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梳理与实质归因

来源 :中小学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ikubk25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中小学校长培训出现“高原现象”,主要表现在内容、方式、管理和心态等几方面。“高原现象”的产生既有宏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微观方面的原因;其实质主要是组织结构性问题——体制落后,流程操作性问题——理论与实践脱离,传统行政习惯性问題——形式主义。
  [关键词]申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问题表现;实质归国
  [中图分类号]G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标号]1002-2384(2008)06-0035-02
  
  一、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界定
  
  “高原现象”本是教育心理学中的一个术语,指学习者在学习或技能形成的过程中,特别是中后期进步的速度出现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的现象。随着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第3个五年规划的完成,在进入第4个五年规划后,人们对中小学校长培训面临的“暂时停顿或者下降现象”给予了特别的关注,开始借用并认同“高原现象”的概念。
  中小学校长培训的“高原现象”,是指在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进程中,培训流程的各个方面所出现的“不进步、停止或倒退状态”,简称“高原”、“高原期”、“高原状态”、“高原问题”等。比如,校长培训工作的“三老”:老面孔、老一套、老形式等。
  
  二、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表现梳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的表现涉及方方面面,我们可从以下视角进行总结。
  一是培训内容的“高原现象”。已往的校长培训内容,主要取决于上级的规划与部署。干训教师主要是按照上级的指令和统一印发的教材去刻板地授课的。教师实质上只是理论信息的提供者,标准答案的发布者与核实者,是传递上级行政命令的“二传手”。在这样的框架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干训教师难以针对学员的实际需求去设计教学、确定有效的培训内容。学员对所培训的内容普遍感到有距离、不适用、不解渴。
  具体而言,第一,课程设置不完善。已往的课程主要是简单地参照、引进大学开设的相关学科课程和专题,而忽视了校长群体和个体的实际需要,尽管课程门类比较齐全,但许多内容并不适用,再加上教师经院式传授的风格较浓,导致一些课程让人感到乏味。第二,课程内容陈旧。自20世纪中叶“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学习型社会”运动兴起以来,世界教育的新流派、新理论、新模式、新经验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特别是我国新课改的实施和素质教育的推进,更催生出丰富的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然而,整体而言,校长培训的内容并未适时调整,许多培训的内容陈旧,难以满足培训对象对新信息的渴求。第三,课程设置指导思想滞后,已往中小学校长培训内容的设定,指导思想是“补(课)”,培训旨在“补救”、“补充”和“补足”。于是,培训出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现象。随着校长队伍素质的普遍提高,已往“补(课)”的指导思想已经不适应今天校长专业化发展的需要了,因而相关部门对培训内容必须重新进行科学的系统规划。
  二是培训方式的“高原现象”。
  近年来,校长培训方式虽然日趋多样化,但总的来看仍然是以集中面授为主,参训校长的主体地位仍得不到体现,致使校长参与培训的积极性受挫。由于培训的指导思想仍是重“教师(专家)主导”的,所以,即便采取了研讨、考察、课题研究等新形式,也只是外在形式上的改变,实际上仍然是由教师、专家指挥控制的,教师方面的“主控权力”地位并没动摇。这样的培训仍旧表现为“两层皮”:培训目标与培训形式之间不协调、有距离。目前,培训方式的“高原现象”表现为:在选择培训方式方面,思想不够解放,培训方式较少,新方式建构不完善,新老方式整合不够等。
  三是培训管理的“高原现象”。 培训管理的主要问题是学员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一般而言,我国各地的校长培训管理主要是两条线,一条是行政管理,即由各地(省、市、县三级)教育厅(局)的相关处室(科),如人事处(科)、师范处、党办或干训办公室等进行宏观管理;另一条是业务管理,即由各地教师进(研)修院(校)干部培训部门实施微观管理。已往这种培训管理的运行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一个是“自上而下”刚性、外控式管理,游离现象严重。一些来自上方的指令缺乏科学的论证,脱离实际。另一个是简单的“人治”——行政命令,听领导的,听上级的。培训管理没有建立起科学和有效的规章制度及运行机制,仍然停留在例行权力管理的初始状态。这种培训的随意性、不定性以及人为性等弊端,导致培训质量差、效益低。目前,校长培训管理的“高原现象”表现为:管理工作不到位,缺乏校长主体参与的管理机制,行政和业务部门管理分工不清或管理不科学、不规范,管理效率低下等。
  四是心态的“高原现象”。在第三个五年规划工程实施后的今天,无论是培训者还是被培训者,尤其是长期从事校长培训工作的教师和经历了若干次培训的校长学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定的“疲劳”感,对培训工作有些麻木,在心态上表现出“高原现象”。
  
  三、中小学校长培训“高原现象”的归因
  
  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出现“高原现象”的原因很多。从宏观上看,有时间性原因——从“八五”至“十一五”近20年4轮的培训历程时间长、提升难(处于发展周期的低谷);有制度性原因——“八五”以来,国家、省、市、县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校长培训的制度,对校长培训工作统一作了强制性的规定,但事实上未能“全覆盖”,并未达到预期的理想效果;有投入性原因——培训资金普遍不足,人、事、物各方面资源难以到位,有区域性原因——发达与不发达地区之间不平衡,不发达地区主要存在质量保证问题,发达地区主要存在精品打造问题。
  从微观上看,有领导原因、培训条件原因、培训流程原因等。
  全面、系统整理引发“高原现象”的原因是必要的,但只作一般原因的梳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在此基础上探究其内隐的深层的实质归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是组织结构归因:体制落后。从组织结构上看,存在“自上而下”单一的“大一统”的培训体制问题。“十五”以来,这种状态已有很大改观,各省(市)有了较大的自主权,但从省、市、县的层面看,这种“大一统”状态仍旧是强势。实事求是地说,这种体制在工作(事业)开展初期,是有明显效力的,但随着培训事业的发展,它越来越显现出其弊端,成为培训问题的源发性症结。体制决定机制。培训体制问题是出现“高原现象”的根本性原因。
  二是流程操作归因:理论与实践脱节。受传统教育定式的负面影响,校长培训偏重教师的作用,偏重系统的知识,偏重经院式的讲授(灌输)。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这一“传统”不断进行批判,开始关注校长(教育对象)、社会实践等层面的需求,并已经做了不少努力。伹就现状而言,还没有出现实质性的改观——理论与实践二者的定位、关系依旧偏失严重,对实践的关注程度仍然比对理论的关注要低。可以说,培训还是停留在以理论知识教学为主的初级层次,难以适应校长发展的需要。从培训流程操作上看,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弊病,是造成“高原现象”的直接原因。
  三是传统行政习惯归因:形式主义。当下校长培训工作仍深受形式主义的影响,其表现还是常见的“一刀切”、“刮风”、“轰动效应”等。“一刀切”导致培训流于形式、走过场。“刮风”的直接危害就是“为培训而培训”,做表面文章,做无用功。“轰动效应”的直接危害就是搞“人海效应”、“媒体效应”、“专家、领导效应’,好大喜功、做秀、搞形象工程。这些形式主义的做法还引发了多方面的负效应,是形成校长培训“高原现象”的“不良习惯”性原因。
  
  (编辑 张 葳)
其他文献
我在基础教育领域摸爬滚打30年,于2017年从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退休以后,进入浙江省海亮教育集团工作。这一年里,我更加深切地感觉到,无论是公办教育还是民办教育,要想办好,关键是学校管理者要坚守自己的使命。这些年,基础教育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会,这使我们有了一份从事教育的从容,但怎样透过这份从容找到更有魂的教育,恰恰是我们的困扰所在。反思几十年的办学实践,纵观当下国内外教育的变革发展,我希望我的一些粗
摘要借助重庆市巴蜀小学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的契机,思考什么样的学校是一所好学校。好学校一定会有极其纯粹崇高的社会理想,有基于儿童立场的自主自洽的学校教育哲学,有人文高效的科学管理体系;好学校一定有一位领袖型校长;好学校的教师人人都“爱成长”、爱研究、爱创造、爱极致之美;好学校也一定是永遠“不安”、始终保持创新活力的学校。  关键词好学校;学校教育哲学;资源整合力;教育家;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摘要对当前集团化办学中存在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析,并基于自身实践提出相应的思考与解决策略。一是要妥善处理好集团化办学顶层设计的行政导向与学校治理的专业导向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二是在优化集团学校内部治理的过程中,要科学界定集团学校总校和分校的治理边界,包括理念边界、行为边界、管理边界。三是通过协调区域行政部门的办学评估与集团学校办学的管理评价,有效评价集团学校的办学效益。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学校治理
接上期  3.教学方式——单一还是多样?  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是实现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和学习方式的多样化。为了改变已往教学中以教师灌输为主、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本次课程改革更多地强调了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优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采用这些方法,也并不意味着这些方法是最优的方法。  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是教学理论的基本原则。但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认识到
山东省素质教育工作会议召开后,作为全国素质教育先进地区的潍坊市,以高中为突破口,实施了“选准三个着力点,立足三个支撑点,依靠一大保障机制”的推进策略,全市素质教育呈现出更加生动活泼的局面。    三个着力点:让学生生活充满七彩阳光    潍坊市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建设创新实践基地、开设阳光60分课程、构建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等全领域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上,针对高中素质教育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选准了三个
摘要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完善安全事故处理机制 维护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意见》的出台,是落实依法治教精神的必然要求和选择,其在内容上体现出强化依法治理、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实践落实三个特点。精准聚焦学校安全工作实践中长期存在的安全事故处理纠纷调解机制和“校闹”行为等“老大难”问题,成为最突出的亮点和最重要的贡献。落实《意见》需要加强思想认识,强化探索实践,加强部门间的密切合作。  关键词学校安全事故;学
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PPT(多媒体课件)成了一种时尚。评优课如此,公开课如此,甚至很多常态课也是如此。PPT确实给课堂教学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和新的气象,比如课堂容量的增大、教学气氛的活跃、教学内容的直观、学生学习兴趣的增强等等。但是,某些课堂对PPT的过度使用,也带来了新的教学问题,影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作为一名语文特级教师,笔者经常参与各级各类的听评课活动
一、研究目的与方法    (一)研究目的  笔者在中小学工作了18 年,先后担任过中学教师、班主任、中学教导主任、中小学教研员、省重点小学副校长、中学校长,现在高校从事教育科学理论教学与研究工作十年有余。我是《中小学管理》的老读者,从1990 年订阅至今,基本未间断;1992 年以来,在《中小学管理》上发表了5 篇文章,因此,也可以算是《中小学管理》的老作者了。出于对中小学学校管理问题的关注以及一
在现代社会,校长要扮演的社会角色较多。笔者认为,有些“家”,校长还是不当为好。    校长不当“社会活动家”    几年前, 在一次同学聚会上,一位老同学在谈到校长的修养时,底气十足地说:“依我看,某学校过不了几年肯定要走下坡路。”在座的人面面相觑,觉得他说得太绝对了。他的理由是:该校校长整日忙于应酬,学校近于失控状态。该校长在喝酒时表现出来的一举一动,简直看不出是一名教师,更不要说是一校之长。果
摘要在以“理实相生:创造美好教育生活”为主题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管理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小学管理》创刊30周年论坛”上,与会嘉宾共议跨越理实界限、联结当下与未来的有效路径。教育管理理论和实践之间的互动互惠,需要理论研究者转变心态,生产切合实践需求的理论;实践工作者也要改进思维方式,进行系统的理性思考,二者相互尊重、相互转化、共生共融,同绘未来教育的美好图景。  关键词理实相生;教育管理理论创新;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