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涌动的思维识流中孕育“生成”这朵最美的浪花。“宽容地接纳生成,智慧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有效的运用生成。”让生成成为一种艺术,让课堂因为我们对“生成”的关注而流光溢彩。
【关键词】动态生成;精心预设;数学;交流互动;善于倾听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我们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和方法、强调课堂动态生成地想法不谋而合。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卫生、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病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之光。
一、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须是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生成是动态可变的、丰富多彩的,它呼唤价值引领,但更需要充分预设。没有充分的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对过程多一些假设,学生怎么说、怎么想、我们又该如何引领,不妨多模仿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精心预设。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我对“画圆”预设这样的教学环节:你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哪些物体是圆的?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和笔在纸上画圆,比一比谁画得好。你还能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吗?你是怎么画的?用什么来画?上体育课时,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准备怎么来画这个圆?通过以上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张开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操场上画圆,学生在生成了许多别具特色的画法,并能与生活联系,亲历体验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甚至相反,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使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二、开放过程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书本的知识是死的,学生的思想是活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只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只有开放,才有可能生成;只有不断生成,课堂才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为学生创设了更大的问题空间,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彩性,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例如,我在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有一道练习题:“王大妈家的篱笆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为10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米?”学生的答案基本是(8×4-10×2)÷2=6(米)和8×4÷2-10=6(米),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其他觖法:
生1: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这两种方法虽也能算出正确答案,但过程中都比较复杂,我的方法更简单。
师:请你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1:我的方法是8×2-10=6(米)。因为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8×2)等于长方形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之和,所以8×2-10得出的结果就一定是长方形的宽。(生1:一边画图,一边讲解)。
师:你的方法真棒!
(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受到这种解法的启发,又有一名学生站了起来)。
生2:我想出了另一种解法。8―(10―8)=6(米)
师:请说说你的思路。
生2:因为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10―8=2(米)。这2米是从正方形其中一条边的邻边获得的,所以这条邻边就减少了2米,变为8―2=6(米)。这条减少2米的邻边就是长方形的宽,长度为6米。
这种求异的品质和思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上述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求异举动抱以鼓励的态度,使学生受到鼓舞,为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课堂变得开放,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三、交流互动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润滑剂,交流互动搭起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只有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才能推进教学过程,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我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我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我再顺势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三种三角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补充三角形的特征。这一探讨的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自由表达,彼此尊重,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深度建构自然生成。
四、善于倾听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保证
老师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再加以引导远比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不单单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理、想法。在倾听与交流中,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提升了学生的思辩智慧。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结合学生的发言,自然而然得到了等式3 4=4 3。我让学生观察等式,问:“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说:“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在没有补充的情况下,我随机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用商量的语气问:“比较两个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说:“我觉得您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一个特例,但他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生3说:“我同意你们的观点,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他两个数相加的时候和不等呢?我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我作小结时肯定了学生的说法,让学生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是一个猜想,自己去验证。在验证中,学生通过自主举例,发现两位数、三位数、小数等两个数或三个数是甚至多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在和学生心与心的对话和倾听中、情与情的交流互动中,用智慧启迪着智慧,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倾听让我们的课堂动态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智慧起来。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涌动的思维识流中孕育“生成”这朵最美的浪花。“宽容地接纳生成,智慧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有效的运用“生成”。”让“生成”成为一种艺术,让课堂因为我们对“生成”的关注流光溢彩。(该篇论文曾荣获高州市2017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蒋玉琴.动态推进.互动生成[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6).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动态生成;精心预设;数学;交流互动;善于倾听
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中有意义的构成部分。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与我们新课程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注重过程和方法、强调课堂动态生成地想法不谋而合。所谓动态生成就是指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合作、对话、碰撞的课堂教学展开过程中,现时生成的超出教师方案之外的新问题、新情况。它随着教学环境卫生、学习主体、学习方式的变化而变化,根据教师的不同处理而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在这里,教师不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组织者;学生不再一味地被告知、被灌输,而是知识开发的参与者。不同的课堂、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产生不同的结果,有时病点与亮点仅是教师一念之差。所以教师应该善于关注课堂动态生成,让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之光。
一、精心预设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前提
一个高效而灵动的课堂,必须是预设和生成的完美统一,预设中孕育着生成,生成丰富着预设。生成是动态可变的、丰富多彩的,它呼唤价值引领,但更需要充分预设。没有充分的高质量的预设,就不可能有精彩生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准确地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教学资源,为教学过程的动态生成创设条件。要对过程多一些假设,学生怎么说、怎么想、我们又该如何引领,不妨多模仿些情景,多考虑一些可能发生的情况,多做一些精心预设。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中,我对“画圆”预设这样的教学环节:你在日常生活中看见哪些物体是圆的?拿出准备好的圆片和笔在纸上画圆,比一比谁画得好。你还能画出许多大小不同的圆吗?你是怎么画的?用什么来画?上体育课时,老师要在操场上画一个很大的圆,你准备怎么来画这个圆?通过以上的假设,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索,张开想象的翅膀,多角度、多方位地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在操场上画圆,学生在生成了许多别具特色的画法,并能与生活联系,亲历体验了问题解决的过程。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时候与教师的预设存在差异甚至相反,这时候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生成新的教学方案,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使它成为我们课堂的一个预料之外的精彩之举!
二、开放过程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关键
书本的知识是死的,学生的思想是活的,牵着学生鼻子走的课堂是枯燥乏味的,只是一潭死水。课堂教学中只有开放,才有可能生成;只有不断生成,课堂才有生命力。在教学过程中,凡是学生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教学过程中的开放,为学生创设了更大的问题空间,使课堂呈现出丰富性、多彩性,从而有效地促进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例如,我在教“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一课时有一道练习题:“王大妈家的篱笆正好可以围成边长为8米的正方形,现在如果要改围成长为10米的长方形,宽是多少米?”学生的答案基本是(8×4-10×2)÷2=6(米)和8×4÷2-10=6(米),但有一位学生提出了其他觖法:
生1:老师,我有不同方法!这两种方法虽也能算出正确答案,但过程中都比较复杂,我的方法更简单。
师:请你跟大家分享一下你的方法。
生1:我的方法是8×2-10=6(米)。因为正方形两条边的长度之和(8×2)等于长方形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之和,所以8×2-10得出的结果就一定是长方形的宽。(生1:一边画图,一边讲解)。
师:你的方法真棒!
(我大力表扬了这位学生,受到这种解法的启发,又有一名学生站了起来)。
生2:我想出了另一种解法。8―(10―8)=6(米)
师:请说说你的思路。
生2:因为长方形的长比正方形的边长多10―8=2(米)。这2米是从正方形其中一条边的邻边获得的,所以这条邻边就减少了2米,变为8―2=6(米)。这条减少2米的邻边就是长方形的宽,长度为6米。
这种求异的品质和思维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上述案例中,教师对于学生的求异举动抱以鼓励的态度,使学生受到鼓舞,为课堂带来了不一样的精彩。课堂变得开放,学生处于主动学习的地位,学习效果更为显著。
三、交流互动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途径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流互动的过程。作为构建高效课堂的润滑剂,交流互动搭起了老师与学生之间交流的平台。只有通过多种反馈方式才能推进教学过程,营造出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教學“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我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我呈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的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许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我再顺势让学生分小组拿出三种三角形,在小组内互相交流,相互补充三角形的特征。这一探讨的过程无疑是加深了对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在交流互动中,学生自由表达,彼此尊重,课堂气氛活跃,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深度建构自然生成。
四、善于倾听是课堂教学动态生成的保证
老师仔细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后再加以引导远比学生多发言来得重要,我们不单单倾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还要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理、想法。在倾听与交流中,有了情与智的深层感悟,提升了学生的思辩智慧。
在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通过朝三暮四的故事,结合学生的发言,自然而然得到了等式3 4=4 3。我让学生观察等式,问:“观察这个等式,你有什么发现?”生说:“我发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我询问其他同学有没有补充,在没有补充的情况下,我随机出示“交换3和4的位置和不变”,用商量的语气问:“比较两个结论,你想说些什么?”生2说:“我觉得您给出的结论只代表一个特例,但他给出的结论能代表许多情况。”生3说:“我同意你们的观点,根据一个例子就得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好像不太好,万一其他两个数相加的时候和不等呢?我觉得您的观点更准确,更科学一些。”我作小结时肯定了学生的说法,让学生不妨把这一结论当作是一个猜想,自己去验证。在验证中,学生通过自主举例,发现两位数、三位数、小数等两个数或三个数是甚至多个数相加时,交换加数的位置和都不变。在和学生心与心的对话和倾听中、情与情的交流互动中,用智慧启迪着智慧,就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倾听让我们的课堂动态生成,让我们的课堂智慧起来。
课堂教学是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课堂上的生成是真实而美丽的,我们老师要让学生在涌动的思维识流中孕育“生成”这朵最美的浪花。“宽容地接纳生成,智慧地认识生成,机智地筛选“生成”,有效的运用“生成”。”让“生成”成为一种艺术,让课堂因为我们对“生成”的关注流光溢彩。(该篇论文曾荣获高州市2017年“小学数学”优秀论文评比一等奖)
【参考文献】
[1]蒋玉琴.动态推进.互动生成[J].教育研究与评论(小学教育教学),2011(6).
[2]叶澜.教育研究方法论初探[M].上海教育出版社.