班级边缘人:内涵、困境及转化策略[J].高教探索,2015(8).
  [5]朱宏亮.“慕课”挑战下的大学班级文化建设[J].江苏高教,2015(2):94-96.
  [7]王洪明.班级变革:框架与路径[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
其他文献
一、大渡口区基本概况  大渡口区地处重庆市主城区西南部,是重庆主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大渡口已有280多年的历史,取名来源于“义渡”典故。据史料记载,在清朝道光年间,长江北岸设有义渡,即義士雇人在渡口长年免费为过江人摆渡,而该渡口为沿江数十里渡口之首,大渡口由此得名。1938年,因钢铁厂迁入,渡口迁至佛跳岩,1959年,渡口又沿江迁至马桑溪。后来,随着钢铁厂的兴建繁荣,大渡口建区时,便成为区名。大渡
期刊
离退休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和人事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党中央关心和爱护广大离退休干部的重要任务,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高校离退休党员由于具有较高政治素养、知识素养、丰富的人生经验,是我党的一支重要的政治力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自媒体等新媒体形式的不断发展,离退休党支部建设借着新媒体时代到来的东风,创新党支部的活动形式与活动内涵,构建了“创新型”离退休党支部。  一、利用“互联网+”平台,拓展
期刊
一、高校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内涵分析  高校学生党员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是学生又是党员,既要在学生群体中尽到应尽的责任同时树立榜样,又要在党组织中发挥权利。作为一名在校大学生,我们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需要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更好地理解中国共产党的理论知识和政治指导,并服务于广大师生。  二、高校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现状分析  为了解D校学生党员服务意识的真实情况,文章特对D校入党积极分子
期刊
高校学生党员是学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是践行党的理论与实践的一支重要力量。“两学一做”活动的开展有助于培养学生党员较强的政治、大局、核心意识。  一、在高校学生党员中进行“两学一做”教育的意义  (1)“两学一做”有助于国家的强大与发展。开展“两學一做”学习教育,学是基础,做是关键。党的思想建设是活动的首位,遵守党章、尊崇党的规章是基本要求,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武装党员思想,学与用
期刊
一、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采用问卷方式进行,共9个题目,均为选择题,要求调查对象按照自己在校的实际感受进行选择,调查对象是我院各年级学生,调查问卷共发放200份,每年级50份,收回问卷200份,有效问卷200份,无无效问卷。  二、调查结果  通过对问卷进行统计,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在宿舍习惯情况调查。调查显示,我院在寝室看影视节目人数比例最多约占29%;第二是玩游戏,其比例约占17.5%;
期刊
1.独立院校要坚持面向市场原则,构建人才培养体系  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就业市场对经济管理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对学生专业素养、专业思维、专业能力的高层次要求以及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要求。然而,独立院校传统的经济管理类人才培养方式却侧重于基本经济管理理论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基于专业基础知识上的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以及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教育不足。因此,笔者认为,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市场环境下,独
期刊
在高等教育改革的背景下,我国民族地区大学积极寻求改革,从传统的基础性课程入手,力求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写作是大学中的基本课程之一,也是学生的必修课。提高应用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民族地区大学应用写作教学中的问题  随着教育改革和教学结构的不断完善,我国的民族地区大学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得到有效提升,但是在大学应用写作教学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对教学活动
期刊
一、西方经典的引智模式分析  西方较为成熟的引智模式主要有技术移民、技术投资、学术交流、人才猎头和创建技术园区等。技术移民模式多为发达国家所采用,一些发达国家通过接受除己国外其他国家的移民来吸纳专业人才,虽然各个国家的移民法律的细节条款略有差异,但其本质都是通过扩增专业人才的移民限额、移民类别,免除计分考核、相关法律限制和无需雇主聘用等条款,达到吸引人才的目的。  技术投资是通过给予对象国的相关机
期刊
1.熟悉相关政策,营造积极的创新创业氛围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教育形式,其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的高素质人才。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新思想、新理念,不少辅导员对创新创业政策一知半解,理解得不是很透彻,不能很好地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学生教育中去,从而导致很多学生对待创业并不是很积极。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辅导员
期刊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共享、空间共享、创客空间等服务理念不断涌入图书馆。图书馆一直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所以在丰富新时期高校图书馆多元服务的同时,进行文化服务设计,充分解读师生读者的物质文化体验和精神文化体验,准确把握读者的心理需求,打造舒适的、人性化的文化育人服务环境显得尤为必要。  一、高校图书馆服务设计  1. 服务设计概念  服务设计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兴起,与工业设计有着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