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该文主要分析了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小麦;产量;提高;主要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33-02
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阜阳市小麦平均单产达500kg/667m2左右,但要想进一步提高到600kg/667m2及以上产量时,则困难很多。笔者现将制约阜阳地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并介绍如下:
1 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1.1 耕作层浅,表层土壤疏松,抗灾能力差 连续多年的旋耕,使得耕作层浅,耕作层下形成坚硬犁底层,严重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下扎,吸水、吸肥、固定能力降低,后期易出现倒伏;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下降,抗灾能力降低,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如遇干旱,根系因吸水困难,导致发黄,甚至死亡。每年年前年后的黄苗、死苗多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此外,耕作层浅,疏松土壤的抗寒性差,冬季遇严寒,小麦易遭遇冷害而减产。
1.2 重施化肥轻有机肥,土壤保肥水能力差 近十几年来,农民在小麦生产中大多重施化肥,轻施或不施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容重增大,使得土壤板结,吸水保肥和保温能力差。虽然化肥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改进品质,培肥土壤,发挥良种增产潜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若施用化肥过量特别是接近甚至超过现有土壤环境的最大容量施用,往往造成产量递减,农作物经济效益下降等状况。
1.3 化肥偏施、滥施等不合理施用现象 重基肥,偏追肥和叶面肥,易造成中后期脱肥现象,重氮、磷、钾,偏微量元素,易形成小穗、粒少、千粒重低等现象,因而影响小麦产量。化肥的大量投入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偏大,使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阜阳地区化肥使用量达240kg/667m2以上,单位面积施肥量已达到世界平均量的1.6倍;农民普遍追求全溶、速溶、速散的高效化肥的习惯,加剧了肥料的浪费和流失,控缓释化肥应用少。氮、磷化肥用量普遍偏高,微量元素锌、锰区域发生缺乏。
1.4 播种量大,基本苗多,个体发育弱,抗灾能力低 播种量大,易造成基本苗多,分蘖少,次生根少,生长弱,越冬至拔节期群体过大,易使田间通风透光性差,不仅造成茎秆基部细弱,埋下后期倒伏的隐患,而且为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大了病虫害特别是白粉病、纹枯病发生的几率,群体过大,降低了麦田中下层叶片的光合功能,使物质积累减少,造成穗小、粒少,后期易造成倒伏减产的现象,同时又增加了成本投入,降低了经济效益。
1.5 良种良法不配套,整体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部分农户对品种的特性不了解,只是根据土壤墒情去播种,而没有根据品种特性去适期播种,良种良法不配套,使高产优质品种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1.6 重虫轻病,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差 部分农户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存在“不见病虫不喷药”的问题,且重虫害防治、轻病害防治,特别是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等隐蔽性病害,等看见症状时再喷药,减产已成定局;小麦吸浆虫扬花期不施药,等吸浆虫钻进颖颗,再施药也无济于事;扬花期阴雨2d以上,不喷药,后期赤霉病肯定严重。防治不及时,导致防治效果差,成本高,同时在喷药防治上各户分散施药,统防面积小,造成蚜虫等迁飞性害虫整体防治不彻底。
2 解决对策
2.1 大力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 使用大型拖拉机作业,加深耕层,一般要求深耕20~30cm。因为小麦的根群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内,一般0~20cm的耕作层内,占全部根系数量的60%左右,精耕细作,确保整地质量,达到“上松下实,上无坷垃,下无卧沟垡”,使麦田能够达到耕层深厚,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壮苗及植株的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旋耕机后面要带铁磙子或铁耙镇压保墒,防止跑墒,造成黄苗、死苗现象。另外,应旋耕3~4a,深翻1a,破除犁底层,并开好“三沟”,即地头沟、腰沟和畦沟,做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2 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还田和高温腐熟还田技术 通过近多年试验、示范,单产600kg/667m2及以上的超高产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一般需要3 000~
4 000kg/667m2。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1.2%及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并协调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取得高产的基本条件。一是在7~9月份大力推广高温堆沤积肥技术,不仅可以增加有机肥源,增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抗灾能力,增加小麦产量,而且可以美化环境,减少疾病传染,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资源,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富余秸秆(稻草、麦草、玉米秆)还田方式,以补充和更新土壤有机质,归还土壤磷、钾等养分,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一项集节水农业、有机农业、覆盖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农业技术。秸秆还田具有培肥改良土壤和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即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使麦田土壤的综合特性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小麦生产的后劲。
2.3 使用配方肥及小麦专用肥,合理使用化肥 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和产量水平,确定氮、磷、钾肥适宜的施用量,注意锌、锰肥的配合施用,实现节本增效,且减轻对水、土等环境污染。根据近几年的土壤普查,目前阜阳地区小麦单产600kg/667m2及以上水平,氮、磷、钾每667m2用量分别为15~18kg、7~8kg、6~7kg。推广使用小麦专用配方肥,建议使用氮、磷、钾含量为29∶12∶9的配方肥60~70kg。要求氮肥的60%作底肥在整地时施用,余下10~15kg尿素在小麦拔节期追施。后期结合小麦病虫害防治,进行叶片喷肥2~3次。
2.4 建立麦田适宜群体,充分利用光照资源 根据近多年的试验证明,中上等肥水田块采用以主茎和分蘖成穗为主,高水肥田块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技术路线。一是灵活确定播种量,小麦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期确定,适期播种(10月10~20日)的半冬性品种,播量一般为:高肥水田块7~8kg/667m2,中茬地9~10kg/667m2。合理的播种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改善麦田的透光条件,增加穗部结实粒数。二是选用光合利用率高的小麦品种。三是扩大行距,由20cm改为21.67~23.33cm,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5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 良种必须配以良法才能获得高产。选择高产优质的半冬性品种,根据不同地力,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播种期而确定播量。当前适合阜阳地区栽培的主要有淮麦22、皖麦52、济麦22、泛麦5号等半冬性品种,肥料施用应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目前,阜阳地区种植的全部是半冬性品种,在墒情适宜的情况下,一般适期播种量为8~10kg/667m2,便能在促进增穗的同时增加分蘖穗比重,从而取得多穗与大穗并举的增产效果。
2.6 大力推广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是加强小麦病虫草害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二是推广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如小麦药剂拌种,土壤药剂处理,小麦中后期病害预防和虫害防治等;三是开展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做好科学指导,提高防治效果。统防统治能解决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农药残留,减少喷药次数,降低成本,确保小麦的品质。
(责编:张宏民)
关键词:小麦;产量;提高;主要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S51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4)23-33-02
近几年来,随着栽培技术水平的提高,阜阳市小麦平均单产达500kg/667m2左右,但要想进一步提高到600kg/667m2及以上产量时,则困难很多。笔者现将制约阜阳地区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及解决对策分析并介绍如下:
1 制约小麦产量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
1.1 耕作层浅,表层土壤疏松,抗灾能力差 连续多年的旋耕,使得耕作层浅,耕作层下形成坚硬犁底层,严重影响小麦根系的生长下扎,吸水、吸肥、固定能力降低,后期易出现倒伏;土壤的保肥、保水能力下降,抗灾能力降低,根系生长受到抑制,如遇干旱,根系因吸水困难,导致发黄,甚至死亡。每年年前年后的黄苗、死苗多是由此原因造成的。此外,耕作层浅,疏松土壤的抗寒性差,冬季遇严寒,小麦易遭遇冷害而减产。
1.2 重施化肥轻有机肥,土壤保肥水能力差 近十几年来,农民在小麦生产中大多重施化肥,轻施或不施有机肥,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低,土壤容重增大,使得土壤板结,吸水保肥和保温能力差。虽然化肥具有增加作物产量、改进品质,培肥土壤,发挥良种增产潜力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但若施用化肥过量特别是接近甚至超过现有土壤环境的最大容量施用,往往造成产量递减,农作物经济效益下降等状况。
1.3 化肥偏施、滥施等不合理施用现象 重基肥,偏追肥和叶面肥,易造成中后期脱肥现象,重氮、磷、钾,偏微量元素,易形成小穗、粒少、千粒重低等现象,因而影响小麦产量。化肥的大量投入尤其是氮肥和磷肥的施用量偏大,使土壤养分状况发生了较大变化。目前,阜阳地区化肥使用量达240kg/667m2以上,单位面积施肥量已达到世界平均量的1.6倍;农民普遍追求全溶、速溶、速散的高效化肥的习惯,加剧了肥料的浪费和流失,控缓释化肥应用少。氮、磷化肥用量普遍偏高,微量元素锌、锰区域发生缺乏。
1.4 播种量大,基本苗多,个体发育弱,抗灾能力低 播种量大,易造成基本苗多,分蘖少,次生根少,生长弱,越冬至拔节期群体过大,易使田间通风透光性差,不仅造成茎秆基部细弱,埋下后期倒伏的隐患,而且为病虫害的发生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加大了病虫害特别是白粉病、纹枯病发生的几率,群体过大,降低了麦田中下层叶片的光合功能,使物质积累减少,造成穗小、粒少,后期易造成倒伏减产的现象,同时又增加了成本投入,降低了经济效益。
1.5 良种良法不配套,整体栽培技术水平不高 部分农户对品种的特性不了解,只是根据土壤墒情去播种,而没有根据品种特性去适期播种,良种良法不配套,使高产优质品种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利用。
1.6 重虫轻病,防治不及时,防治效果差 部分农户在小麦病虫害防治上存在“不见病虫不喷药”的问题,且重虫害防治、轻病害防治,特别是小麦纹枯病、赤霉病等隐蔽性病害,等看见症状时再喷药,减产已成定局;小麦吸浆虫扬花期不施药,等吸浆虫钻进颖颗,再施药也无济于事;扬花期阴雨2d以上,不喷药,后期赤霉病肯定严重。防治不及时,导致防治效果差,成本高,同时在喷药防治上各户分散施药,统防面积小,造成蚜虫等迁飞性害虫整体防治不彻底。
2 解决对策
2.1 大力推广土壤深耕深松技术 使用大型拖拉机作业,加深耕层,一般要求深耕20~30cm。因为小麦的根群主要分布在0~40cm的土层内,一般0~20cm的耕作层内,占全部根系数量的60%左右,精耕细作,确保整地质量,达到“上松下实,上无坷垃,下无卧沟垡”,使麦田能够达到耕层深厚,土壤中水、肥、气、热状况协调,土壤松紧适度,保水、保肥能力强,符合小麦播种要求,为全苗、壮苗及植株的良好生长创造条件。旋耕机后面要带铁磙子或铁耙镇压保墒,防止跑墒,造成黄苗、死苗现象。另外,应旋耕3~4a,深翻1a,破除犁底层,并开好“三沟”,即地头沟、腰沟和畦沟,做到能灌能排,旱涝保收。
2.2 增施有机肥,推广应用农作物秸秆还田和高温腐熟还田技术 通过近多年试验、示范,单产600kg/667m2及以上的超高产田块,有机肥施用量一般需要3 000~
4 000kg/667m2。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一般都在1.2%及以上,氮、磷、钾营养丰富并协调的条件下创造出来的,土壤有机质含量高是取得高产的基本条件。一是在7~9月份大力推广高温堆沤积肥技术,不仅可以增加有机肥源,增大有机肥的施用量,提高土壤的抗灾能力,增加小麦产量,而且可以美化环境,减少疾病传染,提高生活质量。二是推广应用秸秆还田技术。秸秆是一种优质的有机肥资源,秸秆综合利用技术主要是利用富余秸秆(稻草、麦草、玉米秆)还田方式,以补充和更新土壤有机质,归还土壤磷、钾等养分,保持土壤水分和改善土壤物理性状,是一项集节水农业、有机农业、覆盖农业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农业技术。秸秆还田具有培肥改良土壤和促进作物增产增收的良好效果,即增加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又减少了环境污染,使麦田土壤的综合特性进一步优化,增加了小麦生产的后劲。
2.3 使用配方肥及小麦专用肥,合理使用化肥 根据土壤肥力条件和产量水平,确定氮、磷、钾肥适宜的施用量,注意锌、锰肥的配合施用,实现节本增效,且减轻对水、土等环境污染。根据近几年的土壤普查,目前阜阳地区小麦单产600kg/667m2及以上水平,氮、磷、钾每667m2用量分别为15~18kg、7~8kg、6~7kg。推广使用小麦专用配方肥,建议使用氮、磷、钾含量为29∶12∶9的配方肥60~70kg。要求氮肥的60%作底肥在整地时施用,余下10~15kg尿素在小麦拔节期追施。后期结合小麦病虫害防治,进行叶片喷肥2~3次。
2.4 建立麦田适宜群体,充分利用光照资源 根据近多年的试验证明,中上等肥水田块采用以主茎和分蘖成穗为主,高水肥田块以分蘖成穗为主的栽培技术路线。一是灵活确定播种量,小麦播种量根据品种特性和播期确定,适期播种(10月10~20日)的半冬性品种,播量一般为:高肥水田块7~8kg/667m2,中茬地9~10kg/667m2。合理的播种量可以获得适宜的基本苗数,建立合理的群体结构,处理好群体与个体的矛盾,是协调小麦生长发育与环境条件关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改善麦田的透光条件,增加穗部结实粒数。二是选用光合利用率高的小麦品种。三是扩大行距,由20cm改为21.67~23.33cm,可以增加通风透光条件,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2.5 选用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品种,推广标准化栽培技术 良种必须配以良法才能获得高产。选择高产优质的半冬性品种,根据不同地力,不同施肥水平和不同播种期而确定播量。当前适合阜阳地区栽培的主要有淮麦22、皖麦52、济麦22、泛麦5号等半冬性品种,肥料施用应与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相结合。目前,阜阳地区种植的全部是半冬性品种,在墒情适宜的情况下,一般适期播种量为8~10kg/667m2,便能在促进增穗的同时增加分蘖穗比重,从而取得多穗与大穗并举的增产效果。
2.6 大力推广小麦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 一是加强小麦病虫草害监测预报工作,及时发布病虫害信息;二是推广小麦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如小麦药剂拌种,土壤药剂处理,小麦中后期病害预防和虫害防治等;三是开展小麦病虫害统防统治工作,做好科学指导,提高防治效果。统防统治能解决一家一户防治病虫难的问题,同时能够降低农药残留,减少喷药次数,降低成本,确保小麦的品质。
(责编:张宏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